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六卷

關燈
修行廣布無常想。

    能斷我慢。

    問曰。

    無常想是七慢對治。

    何故但說斷我慢耶。

    答曰。

    無常想是我慢近對治。

    如說。

    無常想能生無我想。

    若比丘有無常想。

    無我想者。

    能斷我慢。

    速于此法。

    得盡諸漏 如說比丘于七處。

    善觀三種義。

    速于此法。

    得盡有漏。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

    比丘于七處善。

    乃至廣說。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今欲廣分别故。

    而作此論。

    問曰。

    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者。

    世尊何故說是經耶。

    答曰。

    學人于上沙門果。

    不作方便。

    設作方便。

    而不解知。

    佛作是說。

    如汝等入見道方便。

    不放舍者。

    不久亦當得盡諸漏。

    複次已得道者。

    患于修道所斷煩惱。

    欲說修道對治。

    令失道者。

    還得道故。

    如人猛健患于怨家。

    他人語言。

    汝今猛健。

    何不降伏怨家。

    彼亦如是。

    如實知色是苦四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法智知欲界色。

    比智知色界色。

    等智知一切色。

    苦智知有漏色無常苦空無我。

    問曰。

    此則是四善處耶。

    答曰。

    此皆觀一谛。

    觀苦觀果。

    如實知色。

    是集四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

    法智知欲界集。

    比智知色界集。

    等智知一切集。

    集智知有漏色因集有緣。

    問曰。

    此則是四善處耶。

    答曰。

    此皆觀一谛。

    觀集觀因。

    如實知色滅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

    法智知欲界色滅。

    比智知色界色滅。

    等智知一切色滅。

    滅智知一切有漏色滅止妙離。

    問曰。

    此則是四善處耶。

    答曰。

    此皆觀一谛。

    觀滅觀畢竟。

    如實知色滅道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

    法智知欲界色滅道。

    比智知色界色滅道。

    等智知一切色滅道。

    道智知一切有漏色滅道正迹乘。

    問曰。

    此則是四善處耶。

    答曰。

    此皆觀一谛。

    觀道觀對治。

    如實知色味。

    此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

    問曰。

    此則是四善處耶。

    答曰。

    此則觀一谛。

    觀集觀味。

    如實知色患。

    此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問曰。

    此則是四善處耶。

    答曰。

    此則觀一谛。

    觀苦觀患。

    如實知色離。

    此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滅智等智。

    問曰。

    此則是四善處耶。

    答曰。

    此則觀一谛。

    觀滅觀離。

    如色陰有七善處。

    乃至識陰亦有七善處。

    問曰。

    若然者則有三十五善處。

    亦有無量善處。

    答曰。

    此是七處法。

    如色陰有七。

    乃至識陰亦有七。

    不過于七。

    如經說。

    須陀洹受七有。

    此是七處法。

    不過于七。

    廣說如四谛處。

    尊者波奢說曰。

    如實知色是苦。

    乃至如實知識是苦。

    如實知色是集。

    知色是滅。

    知色是滅道。

    知色是味。

    知色是患。

    知色是離。

    乃至知識亦如是。

    若如是說。

    則有七善處。

    複次若略說。

    則有七善處。

    若廣說則有三十五善處無量善處。

    如廣略。

    分别不分别亦如是。

    複次若為利根者說。

    則有七善處。

    若為鈍根者說。

    則有三十五善處無量善處。

    如利根鈍根。

    因力緣力内支力外支力内思惟力外聞法力聞即能解力廣分别力。

    當知亦如是。

    複次如在見道時。

    則有七。

    如觀察時。

    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

    複次如賢。

    聖所行時則有七。

    如世俗所行。

    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

    複次若作總相觀。

    則有七善處。

    若作别相觀。

    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

    問曰。

    此中為說别相觀。

    為說總相觀耶。

    若說别相觀者。

    此文所說雲何通。

    如說。

    速于此法。

    得盡有漏。

    若是總相觀者。

    此文所說複雲何通。

    如說如實知色。

    乃至如實知識。

    答曰。

    應作是說。

    是别相觀 問曰。

    若然者。

    如說。

    速于此法得盡有漏。

    雲何通。

    答曰。

    此中說别相觀。

    能生總相觀。

    總相觀得盡有漏。

    複有說者。

    此中觀總相觀。

    問曰。

    若然者此文所說雲何通。

    如說。

    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

    答曰。

    此文應如是說。

    如實知陰。

    是苦集滅道味患離。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不必說與見道時同。

    或有說。

    與見道時同。

    或說。

    與見道時異。

    如世尊為四天王。

    以聖語說四谛。

    二解二不解。

    世尊複以陀毗羅語說四谛。

    一解一不解。

    世尊複以彌離車語說四谛。

    然後乃解。

    如是觀解時以别相。

    入道時是總相。

    問曰。

    七處善觀三種義。

    有何差别。

    答曰。

    七處善是無漏。

    觀三種義是有漏。

    問曰。

    若然者。

    此所說雲何通。

    如說。

    如實知色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

    答曰。

    此中數智行于境界。

    不必盡是無漏。

    問曰。

    能以七處善。

    同觀三種義。

    能以觀三種義。

    同七處善不。

    答曰。

    或有說者。

    不能所以者何。

    七處善是無漏。

    觀三種義是有漏。

    複有說者。

    七處善是有漏無漏。

    觀三種義是有漏。

    問曰。

    若然者。

    能以七處善同觀三種義。

    以觀三種義同七處善不。

    答曰。

    能但多用功。

    多有所作。

    如實知色。

    乃至知識。

    如實知色患。

    乃至知識患。

    是說觀陰。

    如實知色是集。

    乃至知識是集。

    如實知色是味。

    乃至知識是味。

    是說觀入。

    如實知色是滅。

    乃至知識是滅。

    如實知色是離。

    乃至知識是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