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五卷

關燈
威勢無因無緣。

    次第者。

    次第智。

    次第起滅道智現在前。

    威勢者不相障礙。

    無因者有漏法不為無漏法作因。

    無緣者滅道智緣無漏。

    等智是有漏。

    等智于法智比智。

    次第緣威勢無因。

    廣說如上。

    等智于他心智。

    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謂相似因。

    餘廣說如上。

    苦集滅智。

    于苦集滅智。

    因次第威勢無緣。

    因者相似因。

    次第緣者苦集滅智。

    次第起苦集滅智。

    威勢緣者。

    不相障礙無緣。

    所以者何。

    苦集智緣有漏。

    此諸智是無漏滅智緣無為。

    此諸智是有為。

    苦集滅智于道智法智比智他心智。

    因次第緣威勢。

    廣說如上。

    苦集滅智于等智。

    次第緣威勢無因。

    廣說如上。

    道智于道智法智比智他心智。

    因次第緣威勢。

    廣說如上。

    道智于等智。

    次第緣威勢無因。

    廣說如上。

    道智于苦集滅智。

    因次第威勢無緣。

    所以者何。

    道智是學無學。

    此諸智緣非學非無學。

    諸結欲界系。

    彼結法智斷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

    比智不能斷欲界結。

    或謂如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

    比智亦能斷欲界結。

    或謂如比智不能斷欲界結。

    法智亦不能斷色無色界結。

    欲令此義決定。

    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

    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故。

    而作此論 問曰。

    何故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

    比智不能斷欲界結邪。

    答曰。

    法智先斷欲界結故。

    能斷色無色界結。

    比智先不斷色無色界結故。

    不能斷欲界結。

    複有說者。

    以比智未斷色無色界結故。

    法智能斷。

    以法智已斷欲界結故。

    比智不斷。

    複次若比智能斷欲界結者。

    為已斷色無色界結邪。

    為未斷邪。

    若已斷者。

    無有先斷色無色界結後斷欲界結者。

    若未斷者。

    比智則應有如是責。

    自界結欲未斷。

    乃斷他界結。

    譬如國王不能降伏自國。

    乃欲降伏他國王。

    則有如是責。

    雲何不能降伏自國。

    乃欲降伏他國。

    彼亦如是。

    複次道比智時。

    比智設離欲界欲。

    最後解脫道。

    比智乃出。

    以沒不出故。

    不能斷欲界結。

    複次法智斷欲界結已。

    最後解脫道。

    其性猛利。

    以猛利故。

    能上斷色無色界結。

    比智斷非想非非想處結。

    最後解脫道。

    其性猛利。

    以猛利故。

    欲斷欲界結。

    而欲界結已斷。

    複次邪見能緣三界苦集者。

    先已斷結。

    次求其對治及滅。

    而能使色無色界結便斷。

    色無色界邪見。

    不能緣欲界。

    不求對治及滅故。

    不能斷欲界結。

    複以若是他界一切遍能緣三界苦集者。

    先已斷後求其對治及滅。

    而能使色無色界結便斷。

    猶如負責之人。

    先殺怨賊。

    後亦壞其遊戲歡娛之處。

    彼亦如是。

    複次法智猛利。

    不多用功。

    能斷不善無記煩惱。

    何況無記煩惱邪。

    譬如利刀。

    能斷于鐵。

    何況草木。

    彼亦如是。

    比智非猛利智。

    多用功力。

    乃能斷無記煩惱。

    何能斷不善煩惱。

    譬如鈍刀。

    多用功力。

    能斷草木。

    何能斷鐵邪。

    彼亦如是。

    複次法智如千人敵。

    雲何如千人敵。

    以能對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故。

    比智非如千人敵。

    雲何非如千人敵。

    以對治十四界十入五陰四陰故。

    複次行者為欲界五陰之所逼切。

    如負重擔。

    求其對治。

    及滅時能斷色無色界結。

    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

    是滅道法智。

    非苦集法智。

    問曰。

    何故非苦集法智。

    答曰。

    行者為欲界五陰之所逼切。

    欲負重擔求其對治。

    及滅時能斷色無色界結。

    複次欲界是不定界。

    非修地。

    非離欲地。

    色無色界。

    是定地修地離欲地。

    不可以緣不定界智斷定界結。

    複次欲界是粗界。

    色界是細界。

    不可以緣粗界智斷細界結。

    複次欲界是下界。

    色界是中界。

    無色界是上界。

    不可以緣下界智斷中上界結。

    複次若苦集法智。

    能斷色無色界結者。

    便為于異處修厭異處得解脫。

    譬如斷手系手得解脫斷腳系腳得解脫。

    不可斷手系腳得解脫斷腳系手得解脫。

    彼亦如是。

    若以滅道法智。

    斷色無色界結。

    必是生欲界者。

    非生色無色界者。

    問曰。

    何故但是生欲界者。

    非是生色無色界者。

    答曰。

    入法智出比智方便心。

    是欲界系法。

    以棄彼法生色無色界故。

    複次與法智回轉成是欲界四大造。

    棄彼四大。

    生色無色界故。

    複次法智于欲界。

    所作已竟。

    更不作方便。

    于色無色界。

    更不起現在前。

    猶如阿羅漢。

    更不起三界斷對治現在前。

    彼亦如是◎ 校正序 宋本此卷首雲。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六。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念前世智(雲雲乃至)卷末雲。

    是說願智方便緣自身者等凡十五紙文。

    其與國本宋本逈異者何耶。

    今撿宋本錯亂。

    此文即是此論前文。

    宋丹則第五十卷。

    國本則五十一卷之全耳。

    而重書為此五十五卷者錯也。

    今依丹本正之。

    國本雖與二本不同。

    但分卷有異耳。

    序則不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