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比智者學見迹。
若阿羅漢。
起已曾得世俗智現在前。
已曾得功德現在前。
尚不能令次後刹那修。
何況未來遠者。
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
謂聞思慧。
及出滅定微微心。
是時不得修法智比智。
一切凡夫人。
不修此智。
所以者何。
此智非凡夫法故。
是以不修染污心者。
是退分。
其性沉重。
與懈怠相應。
勝妙與精進相應。
心能有所修。
無記心者。
是卑下劣弱。
如腐種子。
不能有所修堅固牢強心。
能有所修入無想定滅定。
是無心法有心法。
能有所修無想。
衆生或有說者。
一切時不能起善心現在前。
或有說者。
雖起善心。
不能為修作所依。
一切忍現在前時。
唯修忍不修智。
問曰。
起已曾得法現在前。
何故無未來修邪。
答曰。
此法已用。
已有所作。
已與果故。
複次此法已修已猗。
更無勢用。
複次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時。
是行修在未來世時。
是得修以經曆世故。
但有損減。
何得更增益邪。
如人食用先所聚财物。
但有損減。
更無增益。
彼亦如是◎ ◎複次多用功多有所作者。
欲令未來世。
能起已曾得法現在前。
不多用功不多有所作故。
不能令未來世者修。
複次若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未來修者。
世尊般涅槃時。
入一切諸禅三昧。
亦應未來世修。
若修者。
則世尊得盡智時。
則不具得一切諸善功德。
欲令無如是過故。
起已曾得功德。
無未來世修。
餘智修随相廣說如經本。
有見道邊等智。
有得盡智時善根。
此中應廣說如雜揵度 法智當言緣法智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止說境界緣無有體性者意亦明境界緣實有體性故。
而作此論。
或有說者。
此中作如是問。
法智緣幾智邪。
若如其所說。
法智不緣比智。
盡緣餘智。
比智不緣法智。
盡緣餘智。
他心智等智。
盡緣諸智。
苦智集智。
緣等智他心智。
不緣餘智。
滅智不緣諸智。
道智不緣等智。
盡緣餘智。
複有說者。
此中作如是問。
法智為幾智所緣。
若作是說。
法智為幾智所緣者。
若如其所說。
苦智集智比智滅智。
不緣法智。
餘智則緣苦智集智法智。
滅智不緣比智。
餘智則緣滅智。
不緣他心智。
餘智則緣滅智。
道智不緣等智。
餘智則緣苦集滅智。
各不為苦集滅智所緣。
餘智則緣苦集滅智。
不緣道智。
餘智則緣。
問曰。
何故法智比智。
各不相緣邪。
答曰。
法智境界于下。
比智境界于上。
譬如二人同住一處。
一人視地。
一人視空。
其二人面各不相視。
彼亦如是。
法智于法智有幾緣。
乃至于道智有幾緣邪。
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止說四緣無體性者意亦欲明四緣實有體性故。
而作此論。
法智于法智。
有幾緣邪。
答曰。
法智于法智。
因次第緣威勢。
問曰。
何故此中說緣異。
使揵度不善品中說緣異。
如此中說。
法智于法智。
因次第緣威勢。
如不善品中說。
身見于身見。
或四三二一邪。
答曰。
如此中所說。
法智于法智。
因次第緣威勢。
彼中亦應如是說。
如彼所說。
身見于身見。
或四三二一。
此中亦應如是說。
複次欲現二門二略。
廣說如使揵度。
法智于法智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如種子故。
次第者前開導故。
境界緣者。
如執杖故。
威勢緣者。
不相障礙故。
法智于法智。
有一因。
謂相似因。
次第緣者。
法智次第起法智現在前。
境界緣者。
法智緣法智。
威勢緣者。
不相障礙。
法智于比智。
因次第威勢無緣。
因者。
謂相似因。
次第緣者。
法智次第起比智現在前。
威勢緣者。
不相障礙故。
無緣者。
法智比智。
各不相緣。
法智于他心智。
因次第緣威勢。
如先所說。
法智于等智。
次第緣威勢無因。
所以者何。
因者如種子。
無漏法不為有漏法作種子。
法智于苦集滅智。
因次第威勢無緣。
所以者何。
苦集智緣有漏法。
此智是無漏。
滅智緣無為。
此智是有為。
餘廣說如上。
法智于道智。
因次第緣威勢。
廣說如上。
比智如法智。
随相而說。
他心智于他心智。
因次第緣威勢。
如上所說。
此中異者。
若有因無緣。
若有緣無因。
有因無緣者。
自身于自身。
有緣無因者。
他身于自身。
他心智于等智。
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二因。
謂相似因報因。
餘廣說如上。
他心智于苦集智。
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謂相似因。
若有因無緣。
若有緣無因。
有因無緣者。
因是無漏。
苦集智緣有漏。
有緣無因者。
苦集智緣有漏。
因是無漏故。
他心智于滅智。
因次第威勢無緣。
廣說如上。
他心智于道智法智比智。
因次第緣威勢。
廣說如上。
等智于等智。
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有三因。
謂相似因。
一切遍因報因。
餘廣說如上。
等智于苦集智。
次第緣威勢無因。
所以者何。
因如種子。
有漏法不為無漏法作種子。
等智于滅智道智。
次第
若阿羅漢。
起已曾得世俗智現在前。
已曾得功德現在前。
尚不能令次後刹那修。
何況未來遠者。
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
謂聞思慧。
及出滅定微微心。
是時不得修法智比智。
一切凡夫人。
不修此智。
所以者何。
此智非凡夫法故。
是以不修染污心者。
是退分。
其性沉重。
與懈怠相應。
勝妙與精進相應。
心能有所修。
無記心者。
是卑下劣弱。
如腐種子。
不能有所修堅固牢強心。
能有所修入無想定滅定。
是無心法有心法。
能有所修無想。
衆生或有說者。
一切時不能起善心現在前。
或有說者。
雖起善心。
不能為修作所依。
一切忍現在前時。
唯修忍不修智。
問曰。
起已曾得法現在前。
何故無未來修邪。
答曰。
此法已用。
已有所作。
已與果故。
複次此法已修已猗。
更無勢用。
複次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時。
是行修在未來世時。
是得修以經曆世故。
但有損減。
何得更增益邪。
如人食用先所聚财物。
但有損減。
更無增益。
彼亦如是◎ ◎複次多用功多有所作者。
欲令未來世。
能起已曾得法現在前。
不多用功不多有所作故。
不能令未來世者修。
複次若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未來修者。
世尊般涅槃時。
入一切諸禅三昧。
亦應未來世修。
若修者。
則世尊得盡智時。
則不具得一切諸善功德。
欲令無如是過故。
起已曾得功德。
無未來世修。
餘智修随相廣說如經本。
有見道邊等智。
有得盡智時善根。
此中應廣說如雜揵度 法智當言緣法智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止說境界緣無有體性者意亦明境界緣實有體性故。
而作此論。
或有說者。
此中作如是問。
法智緣幾智邪。
若如其所說。
法智不緣比智。
盡緣餘智。
比智不緣法智。
盡緣餘智。
他心智等智。
盡緣諸智。
苦智集智。
緣等智他心智。
不緣餘智。
滅智不緣諸智。
道智不緣等智。
盡緣餘智。
複有說者。
此中作如是問。
法智為幾智所緣。
若作是說。
法智為幾智所緣者。
若如其所說。
苦智集智比智滅智。
不緣法智。
餘智則緣苦智集智法智。
滅智不緣比智。
餘智則緣滅智。
不緣他心智。
餘智則緣滅智。
道智不緣等智。
餘智則緣苦集滅智。
各不為苦集滅智所緣。
餘智則緣苦集滅智。
不緣道智。
餘智則緣。
問曰。
何故法智比智。
各不相緣邪。
答曰。
法智境界于下。
比智境界于上。
譬如二人同住一處。
一人視地。
一人視空。
其二人面各不相視。
彼亦如是。
法智于法智有幾緣。
乃至于道智有幾緣邪。
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止說四緣無體性者意亦欲明四緣實有體性故。
而作此論。
法智于法智。
有幾緣邪。
答曰。
法智于法智。
因次第緣威勢。
問曰。
何故此中說緣異。
使揵度不善品中說緣異。
如此中說。
法智于法智。
因次第緣威勢。
如不善品中說。
身見于身見。
或四三二一邪。
答曰。
如此中所說。
法智于法智。
因次第緣威勢。
彼中亦應如是說。
如彼所說。
身見于身見。
或四三二一。
此中亦應如是說。
複次欲現二門二略。
廣說如使揵度。
法智于法智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如種子故。
次第者前開導故。
境界緣者。
如執杖故。
威勢緣者。
不相障礙故。
法智于法智。
有一因。
謂相似因。
次第緣者。
法智次第起法智現在前。
境界緣者。
法智緣法智。
威勢緣者。
不相障礙。
法智于比智。
因次第威勢無緣。
因者。
謂相似因。
次第緣者。
法智次第起比智現在前。
威勢緣者。
不相障礙故。
無緣者。
法智比智。
各不相緣。
法智于他心智。
因次第緣威勢。
如先所說。
法智于等智。
次第緣威勢無因。
所以者何。
因者如種子。
無漏法不為有漏法作種子。
法智于苦集滅智。
因次第威勢無緣。
所以者何。
苦集智緣有漏法。
此智是無漏。
滅智緣無為。
此智是有為。
餘廣說如上。
法智于道智。
因次第緣威勢。
廣說如上。
比智如法智。
随相而說。
他心智于他心智。
因次第緣威勢。
如上所說。
此中異者。
若有因無緣。
若有緣無因。
有因無緣者。
自身于自身。
有緣無因者。
他身于自身。
他心智于等智。
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二因。
謂相似因報因。
餘廣說如上。
他心智于苦集智。
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謂相似因。
若有因無緣。
若有緣無因。
有因無緣者。
因是無漏。
苦集智緣有漏。
有緣無因者。
苦集智緣有漏。
因是無漏故。
他心智于滅智。
因次第威勢無緣。
廣說如上。
他心智于道智法智比智。
因次第緣威勢。
廣說如上。
等智于等智。
因次第緣威勢。
因者有三因。
謂相似因。
一切遍因報因。
餘廣說如上。
等智于苦集智。
次第緣威勢無因。
所以者何。
因如種子。
有漏法不為無漏法作種子。
等智于滅智道智。
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