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者。
分别于身。
如說此身謂發毛爪齒等。
乃至廣說。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此二修當知在前二修中。
謂對治修除去修。
是故修有四種。
此中依二種修而作論。
謂得修行修。
如說若修法智。
亦修比智耶。
此亦依二修而作論。
如說修身修心修戒修慧。
此亦依二修而作論。
謂對治修除去修。
如說雲何修眼根。
亦依此二修而作論。
如說若修世俗初禅。
亦修無漏耶。
此亦依二修而作論。
謂得修行修。
如說若修空三昧。
亦修無願耶。
亦依此二修而作論。
如說若修身念處。
亦修受念處耶。
亦依此二修而作論。
如說若修無常想。
亦觀無常想耶。
此中或有說。
是得修者。
或有說。
是行修者。
如說雲何可修法。
一切善有為法。
此中雖有四種修義。
亦依得修行修而作論。
是故得作四句。
有法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
有法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
有法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
有法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
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者。
無漏有為法是也。
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者。
染污法不隐沒無記有為法是也。
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者。
善有漏法是也。
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者。
無為法是也。
問曰修是何義。
答曰勳義是修義。
學習義是修義。
明淨義是修義。
現前修以行名說。
未來修以得名說。
現在以現在前故名修。
未來以當生故名修。
複次現在有所作故名修。
未來與欲故名修。
複次現在在身中故名修。
未來以得故名修 若道過去。
彼道已修已猗耶。
答曰。
若道過去已修已猗修者。
謂二種修。
得修行修。
已猗者已過去故。
頗道已修已猗。
彼道不過去耶。
答曰。
有未來道。
已修已猗。
起不淨觀現在前。
未來有無量刹那修。
從第二刹那以後。
盡名已修已猗道。
謂得修以在未來故。
不名過去。
乃至起初盡智現在前。
未來有無量盡智刹那修。
從第二刹那修已後。
盡名已修已猗道。
謂得修。
若道未來。
彼道非已修非已猗耶。
答曰。
或道在未來。
彼道非不已修。
非不已猗。
乃至廣作四句。
雲何道在未來。
彼道非不已修。
非不已猗。
答曰。
諸未來道。
已修已猗。
如上所說。
雲何道非已修非已猗。
彼道非未來耶。
答曰。
起未曾得道現在前。
起不淨觀。
乃至盡智現在前。
此道非已修非已猗。
此道非未來非已修者。
是行修故。
非未來者。
是現在故。
雲何道在未來。
彼道非已修非已猗。
答曰。
諸未來道。
非已修非已猗者。
起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
未來無量刹那修。
諸未來修。
與最初刹那俱者。
彼道非已修已猗。
所以者何。
是今修今猗。
謂得修而彼道在未來。
雲何道不在未來。
彼道非不已修。
非不已猗。
答曰。
過去道亦起曾得道現在前。
曾得道者。
曾得不淨觀。
乃至盡智起現在前。
問曰。
此道是今修今猗。
是行修何故說非不已修非已猗耶。
答曰。
此文應如是說。
過去道是也。
不應說起曾得道現在前。
若作是說。
有何意耶。
答曰。
此道雖是行修。
今修今猗。
亦是得修已修已猗。
若道現在。
彼道今修今猗耶。
答曰。
若道現在。
彼道今修今猗。
或具二修。
謂得修行修。
或有唯行修者。
頗道今修今猗。
彼道非現在耶。
答曰。
有起未曾得道現在前未來相似者。
修相似有四種。
一修相似。
二戒相似。
三界相似。
四性相似。
修相似者此中說起未曾得道現在前。
未來相似者修此中或有說。
有漏道有漏道相似修。
無漏道無漏相似修。
評曰。
應作是說。
有漏道有漏道無漏道相似修。
無漏道有無漏道有漏道相似。
所以者何。
以彼力故。
起世俗道現在前。
有漏無漏道修起無漏道現在前無漏有漏道修。
戒相似者。
如業揵度說。
若成就過去戒。
亦成就未來現在相似戒耶。
相似戒者。
如逮解脫戒。
有相似逮解脫戒。
禅戒有相似禅戒。
無漏戒有相似無漏戒。
有作戒有相似有作戒。
無作戒有相似無作戒。
界相似者。
如根揵度說。
若成就此相似眼根。
亦成就此相似身根耶。
若法同在一界可得者名界相似。
欲界法與欲界法相似。
色界法與色界法相似。
無色界法與無色界法相似。
性相似者。
如毗尼中說。
尊者陀婆摩羅子。
左手放光。
為諸相似比丘分房舍卧具。
相似誦修多羅者。
同在一處。
相似誦毗尼者。
同在一處。
相似誦阿毗昙者。
同在一處。
相似行阿練若法者。
同在一處。
欲令諸比丘同住談論靜默者。
各相随順故。
餘經亦說。
衆生種類相似相随。
行惡者與行惡者相随。
行善者與行善者相随。
此中于此四種相似中依修相似而作論。
起不淨觀現在前。
未來有無量不淨觀刹那修。
諸未來修。
與最初刹那俱者。
此是今修。
謂得修。
彼道非現在在未來故。
阿那般那念處。
煗頂忍世第一法。
見道修道。
盡智現在前時。
說亦如是。
問曰。
退阿羅漢果。
住須陀洹果時。
須陀洹果。
但是得亦是修耶。
答曰。
但是得不修。
若還得阿羅漢果時。
但是得亦是修耶。
答曰。
過去者是得非修。
未來者是得亦修。
問曰。
何故過去者是得非修。
未來者是得亦修耶。
答曰。
若有現在因者。
有得亦修。
若無現在因者。
但得非修。
問曰。
須陀洹果。
亦有現在因。
何故但得非修耶。
答曰。
若有現在因。
能勝進者。
是得亦修。
住須陀洹果。
雖有現在因。
而是退道故。
但得非修◎
分别于身。
如說此身謂發毛爪齒等。
乃至廣說。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此二修當知在前二修中。
謂對治修除去修。
是故修有四種。
此中依二種修而作論。
謂得修行修。
如說若修法智。
亦修比智耶。
此亦依二修而作論。
如說修身修心修戒修慧。
此亦依二修而作論。
謂對治修除去修。
如說雲何修眼根。
亦依此二修而作論。
如說若修世俗初禅。
亦修無漏耶。
此亦依二修而作論。
謂得修行修。
如說若修空三昧。
亦修無願耶。
亦依此二修而作論。
如說若修身念處。
亦修受念處耶。
亦依此二修而作論。
如說若修無常想。
亦觀無常想耶。
此中或有說。
是得修者。
或有說。
是行修者。
如說雲何可修法。
一切善有為法。
此中雖有四種修義。
亦依得修行修而作論。
是故得作四句。
有法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
有法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
有法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
有法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
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者。
無漏有為法是也。
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者。
染污法不隐沒無記有為法是也。
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者。
善有漏法是也。
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者。
無為法是也。
問曰修是何義。
答曰勳義是修義。
學習義是修義。
明淨義是修義。
現前修以行名說。
未來修以得名說。
現在以現在前故名修。
未來以當生故名修。
複次現在有所作故名修。
未來與欲故名修。
複次現在在身中故名修。
未來以得故名修 若道過去。
彼道已修已猗耶。
答曰。
若道過去已修已猗修者。
謂二種修。
得修行修。
已猗者已過去故。
頗道已修已猗。
彼道不過去耶。
答曰。
有未來道。
已修已猗。
起不淨觀現在前。
未來有無量刹那修。
從第二刹那以後。
盡名已修已猗道。
謂得修以在未來故。
不名過去。
乃至起初盡智現在前。
未來有無量盡智刹那修。
從第二刹那修已後。
盡名已修已猗道。
謂得修。
若道未來。
彼道非已修非已猗耶。
答曰。
或道在未來。
彼道非不已修。
非不已猗。
乃至廣作四句。
雲何道在未來。
彼道非不已修。
非不已猗。
答曰。
諸未來道。
已修已猗。
如上所說。
雲何道非已修非已猗。
彼道非未來耶。
答曰。
起未曾得道現在前。
起不淨觀。
乃至盡智現在前。
此道非已修非已猗。
此道非未來非已修者。
是行修故。
非未來者。
是現在故。
雲何道在未來。
彼道非已修非已猗。
答曰。
諸未來道。
非已修非已猗者。
起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
未來無量刹那修。
諸未來修。
與最初刹那俱者。
彼道非已修已猗。
所以者何。
是今修今猗。
謂得修而彼道在未來。
雲何道不在未來。
彼道非不已修。
非不已猗。
答曰。
過去道亦起曾得道現在前。
曾得道者。
曾得不淨觀。
乃至盡智起現在前。
問曰。
此道是今修今猗。
是行修何故說非不已修非已猗耶。
答曰。
此文應如是說。
過去道是也。
不應說起曾得道現在前。
若作是說。
有何意耶。
答曰。
此道雖是行修。
今修今猗。
亦是得修已修已猗。
若道現在。
彼道今修今猗耶。
答曰。
若道現在。
彼道今修今猗。
或具二修。
謂得修行修。
或有唯行修者。
頗道今修今猗。
彼道非現在耶。
答曰。
有起未曾得道現在前未來相似者。
修相似有四種。
一修相似。
二戒相似。
三界相似。
四性相似。
修相似者此中說起未曾得道現在前。
未來相似者修此中或有說。
有漏道有漏道相似修。
無漏道無漏相似修。
評曰。
應作是說。
有漏道有漏道無漏道相似修。
無漏道有無漏道有漏道相似。
所以者何。
以彼力故。
起世俗道現在前。
有漏無漏道修起無漏道現在前無漏有漏道修。
戒相似者。
如業揵度說。
若成就過去戒。
亦成就未來現在相似戒耶。
相似戒者。
如逮解脫戒。
有相似逮解脫戒。
禅戒有相似禅戒。
無漏戒有相似無漏戒。
有作戒有相似有作戒。
無作戒有相似無作戒。
界相似者。
如根揵度說。
若成就此相似眼根。
亦成就此相似身根耶。
若法同在一界可得者名界相似。
欲界法與欲界法相似。
色界法與色界法相似。
無色界法與無色界法相似。
性相似者。
如毗尼中說。
尊者陀婆摩羅子。
左手放光。
為諸相似比丘分房舍卧具。
相似誦修多羅者。
同在一處。
相似誦毗尼者。
同在一處。
相似誦阿毗昙者。
同在一處。
相似行阿練若法者。
同在一處。
欲令諸比丘同住談論靜默者。
各相随順故。
餘經亦說。
衆生種類相似相随。
行惡者與行惡者相随。
行善者與行善者相随。
此中于此四種相似中依修相似而作論。
起不淨觀現在前。
未來有無量不淨觀刹那修。
諸未來修。
與最初刹那俱者。
此是今修。
謂得修。
彼道非現在在未來故。
阿那般那念處。
煗頂忍世第一法。
見道修道。
盡智現在前時。
說亦如是。
問曰。
退阿羅漢果。
住須陀洹果時。
須陀洹果。
但是得亦是修耶。
答曰。
但是得不修。
若還得阿羅漢果時。
但是得亦是修耶。
答曰。
過去者是得非修。
未來者是得亦修。
問曰。
何故過去者是得非修。
未來者是得亦修耶。
答曰。
若有現在因者。
有得亦修。
若無現在因者。
但得非修。
問曰。
須陀洹果。
亦有現在因。
何故但得非修耶。
答曰。
若有現在因。
能勝進者。
是得亦修。
住須陀洹果。
雖有現在因。
而是退道故。
但得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