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複次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是說盡智。
不受後有。
是說無生智。
問曰。
無有阿羅漢二盡智刹那後起無生智者。
何況多。
何故作是說。
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盡智耶。
答曰。
雖是一刹那。
而有三種義。
故作是說。
尊者波奢說曰。
如是說者。
不說盡智。
不說無生智。
亦不說無學正見。
此是贊歎阿羅漢辭言。
阿羅漢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盡智。
梵行已立。
是說道智。
所作已辦。
是說滅智。
不受後有。
是說無生智。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知集。
梵行已立。
是說知道。
所作已辦。
是說知滅。
不受後有。
是說知苦。
說盡作證亦如是。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斷集。
梵行已立。
是說修道。
所作已辦。
是說證滅。
不受後有。
是說知苦。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斷因。
梵行已立。
是說修道。
所作已辦。
是說得果。
不受後有。
是說知體。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集智。
梵行已立。
是說道智。
所作已辦。
是說滅智。
不受後有。
是說苦智。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集無願。
梵行已立。
是說道無願。
所作已辦。
是說無相。
不受後有是說空及苦無願 問曰。
何故名盡智。
為以緣盡故名盡智。
為以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耶。
若以緣盡故名盡智者。
滅智應是盡智。
若以煩惱盡身中生名盡智者。
無生智無學正見。
亦應是盡智。
答曰。
應作是說。
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
問曰。
若然者無生智無學正見。
應是盡智。
答曰。
若智在初。
一切皆有者。
名盡智。
無學正見。
雖一切皆有。
而不在初。
無生智不在初。
亦非一切皆有。
盡智在初。
一切皆有故。
問曰。
十六聖行外。
更有無漏慧。
不此中問答。
廣說如雜揵度。
雲何學明。
雲何學智。
雲何無學明。
雲何無學智。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世間以種種世俗諸論。
以為明想。
不識真明。
欲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真明義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
所以作此論者。
此是佛經。
經說。
佛告居士。
如汝以學智學見學明見四聖谛。
今此耶奢童子。
亦以無學智無學見無學明。
見四聖谛。
不複更住居士家受五欲樂。
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廣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學明。
答曰。
學慧是也。
雲何學智。
答曰。
學八智是也。
雲何無學明。
答曰。
無學慧是也。
雲何無學智。
答曰。
無學八智是也。
謂四法智四比智。
此是明體性。
乃至廣說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明。
明是何義。
答曰。
覺識了了義是明義。
問曰。
若覺識了了義是明義者。
善有漏慧。
亦覺識了了。
是明義耶。
答曰。
若于四真谛。
覺識了了。
畢竟了了。
更不生颠倒。
廣說如雜揵度。
問曰。
若善有漏慧。
不名明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
無學有三種明。
無學念前世智證明。
無學生死智證明。
無學漏盡智證明。
答曰。
有少分明勢故名明。
何者是少分明。
與煩惱相違。
亦不雜煩惱故。
名少分明。
複次此二明。
能生能随順實義無漏明故名明。
是故尊者和須蜜。
作如是說。
第一實義。
無漏明者。
是漏盡明。
餘二明。
能生此明故名明。
複次念前世智證明。
知前際增長法。
生死智證明。
知後際增長法。
漏盡智證明。
知涅槃寂靜法。
尊者佛陀提婆。
亦作是說。
念前世智證明。
知此衆生從彼處沒來生此間過去世因果相續法。
生死智證明。
知此衆生作如是業當生彼處未來因果相續法。
漏盡智證明。
知此衆生以如是道能盡漏因果畢竟法。
是名第一實義明。
複次念前世智證明。
覺識了了過去世事。
生死智證明。
覺識了了未來世事。
漏盡智證明。
覺識了了無為涅槃。
複次念前世智證明。
除過去無知黑闇。
生死智證明。
除未來無知黑闇。
漏盡智證明。
除于涅槃無知黑闇。
問曰。
何故六通中。
三立明三不立明耶。
答曰。
身通是工巧法。
天耳通。
聞聲而已。
他心智通。
緣别相法。
此三明。
能随順厭離法。
能棄生死。
随順善法。
能到涅槃。
問曰。
此三明。
雲何能随順厭離法能棄生死。
随順善法能到涅槃耶。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是說盡智。
不受後有。
是說無生智。
問曰。
無有阿羅漢二盡智刹那後起無生智者。
何況多。
何故作是說。
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盡智耶。
答曰。
雖是一刹那。
而有三種義。
故作是說。
尊者波奢說曰。
如是說者。
不說盡智。
不說無生智。
亦不說無學正見。
此是贊歎阿羅漢辭言。
阿羅漢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盡智。
梵行已立。
是說道智。
所作已辦。
是說滅智。
不受後有。
是說無生智。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知集。
梵行已立。
是說知道。
所作已辦。
是說知滅。
不受後有。
是說知苦。
說盡作證亦如是。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斷集。
梵行已立。
是說修道。
所作已辦。
是說證滅。
不受後有。
是說知苦。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斷因。
梵行已立。
是說修道。
所作已辦。
是說得果。
不受後有。
是說知體。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集智。
梵行已立。
是說道智。
所作已辦。
是說滅智。
不受後有。
是說苦智。
複次我生已盡。
是說集無願。
梵行已立。
是說道無願。
所作已辦。
是說無相。
不受後有是說空及苦無願 問曰。
何故名盡智。
為以緣盡故名盡智。
為以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耶。
若以緣盡故名盡智者。
滅智應是盡智。
若以煩惱盡身中生名盡智者。
無生智無學正見。
亦應是盡智。
答曰。
應作是說。
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
問曰。
若然者無生智無學正見。
應是盡智。
答曰。
若智在初。
一切皆有者。
名盡智。
無學正見。
雖一切皆有。
而不在初。
無生智不在初。
亦非一切皆有。
盡智在初。
一切皆有故。
問曰。
十六聖行外。
更有無漏慧。
不此中問答。
廣說如雜揵度。
雲何學明。
雲何學智。
雲何無學明。
雲何無學智。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世間以種種世俗諸論。
以為明想。
不識真明。
欲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真明義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
所以作此論者。
此是佛經。
經說。
佛告居士。
如汝以學智學見學明見四聖谛。
今此耶奢童子。
亦以無學智無學見無學明。
見四聖谛。
不複更住居士家受五欲樂。
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廣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學明。
答曰。
學慧是也。
雲何學智。
答曰。
學八智是也。
雲何無學明。
答曰。
無學慧是也。
雲何無學智。
答曰。
無學八智是也。
謂四法智四比智。
此是明體性。
乃至廣說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明。
明是何義。
答曰。
覺識了了義是明義。
問曰。
若覺識了了義是明義者。
善有漏慧。
亦覺識了了。
是明義耶。
答曰。
若于四真谛。
覺識了了。
畢竟了了。
更不生颠倒。
廣說如雜揵度。
問曰。
若善有漏慧。
不名明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
無學有三種明。
無學念前世智證明。
無學生死智證明。
無學漏盡智證明。
答曰。
有少分明勢故名明。
何者是少分明。
與煩惱相違。
亦不雜煩惱故。
名少分明。
複次此二明。
能生能随順實義無漏明故名明。
是故尊者和須蜜。
作如是說。
第一實義。
無漏明者。
是漏盡明。
餘二明。
能生此明故名明。
複次念前世智證明。
知前際增長法。
生死智證明。
知後際增長法。
漏盡智證明。
知涅槃寂靜法。
尊者佛陀提婆。
亦作是說。
念前世智證明。
知此衆生從彼處沒來生此間過去世因果相續法。
生死智證明。
知此衆生作如是業當生彼處未來因果相續法。
漏盡智證明。
知此衆生以如是道能盡漏因果畢竟法。
是名第一實義明。
複次念前世智證明。
覺識了了過去世事。
生死智證明。
覺識了了未來世事。
漏盡智證明。
覺識了了無為涅槃。
複次念前世智證明。
除過去無知黑闇。
生死智證明。
除未來無知黑闇。
漏盡智證明。
除于涅槃無知黑闇。
問曰。
何故六通中。
三立明三不立明耶。
答曰。
身通是工巧法。
天耳通。
聞聲而已。
他心智通。
緣别相法。
此三明。
能随順厭離法。
能棄生死。
随順善法。
能到涅槃。
問曰。
此三明。
雲何能随順厭離法能棄生死。
随順善法能到涅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