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彼亦如是。
複次時解脫法。
不多用功。
不有所作而得故。
五種阿羅漢。
是時解脫非時解脫法。
多用功多有所作而得故。
一種不動法阿羅漢。
名非時解脫。
複次時解脫法。
有增有減故。
五種阿羅漢。
是時解脫。
增者是勝進。
減者是退。
非時解脫。
無增減故。
一種不動法阿羅漢。
是非時解脫。
無增者無勝進。
無減者無退◎ ◎如說時解脫是愛法。
問曰。
何故時解脫是愛法耶。
答曰。
如經本說。
時解脫阿羅漢。
守護愛重此法。
使我于此法莫退。
如人唯有一目。
其家眷屬。
皆共護之。
不令冷熱風坌而毀壞之。
彼亦如是。
複次時解脫阿羅漢。
于解脫不得自在。
多用功乃現在前。
起現在故。
心生歡喜故。
名愛法。
非時解脫。
于解脫得自在。
不多用功。
而現在前。
起現在故。
心不生喜。
不名愛法。
複次時解脫阿羅漢有退。
以畏退故。
數數起解脫現在前。
非時解脫阿羅漢無退。
以不畏退故。
不數數起解脫現在前。
複次時解脫阿羅漢。
多人所愛用故名愛法。
與此相違名不愛法。
複次時解脫阿羅漢。
以多信得道故名愛法。
非時解脫阿羅漢。
以慧多得道故。
名不愛法。
複次非時解脫阿羅漢。
有憎惡聖道善根。
如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昧。
以此善根。
憎惡聖道故。
不愛此法。
時解脫阿羅漢。
無此善根故。
愛護此法。
經本雖不說。
義應如是。
問曰。
何故非時解脫阿羅漢。
名不動法耶。
答曰。
以勝妙故。
如今世間所有勝妙飲食衣服璎珞所在之處。
不動人嗔心彼亦如是。
複次煩惱能令人心動。
能令人心生。
而不熟濕而相着以穢污故。
在善心上。
無其勢力故。
不得自在。
故名不動。
複次已斷煩惱。
更不複退。
故名不動。
如善射人正射于的。
稱言不動。
彼亦如是。
如經說。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比丘尼。
有不動解脫法寶璎珞者。
能斷不善法。
修于善法。
問曰。
何故不動解脫。
名法寶璎珞耶。
答曰。
以堅牢故。
勝妙故。
無過故。
輕舉故。
無垢故。
清淨故。
難得故。
名寶璎珞。
複次譬如泉池之中。
若以寶珠投之。
則不雜垢穢。
若人身中。
有不動解脫寶璎珞者。
則不雜煩惱垢穢。
亦複如是。
複次如人屋中有摩尼寶珠者。
則無黑闇。
若人身中有不動法寶珠者。
則無無明黑闇。
亦複如是。
複次如方寶珠所置之處。
即安不動。
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脫方寶珠者。
其心不動。
亦複如是。
複次如人家中。
有無價寶珠者。
其家畢竟無貧窮之苦。
若人身中有不動寶珠者。
其人永斷聖道貧窮之苦。
亦複如是。
複次譬如如意寶珠安置幢上。
随人意念。
雨種種寶。
能令百千衆生離貧窮苦。
佛世尊亦爾。
以不動寶珠。
安置四無量幢上。
随衆生所念。
雨種種法寶。
除去衆生貧窮法寶之苦。
亦複如是。
問曰。
若不動心解脫。
是勝妙法者。
何故經說是不增不減法耶。
答曰。
行者等得此法故。
若滿東方有刹利子。
若滿南方有婆羅門子。
若滿西方有居士子。
若滿北方有首陀子。
剃除須發。
身着法服。
信家非家。
于正法出家。
皆身證不動心解脫。
而此法無有增減。
複次欲說佛法饒财多寶故。
佛法除不動心解脫。
更有無量餘善法功德。
不動心解脫。
唯是一法故。
複次欲現如來身中有無量功德故。
除不動心解脫。
更有無量餘善功德。
不動心解脫。
唯是一法故。
複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經說。
尊者目揵連。
于僧中擯出瞻婆比丘。
諸比丘。
鹹有是念。
今僧減少。
佛作是說。
若我弟子。
得深遠勝妙。
不動心解脫。
于僧中出者。
不能令僧有增有減。
何況彼犯戒衆威儀。
遠離白淨法者。
豈能令僧有增減耶。
複次此法是無增無減法故。
無增者無勝進。
無減者不退失。
一切時心解脫。
盡與盡智相應耶。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時解脫阿羅漢。
修二種慧。
謂盡智無學正見。
非時解脫阿羅漢。
修三種慧。
謂盡智無生智。
無學正見。
或謂如時解脫阿羅漢。
修二種慧。
非時解脫者亦爾。
如非時解脫阿羅漢修三種慧。
時解脫亦爾。
欲決定說時解脫修二種慧。
非時解脫修三種慧故而作此論 諸時解脫。
盡盡智相應耶。
廣作四句。
如經本說。
盡智者。
時解脫阿羅漢。
金剛喻定一刹那頃現在前。
盡智次第相續起現在前。
從盡智起。
或起無學正見。
或起世俗心。
非時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
盡智俱一刹那頃現在前。
次第相續起無生智現在前。
從無生智起。
或起無學正見。
或起世俗心。
一切阿羅漢。
盡修無學正見。
不必盡起現在前。
問曰。
盡智無生智。
有何差别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名即差别。
是名盡智。
是名無生智。
複次所作已竟名盡智。
從無學因生名無生智。
複次或未曾得而得。
或曾得而得。
名盡智。
未曾得而得。
名無生智。
複次解脫道勝進道所攝名盡智。
唯勝進道所攝。
名無生智。
複次盡智有五種阿羅漢。
無生智有一種阿羅漢。
謂不動心解脫。
盡智無生智。
是謂差别。
問曰。
初盡智為是何智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是苦比智。
所以者何。
行者初入聖道時觀果。
出亦觀果。
如以毒箭射獸。
毒遍身中。
後若死時。
毒氣還在瘡孔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是集比智。
所以者何。
行者入聖道時觀果。
出聖道時觀因故。
如是生死法。
或是因是果。
若知因知果。
則生死道斷。
名為苦邊。
評曰。
應作是說。
是苦比智集比智。
若是苦比智非集比智。
若是集比智非苦比智◎
複次時解脫法。
不多用功。
不有所作而得故。
五種阿羅漢。
是時解脫非時解脫法。
多用功多有所作而得故。
一種不動法阿羅漢。
名非時解脫。
複次時解脫法。
有增有減故。
五種阿羅漢。
是時解脫。
增者是勝進。
減者是退。
非時解脫。
無增減故。
一種不動法阿羅漢。
是非時解脫。
無增者無勝進。
無減者無退◎ ◎如說時解脫是愛法。
問曰。
何故時解脫是愛法耶。
答曰。
如經本說。
時解脫阿羅漢。
守護愛重此法。
使我于此法莫退。
如人唯有一目。
其家眷屬。
皆共護之。
不令冷熱風坌而毀壞之。
彼亦如是。
複次時解脫阿羅漢。
于解脫不得自在。
多用功乃現在前。
起現在故。
心生歡喜故。
名愛法。
非時解脫。
于解脫得自在。
不多用功。
而現在前。
起現在故。
心不生喜。
不名愛法。
複次時解脫阿羅漢有退。
以畏退故。
數數起解脫現在前。
非時解脫阿羅漢無退。
以不畏退故。
不數數起解脫現在前。
複次時解脫阿羅漢。
多人所愛用故名愛法。
與此相違名不愛法。
複次時解脫阿羅漢。
以多信得道故名愛法。
非時解脫阿羅漢。
以慧多得道故。
名不愛法。
複次非時解脫阿羅漢。
有憎惡聖道善根。
如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昧。
以此善根。
憎惡聖道故。
不愛此法。
時解脫阿羅漢。
無此善根故。
愛護此法。
經本雖不說。
義應如是。
問曰。
何故非時解脫阿羅漢。
名不動法耶。
答曰。
以勝妙故。
如今世間所有勝妙飲食衣服璎珞所在之處。
不動人嗔心彼亦如是。
複次煩惱能令人心動。
能令人心生。
而不熟濕而相着以穢污故。
在善心上。
無其勢力故。
不得自在。
故名不動。
複次已斷煩惱。
更不複退。
故名不動。
如善射人正射于的。
稱言不動。
彼亦如是。
如經說。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比丘尼。
有不動解脫法寶璎珞者。
能斷不善法。
修于善法。
問曰。
何故不動解脫。
名法寶璎珞耶。
答曰。
以堅牢故。
勝妙故。
無過故。
輕舉故。
無垢故。
清淨故。
難得故。
名寶璎珞。
複次譬如泉池之中。
若以寶珠投之。
則不雜垢穢。
若人身中。
有不動解脫寶璎珞者。
則不雜煩惱垢穢。
亦複如是。
複次如人屋中有摩尼寶珠者。
則無黑闇。
若人身中有不動法寶珠者。
則無無明黑闇。
亦複如是。
複次如方寶珠所置之處。
即安不動。
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脫方寶珠者。
其心不動。
亦複如是。
複次如人家中。
有無價寶珠者。
其家畢竟無貧窮之苦。
若人身中有不動寶珠者。
其人永斷聖道貧窮之苦。
亦複如是。
複次譬如如意寶珠安置幢上。
随人意念。
雨種種寶。
能令百千衆生離貧窮苦。
佛世尊亦爾。
以不動寶珠。
安置四無量幢上。
随衆生所念。
雨種種法寶。
除去衆生貧窮法寶之苦。
亦複如是。
問曰。
若不動心解脫。
是勝妙法者。
何故經說是不增不減法耶。
答曰。
行者等得此法故。
若滿東方有刹利子。
若滿南方有婆羅門子。
若滿西方有居士子。
若滿北方有首陀子。
剃除須發。
身着法服。
信家非家。
于正法出家。
皆身證不動心解脫。
而此法無有增減。
複次欲說佛法饒财多寶故。
佛法除不動心解脫。
更有無量餘善法功德。
不動心解脫。
唯是一法故。
複次欲現如來身中有無量功德故。
除不動心解脫。
更有無量餘善功德。
不動心解脫。
唯是一法故。
複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經說。
尊者目揵連。
于僧中擯出瞻婆比丘。
諸比丘。
鹹有是念。
今僧減少。
佛作是說。
若我弟子。
得深遠勝妙。
不動心解脫。
于僧中出者。
不能令僧有增有減。
何況彼犯戒衆威儀。
遠離白淨法者。
豈能令僧有增減耶。
複次此法是無增無減法故。
無增者無勝進。
無減者不退失。
一切時心解脫。
盡與盡智相應耶。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時解脫阿羅漢。
修二種慧。
謂盡智無學正見。
非時解脫阿羅漢。
修三種慧。
謂盡智無生智。
無學正見。
或謂如時解脫阿羅漢。
修二種慧。
非時解脫者亦爾。
如非時解脫阿羅漢修三種慧。
時解脫亦爾。
欲決定說時解脫修二種慧。
非時解脫修三種慧故而作此論 諸時解脫。
盡盡智相應耶。
廣作四句。
如經本說。
盡智者。
時解脫阿羅漢。
金剛喻定一刹那頃現在前。
盡智次第相續起現在前。
從盡智起。
或起無學正見。
或起世俗心。
非時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
盡智俱一刹那頃現在前。
次第相續起無生智現在前。
從無生智起。
或起無學正見。
或起世俗心。
一切阿羅漢。
盡修無學正見。
不必盡起現在前。
問曰。
盡智無生智。
有何差别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名即差别。
是名盡智。
是名無生智。
複次所作已竟名盡智。
從無學因生名無生智。
複次或未曾得而得。
或曾得而得。
名盡智。
未曾得而得。
名無生智。
複次解脫道勝進道所攝名盡智。
唯勝進道所攝。
名無生智。
複次盡智有五種阿羅漢。
無生智有一種阿羅漢。
謂不動心解脫。
盡智無生智。
是謂差别。
問曰。
初盡智為是何智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是苦比智。
所以者何。
行者初入聖道時觀果。
出亦觀果。
如以毒箭射獸。
毒遍身中。
後若死時。
毒氣還在瘡孔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是集比智。
所以者何。
行者入聖道時觀果。
出聖道時觀因故。
如是生死法。
或是因是果。
若知因知果。
則生死道斷。
名為苦邊。
評曰。
應作是說。
是苦比智集比智。
若是苦比智非集比智。
若是集比智非苦比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