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一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五十一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三 ◎有自性念生智。

    問曰。

    自性念生智體性是何。

    答曰。

    體性是慧。

    彼心聚中。

    以念力多故。

    名念生智。

    如念處安那般那念。

    除去色想亦如是。

    此是自性念生智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自性念生智。

    答曰。

    生而得此智故。

    名自性念生智。

    複次住善心性不善心性無記心性能知故。

    名自性念生智。

    複次過去法更不變故名自性。

    能知此法故名自性念生智 問曰。

    為作何業得是智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常為衆生。

    說歡喜樂聞語。

    彼業能生如是報。

    複有說者。

    若修治狹小處令使寬博。

    以此業故。

    在母胎中。

    而不迫迮。

    以是業故。

    能生此報。

    複有說者。

    若人以甘美飲食施他。

    彼業得如此報。

    評曰。

    應作是說。

    此是不惱害他業報。

    若衆生不作惱害他業。

    在母胎中。

    則得寬博。

    不為風熱冷病脂血所困苦。

    若出胎時。

    亦不為産門所逼切。

    以是事故。

    不忘所念一切衆生。

    若于産門不逼切者。

    皆有念前世智。

    以為産門所逼切故。

    皆失所念。

    問曰。

    念生智為初時勝為中後時勝耶。

    答曰。

    或有初中後盡勝者。

    或有初勝者。

    如屍婆羅等。

    初生之時。

    作如是說。

    此家中頗有種種财物及諸谷米。

    可以施于貧窮者不。

    或有中時勝者。

    如賴吒波羅等。

    或有後時勝者。

    如庵摩羅吒等 問曰。

    念生智為念幾生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念一生。

    複有說。

    念二生。

    乃至七生。

    曾聞。

    王舍城中。

    有屠兒名伽吒。

    是阿阇贳王少時親友。

    而語阿阇贳言。

    太子。

    汝若登王位時。

    與我作何善事耶。

    阿阇贳答言。

    與汝從心所願。

    阿阇贳害其父命。

    而登王位時。

    屠兒伽吒。

    往詣王所。

    而白王言。

    大王往日許我所願。

    今正是時。

    王答之言。

    随意求索。

    時伽吒屠兒。

    便說心願使我于王舍城内。

    獨得屠殺。

    不聽餘人。

    時王語言。

    汝今何用是弊惡。

    願為更求餘願。

    是時屠兒。

    複語王言。

    善惡諸業。

    悉無果報。

    王語之言。

    何以知之。

    作是說耶。

    屠兒答言。

    大王當知。

    我自憶念。

    于七世中。

    在王舍城。

    常屠羊自活。

    命終之後。

    生三十三天。

    至聞是語。

    極生疑怪。

    即以是事。

    而往白佛。

    佛告王言。

    如其所說。

    而無有異。

    此人施辟支佛食。

    發于邪願。

    使我于王舍城中。

    常獨殺羊賣肉。

    以此業故。

    七生人中。

    七生天上。

    今于此身。

    業報已盡。

    卻後七日。

    身壞命終。

    當生盧臘地獄。

    以是事故知。

    念生智憶念七世。

    複有說者。

    能念五百世事。

    曾聞。

    有一比丘。

    自念五百世。

    次第常生餓鬼中。

    若憶念過去饑渴苦時。

    則于諸有。

    而生苦想。

    斷一切緣。

    獨勤行精進。

    得須陀洹果。

    作是思惟。

    我恒得諸比丘所須之物。

    使我行道。

    我今應當還求所須施諸比丘。

    即行勸化。

    時諸比丘。

    而語之言。

    汝先懶惰。

    今以何故。

    勤行教化。

    時彼比丘。

    即向諸比丘。

    廣說上事。

    以是事故知。

    念生智憶念五百世事。

    複有一比丘。

    自憶念次第五百世。

    生地獄中。

    若憶念受地獄苦時。

    舉身毛孔。

    血流而出。

    污身及衣。

    日日詣水澡浴浣衣。

    勤行精進。

    得阿羅漢果。

    更不澡浴浣衣。

    時諸比丘。

    而語之言。

    汝常澡浴浣衣。

    以水為淨。

    今何以不。

    此比丘向諸比丘。

    廣說上事。

    如此憶念五百世事。

    複有或憶念世界成時者。

    曾聞。

    有旃陀羅王。

    名多羅蠰佉。

    善通咒術及諸論。

    有子名奢頭羅。

    顔貌端正。

    當于爾時。

    尊者舍利弗。

    作婆羅門。

    名弗伽羅娑羅。

    善通皮陀及皮陀分經。

    有女名波翅多。

    時旃陀羅王。

    往詣弗伽羅娑羅所而語之言。

    可以汝女用妻我子。

    時弗伽羅娑羅婆羅門。

    便生嗔恚。

    而語之言。

    汝于四姓卑下。

    我于四姓尊貴。

    何緣以女用妻汝子。

    時旃陀羅王。

    語婆羅門言。

    夫種族姓尊卑。

    無有常定。

    汝頗曾聞。

    誰造梵書耶。

    婆羅門答言。

    我聞是瞿頻陀羅婆羅門所造。

    複問。

    誰造佉盧吒書耶。

    婆羅門答言。

    我聞是佉盧吒仙人所造。

    複問。

    誰造此皮陀及皮陀分經。

    而答之言。

    皆是往昔大婆羅門等之所造作。

    時旃陀羅言。

    如是等往昔諸人。

    皆是我身。

    時婆羅門。

    聞是語已。

    心生歡喜。

    便以己女。

    而妻其子。

    如此憶念世界成時事 經說。

    佛告村主。

    我自憶念九十一劫以來。

    不曾為飲食故。

    起身口意惡業。

    問曰。

    佛為以念前世智。

    為以自性念生智憶念此事。

    若以念前世智知者。

    何以念九十一劫。

    而不多耶。

    若以自性念生智知者。

    何故但說憶念七世或五百世。

    乃至憶念世界成時。

    而不說憶念九十一劫者耶。

    答曰。

    應作是說。

    佛以念前世智知。

    問曰。

    若然者。

    何故但說九十一劫。

    而不多耶。

    尊者波奢說曰。

    若說百劫。

    亦生此疑。

    但說此不違法相。

    複次九十一劫中。

    有七佛出世故。

    複次從此已來。

    種相好業故。

    複有說者。

    以自性念生智知。

    問曰。

    若然者。

    何故說自性念生智憶念七世。

    若五百世。

    乃至劫成時。

    而不說九十一劫耶。

    答曰。

    餘人如此。

    佛則多知。

    問曰。

    自性念生智。

    為憶念中有時不。

    答曰。

    或有說者。

    不知。

    所以者何。

    中有微細。

    非自性念生智境界故。

    評曰。

    應作是說。

    憶念中有。

    所以者何。

    若不憶念者。

    于前生則憶念少多。

    不憶念少分 問曰。

    菩薩前身時。

    有自性念生智。

    最後身時。

    為有不耶。

    若有者。

    雲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