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便。
若自見從無色界命終者。
則緣他身。
令得滿足。
若緣他身作方便。
見他從無色界命終者。
則緣自身。
令得滿足。
是故緣自身他身。
修念前世智。
令得滿足◎ ◎問曰。
念前世智。
為念曾所更事。
為念未曾所更事耶。
答曰。
念曾所更事。
問曰。
若然者則無念生淨居天者。
所以者何。
無有曾生淨居天者。
答曰。
曾更有二種。
謂若見若聞。
淨居天處。
雖不曾見。
而得曾聞 問曰。
為因欲界生此智耶。
為因色界生此智耶。
答曰。
亦因欲界。
亦因色界。
或有因欲界作方便。
于色界得滿足。
或有因色界作方便。
于欲界得滿足。
或有因欲界作方便。
于欲界得滿足。
或有因色界作方便。
于色界得滿足。
因欲界作方便。
于色界得滿足者。
與惡性難共住。
衆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
如此惡性難共住。
衆生必是于欲界命終者。
觀察是時。
乃是色界命終者。
因色界作方便。
于欲界得滿足者。
與善性易可共住。
衆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
如此善性。
易可共住。
衆生必是色界命終者。
觀察是時。
乃是欲界命終者。
因欲界作方便。
于欲界得滿足者。
與惡性難共住。
衆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
如此惡性難共住。
衆生必于欲界命終。
觀察是時。
是欲界命終者。
因色界作方便。
于色界得滿足者。
與善性易共住。
衆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
如此善性。
易可共住。
衆生必是色界命終者。
觀察是時。
是色界命終者 問曰。
為觀一一世。
為觀多世耶。
答曰。
初學時觀一一世。
滿足時觀百千萬世。
世尊初學時。
則能觀百千萬世。
問曰。
為能舍過百千萬世。
乃觀久遠百千萬世不耶。
答曰。
初學則不能。
後滿足時則能。
世尊初學則能舍過百千萬世。
乃觀久遠百千萬世。
問曰。
次第觀前世乃至久遠。
若欲止時。
各還次第止耶。
為一時止耶。
答曰。
或有說者還次第止。
評曰。
應作是說。
随意而觀。
亦随意而止。
問曰。
次第觀前世。
經久遠時。
舍已即能觀未來世耶。
答曰。
佛世尊能非餘人。
所以者何。
佛世尊觀前世智。
次第能生觀未來智。
觀未來智次第能生觀前世智。
不以方便一切功德悉現前故 問曰。
于一刹那中。
能觀幾世耶。
答曰。
一世。
何以知之。
如毗尼中說。
尊者輸毗多。
作如是說。
我一發意頃。
能憶念五百世生事。
諸比丘皆言。
應驅逐之。
所以者何。
自稱得無有是事。
過人法故。
佛告諸比丘。
不應驅逐是比丘。
所以者何。
是比丘從無想天來生此間。
無想天壽。
經五百劫。
憶念一生事故。
言五百世 問曰。
于一時頃。
能觀幾趣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能觀一趣。
複有說者。
能觀二趣。
謂地獄趣畜生趣。
或畜生餓鬼趣。
或畜生天趣。
或畜生人趣。
若觀轉輪王時。
則憶念三趣。
謂人畜生餓鬼趣。
人趣者。
王及臣屬畜生趣者是象馬。
餓鬼趣者。
是受祭祀鬼神及轉輪等諸神。
若觀頂生王時。
則憶念四趣。
畜生趣是象馬。
餓鬼趣是受祭祀神。
天趣是帝釋及眷屬。
人趣是頂生及眷屬。
無有是處。
以分别故說。
若令五趣共在一處者。
亦于一時能憶念五趣 佛經說。
常見有三種。
有憶念二萬劫者。
有憶念四萬劫者。
有憶念六萬劫者。
問曰。
何等常見憶念二萬劫事。
何等四萬劫。
何等六萬劫耶。
答曰。
常見者。
根有上中下。
下者憶念二萬劫。
中者四萬劫。
上者六萬劫。
複次或有憶念火水風劫者。
憶念火者二滿劫。
水者四萬劫。
風者六萬劫。
複次或有憶念喜樂舍根壞時。
憶念喜根壞者二萬劫。
樂根四萬劫。
舍根六萬劫。
複次或是聲聞性。
或是辟支佛性。
或是佛性。
聲聞性者憶念二萬劫。
辟支佛性者憶念四萬劫。
佛性者憶念六萬劫 若是他心智。
盡知他心心數法耶。
答曰。
或是他心智不知他心心數法。
乃至廣作四句。
是知他心智不知他心心數法者。
他心智在過去未來。
有如是相。
不知他心心數法。
所以者何。
過去者所作已竟。
未來者未有所作。
是知他心心數法非他心智者。
猶如有一。
若以相知。
若聞其說。
若生處得。
如是智故能知。
問曰。
誰能以相知耶。
答曰。
人能。
曾聞。
跋難陀釋子。
至一優婆塞家。
其家門邊。
系一駁犢。
時跋難陀釋子。
語優婆塞言。
汝家門邊所系犢子。
其色斑駁。
若以其皮。
作敷具者好。
時優婆塞。
作是思惟。
是比丘。
欲得是犢子皮。
以為敷具。
即便殺犢。
以皮與之。
時跋難陀釋子。
持其犢皮。
往詣祇洹。
犢母嗚呼而随逐之。
如是等名以相知。
誰聞說能知耶。
曾聞。
有一居士。
着新衣服。
詣祇洹精舍。
跋難陀釋子。
見已而語之言。
善哉居士。
汝所著衣中。
作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若敷具。
是時居士。
作是思惟。
是比丘欲得我衣。
即便與之。
複有說者。
聞說能知。
即是以相知。
經文應如是說。
若以相知。
若蔔筮知他心心數法。
以相知者。
如先說。
蔔筮知者。
如諸外道。
或以指卦。
或觸衣物。
若以算術。
若逆取相。
便能知他心心數法。
誰有生
若自見從無色界命終者。
則緣他身。
令得滿足。
若緣他身作方便。
見他從無色界命終者。
則緣自身。
令得滿足。
是故緣自身他身。
修念前世智。
令得滿足◎ ◎問曰。
念前世智。
為念曾所更事。
為念未曾所更事耶。
答曰。
念曾所更事。
問曰。
若然者則無念生淨居天者。
所以者何。
無有曾生淨居天者。
答曰。
曾更有二種。
謂若見若聞。
淨居天處。
雖不曾見。
而得曾聞 問曰。
為因欲界生此智耶。
為因色界生此智耶。
答曰。
亦因欲界。
亦因色界。
或有因欲界作方便。
于色界得滿足。
或有因色界作方便。
于欲界得滿足。
或有因欲界作方便。
于欲界得滿足。
或有因色界作方便。
于色界得滿足。
因欲界作方便。
于色界得滿足者。
與惡性難共住。
衆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
如此惡性難共住。
衆生必是于欲界命終者。
觀察是時。
乃是色界命終者。
因色界作方便。
于欲界得滿足者。
與善性易可共住。
衆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
如此善性。
易可共住。
衆生必是色界命終者。
觀察是時。
乃是欲界命終者。
因欲界作方便。
于欲界得滿足者。
與惡性難共住。
衆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
如此惡性難共住。
衆生必于欲界命終。
觀察是時。
是欲界命終者。
因色界作方便。
于色界得滿足者。
與善性易共住。
衆生同在一處。
作是思惟。
如此善性。
易可共住。
衆生必是色界命終者。
觀察是時。
是色界命終者 問曰。
為觀一一世。
為觀多世耶。
答曰。
初學時觀一一世。
滿足時觀百千萬世。
世尊初學時。
則能觀百千萬世。
問曰。
為能舍過百千萬世。
乃觀久遠百千萬世不耶。
答曰。
初學則不能。
後滿足時則能。
世尊初學則能舍過百千萬世。
乃觀久遠百千萬世。
問曰。
次第觀前世乃至久遠。
若欲止時。
各還次第止耶。
為一時止耶。
答曰。
或有說者還次第止。
評曰。
應作是說。
随意而觀。
亦随意而止。
問曰。
次第觀前世。
經久遠時。
舍已即能觀未來世耶。
答曰。
佛世尊能非餘人。
所以者何。
佛世尊觀前世智。
次第能生觀未來智。
觀未來智次第能生觀前世智。
不以方便一切功德悉現前故 問曰。
于一刹那中。
能觀幾世耶。
答曰。
一世。
何以知之。
如毗尼中說。
尊者輸毗多。
作如是說。
我一發意頃。
能憶念五百世生事。
諸比丘皆言。
應驅逐之。
所以者何。
自稱得無有是事。
過人法故。
佛告諸比丘。
不應驅逐是比丘。
所以者何。
是比丘從無想天來生此間。
無想天壽。
經五百劫。
憶念一生事故。
言五百世 問曰。
于一時頃。
能觀幾趣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能觀一趣。
複有說者。
能觀二趣。
謂地獄趣畜生趣。
或畜生餓鬼趣。
或畜生天趣。
或畜生人趣。
若觀轉輪王時。
則憶念三趣。
謂人畜生餓鬼趣。
人趣者。
王及臣屬畜生趣者是象馬。
餓鬼趣者。
是受祭祀鬼神及轉輪等諸神。
若觀頂生王時。
則憶念四趣。
畜生趣是象馬。
餓鬼趣是受祭祀神。
天趣是帝釋及眷屬。
人趣是頂生及眷屬。
無有是處。
以分别故說。
若令五趣共在一處者。
亦于一時能憶念五趣 佛經說。
常見有三種。
有憶念二萬劫者。
有憶念四萬劫者。
有憶念六萬劫者。
問曰。
何等常見憶念二萬劫事。
何等四萬劫。
何等六萬劫耶。
答曰。
常見者。
根有上中下。
下者憶念二萬劫。
中者四萬劫。
上者六萬劫。
複次或有憶念火水風劫者。
憶念火者二滿劫。
水者四萬劫。
風者六萬劫。
複次或有憶念喜樂舍根壞時。
憶念喜根壞者二萬劫。
樂根四萬劫。
舍根六萬劫。
複次或是聲聞性。
或是辟支佛性。
或是佛性。
聲聞性者憶念二萬劫。
辟支佛性者憶念四萬劫。
佛性者憶念六萬劫 若是他心智。
盡知他心心數法耶。
答曰。
或是他心智不知他心心數法。
乃至廣作四句。
是知他心智不知他心心數法者。
他心智在過去未來。
有如是相。
不知他心心數法。
所以者何。
過去者所作已竟。
未來者未有所作。
是知他心心數法非他心智者。
猶如有一。
若以相知。
若聞其說。
若生處得。
如是智故能知。
問曰。
誰能以相知耶。
答曰。
人能。
曾聞。
跋難陀釋子。
至一優婆塞家。
其家門邊。
系一駁犢。
時跋難陀釋子。
語優婆塞言。
汝家門邊所系犢子。
其色斑駁。
若以其皮。
作敷具者好。
時優婆塞。
作是思惟。
是比丘。
欲得是犢子皮。
以為敷具。
即便殺犢。
以皮與之。
時跋難陀釋子。
持其犢皮。
往詣祇洹。
犢母嗚呼而随逐之。
如是等名以相知。
誰聞說能知耶。
曾聞。
有一居士。
着新衣服。
詣祇洹精舍。
跋難陀釋子。
見已而語之言。
善哉居士。
汝所著衣中。
作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若敷具。
是時居士。
作是思惟。
是比丘欲得我衣。
即便與之。
複有說者。
聞說能知。
即是以相知。
經文應如是說。
若以相知。
若蔔筮知他心心數法。
以相知者。
如先說。
蔔筮知者。
如諸外道。
或以指卦。
或觸衣物。
若以算術。
若逆取相。
便能知他心心數法。
誰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