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六卷

關燈
有說者。

    此是世尊有餘之說。

    乃至為受化者故。

    尊者波奢說曰。

    佛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乃至廣說。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此五蓋。

    乃至障衆生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非餘煩惱。

    複次此蓋亦障因時。

    亦障果時。

    因時障者。

    五蓋一一蓋現在前時。

    則不得生有漏善心及不隐沒無記心。

    何況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

    果時障者。

    以五蓋果故。

    生惡趣中。

    則障一切諸善功德。

    複次此五蓋欲界衆生數行。

    數行時微細。

    欲界所有衆生。

    行慢者甚少。

    如生地獄中。

    能起是慢。

    我受苦勝他耶。

    畜生中。

    如蝦蟆等以愚癡。

    故不能起諸見。

    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一切煩惱。

    盡障聖道。

    與聖道相違。

    但五蓋數行。

    數行時微細。

    世尊立蓋。

    複次此蓋為定及為定果。

    而作留難。

    複次此蓋障三界離欲法。

    障九斷知無漏果。

    障四沙門果。

    複次欲愛蓋。

    遠離欲愛寂滅法。

    恚蓋遠離恚寂滅法。

    睡眠蓋遠離慧法。

    掉悔蓋遠離定法。

    遠離欲愛恚寂滅定慧故。

    令疑箭在心中生。

    為有善惡業報。

    為無耶。

    複次愛恚壞于戒身。

    睡眠壞于慧身。

    掉悔壞于定身。

    壞三種身故。

    疑心猶豫。

    為有善惡業報不耶。

    如壞三戒。

    害三戒亦如是。

    如三戒三修三淨亦如是。

    複次此現門現略現始入。

    此諸煩惱。

    或一種斷。

    或四種斷。

    或五種斷。

    若說悔。

    當知已說一種斷者。

    若說疑。

    當知已說四種斷者。

    若說餘者。

    當知已說五種斷者。

    複次此諸煩惱。

    或見道斷。

    或修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若說疑。

    當知已說見道斷者。

    若說悔。

    當知已說修道斷者。

    若說餘。

    當知已說見道修道斷者。

    問曰。

    蓋名有五。

    體有幾耶。

    答曰。

    名有五體有七。

    欲愛蓋。

    名有一體有一。

    恚蓋疑蓋亦如是。

    睡眠蓋。

    名有一體有二。

    掉悔亦爾。

    是為五蓋名有五體有七。

    如名體數體。

    名異體異。

    名異相體異相。

    分别名分别體。

    知名知體。

    當知亦如是。

    問曰。

    何故欲愛蓋恚蓋疑蓋。

    一體立蓋。

    睡眠掉悔。

    二體立蓋。

    尊者波奢說曰。

    佛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乃至廣說。

    複次若是使性亦是纏性者。

    一體立蓋。

    若是纏性非是使性。

    二體立蓋。

    複次有滿足煩惱。

    不滿足煩惱。

    滿足煩惱者。

    謂結縛使垢纏。

    與此相違。

    名不滿足。

    諸滿足者。

    一體立蓋。

    不滿足者。

    二體立蓋。

    複次以三事故立蓋。

    一食一對治一等重擔。

    欲蓋。

    以何為食。

    答曰。

    食于淨想。

    以何為對治。

    答曰。

    不淨以一食一對治故。

    一體立蓋。

    恚蓋以何為食。

    答曰。

    以害相為食。

    以何為對治。

    答曰。

    以慈以一食一對治故。

    一體立蓋。

    疑以何為食。

    答曰。

    以于世相猶豫為食。

    以何為對治。

    答曰。

    以觀緣起法。

    以一食一對治故。

    一體立蓋。

    睡眠以何為食。

    答曰。

    以五法為食。

    一瞪瞢。

    二愁愦。

    三欠呿。

    四食不消化。

    五心悶。

    以何為對治。

    答曰。

    以慧。

    以五食一對治故。

    二體立蓋。

    掉悔以何為食。

    答曰。

    以四法為食。

    一念親屬。

    二念國土。

    三念不欲死。

    四念曾所更喜笑遊戲種種樂事。

    以何為對治。

    答曰。

    以定。

    以四食一對治故。

    二體立蓋。

    等重擔者。

    欲愛蓋恚蓋疑蓋。

    一體能負蓋義重擔。

    睡眠掉悔蓋。

    二體能負義蓋重擔。

    猶如村中事務。

    一人能辦。

    則立一人。

    一人不能辦者。

    則立多人。

    亦如以椽蓋屋強者用一。

    弱者用二。

    彼亦如是。

    是故一食一對治一等重擔者。

    立一蓋。

    問曰。

    何故世尊先說欲愛蓋。

    次說恚蓋。

    後說疑蓋。

    答曰。

    如是說者。

    則文随順。

    複次若作是說。

    師授則易。

    弟子受亦易。

    複次随順生時故。

    蓋生時。

    先生欲愛。

    後生恚疑。

    是故世尊後說恚疑。

    尊者和須蜜說曰。

    愛着妙境界故。

    生欲愛蓋。

    失妙境界故。

    生恚蓋失妙境界。

    心沒故。

    故生睡蓋。

    睡覆心故生眠蓋。

    從眠起生掉蓋掉心生悔。

    随順疑蓋便生 佛經說。

    五蓋或複有十。

    問曰。

    五蓋雲何或時有十。

    答曰。

    以三事故。

    一以緣内緣外。

    二以體性。

    三以善不善法。

    緣内緣外者欲愛體。

    有緣内生。

    有緣外生。

    内外生愛俱亦是蓋。

    亦障于慧。

    不生菩提。

    不到涅槃。

    恚蓋亦如是。

    體性者睡眠掉悔蓋。

    亦障于慧。

    不生菩提。

    不到涅槃。

    以善不善法者。

    有疑于善法猶豫。

    有疑于不善法猶豫。

    俱是疑蓋。

    亦障于慧。

    不生菩提。

    不到涅槃。

    以是三事故。

    立蓋或說有十 七使中。

    慢使。

    見使。

    無明使。

    一切色無色界使。

    不立蓋。

    問曰。

    何故慢使不立蓋。

    答曰。

    蓋覆沒于心。

    慢令心高。

    問曰。

    無明何故不立蓋。

    答曰。

    等負重義是蓋義。

    無明負重偏多。

    問曰。

    見使何故不立蓋。

    答曰。

    蓋能滅慧。

    見體是慧。

    不可以慧滅慧。

    如是因論生論。

    如蓋能滅一切善心心數法。

    此中何以但說滅慧。

    答曰。

    以慧名勝義亦勝故。

    彼聚中。

    誰為最勝。

    慧為最勝。

    若滅于慧。

    何況餘者。

    猶如健夫能害千人敵者。

    何況餘小者。

    問曰。

    何故色無色界使不立蓋。

    答曰。

    以無蓋義故。

    是以不立。

    複次蓋障礙三界離欲法。

    色無色界煩惱。

    不障礙三界離欲法。

    複次蓋障礙九斷知果無漏道。

    色無色界煩惱。

    不障礙九斷知果無漏道。

    複次蓋能障礙四沙門果。

    色無色界煩惱不能障礙四沙門果。

    複次蓋能為定作留難。

    色無色界煩惱。

    不為定作留難。

    複次蓋能障礙三道。

    謂見道修道無學道。

    色無色界煩惱。

    不障礙三道。

    複次蓋能障礙三根。

    謂未知欲知根知根。

    已知根。

    色無色界煩惱。

    不障礙三根。

    如三根三種菩提。

    三種慧。

    三種戒。

    三種身。

    三修三淨。

    當知亦如是。

    複次蓋一向不善。

    色無色界煩惱非不善。

    如是因論生論。

    何故唯立不善為蓋。

    答曰。

    以對善法聚故。

    世尊獨立不善為蓋。

    如經說。

    比丘何等是善法聚。

    應答四念處是。

    若問誰是其對。

    應答不善法聚是。

    若問何者是不善法聚。

    應答五蓋是。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欲界衆生。

    數數行此煩惱行時。

    微細不覺是過。

    是故為于衆生。

    說名不善 佛經說。

    無明覆。

    愛結縛。

    愚者所行。

    聰明亦然。

    問曰。

    如無明亦能覆。

    亦能系愛。

    亦能覆。

    亦能系。

    何故說無明能覆。

    不說系。

    說愛能系。

    不說覆。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是如來有餘之說。

    複次欲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于義。

    若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于義。

    義則易解。

    複次欲現二門。

    如說無明是覆。

    愛亦是覆。

    如是愛是系。

    無明亦是系。

    是故欲現二門。

    乃至廣說。

    複次先作是說。

    障義是蓋義。

    更無有使障衆生慧眼與無明等。

    系義是結義。

    更無有使系于衆生如愛結者。

    如衆生為無明所盲愛結所系。

    以盲以系故。

    不能得趣涅槃。

    此中應說二賊喻。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無明盲衆生。

    愛能系。

    是以不善法得生。

    是中應說二賊喻。

    複次從多分故。

    無明多覆衆生。

    愛多系衆生。

    複次無明覆義多。

    愛系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