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卧灰種種苦行以為淨想。
是以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如是等淨行。
皆是世間所行現見之法。
欺诳内道外道。
如欺小兒◎ ◎問曰。
何故說我語取。
為以所行故。
為以境界故。
若以所行為我語取者。
身見亦應是我語取。
所以者何。
行我行故。
若以境界者。
境界中無我。
或有作是答者。
不以所行故。
亦不以境故。
若以所行是我語取者。
身見應是我語取。
所以者何。
行我行故。
亦不以境界。
境界中無有我故。
但欲界諸煩惱。
除見餘立欲取。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見立。
我語取。
問曰。
何故欲界諸煩惱。
除見立欲取。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見立我語取。
答曰。
欲界諸煩惱。
因欲造自身時。
須俱。
須境界。
須具。
色界諸煩惱。
造自身時。
不因欲。
不須俱。
不須境界。
不須具。
複次欲界諸煩惱。
因欲故生。
因境界故生。
因具故生。
因他故生樂。
色無色界諸煩惱。
不因欲。
不因境界。
不因具。
不因他生樂。
但因我生。
複次欲界諸煩惱。
不因定。
能造自身。
亦因内物。
亦因外物。
色無色界諸煩惱。
因定造自身。
因内物。
不因外物。
複次欲界諸煩惱。
不能造廣大自身。
亦不久遠相續。
色無色界諸煩惱。
能造廣大身。
久遠相續。
如阿迦貳吒天。
身長萬六千由旬。
是故欲界諸煩惱。
除見立欲取。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見立我語取 佛經說此四取皆以無明為本。
因無明生。
因無明集。
問曰。
如諸經說。
皆愛緣取。
此中何故說無明為本。
乃至廣說。
答曰。
以近因故。
說愛緣取。
以遠因故。
說無明為本因集。
如近遠。
在此在彼。
俱不俱。
此身他身。
說亦如是。
複次以相似因故。
說愛緣取。
以相似因一切遍因故。
說無明為本因集。
複次為諸外道故。
作如是說。
諸外道無有居家。
亦不積聚。
不以貪着境界。
作諸惡行故。
堕于惡趣。
以無明故。
漂着諸見。
堕于惡道。
問曰。
如愛攝在趣中。
何以說愛緣取耶。
答曰。
始生愛名。
愛增廣名取。
故名愛緣取。
複次下者名愛。
上者名取 四縛。
貪身縛。
恚身縛。
戒取身縛。
見取身縛。
問曰。
四縛體性是何。
答曰。
有二十八種。
貪身縛是欲愛有五種。
通六識身。
恚身縛有五種。
通六識身。
戒取身縛。
三界有六種。
見取身縛。
三界有十二種。
此二十八種。
是四縛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縛縛有何義。
答曰。
系義是縛義。
相續義是縛義。
系義是縛義者。
此四縛等系衆生。
系已複系。
集法經亦說。
若不斷貪。
不知貪皆是一切處愛身因緣。
等系衆生系已複系。
譬如善巧系花鬘師花鬘弟子。
以種種花。
集于前然後經縷。
作種種鬘縷。
是花因。
亦是花緣。
等系諸花。
系已複系。
彼亦如是。
恚身縛。
戒取身縛。
見取身縛。
說亦如是。
相續義是縛義者。
如經說。
以三事合故入母胎。
一父母俱有染心。
二其母無病亦複值時。
三愛身者現在前。
或有欲心。
或有恚心。
以是事故。
相續義是縛義。
問曰。
若系義是縛義者。
縛所不攝餘煩惱。
亦系衆生。
于生死中等縛。
縛已複縛。
四縛有何異義。
世尊别立縛耶。
答曰。
此是世尊有餘之說。
乃至廣說。
尊者波奢說曰。
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有縛相者立縛。
無者不立。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四縛等系衆生系已複系速疾偏重親近非餘煩惱。
是故立縛。
複次此縛于諸煩惱。
偏系在家出家。
貪身縛。
恚身纏。
偏系在家人。
戒取身縛。
見取身縛。
偏系出家人。
如在家出家。
有家無家。
有積聚無積聚。
當知亦如是複次四縛。
偏重系縛三界衆生。
貪身縛恚身縛。
偏重系縛欲界衆生。
戒取身縛見取身縛。
偏重系縛色無色界衆生。
複次此四縛是二種使鬥诤根本。
貪身縛恚身縛。
能起愛恚使鬥诤根本。
戒取身縛見取身縛。
能起見使鬥诤根本。
如經說。
執杖持澡[泳-永+盥]婆羅門。
往詣尊者迦旃延所。
作如是問。
何因何緣。
刹利還共刹利鬥诤。
婆羅門還共婆羅門鬥。
毗舍還共毗舍鬥。
首陀還共首陀鬥。
彼尊者答言。
婆羅門。
彼因貪着欲愛故。
刹利還共刹利鬥。
乃至首陀首陀共鬥。
又問。
出家之人。
無有居家。
無所積聚。
以何因緣。
而共鬥耶。
迦旃延答言。
以各于所見而起愛着。
如二鬥诤根本。
二邊二箭二戲論二道。
當知亦如是。
複次此現門現略現始入。
諸煩惱。
或見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若說戒取身縛見取身縛。
當知已說見道所斷諸煩惱。
若說貪身縛恚身縛。
當知已說見道修道所斷諸煩惱。
複次諸煩惱。
或是一切遍。
或非一切遍。
若說後二身縛。
當知已說一切遍煩惱。
若說前二身縛。
當知已說非一切遍諸煩惱。
複次諸煩惱。
或是見性。
或非見性。
若說後二身縛。
當知已說見性諸煩惱。
若說前二身縛。
當知已說非見性諸煩惱。
複次諸煩惱。
或凡夫人所行。
或凡夫聖人所行。
若說後二身縛。
當知已說凡夫所行諸煩惱。
若說前二身縛。
當知已說凡夫聖人所行諸煩惱。
複次諸煩惱。
或性欣踴。
或性憂戚。
若說恚身縛。
當知已說憂戚諸煩惱。
若說餘身縛。
當知已說欣踴性諸煩惱。
是故說為現門現略現初入 五蓋。
欲愛蓋。
恚蓋。
睡眠蓋。
掉悔蓋。
疑蓋。
問曰。
蓋性是何。
答曰。
有三十種。
欲愛蓋有五種。
通六識身。
恚蓋有五種。
通六識身。
睡掉俱在三界五種斷。
通六識身。
是不善無記。
不善者立蓋。
無記者不立。
有十種。
眠在欲界。
五行所斷。
是意地。
是善不善無記。
不善者立蓋。
無記不立。
有五種。
悔是欲界。
修道所斷。
在意地。
是善不善。
不善者立蓋。
善者不立。
有一種。
疑在三界。
四種所斷。
在意地。
是不善無記。
不善者立蓋。
無記不立。
有四種。
此三十種。
是五蓋體。
蓋有何相。
尊者和須蜜說曰。
體即是相。
相即是體。
諸法不可離體别說于相。
複次專求欲。
是欲愛相。
于衆生生恚害是恚相。
令身心覆沒是睡相。
不動是眠相。
不休息是掉相。
克心悔是悔相。
心于所行不決定是疑相 已說蓋體相。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蓋。
蓋是何義。
答曰。
障義是蓋義。
破義是蓋義。
壞義是蓋義。
堕義是蓋義。
卧義是蓋義。
障義是蓋義者。
障于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
如經說。
比丘當知此五種樹。
名為大樹。
種子雖小。
而枝體大。
覆餘小樹。
令餘小樹破壞堕卧。
雲何為五。
一名千阇那。
二名迦毗多羅。
三名阿濕婆多。
四名優昙跋羅。
五名尼拘陀。
諸小樹為此諸大樹所覆。
不能生于花果。
如是衆生欲界心樹。
為蓋所覆。
不能生覺意花及沙門果。
是故障義是蓋義。
破義壞義堕義卧義是蓋義。
問曰。
若障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是蓋義者。
蓋所不攝餘煩惱。
亦障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
亦應是蓋。
此諸煩惱。
有何異義。
世尊獨立蓋耶。
答曰。
或
是以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如是等淨行。
皆是世間所行現見之法。
欺诳内道外道。
如欺小兒◎ ◎問曰。
何故說我語取。
為以所行故。
為以境界故。
若以所行為我語取者。
身見亦應是我語取。
所以者何。
行我行故。
若以境界者。
境界中無我。
或有作是答者。
不以所行故。
亦不以境故。
若以所行是我語取者。
身見應是我語取。
所以者何。
行我行故。
亦不以境界。
境界中無有我故。
但欲界諸煩惱。
除見餘立欲取。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見立。
我語取。
問曰。
何故欲界諸煩惱。
除見立欲取。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見立我語取。
答曰。
欲界諸煩惱。
因欲造自身時。
須俱。
須境界。
須具。
色界諸煩惱。
造自身時。
不因欲。
不須俱。
不須境界。
不須具。
複次欲界諸煩惱。
因欲故生。
因境界故生。
因具故生。
因他故生樂。
色無色界諸煩惱。
不因欲。
不因境界。
不因具。
不因他生樂。
但因我生。
複次欲界諸煩惱。
不因定。
能造自身。
亦因内物。
亦因外物。
色無色界諸煩惱。
因定造自身。
因内物。
不因外物。
複次欲界諸煩惱。
不能造廣大自身。
亦不久遠相續。
色無色界諸煩惱。
能造廣大身。
久遠相續。
如阿迦貳吒天。
身長萬六千由旬。
是故欲界諸煩惱。
除見立欲取。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見立我語取 佛經說此四取皆以無明為本。
因無明生。
因無明集。
問曰。
如諸經說。
皆愛緣取。
此中何故說無明為本。
乃至廣說。
答曰。
以近因故。
說愛緣取。
以遠因故。
說無明為本因集。
如近遠。
在此在彼。
俱不俱。
此身他身。
說亦如是。
複次以相似因故。
說愛緣取。
以相似因一切遍因故。
說無明為本因集。
複次為諸外道故。
作如是說。
諸外道無有居家。
亦不積聚。
不以貪着境界。
作諸惡行故。
堕于惡趣。
以無明故。
漂着諸見。
堕于惡道。
問曰。
如愛攝在趣中。
何以說愛緣取耶。
答曰。
始生愛名。
愛增廣名取。
故名愛緣取。
複次下者名愛。
上者名取 四縛。
貪身縛。
恚身縛。
戒取身縛。
見取身縛。
問曰。
四縛體性是何。
答曰。
有二十八種。
貪身縛是欲愛有五種。
通六識身。
恚身縛有五種。
通六識身。
戒取身縛。
三界有六種。
見取身縛。
三界有十二種。
此二十八種。
是四縛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縛縛有何義。
答曰。
系義是縛義。
相續義是縛義。
系義是縛義者。
此四縛等系衆生。
系已複系。
集法經亦說。
若不斷貪。
不知貪皆是一切處愛身因緣。
等系衆生系已複系。
譬如善巧系花鬘師花鬘弟子。
以種種花。
集于前然後經縷。
作種種鬘縷。
是花因。
亦是花緣。
等系諸花。
系已複系。
彼亦如是。
恚身縛。
戒取身縛。
見取身縛。
說亦如是。
相續義是縛義者。
如經說。
以三事合故入母胎。
一父母俱有染心。
二其母無病亦複值時。
三愛身者現在前。
或有欲心。
或有恚心。
以是事故。
相續義是縛義。
問曰。
若系義是縛義者。
縛所不攝餘煩惱。
亦系衆生。
于生死中等縛。
縛已複縛。
四縛有何異義。
世尊别立縛耶。
答曰。
此是世尊有餘之說。
乃至廣說。
尊者波奢說曰。
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有縛相者立縛。
無者不立。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四縛等系衆生系已複系速疾偏重親近非餘煩惱。
是故立縛。
複次此縛于諸煩惱。
偏系在家出家。
貪身縛。
恚身纏。
偏系在家人。
戒取身縛。
見取身縛。
偏系出家人。
如在家出家。
有家無家。
有積聚無積聚。
當知亦如是複次四縛。
偏重系縛三界衆生。
貪身縛恚身縛。
偏重系縛欲界衆生。
戒取身縛見取身縛。
偏重系縛色無色界衆生。
複次此四縛是二種使鬥诤根本。
貪身縛恚身縛。
能起愛恚使鬥诤根本。
戒取身縛見取身縛。
能起見使鬥诤根本。
如經說。
執杖持澡[泳-永+盥]婆羅門。
往詣尊者迦旃延所。
作如是問。
何因何緣。
刹利還共刹利鬥诤。
婆羅門還共婆羅門鬥。
毗舍還共毗舍鬥。
首陀還共首陀鬥。
彼尊者答言。
婆羅門。
彼因貪着欲愛故。
刹利還共刹利鬥。
乃至首陀首陀共鬥。
又問。
出家之人。
無有居家。
無所積聚。
以何因緣。
而共鬥耶。
迦旃延答言。
以各于所見而起愛着。
如二鬥诤根本。
二邊二箭二戲論二道。
當知亦如是。
複次此現門現略現始入。
諸煩惱。
或見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若說戒取身縛見取身縛。
當知已說見道所斷諸煩惱。
若說貪身縛恚身縛。
當知已說見道修道所斷諸煩惱。
複次諸煩惱。
或是一切遍。
或非一切遍。
若說後二身縛。
當知已說一切遍煩惱。
若說前二身縛。
當知已說非一切遍諸煩惱。
複次諸煩惱。
或是見性。
或非見性。
若說後二身縛。
當知已說見性諸煩惱。
若說前二身縛。
當知已說非見性諸煩惱。
複次諸煩惱。
或凡夫人所行。
或凡夫聖人所行。
若說後二身縛。
當知已說凡夫所行諸煩惱。
若說前二身縛。
當知已說凡夫聖人所行諸煩惱。
複次諸煩惱。
或性欣踴。
或性憂戚。
若說恚身縛。
當知已說憂戚諸煩惱。
若說餘身縛。
當知已說欣踴性諸煩惱。
是故說為現門現略現初入 五蓋。
欲愛蓋。
恚蓋。
睡眠蓋。
掉悔蓋。
疑蓋。
問曰。
蓋性是何。
答曰。
有三十種。
欲愛蓋有五種。
通六識身。
恚蓋有五種。
通六識身。
睡掉俱在三界五種斷。
通六識身。
是不善無記。
不善者立蓋。
無記者不立。
有十種。
眠在欲界。
五行所斷。
是意地。
是善不善無記。
不善者立蓋。
無記不立。
有五種。
悔是欲界。
修道所斷。
在意地。
是善不善。
不善者立蓋。
善者不立。
有一種。
疑在三界。
四種所斷。
在意地。
是不善無記。
不善者立蓋。
無記不立。
有四種。
此三十種。
是五蓋體。
蓋有何相。
尊者和須蜜說曰。
體即是相。
相即是體。
諸法不可離體别說于相。
複次專求欲。
是欲愛相。
于衆生生恚害是恚相。
令身心覆沒是睡相。
不動是眠相。
不休息是掉相。
克心悔是悔相。
心于所行不決定是疑相 已說蓋體相。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蓋。
蓋是何義。
答曰。
障義是蓋義。
破義是蓋義。
壞義是蓋義。
堕義是蓋義。
卧義是蓋義。
障義是蓋義者。
障于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
如經說。
比丘當知此五種樹。
名為大樹。
種子雖小。
而枝體大。
覆餘小樹。
令餘小樹破壞堕卧。
雲何為五。
一名千阇那。
二名迦毗多羅。
三名阿濕婆多。
四名優昙跋羅。
五名尼拘陀。
諸小樹為此諸大樹所覆。
不能生于花果。
如是衆生欲界心樹。
為蓋所覆。
不能生覺意花及沙門果。
是故障義是蓋義。
破義壞義堕義卧義是蓋義。
問曰。
若障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是蓋義者。
蓋所不攝餘煩惱。
亦障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
亦應是蓋。
此諸煩惱。
有何異義。
世尊獨立蓋耶。
答曰。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