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五卷

關燈


    諸不善根先令善根羸劣微薄。

    令其困無有勢力。

    然後邪見能斷善根。

    複次先作是說。

    五種斷者。

    立不善根。

    邪見非五種斷。

    不通六識身。

    彼在意地。

    雖是使性。

    不能起身口業。

    所以者何。

    見道所斷心。

    不與身口業俱起。

    諸不善根所不攝。

    不善五陰。

    無此五事。

    不善色陰。

    非五種斷。

    不通六識身。

    非是使性。

    不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無牢強方便。

    不善受陰想陰識陰。

    煩惱所不攝相應行陰。

    此雖五行所斷通六識身。

    非是使性。

    雖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無牢強方便。

    不相應行陰。

    雖五種斷。

    不通六識身。

    非是使性。

    不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無牢強方便。

    煩惱中五見及疑。

    非五種斷。

    不通六識身。

    雖是使性。

    不能起身口業。

    所以者何。

    見道所斷心。

    不與身口業俱起斷善根時。

    無牢強方便。

    慢雖五種斷。

    不通六識身。

    雖是使性。

    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無牢強方便。

    纏有十種。

    忿纏覆纏睡纏掉纏眠纏悔纏愱纏悭纏無慚纏無愧纏。

    睡掉無慚無愧。

    此四雖五種斷。

    非是使性。

    雖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無牢強方便。

    眠雖五種斷。

    不通六識身。

    非是使性。

    不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無牢強方便。

    餘纏非五種斷。

    不通六識身。

    非是使性。

    或時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無牢強方便。

    恨佷谄诳憍害。

    此六是使垢。

    依使而生。

    非根本使。

    無上五事故。

    不立不善根。

    複次此三不善根。

    說是業本是業集。

    如說。

    迦藍摩當知。

    貪是衆生業本是衆生業集。

    恚癡亦是衆生業本。

    是衆生業集。

    複次此三不善根盡。

    業亦盡。

    如說貪盡業亦盡。

    恚癡盡業亦盡。

    複次此三不善根。

    展轉相生。

    展轉相助生。

    如說從貪生恚。

    從恚生貪。

    于此二中。

    亦生無明。

    複次此三不善根。

    能使三受。

    如說貪使樂受。

    恚使苦受。

    癡使不苦不樂受。

    問曰。

    如此三使盡使三受。

    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從多分故。

    貪多使樂受。

    恚多使苦受。

    癡多使不苦不樂受。

    複次貪從樂受生。

    以樂受為根本。

    多造惡業故。

    而生多苦。

    恚從苦受生。

    以苦受為根本。

    多造惡業故。

    而生多苦。

    癡從不苦不樂受生。

    以不苦不樂受為根本。

    多造惡業故。

    而生多苦。

    複次此三善根。

    說是愛憎。

    以愛憎故衆生多起诤訟。

    天阿修羅常共鬥。

    殺多衆生。

    愛者是貪。

    憎者是恚。

    問曰。

    此中何以不說癡耶。

    答曰。

    已說在此二中。

    若當衆生有智者。

    乃至天欲境界在前。

    猶不共诤。

    何況人間惡欲。

    複次以此現初門要略始入。

    諸煩惱。

    盡從三分生。

    或從愛分生。

    或從恚分生。

    或從癡分生。

    佛經說。

    婆羅門當知。

    若人以二十一煩惱。

    惱于心者。

    雖修行淨心生淨想。

    猶堕惡趣。

    曾聞尊者昙摩哆羅。

    一切煩惱。

    立為三分。

    謂貪恚癡分。

    此是貪分此是恚分。

    此是癡分。

    若說貪當知已說貪分。

    若說恚當知已說恚分。

    若說癡當知已說癡分。

    如愛恚癡分。

    親分怨分。

    不親分不怨分。

    有恩分無恩分。

    有适意分無适意分。

    不有适意不無适意。

    當知亦如是。

    複次以三不善根起十惡業故。

    堕十惡處。

    雲何三不善根起十惡業。

    答曰。

    佛經說殺生有三種。

    或從貪生。

    或從恚生。

    或從癡生。

    乃至邪見。

    亦複如是。

    施設經亦說。

    三不善根十惡業因根。

    廣說如上。

    雲何十惡業生十惡處。

    佛經說。

    修行廣布殺生之業。

    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乃至邪見亦如是。

    施設經亦如是說。

    修行廣布增上殺生之業生阿毗地獄。

    小輕者生大熱地獄。

    轉輕者生熱地獄。

    轉輕者生大叫喚地獄。

    轉輕者生叫喚地獄。

    轉輕者生衆合地獄。

    轉輕者生黑繩地獄。

    轉輕者生活地獄。

    轉輕者生畜生。

    轉輕者生餓鬼。

    乃至邪見。

    說亦如是。

    是名行十惡業生十惡處。

    複次此三不善根。

    說是内垢。

    如說貪為内垢。

    恚為内垢。

    癡為内垢。

    如内垢。

    内怨内嫌當知亦如是。

    複次此三不善根。

    亦名為增。

    亦名為減。

    如說雲何貪增。

    雲何恚增。

    雲何癡增。

    雲何貪減。

    雲何恚減。

    雲何癡減。

    複次此三不善根。

    能為退者。

    作重因重緣。

    如說若比丘比丘尼。

    自知欲心熾盛恚心熾盛癡心熾盛。

    不能自制。

    比丘比丘尼當知。

    我于善法。

    便為衰退。

    複次此三不善根。

    說是煩惱障。

    如說。

    雲何煩惱障。

    答曰。

    猶如有一貪偏重恚偏重癡偏重。

    是名煩惱障。

    複次此三不善根。

    說名為塵。

    如說是貪塵恚塵癡塵。

    如塵穢垢。

    箭火刺刀毒病。

    當知亦如是。

    問曰。

    此三不善根。

    雲何行耶。

    答曰。

    若心有貪。

    是心無恚。

    若心有恚。

    是心無貪。

    癡則俱有。

    所以者何。

    所行各異故。

    貪行欣踴。

    恚行憂戚。

    複次欲心盛時。

    令身柔軟潤益。

    恚心盛時。

    令身粗強損減。

    複次欲令身柔軟不害前緣。

    恚令身粗強能害前緣。

    雲何欲令身柔軟。

    答曰。

    欲心現在前時。

    自身柔軟。

    雲何不害前緣。

    答曰。

    若于前人生愛心者。

    晝夜觀之。

    無有厭足。

    雲何恚心令身粗強。

    答曰。

    恚心現在前時。

    令自身粗強。

    雲何能害前緣。

    答曰。

    若于前人生恚心者。

    乃至不欲以眼視之 此三不善根。

    是五種斷。

    通六識身。

    何故五種斷。

    若當見道斷非修道斷者。

    修道所斷心。

    便為無根。

    若當修道所斷非見道斷者。

    見道所斷心。

    便為無根。

    何故通六識身。

    若在意地不在五識身者。

    此五識心。

    便為無根。

    若在五識身不在意地者。

    此意地心。

    便為無根。

    一切不善心。

    以此為根。

    與不善欲俱心。

    有二種根。

    謂貪及相應無明。

    恚俱亦如是。

    癡俱心。

    及餘煩惱俱心。

    有一根。

    有一根謂無明也 問曰。

    根有多名。

    或說身見是根。

    或說世尊是根。

    或說欲是根。

    或說不放逸是根。

    或說自體是根。

    此諸根名。

    有何差别。

    答曰。

    身見是根者。

    以是見計我我所。

    便生諸見。

    世尊是根者。

    以所說故。

    雖此煩惱出要縛解增長寂滅。

    如是等法。

    皆從佛出。

    是故為根。

    欲是根者。

    以能集善法故。

    所以者何。

    若有欲心。

    能集善法。

    若無欲心。

    不能集善法。

    是故以欲為根。

    不放逸是根者。

    以能守護善法。

    若放逸者。

    不能守護善法。

    若不放逸。

    則能守護善法。

    是故不放逸為根。

    自體是根者。

    以自體不舍自性。

    是故自體為根。

    問曰。

    若然者。

    無為法亦是自體根。

    所以者何。

    不舍自性故。

    答曰。

    若以此義。

    不舍自性為根者。

    無為法亦不舍自體為根。

    複有何過。

    複有欲去如是過而作是說。

    自體是根者。

    以相似因是自體根。

    能生他故。

    問曰。

    若然者。

    苦法忍及眷屬。

    便為無根。

    所以者何。

    無相似因故。

    答曰。

    雖不從相似因生。

    而能與他作相似因。

    無為法亦不從相似因生。

    亦不能與他作相似因。

    評曰。

    應作是說。

    以不舍自性故。

    名自性根。

    身見根。

    乃至自體根。

    是名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