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是内親。
猶如世人七世相于有親。
若至八世使為外人。
彼亦如是複次住增上忍時。
除欲界七生分色無色界一一處生分。
餘一切生分得非數滅。
若法得非數滅。
更不複起現在前。
複次以唯有七生處故。
唯受七有。
七生處者。
謂人六欲天。
是須陀洹生處。
而于中生。
複次彼于七有中滿修七種道。
永斷七使。
以如是事故。
唯受七有。
不增不減。
如是諸具受七有。
須陀洹。
天上七有。
人中七有者。
然須陀洹。
各有差别。
或有天七人六天六人五。
天五人四天四人三。
天三人二天二人一。
或有人七天六乃至人二天一。
說亦如是。
此中唯說具七有者故。
說須陀洹受于七有。
問曰。
具受七有須陀洹。
為在天上。
為在人中。
受第七有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于此生中。
得須陀洹。
即數此生為七。
或有說。
不在七數者。
若如數者。
此說人中得道。
天上滿七。
于彼般涅槃。
若天上得果。
人中滿七。
即般涅槃。
若不數者。
人中得果。
還于人中滿七有。
即般涅槃。
天中得果。
還于天中滿七有。
即般涅槃。
評曰。
不應數初得道生在七有中。
所以者何。
彼生中有時。
是凡夫非是聖人。
若數者唯有二十七有。
非二十八。
若唯二十七有。
則違施設經。
如說須陀洹經。
二十八生。
必盡苦際。
欲令無如是過故。
不說初得道生在七有中。
問曰。
受七有須陀洹。
于前六生中。
為起聖道現在前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不起。
若當起者。
應般涅槃。
或有說者。
起現在前。
問曰。
若然者。
何故不般涅槃。
答曰。
以業力故不般涅槃。
問曰。
若滿第七有時。
世無佛在家而得阿羅漢耶。
答曰。
或有說者不得。
雖無佛法于餘法中。
要當出家受其法服然後乃得。
或有說者。
在家亦得。
得已不住于家。
于餘法出家受其法服。
如是比有五百辟支佛。
住仙人山中。
本是聲聞 天上人中者。
天來人中。
人住天中。
猶如世人從林至園中從園至林中。
彼亦如是。
生者。
生中有本有中 得盡苦際者。
問曰。
苦際為在苦中為在苦外。
若在苦中。
不應言苦際。
若在苦外。
世間現喻雲何通。
猶如金籌。
初亦是金。
中亦是金。
後亦是金。
苦亦如是。
初亦是苦。
中亦是苦。
後亦是苦。
何者是苦際耶。
答曰。
或有說者。
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際。
或有說者。
滅盡涅槃是苦際。
若作是說。
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際者。
不應言苦際。
所以者何。
體盡是苦故。
答曰。
以是事故。
應言苦際。
所以者何。
更不生苦。
更不與苦相續。
更不造苦因。
是故名苦際。
若作是說。
滅盡涅槃是苦際者。
世間金籌現喻雲何通。
答曰。
此不必須通。
所以者何。
此非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不可以世間現喻難賢聖法。
所以者何。
賢聖法異世間法異 三不善根。
貪不善根。
恚不善根。
癡不善根。
問曰。
三不善根體性是何。
答曰。
有十五種。
貪不善根。
欲界五行所斷愛。
通六識身。
恚不善根。
五行所斷恚。
通六識身。
癡不善根。
欲界全四種所斷無明。
四種者。
謂集滅道修道。
苦谛所斷種當分别。
苦谛斷無明有十種。
謂與五見愛恚慢疑相應。
及不共法八。
是不善根。
二非不善根。
謂欲界身見邊見相應者。
問曰。
因是根義。
身見邊見相應無明。
是一切不善法因。
何故不名根耶。
答曰。
若法體是不善。
為一切不善法。
作因者立根。
身見邊見相應無明。
雖是一切不善法因。
體非不善。
是無記故。
是故癡不善根。
全是欲界四種。
謂集滅道修道所斷。
及苦谛所斷八種。
通六識身無明。
是此十五種。
是三不善根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不善根。
不善根是何義。
答曰。
生義養義增義。
是不善根義。
充足義饒益義。
滋盛義流澍不善義。
是不善根義。
尊者和須蜜說曰。
雲何不善根義。
答言。
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
複次不善種子義是不善根義複次發起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複次已生不善助生不善增益不善義。
是不善根義。
尊者浮陀提婆說曰。
不善元本能生不善助生不善增益不善義。
是不善根義。
問曰。
若因義是不善根義者。
前生不善五陰。
與後生不善五陰作因。
前生十不善業。
與後生十不善業作因。
前生三十四不善使。
與後生三十四不善使作因。
如是等不善法。
皆應是不善根。
此三有何異相。
立不善根耶。
尊者和須蜜答曰。
此是如來有餘之說。
略言要言。
為受化者。
作如是說。
尊者波奢說曰。
佛決定知法根。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有不善根相。
立不善根。
無者不立。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此三法于不善法作因。
速疾偏重親近是故此三立不善根。
餘不善法。
無此三相。
故不立根。
複次此三不善根。
于一切不善法為元首。
猶如猛将勝軍在前而行。
以其威力故。
餘不善法生。
複次一切不善法中。
誰為最勝。
此三法。
于一切不善法中。
名亦最勝義亦最勝。
是故立根。
複次貪不善根。
是不貪善根近怨對法恚不善根。
癡不善根。
是不恚不癡善根近怨對法。
複次以此三法是功德怨家。
功德者謂三善根。
複次以此三不善根于一切不善法。
作因作根作主作本所作。
作勢力作緣作增益。
作集作起處。
作因者猶如種子。
作根者令堅牢。
餘随相說。
複次此三不善根。
能持不善法。
能使來能生能養能增故。
複次以此三不善根。
離欲界欲時。
多作留難作障礙。
如守門者不令人入。
複次以此三不善根。
五種斷。
通六識身。
是使性。
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有牢強方便。
五種斷者。
見苦斷種。
乃至修道斷種。
通六識身者。
與眼識相應。
乃至意識相應。
使性者。
貪是欲愛使。
恚是嗔恚使。
癡是無明使。
能起身口業者。
貪起從貪生身口業。
恚起從恚生身口業。
癡起從癡生身口業。
斷善根時牢強方便者。
如施設經說。
斷善根時。
雲何而斷。
以何事斷。
答言。
猶如有一貪欲偏重嗔恚偏重愚癡偏重者。
能斷善根。
所以說五種斷者。
欲除五見及疑。
所以說通六識身者。
欲除慢。
所以說使性者。
欲除諸纏。
問曰。
如邪見能斷善根。
何故不立不善根。
答曰。
不善根斷善根時。
作方便時勢勝。
事成時亦勝。
一切善不善法。
方便時勢用難。
事成時勢用易。
曾聞。
菩薩見世間生老病死苦。
初發不退轉無上道心。
從此以後。
于三阿僧祇劫。
此心不住不退。
無能留難障礙之者。
此心甚難。
非得盡智時三界善根于未來修者。
邪見成時勢用勝。
非方便時勝。
是故不立不善根。
複次若法斷善根時。
能生不善法。
助生不善法者。
立不善根。
貪恚癡。
能生不善法。
助生不善法邪見雖助生不善法。
不能生不善法。
複有邪見能斷善根者。
以諸不善根力故
猶如世人七世相于有親。
若至八世使為外人。
彼亦如是複次住增上忍時。
除欲界七生分色無色界一一處生分。
餘一切生分得非數滅。
若法得非數滅。
更不複起現在前。
複次以唯有七生處故。
唯受七有。
七生處者。
謂人六欲天。
是須陀洹生處。
而于中生。
複次彼于七有中滿修七種道。
永斷七使。
以如是事故。
唯受七有。
不增不減。
如是諸具受七有。
須陀洹。
天上七有。
人中七有者。
然須陀洹。
各有差别。
或有天七人六天六人五。
天五人四天四人三。
天三人二天二人一。
或有人七天六乃至人二天一。
說亦如是。
此中唯說具七有者故。
說須陀洹受于七有。
問曰。
具受七有須陀洹。
為在天上。
為在人中。
受第七有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于此生中。
得須陀洹。
即數此生為七。
或有說。
不在七數者。
若如數者。
此說人中得道。
天上滿七。
于彼般涅槃。
若天上得果。
人中滿七。
即般涅槃。
若不數者。
人中得果。
還于人中滿七有。
即般涅槃。
天中得果。
還于天中滿七有。
即般涅槃。
評曰。
不應數初得道生在七有中。
所以者何。
彼生中有時。
是凡夫非是聖人。
若數者唯有二十七有。
非二十八。
若唯二十七有。
則違施設經。
如說須陀洹經。
二十八生。
必盡苦際。
欲令無如是過故。
不說初得道生在七有中。
問曰。
受七有須陀洹。
于前六生中。
為起聖道現在前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不起。
若當起者。
應般涅槃。
或有說者。
起現在前。
問曰。
若然者。
何故不般涅槃。
答曰。
以業力故不般涅槃。
問曰。
若滿第七有時。
世無佛在家而得阿羅漢耶。
答曰。
或有說者不得。
雖無佛法于餘法中。
要當出家受其法服然後乃得。
或有說者。
在家亦得。
得已不住于家。
于餘法出家受其法服。
如是比有五百辟支佛。
住仙人山中。
本是聲聞 天上人中者。
天來人中。
人住天中。
猶如世人從林至園中從園至林中。
彼亦如是。
生者。
生中有本有中 得盡苦際者。
問曰。
苦際為在苦中為在苦外。
若在苦中。
不應言苦際。
若在苦外。
世間現喻雲何通。
猶如金籌。
初亦是金。
中亦是金。
後亦是金。
苦亦如是。
初亦是苦。
中亦是苦。
後亦是苦。
何者是苦際耶。
答曰。
或有說者。
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際。
或有說者。
滅盡涅槃是苦際。
若作是說。
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際者。
不應言苦際。
所以者何。
體盡是苦故。
答曰。
以是事故。
應言苦際。
所以者何。
更不生苦。
更不與苦相續。
更不造苦因。
是故名苦際。
若作是說。
滅盡涅槃是苦際者。
世間金籌現喻雲何通。
答曰。
此不必須通。
所以者何。
此非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不可以世間現喻難賢聖法。
所以者何。
賢聖法異世間法異 三不善根。
貪不善根。
恚不善根。
癡不善根。
問曰。
三不善根體性是何。
答曰。
有十五種。
貪不善根。
欲界五行所斷愛。
通六識身。
恚不善根。
五行所斷恚。
通六識身。
癡不善根。
欲界全四種所斷無明。
四種者。
謂集滅道修道。
苦谛所斷種當分别。
苦谛斷無明有十種。
謂與五見愛恚慢疑相應。
及不共法八。
是不善根。
二非不善根。
謂欲界身見邊見相應者。
問曰。
因是根義。
身見邊見相應無明。
是一切不善法因。
何故不名根耶。
答曰。
若法體是不善。
為一切不善法。
作因者立根。
身見邊見相應無明。
雖是一切不善法因。
體非不善。
是無記故。
是故癡不善根。
全是欲界四種。
謂集滅道修道所斷。
及苦谛所斷八種。
通六識身無明。
是此十五種。
是三不善根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不善根。
不善根是何義。
答曰。
生義養義增義。
是不善根義。
充足義饒益義。
滋盛義流澍不善義。
是不善根義。
尊者和須蜜說曰。
雲何不善根義。
答言。
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
複次不善種子義是不善根義複次發起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複次已生不善助生不善增益不善義。
是不善根義。
尊者浮陀提婆說曰。
不善元本能生不善助生不善增益不善義。
是不善根義。
問曰。
若因義是不善根義者。
前生不善五陰。
與後生不善五陰作因。
前生十不善業。
與後生十不善業作因。
前生三十四不善使。
與後生三十四不善使作因。
如是等不善法。
皆應是不善根。
此三有何異相。
立不善根耶。
尊者和須蜜答曰。
此是如來有餘之說。
略言要言。
為受化者。
作如是說。
尊者波奢說曰。
佛決定知法根。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有不善根相。
立不善根。
無者不立。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此三法于不善法作因。
速疾偏重親近是故此三立不善根。
餘不善法。
無此三相。
故不立根。
複次此三不善根。
于一切不善法為元首。
猶如猛将勝軍在前而行。
以其威力故。
餘不善法生。
複次一切不善法中。
誰為最勝。
此三法。
于一切不善法中。
名亦最勝義亦最勝。
是故立根。
複次貪不善根。
是不貪善根近怨對法恚不善根。
癡不善根。
是不恚不癡善根近怨對法。
複次以此三法是功德怨家。
功德者謂三善根。
複次以此三不善根于一切不善法。
作因作根作主作本所作。
作勢力作緣作增益。
作集作起處。
作因者猶如種子。
作根者令堅牢。
餘随相說。
複次此三不善根。
能持不善法。
能使來能生能養能增故。
複次以此三不善根。
離欲界欲時。
多作留難作障礙。
如守門者不令人入。
複次以此三不善根。
五種斷。
通六識身。
是使性。
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
有牢強方便。
五種斷者。
見苦斷種。
乃至修道斷種。
通六識身者。
與眼識相應。
乃至意識相應。
使性者。
貪是欲愛使。
恚是嗔恚使。
癡是無明使。
能起身口業者。
貪起從貪生身口業。
恚起從恚生身口業。
癡起從癡生身口業。
斷善根時牢強方便者。
如施設經說。
斷善根時。
雲何而斷。
以何事斷。
答言。
猶如有一貪欲偏重嗔恚偏重愚癡偏重者。
能斷善根。
所以說五種斷者。
欲除五見及疑。
所以說通六識身者。
欲除慢。
所以說使性者。
欲除諸纏。
問曰。
如邪見能斷善根。
何故不立不善根。
答曰。
不善根斷善根時。
作方便時勢勝。
事成時亦勝。
一切善不善法。
方便時勢用難。
事成時勢用易。
曾聞。
菩薩見世間生老病死苦。
初發不退轉無上道心。
從此以後。
于三阿僧祇劫。
此心不住不退。
無能留難障礙之者。
此心甚難。
非得盡智時三界善根于未來修者。
邪見成時勢用勝。
非方便時勝。
是故不立不善根。
複次若法斷善根時。
能生不善法。
助生不善法者。
立不善根。
貪恚癡。
能生不善法。
助生不善法邪見雖助生不善法。
不能生不善法。
複有邪見能斷善根者。
以諸不善根力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