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五卷

關燈
緣。

    答曰。

    有漏緣者。

    或自界緣。

    或他界緣。

    若說身見。

    當知已說自界緣。

    若說戒取。

    當知已說他界緣。

    如有漏緣無漏緣。

    世緣出世緣。

    味緣無味緣。

    住緣出緣。

    系緣不系緣。

    結緣非結緣。

    受緣非受緣。

    纏緣非纏緣。

    當知亦如是。

    複次見道所斷結。

    或有為緣。

    或無為緣。

    若說身見戒取。

    當知已說有為緣。

    若說疑當知已說無為緣。

    如有為緣無為緣。

    有常緣無常緣。

    有恒緣無恒緣。

    當知亦如是。

    複次見道所斷結。

    或性是見。

    或性非見。

    若說身見戒取。

    當知已說見性者。

    若說疑當知已說非見性者。

    如見性非見性。

    視不視。

    轉行不轉行。

    求不求。

    轉其心不轉其心。

    當知亦如是。

    複次見道所斷結。

    或不善。

    或無記。

    若說戒取疑。

    當知已說不善。

    若說身見。

    當知已說無記。

    如不善無記。

    有報無報。

    生一果二果。

    無慚無愧相應。

    無慚無愧不相應。

    當知亦如是。

    複次見道所斷結。

    有二種。

    或性欣踴。

    或性憂戚。

    若說身見。

    當知已說欣踴者。

    若說戒取疑當知已說憂戚者。

    複次此三結。

    壞三種身。

    身見壞戒身。

    戒取壞定身。

    疑壞慧身。

    複次此三結。

    能壞八正道。

    身見壞正語正業正命。

    戒取壞正念正定。

    疑壞正見正覺正方便。

    複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世人多深着我我所。

    深着吉不吉。

    深懷猶豫。

    佛言。

    若衆生行如是法者。

    不名須陀洹。

    若不行如是法者。

    名須陀洹。

    問曰。

    為得初道名須陀洹。

    為得初果名須陀洹。

    若得初道名須陀洹者。

    第八人。

    應是須陀洹。

    第八人者。

    名堅信堅法。

    所以者何。

    彼得初道故。

    若得初果名須陀洹者。

    若離多分欲。

    若離欲界欲得正決定道比智時應是須陀洹。

    所以者何。

    初得果故。

    答曰。

    或有說者。

    初得道故名須陀洹。

    問曰。

    若然者。

    第八人。

    應是須陀洹。

    所以者何。

    以初得道故。

    答曰。

    初得道故名須陀洹。

    彼所得道。

    必緣于道者。

    是須陀洹。

    第八人。

    雖初得道。

    緣于苦故。

    不名須陀洹。

    複次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

    彼道要是道比智果所攝道。

    是須陀洹。

    複次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

    彼道要有三事。

    一得未曾得道。

    二舍曾得道。

    三斷結同一味。

    得未曾得道者。

    謂修道是也。

    舍曾得道者見道是也。

    斷結同一味者。

    見道所斷結。

    都同一味證。

    複次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

    彼道要有五事。

    一得未曾得道。

    二舍曾得道。

    三斷結同一味證。

    四頓得八智。

    五具修十六行。

    複次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

    住彼道時。

    見道所斷結。

    永盡無餘。

    永斷緣倒結。

    永斷忍對治結。

    永斷邪見。

    複次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

    住彼道時。

    其人可共談說。

    可施設有相。

    複次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

    住彼道時。

    容有生死。

    複有說者。

    初得果故。

    名須陀洹。

    問曰。

    若然者。

    斷多分欲盡欲界結。

    得正決定道比智時。

    應是須陀洹。

    所以者何。

    是初得果故。

    答曰。

    初得果故。

    名須陀洹。

    要是順次第具縛非超越人。

    複次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

    是初得解脫。

    是初得度。

    是得初果人。

    複次初得果故。

    名須陀洹。

    要不以世俗道故斷一種結。

    而得果者。

    複次初得果故。

    名須陀洹。

    是四沙門果最初果者。

    複次初得果故。

    名須陀洹。

    要是具四向四果者。

    複次初得果故。

    名須陀洹。

    是八人四雙者。

    複次初得果故。

    名須陀洹。

    住彼道時。

    亦不壞地。

    亦不壞道。

    斯陀含果。

    雖不壞地而壞于道。

    所以者何。

    有漏無漏道。

    俱能得故。

    阿那含果。

    亦壞于地。

    亦壞于道。

    壞地者。

    依六地而得。

    壞道者。

    有漏無漏道。

    俱能得故。

    阿羅漢果。

    雖不壞道而壞于地。

    所以者何。

    依九地得故。

    須陀洹果地。

    亦不壞道。

    亦不壞不壞地者。

    依未至地。

    得不壞道者。

    唯以無漏道。

    不以有漏道得。

    複有說者。

    不以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

    不以初得果故。

    名須陀洹。

    然以須陀洹果故。

    彼人名須陀洹。

    因法為名。

    猶如藥水。

    以藥為名。

    酥瓶油瓶。

    亦複如是。

    問曰。

    何故名須陀洹。

    答曰。

    須陀名聖道流。

    洹名為入。

    入聖道流故。

    名須陀洹。

    問曰。

    若然者。

    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亦名須陀洹。

    所以者何。

    亦入聖道流故。

    答曰。

    此初受名。

    初得道故。

    餘果名者。

    各自有義 不堕惡趣者。

    不堕三惡趣。

    問曰。

    如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亦不堕惡趣。

    何故獨說須陀洹不堕惡趣耶。

    答曰。

    亦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沙門果。

    各自有義。

    如須陀洹。

    不堕惡趣勝故。

    說不堕惡趣。

    斯陀含一往來勝故名一往來。

    阿那含不還欲界勝故名不還。

    阿羅漢更不受有勝故名更不受有。

    以沙門果各自有義故。

    随義立名。

    問曰。

    凡夫人亦有不堕惡趣者。

    何以不說。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凡夫人。

    或堕惡趣。

    或不堕惡趣。

    是以不說。

    聖人必定不堕惡趣。

    是故說之 決定者。

    住正決定聚故名決定。

    須陀洹義。

    應言決定般涅槃。

    所以者何。

    有般涅槃因緣故。

    譬如壞器。

    于三重屋上。

    投之于地未至地頃。

    當言必破。

    彼亦如是 入究竟道者。

    盡智無生智名道。

    彼人有如是欲如是期心如是可如是樂如是意近。

    轉近彼道故。

    言入究竟道。

    唯受七有者。

    問曰。

    應受十四有若二十八有。

    若以本有而言。

    人中有七。

    天中有七。

    應有十四。

    若以本有中有而言。

    天中本有有七。

    中有有七。

    人中本有有七。

    中有有七。

    應有二十八。

    何故但說七有。

    答曰。

    此是七數法。

    不過于七。

    人中亦七。

    天上亦七。

    本有亦七。

    中有亦七。

    餘經亦說。

    三說四谛。

    有十二行。

    一谛有十二行。

    四谛應有四十八行。

    三說苦谛有十二行。

    乃至三說道谛有十二行。

    應有四十八行。

    何故但說有十二行。

    此是十二數法。

    不離三轉十二行故。

    餘經亦說。

    比丘七處善。

    三種觀義。

    速于聖法。

    能盡有漏。

    彼不應但七。

    應有三十五處善若無量處善。

    何故但說七處善耶。

    答曰。

    此是七數法。

    不離于七觀。

    一色陰有七種。

    乃至識陰。

    亦七種故。

    餘經亦說。

    比丘我今當說二法。

    雲何二法。

    眼色乃至意法。

    是名二法。

    此非一二。

    應是六二。

    但是二數法故。

    不離于二。

    此七數法。

    不離于七。

    亦複如是。

    廣說如上。

    問曰。

    何故須陀洹。

    唯受七有不增減耶。

    尊者波奢說曰。

    若增若減。

    受于有者。

    皆亦生疑。

    不以疑故。

    違于法相。

    複次有爾許報因。

    還受爾許報果。

    複次以業力故。

    唯受七有。

    以道力故。

    不受第八有。

    如人為七步蛇所螫。

    以四大力故能行七步。

    以毒力故不至第八步。

    複次若受第八有。

    彼身中應空無聖道。

    若空無聖道。

    先是見谛今非見谛。

    本是得正決定今不得正決定。

    本是聖人今非聖人。

    複次若受第八有者。

    則于過去恒沙諸佛則為外人。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