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難言。
此摩伽陀國諸輔佐等。
凡八萬四千。
或過是數。
或是化法調伏。
或是如法修行。
斷于三結。
得須陀洹道。
乃至廣說。
問曰。
雲何輔佐。
答曰。
或有說者。
是頻婆娑羅王内眷屬故。
名曰輔佐。
複有說者。
常侍三寶故。
名曰輔佐。
複有說者。
此是前世時名。
所以者何。
頻婆娑羅王。
本曾為轉輪聖王。
與四種兵遊行虛空時。
王輪寶忽然不行。
廣說如上。
轉法輪中。
乃至王八萬四千輔佐。
供養菩提樹已。
異道而去。
爾時轉輪聖王者。
今頻婆娑羅王是。
爾時輔佐八萬四千人者。
今諸輔佐是。
是故知是前世時名。
複有說者。
此諸輔佐。
助王治于二國。
使國豐盛。
命終之後。
二國空虛。
故名輔佐。
佛經中說。
是諸輔佐。
有是化法調伏。
有是如法修行。
而不分别佛經。
是此論所為根本。
諸經中所不說者。
今欲說故。
而作此論 雲何化法調伏。
雲何如法修行。
答曰。
或有說者。
諸摩竭輔佐。
天身見法者。
名化法調伏。
人身見法者名如法修行。
複有說者。
諸摩竭輔佐。
不受戒見法者。
名化法調伏。
受戒見法者。
名如法修行。
複有說者。
若于此種善根。
亦令成熟。
于彼得解脫者。
名化法調伏。
于此三事得具足者。
名如法修行。
如是于此中種達分善根。
彼中入見道此中種觀谛善根。
彼中入見道。
此中受假名戒。
彼中得真實戒。
此中得逮解脫戒禅戒。
彼中得無漏戒。
此中善學心善學戒。
彼中善學慧。
此中得須陀洹果。
此中得修治善根。
彼中得淨見。
此中得信等五根。
彼中得不壞信。
當知亦爾。
是化法調伏。
于此中種達分善根。
即此中入見道。
此中種觀谛善根。
即此中入見道。
此中入見道。
此中受假名戒。
即此中得真實戒。
此中得逮解脫戒禅戒。
即此中得無漏戒。
此中善學心善學戒。
即此中善學慧。
此中得須陀洹。
即此中得須陀洹果。
此中得修治善根。
即此中得淨見。
此中得信等五根。
即此中得不壞信。
當知亦爾。
是如法修行。
問曰。
何故天中見法者名化法調伏。
人中見法者。
名如法修行。
答曰。
人中習學故。
聖道現在前。
亦多讀誦。
兼解其義。
初夜後夜。
勤修方便。
受一七六七法。
從日沒時至日出時。
結跏趺坐。
勤行精進。
住于山窟岩石之間。
頂安禅鎮行禅毱法杖。
作如是等精進已。
然後聖道乃現在前。
天中無有是事故。
若于此間。
修如是等方便。
後生彼中。
不多用功。
聖道現在前。
是故名化法調伏。
若于人中。
修如是等法。
聖道現在前者。
名如法修行 雲何多欲。
雲何不知足。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所行相似。
有人性多欲。
世人言是人不知足。
有人性不知足。
世人言是人多欲。
此二法相似故。
世人謂是一。
今欲說其體性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多欲。
答曰。
未得色聲香味觸。
此說在家人。
衣服飲食床敷卧具。
此說出家人。
若欲常欲極欲。
乃至廣說。
在家者。
求色等境界。
四方馳騁。
佃種者。
求田地園林牛羊等畜種種谷麥資生之具。
富貴者求王位國土封邑象馬金銀琉璃等寶。
出家人求衣缽等所須之物。
及房舍弟子徒衆等。
是名多欲。
不知足者。
已得色聲香味觸。
此說在家人。
已得衣服飲食床敷卧具。
是說出家人。
不知足者不可适所得。
乃至廣說。
在家不知足者。
若于一田地不知足。
複求二田地。
于二田地不知足。
乃至求多。
亦不知足。
園林牛羊等畜。
乃至資生之物。
說亦如是。
富貴者于一王位不知足。
求二王位。
于二王位不知足。
乃至求多王位。
乃至求多珍寶。
說亦如是。
出家人于一衣缽不知足。
求于二三。
乃至多求不知足。
乃至資生之具不知足。
說亦如是 多欲不知足。
有何差别。
問曰。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此法相似。
雖說體性。
猶應說差别。
雲何多欲。
雲何不知足。
多欲者若未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何以知是多欲耶。
答曰。
以所求故知。
若求色等境界時。
多作方便。
以多方便故知。
所以者何。
多欲是多方便因。
不知足者。
已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複欲複求何以知是不知足耶。
答曰。
若已欲複欲。
此必數數多求。
以多求故知。
所以者何。
已欲複欲。
是數數多求因。
複有說者。
不知足是因。
多欲是果。
此二法更相顯現。
或以因顯果。
或以果顯因。
此二法俱是貪不善根。
複有說者。
多欲在意地。
不知足是在六識身。
所以者何。
五識緣現在法。
多欲緣未來。
評曰。
此二法俱在六識身。
俱是欲界法。
如是說者好 雲何少欲。
雲何知足。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相似。
有人性少欲。
世人言是知足。
有人性知足。
世人言是少欲。
此二法相似故。
世人謂是一。
今欲說其體性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少欲。
未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此在家人。
未得衣服飲食。
乃至廣說。
此說出家人。
若不欲不常欲不極欲。
乃至廣說。
在家佃種者。
不求田地等。
乃至廣說。
富貴者不求王位等。
乃至廣說。
出家者不求衣缽等。
乃至廣說。
雲何知足。
答曰。
已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是說在家人。
已得衣服飲食等。
乃至廣說。
是說出家人。
知足者可适所得。
乃至廣說。
在家知足者于一田地知足。
不求二田地。
乃至于一資生具知足。
不求二。
乃至廣說。
富貴者。
于一王位知足。
不求二王位。
于二王位知足。
不求多王位。
乃至廣說。
出家者于一衣缽知足。
不求于二。
乃至于資生之具。
不求多。
乃至廣說。
少欲知足。
有何差别。
問曰。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此法相似。
雖說體性。
猶應說差别。
少欲者若未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何以知是少欲耶。
答曰。
以不求故知。
以不求是少欲因故。
知足者已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何以知是知足耶。
答曰。
不數數求故。
不多作方便。
不多作方便。
是知足因。
是名差别。
或有少求而是多欲。
或有多求而是少欲。
少求是多欲者。
如須一呵梨勒果得已。
複欲于二。
是名少求而是多欲。
多求而是少欲者。
如須百千兩金資生之物得已。
更不複欲。
是名多求而是少欲。
或有多求是不知足。
或有多求是知足。
多求是不知足者。
得資生之物。
足以供身。
猶故多求。
是名多求而不知足。
多求是知足者。
得資生之物。
不足供身。
雖複更求。
猶是知足。
問曰。
何故問少欲。
而答不欲耶。
如說不欲不常欲不極欲。
答曰。
資生之物有二種。
一如法。
二不如法。
如法者少欲。
不如法者不欲。
複有說者。
資生之物有二種。
一是所應。
二非所應。
所應者少欲。
非所應者不欲。
複有說者。
受他物有二種。
一以愚故。
二為止苦。
止苦者少欲。
愚者不欲。
複有說者。
于财不欲。
于無漏道欲。
複有說者。
一切阿羅漢。
永斷欲心。
憐愍衆生故。
受他所須雲何難滿。
雲何難養。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
有人性是難滿。
世人言是人難養。
有人性是難養。
世人言是人難滿。
此二法相似故。
世人謂是一。
今欲說其體性
此摩伽陀國諸輔佐等。
凡八萬四千。
或過是數。
或是化法調伏。
或是如法修行。
斷于三結。
得須陀洹道。
乃至廣說。
問曰。
雲何輔佐。
答曰。
或有說者。
是頻婆娑羅王内眷屬故。
名曰輔佐。
複有說者。
常侍三寶故。
名曰輔佐。
複有說者。
此是前世時名。
所以者何。
頻婆娑羅王。
本曾為轉輪聖王。
與四種兵遊行虛空時。
王輪寶忽然不行。
廣說如上。
轉法輪中。
乃至王八萬四千輔佐。
供養菩提樹已。
異道而去。
爾時轉輪聖王者。
今頻婆娑羅王是。
爾時輔佐八萬四千人者。
今諸輔佐是。
是故知是前世時名。
複有說者。
此諸輔佐。
助王治于二國。
使國豐盛。
命終之後。
二國空虛。
故名輔佐。
佛經中說。
是諸輔佐。
有是化法調伏。
有是如法修行。
而不分别佛經。
是此論所為根本。
諸經中所不說者。
今欲說故。
而作此論 雲何化法調伏。
雲何如法修行。
答曰。
或有說者。
諸摩竭輔佐。
天身見法者。
名化法調伏。
人身見法者名如法修行。
複有說者。
諸摩竭輔佐。
不受戒見法者。
名化法調伏。
受戒見法者。
名如法修行。
複有說者。
若于此種善根。
亦令成熟。
于彼得解脫者。
名化法調伏。
于此三事得具足者。
名如法修行。
如是于此中種達分善根。
彼中入見道此中種觀谛善根。
彼中入見道。
此中受假名戒。
彼中得真實戒。
此中得逮解脫戒禅戒。
彼中得無漏戒。
此中善學心善學戒。
彼中善學慧。
此中得須陀洹果。
此中得修治善根。
彼中得淨見。
此中得信等五根。
彼中得不壞信。
當知亦爾。
是化法調伏。
于此中種達分善根。
即此中入見道。
此中種觀谛善根。
即此中入見道。
此中入見道。
此中受假名戒。
即此中得真實戒。
此中得逮解脫戒禅戒。
即此中得無漏戒。
此中善學心善學戒。
即此中善學慧。
此中得須陀洹。
即此中得須陀洹果。
此中得修治善根。
即此中得淨見。
此中得信等五根。
即此中得不壞信。
當知亦爾。
是如法修行。
問曰。
何故天中見法者名化法調伏。
人中見法者。
名如法修行。
答曰。
人中習學故。
聖道現在前。
亦多讀誦。
兼解其義。
初夜後夜。
勤修方便。
受一七六七法。
從日沒時至日出時。
結跏趺坐。
勤行精進。
住于山窟岩石之間。
頂安禅鎮行禅毱法杖。
作如是等精進已。
然後聖道乃現在前。
天中無有是事故。
若于此間。
修如是等方便。
後生彼中。
不多用功。
聖道現在前。
是故名化法調伏。
若于人中。
修如是等法。
聖道現在前者。
名如法修行 雲何多欲。
雲何不知足。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所行相似。
有人性多欲。
世人言是人不知足。
有人性不知足。
世人言是人多欲。
此二法相似故。
世人謂是一。
今欲說其體性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多欲。
答曰。
未得色聲香味觸。
此說在家人。
衣服飲食床敷卧具。
此說出家人。
若欲常欲極欲。
乃至廣說。
在家者。
求色等境界。
四方馳騁。
佃種者。
求田地園林牛羊等畜種種谷麥資生之具。
富貴者求王位國土封邑象馬金銀琉璃等寶。
出家人求衣缽等所須之物。
及房舍弟子徒衆等。
是名多欲。
不知足者。
已得色聲香味觸。
此說在家人。
已得衣服飲食床敷卧具。
是說出家人。
不知足者不可适所得。
乃至廣說。
在家不知足者。
若于一田地不知足。
複求二田地。
于二田地不知足。
乃至求多。
亦不知足。
園林牛羊等畜。
乃至資生之物。
說亦如是。
富貴者于一王位不知足。
求二王位。
于二王位不知足。
乃至求多王位。
乃至求多珍寶。
說亦如是。
出家人于一衣缽不知足。
求于二三。
乃至多求不知足。
乃至資生之具不知足。
說亦如是 多欲不知足。
有何差别。
問曰。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此法相似。
雖說體性。
猶應說差别。
雲何多欲。
雲何不知足。
多欲者若未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何以知是多欲耶。
答曰。
以所求故知。
若求色等境界時。
多作方便。
以多方便故知。
所以者何。
多欲是多方便因。
不知足者。
已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複欲複求何以知是不知足耶。
答曰。
若已欲複欲。
此必數數多求。
以多求故知。
所以者何。
已欲複欲。
是數數多求因。
複有說者。
不知足是因。
多欲是果。
此二法更相顯現。
或以因顯果。
或以果顯因。
此二法俱是貪不善根。
複有說者。
多欲在意地。
不知足是在六識身。
所以者何。
五識緣現在法。
多欲緣未來。
評曰。
此二法俱在六識身。
俱是欲界法。
如是說者好 雲何少欲。
雲何知足。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相似。
有人性少欲。
世人言是知足。
有人性知足。
世人言是少欲。
此二法相似故。
世人謂是一。
今欲說其體性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少欲。
未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此在家人。
未得衣服飲食。
乃至廣說。
此說出家人。
若不欲不常欲不極欲。
乃至廣說。
在家佃種者。
不求田地等。
乃至廣說。
富貴者不求王位等。
乃至廣說。
出家者不求衣缽等。
乃至廣說。
雲何知足。
答曰。
已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是說在家人。
已得衣服飲食等。
乃至廣說。
是說出家人。
知足者可适所得。
乃至廣說。
在家知足者于一田地知足。
不求二田地。
乃至于一資生具知足。
不求二。
乃至廣說。
富貴者。
于一王位知足。
不求二王位。
于二王位知足。
不求多王位。
乃至廣說。
出家者于一衣缽知足。
不求于二。
乃至于資生之具。
不求多。
乃至廣說。
少欲知足。
有何差别。
問曰。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此法相似。
雖說體性。
猶應說差别。
少欲者若未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何以知是少欲耶。
答曰。
以不求故知。
以不求是少欲因故。
知足者已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
何以知是知足耶。
答曰。
不數數求故。
不多作方便。
不多作方便。
是知足因。
是名差别。
或有少求而是多欲。
或有多求而是少欲。
少求是多欲者。
如須一呵梨勒果得已。
複欲于二。
是名少求而是多欲。
多求而是少欲者。
如須百千兩金資生之物得已。
更不複欲。
是名多求而是少欲。
或有多求是不知足。
或有多求是知足。
多求是不知足者。
得資生之物。
足以供身。
猶故多求。
是名多求而不知足。
多求是知足者。
得資生之物。
不足供身。
雖複更求。
猶是知足。
問曰。
何故問少欲。
而答不欲耶。
如說不欲不常欲不極欲。
答曰。
資生之物有二種。
一如法。
二不如法。
如法者少欲。
不如法者不欲。
複有說者。
資生之物有二種。
一是所應。
二非所應。
所應者少欲。
非所應者不欲。
複有說者。
受他物有二種。
一以愚故。
二為止苦。
止苦者少欲。
愚者不欲。
複有說者。
于财不欲。
于無漏道欲。
複有說者。
一切阿羅漢。
永斷欲心。
憐愍衆生故。
受他所須雲何難滿。
雲何難養。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
有人性是難滿。
世人言是人難養。
有人性是難養。
世人言是人難滿。
此二法相似故。
世人謂是一。
今欲說其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