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我不稱贊是人。
乃至廣說。
彼比丘斷未來有。
适世尊意故。
起世俗心。
複有說者。
欲令得他心智者知故以口言告他。
二告他。
告他義如先說。
三彼尊者亦起世俗心。
問曰。
彼尊者何故起世俗心耶。
答曰。
彼尊者無始以來。
煩惱熾然。
今已得冷。
舍熾然諸入。
得清涼諸入。
舍煩惱衆生。
住清淨衆生中。
舍染污陰重檐得清淨陰。
生歡喜故。
起世俗心。
四彼尊者亦告他。
問曰。
彼尊者何故告他。
答曰。
欲現法中所言誠谛故。
亦令施主施飲食衣服床坐卧具病瘦醫藥。
生歡喜心。
亦顯出家有果實行故。
是以告他。
五從大威德天聞。
問曰。
何者是大威德天耶。
答曰。
天中得阿羅漢者是也。
問曰。
一切皆知耶。
答曰。
若根等者知。
問曰。
其餘天亦稱歎此法不耶。
答曰。
亦稱歎。
問曰。
若然者。
此中何故不說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若諸天數數集會者。
此中說之。
三十三天。
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思念人天有行善法者不。
複有說者。
彼三十三天中。
或有以波利質多羅樹喻阿羅漢者。
是以稱歎。
複有說者。
三十三天。
若聞人多行善者。
天則歡喜。
是以稱歎。
複有說者。
三十三天。
常伺察人有行善者。
為作擁護。
是故稱歎。
問曰。
亦稱學人不耶。
答曰。
亦稱歎。
如經說。
若世間人。
孝事父母。
諸天稱歎。
何況學人。
問曰。
若然者何以但說漏盡者。
不說學人耶。
答曰。
以最勝故。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以波利質多羅樹極盛時開敷為喻。
複有說者。
以漏盡人應受供養故。
不雜過患故。
無罪咎故。
無嫌恨故。
是以稱歎。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諸天增多。
惡道減少。
是以稱歎。
猶如明王治國以正人民增益。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諸人增多。
阿修羅衆減少。
如月滿時大海水增。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諸天與阿修羅戰時則勝。
如見善精進天子諸天戰勝。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後生諸天威德。
勝前生諸天故。
是以稱歎。
如以米泔施勝于四衢施者。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以少食施。
得生天上故。
是以稱歎。
如摩诃迦葉以一器[禾*秀]子飯施。
阿泥盧頭以一食施。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見者能生信敬心。
得生天上故。
是以稱歎。
如蝦蟆惡狗氣噓旃陀羅以敬信心故。
得生天上。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生死牢獄。
得遭大赦。
如王生子大赦牢獄。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則能顯示善趣惡趣道。
如日出時則見平坦崄難之道。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則不失天位。
不堕惡道。
還得天位故。
猶如帝釋。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一切世間。
常獲善利。
無空缺時。
猶如善師教善弟子常得善利無空缺時。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雖有天樂。
而能舍離。
思得閑靜。
如帝釋轉輪聖王閻羅王思得出家。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一切世間。
得聞道品等寶而常豐賤。
如海船載寶令天下豐賤。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一切世人受樂。
如豐熟時。
彼亦如是。
問曰。
為稱歎一切阿羅漢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皆稱歎一切阿羅漢。
所以者何。
諸天常好歎說人善。
一切事辦者。
甚為希有。
是故皆歎。
複有說者。
不必稱歎一切阿羅漢。
作阿羅漢作名譽業。
亦令增益者則稱歎。
若不作名譽業。
雖有作不令增益者。
鄰比猶無知者。
何況諸天。
複有說者。
若豪貴出家。
如釋婆陀王等。
則稱歎之。
複有說者。
如經中所說阿羅漢者。
則稱歎之。
複有說者。
若有大智。
有大福報者。
若能令諸天衆增惡道減少。
則稱歎之。
複有說者。
若饒益他。
不生疲厭。
如舍利弗等。
則稱歎之。
複有說者。
若能護持佛法。
世所歸趣者。
則稱歎之。
問曰。
諸天為知增上慢者不耶。
答曰。
若有增上慢。
自言是阿羅漢者。
諸天不知。
若無增上慢。
自言得阿羅漢者。
諸天則知。
複有說者。
若有深厚善根。
起增上慢者則不知。
若起欲界系不淨觀。
生增上慢者則知。
如帝釋世無佛時。
若見有人閑居無事。
即往其所。
觀察是人有成佛相不。
帝釋尚爾。
何況餘天而不知也。
問曰。
複知犯戒者不耶。
答曰。
若犯粗戒則知。
細者不知◎ ◎又世尊言。
有化法調伏。
有如法修行。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禅那梨師經。
是此論所為根本。
曾聞摩伽陀國。
有大疾病。
當是疫時。
摩伽陀國。
頻婆娑羅王輔佐人。
多有死者。
複有說者。
阿阇世王。
殺父王時。
亦殺父王左右輔佐。
諸輔佐親屬。
往請阿難。
為我問佛。
于處處村落。
如信樂佛者。
命終之後。
世尊常悉說其生處。
此摩伽陀國。
我諸親屬。
命終之者。
不說生處。
汝當為我請問世尊。
此諸人等。
命終之者。
為生何處。
爾時阿難。
以親愛故。
許作方便。
詣世尊所。
而白佛言餘者人民。
有命終者。
世尊常說其生處。
摩伽陀國輔佐命終。
不說生處。
以佛不說其生處故。
彼諸親屬。
生愁惱心。
不生信敬。
唯願世尊。
說其生處。
世尊于摩伽陀國。
成等正覺。
又頻婆娑羅王。
深心信佛。
得究竟法。
敬事衆僧。
以是事故。
應說摩伽陀國諸輔佐等死者生處。
爾時世尊。
默然許之。
即持衣缽。
入那提揵城乞食。
食已便還精舍。
洗足已。
于軍阇迦房内。
敷床而坐。
善攝身心。
入于禅定。
欲觀摩伽陀國侍使生處。
問曰。
世尊有如是知見。
欲有所觀。
應念即知。
何以故敷床座。
乃至廣說。
答曰。
或有說者。
欲說甚深難知難明難見事故。
所以者何。
一切佛經所說義深遠者。
莫若于業。
十二支緣雖是甚深。
莫若二支。
體是業者。
信是甚深。
如來十力。
知業力者。
最是甚深。
四不可思議法中。
業不可思議。
最是甚深。
八揵度中。
業揵度最是甚深。
以是事故敷床座。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欲待受化者集故。
複有說者。
禅那利師。
未來集故。
禅那利師。
若聞佛欲說是事。
必來詣佛。
複有說者。
佛因是事。
亦說如來有八如實功德故。
一明具足。
二戒具足。
三說法具足。
四于現明了。
五善說道。
六得善伴。
七得善眷屬。
八于一切衆生有饒益心。
如是廣如經說。
複有說者。
欲令阿難聞持不忘。
益加渴仰尊重心故。
複有說者。
欲斷無有實德輕易心故。
有人少有所知。
他人來問。
以輕易故。
所問便答。
如來欲現我今雖有如來知見應念即知。
而故作方便。
何況小智。
而不故作方便耶。
複有說者。
欲現聰明人法故。
世尊亦說聰明。
有三種相。
一善思所思。
二善言所言。
三善行所行。
複有說者。
摩伽陀國。
諸輔佐等。
有種種因。
有種種果。
有種種業種種報。
而遍生六欲天中。
欲谛觀如是事故敷床座。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佛時欲入禅定。
阿難方問此事。
佛未答之。
即入禅定。
爾時世尊。
以日後分。
從禅定起。
于比丘僧前。
敷床而坐。
爾時阿難。
作是思惟。
今者世尊。
身心寂靜。
正是問時。
佛知阿難心之所念。
告
乃至廣說。
彼比丘斷未來有。
适世尊意故。
起世俗心。
複有說者。
欲令得他心智者知故以口言告他。
二告他。
告他義如先說。
三彼尊者亦起世俗心。
問曰。
彼尊者何故起世俗心耶。
答曰。
彼尊者無始以來。
煩惱熾然。
今已得冷。
舍熾然諸入。
得清涼諸入。
舍煩惱衆生。
住清淨衆生中。
舍染污陰重檐得清淨陰。
生歡喜故。
起世俗心。
四彼尊者亦告他。
問曰。
彼尊者何故告他。
答曰。
欲現法中所言誠谛故。
亦令施主施飲食衣服床坐卧具病瘦醫藥。
生歡喜心。
亦顯出家有果實行故。
是以告他。
五從大威德天聞。
問曰。
何者是大威德天耶。
答曰。
天中得阿羅漢者是也。
問曰。
一切皆知耶。
答曰。
若根等者知。
問曰。
其餘天亦稱歎此法不耶。
答曰。
亦稱歎。
問曰。
若然者。
此中何故不說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若諸天數數集會者。
此中說之。
三十三天。
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思念人天有行善法者不。
複有說者。
彼三十三天中。
或有以波利質多羅樹喻阿羅漢者。
是以稱歎。
複有說者。
三十三天。
若聞人多行善者。
天則歡喜。
是以稱歎。
複有說者。
三十三天。
常伺察人有行善者。
為作擁護。
是故稱歎。
問曰。
亦稱學人不耶。
答曰。
亦稱歎。
如經說。
若世間人。
孝事父母。
諸天稱歎。
何況學人。
問曰。
若然者何以但說漏盡者。
不說學人耶。
答曰。
以最勝故。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以波利質多羅樹極盛時開敷為喻。
複有說者。
以漏盡人應受供養故。
不雜過患故。
無罪咎故。
無嫌恨故。
是以稱歎。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諸天增多。
惡道減少。
是以稱歎。
猶如明王治國以正人民增益。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諸人增多。
阿修羅衆減少。
如月滿時大海水增。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諸天與阿修羅戰時則勝。
如見善精進天子諸天戰勝。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後生諸天威德。
勝前生諸天故。
是以稱歎。
如以米泔施勝于四衢施者。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以少食施。
得生天上故。
是以稱歎。
如摩诃迦葉以一器[禾*秀]子飯施。
阿泥盧頭以一食施。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見者能生信敬心。
得生天上故。
是以稱歎。
如蝦蟆惡狗氣噓旃陀羅以敬信心故。
得生天上。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生死牢獄。
得遭大赦。
如王生子大赦牢獄。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則能顯示善趣惡趣道。
如日出時則見平坦崄難之道。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則不失天位。
不堕惡道。
還得天位故。
猶如帝釋。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一切世間。
常獲善利。
無空缺時。
猶如善師教善弟子常得善利無空缺時。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雖有天樂。
而能舍離。
思得閑靜。
如帝釋轉輪聖王閻羅王思得出家。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一切世間。
得聞道品等寶而常豐賤。
如海船載寶令天下豐賤。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
一切世人受樂。
如豐熟時。
彼亦如是。
問曰。
為稱歎一切阿羅漢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皆稱歎一切阿羅漢。
所以者何。
諸天常好歎說人善。
一切事辦者。
甚為希有。
是故皆歎。
複有說者。
不必稱歎一切阿羅漢。
作阿羅漢作名譽業。
亦令增益者則稱歎。
若不作名譽業。
雖有作不令增益者。
鄰比猶無知者。
何況諸天。
複有說者。
若豪貴出家。
如釋婆陀王等。
則稱歎之。
複有說者。
如經中所說阿羅漢者。
則稱歎之。
複有說者。
若有大智。
有大福報者。
若能令諸天衆增惡道減少。
則稱歎之。
複有說者。
若饒益他。
不生疲厭。
如舍利弗等。
則稱歎之。
複有說者。
若能護持佛法。
世所歸趣者。
則稱歎之。
問曰。
諸天為知增上慢者不耶。
答曰。
若有增上慢。
自言是阿羅漢者。
諸天不知。
若無增上慢。
自言得阿羅漢者。
諸天則知。
複有說者。
若有深厚善根。
起增上慢者則不知。
若起欲界系不淨觀。
生增上慢者則知。
如帝釋世無佛時。
若見有人閑居無事。
即往其所。
觀察是人有成佛相不。
帝釋尚爾。
何況餘天而不知也。
問曰。
複知犯戒者不耶。
答曰。
若犯粗戒則知。
細者不知◎ ◎又世尊言。
有化法調伏。
有如法修行。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禅那梨師經。
是此論所為根本。
曾聞摩伽陀國。
有大疾病。
當是疫時。
摩伽陀國。
頻婆娑羅王輔佐人。
多有死者。
複有說者。
阿阇世王。
殺父王時。
亦殺父王左右輔佐。
諸輔佐親屬。
往請阿難。
為我問佛。
于處處村落。
如信樂佛者。
命終之後。
世尊常悉說其生處。
此摩伽陀國。
我諸親屬。
命終之者。
不說生處。
汝當為我請問世尊。
此諸人等。
命終之者。
為生何處。
爾時阿難。
以親愛故。
許作方便。
詣世尊所。
而白佛言餘者人民。
有命終者。
世尊常說其生處。
摩伽陀國輔佐命終。
不說生處。
以佛不說其生處故。
彼諸親屬。
生愁惱心。
不生信敬。
唯願世尊。
說其生處。
世尊于摩伽陀國。
成等正覺。
又頻婆娑羅王。
深心信佛。
得究竟法。
敬事衆僧。
以是事故。
應說摩伽陀國諸輔佐等死者生處。
爾時世尊。
默然許之。
即持衣缽。
入那提揵城乞食。
食已便還精舍。
洗足已。
于軍阇迦房内。
敷床而坐。
善攝身心。
入于禅定。
欲觀摩伽陀國侍使生處。
問曰。
世尊有如是知見。
欲有所觀。
應念即知。
何以故敷床座。
乃至廣說。
答曰。
或有說者。
欲說甚深難知難明難見事故。
所以者何。
一切佛經所說義深遠者。
莫若于業。
十二支緣雖是甚深。
莫若二支。
體是業者。
信是甚深。
如來十力。
知業力者。
最是甚深。
四不可思議法中。
業不可思議。
最是甚深。
八揵度中。
業揵度最是甚深。
以是事故敷床座。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欲待受化者集故。
複有說者。
禅那利師。
未來集故。
禅那利師。
若聞佛欲說是事。
必來詣佛。
複有說者。
佛因是事。
亦說如來有八如實功德故。
一明具足。
二戒具足。
三說法具足。
四于現明了。
五善說道。
六得善伴。
七得善眷屬。
八于一切衆生有饒益心。
如是廣如經說。
複有說者。
欲令阿難聞持不忘。
益加渴仰尊重心故。
複有說者。
欲斷無有實德輕易心故。
有人少有所知。
他人來問。
以輕易故。
所問便答。
如來欲現我今雖有如來知見應念即知。
而故作方便。
何況小智。
而不故作方便耶。
複有說者。
欲現聰明人法故。
世尊亦說聰明。
有三種相。
一善思所思。
二善言所言。
三善行所行。
複有說者。
摩伽陀國。
諸輔佐等。
有種種因。
有種種果。
有種種業種種報。
而遍生六欲天中。
欲谛觀如是事故敷床座。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佛時欲入禅定。
阿難方問此事。
佛未答之。
即入禅定。
爾時世尊。
以日後分。
從禅定起。
于比丘僧前。
敷床而坐。
爾時阿難。
作是思惟。
今者世尊。
身心寂靜。
正是問時。
佛知阿難心之所念。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