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耶。
爾時大目揵連。
即從座起。
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
世尊。
今正是時。
唯願世尊說第六人行無相。
若諸比丘聞已。
當奉行之。
佛告目揵連。
谛聽善思念之。
我今當說。
目連當知。
若比丘。
不觀一切相入心無相三昧。
是名第六人行無相。
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此論是佛經優波提舍。
諸經所不說。
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雲何第六人行無相。
答曰。
堅信堅法。
是第六人行無相人。
所以者何。
七種聖人。
攝一切聖人。
提舍梵天。
已說五種。
不說此二種。
是以知之。
問曰。
此二人。
何以說行無相者耶。
答曰。
彼尊者不可施設立名。
在此在彼。
乃至廣說。
問曰。
此是二人。
何以說一耶。
答曰。
即如文說。
此二俱不可施設立名。
在此在彼。
以義同故。
說名為一。
複有說者。
此二俱不起不相似心。
複有說者。
此二所行心等。
俱有十五心故。
複有說者。
此二俱不起期心故。
複有說者。
此二俱是不可施設。
俱是無言說。
俱是速疾道。
以是義故。
二人為第六人。
問曰。
彼五人是行無相人耶。
何以說此行無相者。
名第六行無相人。
答曰。
彼五人者。
非行無相人。
唯此名行無相人。
問曰。
若然者。
何以說此是第六行無相人。
答曰。
此是數法第六。
非是行無相第六。
餘處亦說已害第五常行。
前四非是常。
唯第五者是常。
以數法故。
第五者是常。
非四盡是常。
如說。
第六增上。
五亦如是。
如是以數法故言第六。
非無相故言第六也。
問曰。
此所說無相無相解脫門。
不動法心解脫。
亦說是無相。
非想非非想處。
亦說是無相。
此四有何差别。
答曰。
此中說見道是無相。
所以者何。
此是速疾道。
不起期心。
若人入此法者。
不可施設。
在此在彼。
故說無相。
無相解脫門。
言無相者。
以緣無十相法故言無相。
不動法心解脫。
言無相者。
不為諸煩惱相所覆蔽。
亦不更生煩惱相。
故言無相。
非想非非想處。
言無相者。
以彼處愚劣不猛利不決定所行以疑。
彼無了了想相。
無了了非想相。
是故言無相。
見道有十五心。
第十六心俱道比智是修道。
聲聞能知見道中二心。
謂苦法忍。
苦法智。
若欲觀第三苦比忍心。
是時乃知第十六道比智相應心。
辟支佛知見道中三心。
謂苦法忍。
若法智。
若欲知苦比忍時。
是時乃知第八集比智相應心。
佛世尊。
知見道中所更相續心。
問曰。
何故聲聞知見道中二心。
辟支佛知三心。
佛悉知耶。
答曰。
他心智。
知相似境界。
不知不相似境界。
世俗知世俗心心數法。
無漏知無漏心心數法。
法智知法智分。
比智知比智分。
聲聞辟支佛。
作方便他心智。
乃現在前。
行者欲入見道。
聲聞他心智現在前。
是時知見道中二心。
謂苦法忍俱心。
苦法智俱心。
行者入比智分。
聲聞作比智分他心智方便。
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
欲知第三心。
乃知第十六心。
行者欲入見道。
辟支佛作法智分他心智方便。
行者入見道。
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現在前知二心。
謂苦法忍苦法智。
行者入比智分。
辟支佛作比智分他心智方便。
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
欲知第三苦比忍心。
乃知第八集比智心。
佛不作方便。
他心智現在前。
如行者起見道中一一刹那現在前。
佛亦起他心智。
知見道一一所更相續心 問曰。
有能施堅信堅法人食者不也。
答曰不能。
若施衣服床座則能。
食則不能。
所以者何。
此是速疾道故。
若入此道。
必不起期心。
不可施設。
在此在彼。
是故不能施其食。
問曰。
若不能施其食者。
優伽長者經雲何通。
如說。
居士此是須陀洹。
此是向須陀洹。
乃至廣說。
答曰。
此是天語此天。
或有說。
是魔王眷屬。
欲娆亂居士心故。
複有說者。
彼天是餘鬼。
欲欺诳居士故。
作如是說。
複有說者。
此天是居士家中受記祠神。
欲令居士心生歡喜。
亦欲示現情相親近故。
作如是說。
複有說者。
此天是彼居士本日親屬。
欲示其福田非福田故。
作如是說。
問曰。
天于居士。
縱令極親。
非其境界。
何由而知。
答曰。
向須陀洹果有二種。
一是假名。
二是真實。
若真實者。
非其境界。
若假名者。
是其境界。
複有說者。
有能施其食者。
而彼未食。
所以者何。
如行者入見道。
若弟子。
若比坐。
為其受食。
若檀越以食着其草上。
若衣焉稀H缬嗑怠F磐永谝庠坪巍H舯惹鹗羌嵝擰N矣镏浴H暧谖勰唷R隕砦擰N矣由隙Nノ已圓弧4鹧圓弧4艘嗨導倜胪愉∠颉7鞘欽媸怠K哉吆巍U媸敵胪愉∠蛘摺2黃鸩幌嗨菩摹N歐鹚倒省8從興嫡摺4酥幸嗨嫡媸敵胪愉∠颉N試弧1瞬黃鸩幌嗨菩摹D芪歐鹚怠坪窩允欽媸狄4鹪弧K洳晃歐鹚怠R隕钚木粗胤鸸省<倭罴攬善鹫摺R嗟彼嫠撤鹧浴J槍史鹱魇茄浴S腥缡槍Φ掄摺K嫠澄已浴:慰鋈晡薰Φ掄咭
爾時大目揵連。
即從座起。
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
世尊。
今正是時。
唯願世尊說第六人行無相。
若諸比丘聞已。
當奉行之。
佛告目揵連。
谛聽善思念之。
我今當說。
目連當知。
若比丘。
不觀一切相入心無相三昧。
是名第六人行無相。
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此論是佛經優波提舍。
諸經所不說。
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雲何第六人行無相。
答曰。
堅信堅法。
是第六人行無相人。
所以者何。
七種聖人。
攝一切聖人。
提舍梵天。
已說五種。
不說此二種。
是以知之。
問曰。
此二人。
何以說行無相者耶。
答曰。
彼尊者不可施設立名。
在此在彼。
乃至廣說。
問曰。
此是二人。
何以說一耶。
答曰。
即如文說。
此二俱不可施設立名。
在此在彼。
以義同故。
說名為一。
複有說者。
此二俱不起不相似心。
複有說者。
此二所行心等。
俱有十五心故。
複有說者。
此二俱不起期心故。
複有說者。
此二俱是不可施設。
俱是無言說。
俱是速疾道。
以是義故。
二人為第六人。
問曰。
彼五人是行無相人耶。
何以說此行無相者。
名第六行無相人。
答曰。
彼五人者。
非行無相人。
唯此名行無相人。
問曰。
若然者。
何以說此是第六行無相人。
答曰。
此是數法第六。
非是行無相第六。
餘處亦說已害第五常行。
前四非是常。
唯第五者是常。
以數法故。
第五者是常。
非四盡是常。
如說。
第六增上。
五亦如是。
如是以數法故言第六。
非無相故言第六也。
問曰。
此所說無相無相解脫門。
不動法心解脫。
亦說是無相。
非想非非想處。
亦說是無相。
此四有何差别。
答曰。
此中說見道是無相。
所以者何。
此是速疾道。
不起期心。
若人入此法者。
不可施設。
在此在彼。
故說無相。
無相解脫門。
言無相者。
以緣無十相法故言無相。
不動法心解脫。
言無相者。
不為諸煩惱相所覆蔽。
亦不更生煩惱相。
故言無相。
非想非非想處。
言無相者。
以彼處愚劣不猛利不決定所行以疑。
彼無了了想相。
無了了非想相。
是故言無相。
見道有十五心。
第十六心俱道比智是修道。
聲聞能知見道中二心。
謂苦法忍。
苦法智。
若欲觀第三苦比忍心。
是時乃知第十六道比智相應心。
辟支佛知見道中三心。
謂苦法忍。
若法智。
若欲知苦比忍時。
是時乃知第八集比智相應心。
佛世尊。
知見道中所更相續心。
問曰。
何故聲聞知見道中二心。
辟支佛知三心。
佛悉知耶。
答曰。
他心智。
知相似境界。
不知不相似境界。
世俗知世俗心心數法。
無漏知無漏心心數法。
法智知法智分。
比智知比智分。
聲聞辟支佛。
作方便他心智。
乃現在前。
行者欲入見道。
聲聞他心智現在前。
是時知見道中二心。
謂苦法忍俱心。
苦法智俱心。
行者入比智分。
聲聞作比智分他心智方便。
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
欲知第三心。
乃知第十六心。
行者欲入見道。
辟支佛作法智分他心智方便。
行者入見道。
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現在前知二心。
謂苦法忍苦法智。
行者入比智分。
辟支佛作比智分他心智方便。
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
欲知第三苦比忍心。
乃知第八集比智心。
佛不作方便。
他心智現在前。
如行者起見道中一一刹那現在前。
佛亦起他心智。
知見道一一所更相續心 問曰。
有能施堅信堅法人食者不也。
答曰不能。
若施衣服床座則能。
食則不能。
所以者何。
此是速疾道故。
若入此道。
必不起期心。
不可施設。
在此在彼。
是故不能施其食。
問曰。
若不能施其食者。
優伽長者經雲何通。
如說。
居士此是須陀洹。
此是向須陀洹。
乃至廣說。
答曰。
此是天語此天。
或有說。
是魔王眷屬。
欲娆亂居士心故。
複有說者。
彼天是餘鬼。
欲欺诳居士故。
作如是說。
複有說者。
此天是居士家中受記祠神。
欲令居士心生歡喜。
亦欲示現情相親近故。
作如是說。
複有說者。
此天是彼居士本日親屬。
欲示其福田非福田故。
作如是說。
問曰。
天于居士。
縱令極親。
非其境界。
何由而知。
答曰。
向須陀洹果有二種。
一是假名。
二是真實。
若真實者。
非其境界。
若假名者。
是其境界。
複有說者。
有能施其食者。
而彼未食。
所以者何。
如行者入見道。
若弟子。
若比坐。
為其受食。
若檀越以食着其草上。
若衣焉稀H缬嗑怠F磐永谝庠坪巍H舯惹鹗羌嵝擰N矣镏浴H暧谖勰唷R隕砦擰N矣由隙Nノ已圓弧4鹧圓弧4艘嗨導倜胪愉∠颉7鞘欽媸怠K哉吆巍U媸敵胪愉∠蛘摺2黃鸩幌嗨菩摹N歐鹚倒省8從興嫡摺4酥幸嗨嫡媸敵胪愉∠颉N試弧1瞬黃鸩幌嗨菩摹D芪歐鹚怠坪窩允欽媸狄4鹪弧K洳晃歐鹚怠R隕钚木粗胤鸸省<倭罴攬善鹫摺R嗟彼嫠撤鹧浴J槍史鹱魇茄浴S腥缡槍Φ掄摺K嫠澄已浴:慰鋈晡薰Φ掄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