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一卷

關燈
觀察此身。

    乃至廣說。

    但觀骨身。

    識在中行。

    住于來世。

    不住今世。

    若能如是觀者。

    是名第四現見三昧。

    複次比丘。

    乃至觀身白骨。

    識在中行。

    不住今世。

    亦不住來世。

    若能如是觀者。

    是名第五現見三昧。

    問曰。

    此五現見三昧。

    誰之所有。

    答曰。

    第一第二現見三昧。

    凡夫聖人所有。

    第三者。

    是須陀洹斯陀含所有。

    第四者。

    阿那含所有。

    第五者。

    阿羅漢所有。

    問曰。

    第一第二三昧。

    是現見可爾。

    所以者何。

    因現見生故。

    觀識行時。

    雲何是現見。

    答曰。

    現見是其方便。

    從現見生故。

    亦名現見。

    諸法立名處多。

    或以自體故立名。

    或以所依故立名。

    或以相應故立名。

    或以對治故立名。

    或以行。

    或以緣。

    或以行緣故立名。

    或以方便故立名。

    自體立名者。

    如谛如陰。

    谛者。

    體是逼切故名苦谛。

    乃至體是求故名道谛。

    體是色故名色陰。

    乃至體是識故名識陰。

    所依立名者。

    如眼識依眼生故名眼識。

    乃至意識依意生故名意識。

    相應立名者。

    如意業意行。

    如意觸生愛。

    此法與意相應故立名。

    對治立名者。

    如法智比智。

    若法對治欲界。

    是名法智。

    若法對治色無色界。

    是名比智。

    行立名者。

    如苦智集智。

    所以者何。

    此智緣同行不同。

    緣立名者。

    如無相三昧。

    緣無十想法故。

    名無相行。

    緣立名者。

    如滅智道智。

    所以者何。

    此二智行不同。

    緣亦不同。

    方便立名者。

    如他心智空處識處五現見三昧。

    以現見為方便。

    生此定故。

    名現見三昧。

    問曰。

    不淨觀。

    何故名現見三昧耶。

    答曰。

    能生現見三昧故 問曰。

    何故佛不淨觀。

    獨名無上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佛不淨觀。

    能勝伏一切境界故。

    獨名無上。

    聲聞辟支佛所有不淨觀。

    不能勝伏一切境界。

    如尊者阿尼盧頭。

    不能勝伏境界。

    不名無上。

    複有說者。

    佛不淨觀是骨觀。

    觀骨是骨。

    觀筋肉等是筋肉。

    乃至廣說。

    評曰。

    若作是說通。

    佛是少境界。

    不淨觀者。

    如前說者好。

    能勝一切境界故。

    獨稱無上 如佛告目揵連提舍梵天。

    何以不為汝說第六人住無相。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中。

    佛住舍衛國隻陀林中給孤獨精舍。

    爾時有三梵天。

    身光明照曜。

    以夜初分。

    來詣佛所。

    到佛所已。

    頂禮佛足。

    在一面立。

    時一梵天白佛言。

    世尊。

    婆翅多國。

    有衆多比丘尼命過。

    第二梵天。

    複白佛言。

    世尊。

    彼命過者。

    有是有餘涅槃者。

    第三梵天。

    複白佛言。

    世尊。

    彼命過者。

    有是無餘涅槃者。

    時諸梵天。

    說是語已。

    繞佛三匝。

    忽然不現。

    爾時世尊。

    過此夜已。

    使敷床坐。

    于僧中坐已。

    告諸比丘。

    作如是言。

    昨夜初分。

    有三梵天。

    光明照曜。

    來詣我所。

    乃至第三梵天。

    說是語已。

    繞我三匝。

    忽然不現。

    爾時大目揵連。

    在彼衆中。

    作是思惟。

    彼天有如是知見。

    言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者。

    是何天耶。

    爾時大目揵連。

    随其所應。

    即入三昧。

    三昧力故。

    于隻陀林。

    忽然不現。

    住梵天上。

    去提舍梵天不遠。

    爾時目揵連。

    從三昧起。

    詣提舍梵天所。

    到已作如是言。

    提舍。

    何等梵天。

    有如是知見。

    知是有餘涅槃。

    知是無餘涅槃。

    問曰。

    如目揵連知見。

    勝于梵天。

    百千萬分。

    何以問于梵天耶。

    答曰。

    欲顯提舍梵天功德故。

    此天本是目揵連弟子。

    得阿那含果。

    有大功德。

    彼諸梵天。

    無有識者。

    欲顯彼功德令諸梵衆恭敬尊重故。

    是以問之。

    時提舍梵天。

    答目揵連言。

    此梵身諸天。

    有如是知見。

    能知有餘涅槃者。

    爾時目揵連。

    問提舍梵天。

    一切梵身諸天。

    盡有此知見。

    知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不也。

    提舍梵天答曰。

    非一切梵身天有如是知見。

    乃至廣說。

    此諸梵天。

    雖有天壽妙色名譽。

    而不知足。

    不知如實最上遠離法者。

    無是知見。

    若諸梵天。

    有壽色名譽。

    而行知足。

    能知如實最上遠離法者。

    有如是知見。

    尊者目揵連。

    複問提舍梵天。

    此諸梵天雲何能知。

    提舍言。

    尊者目揵連。

    若諸比丘。

    得阿羅漢道是俱解脫。

    是諸梵天。

    作是思惟。

    若此大德有身之時。

    人天皆見。

    若身壞命終。

    人天更不複見。

    不但俱解脫。

    若比丘得阿羅漢。

    是慧解脫。

    是諸梵天。

    作是思惟。

    此比丘得阿羅漢是慧解脫。

    此大德有身之時。

    人天皆見。

    乃至廣說。

    不但慧解脫也。

    若比丘是身證。

    此大德亦能勝進。

    得無學根見到信解脫語亦如是。

    問曰。

    彼諸梵天。

    何以不說堅信堅法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若是彼天境界者則說。

    堅信堅法。

    非其境界。

    是故不說。

    複有說者。

    若是諸梵所行法者則說。

    此法非其所行。

    是故不說。

    爾時目揵連。

    聞提舍梵天所說心生歡喜。

    随其所應。

    即入三昧。

    以三昧力。

    從梵天沒。

    到隻陀林。

    爾時尊者目揵連。

    從三昧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先共提舍梵天所論說事。

    具以白佛。

    爾時世尊。

    告目揵連言。

    提舍梵天。

    不說第六人行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