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一卷

關燈
青色。

    是時天女。

    即作青色。

    複作不淨觀。

    猶故不能。

    複作是言。

    諸姊妹。

    盡作黃色。

    是時天女。

    即作黃色。

    複起不淨觀。

    猶故不能。

    複語之言。

    諸姊妹。

    盡作赤色。

    是時天女。

    即作赤色。

    複起不淨觀。

    猶故不能。

    問曰。

    尊者阿尼盧頭。

    何故語諸天女作種種色耶。

    答曰。

    彼作是念。

    移轉其色。

    我或能起不淨觀。

    複次欲觀彼色好不好相故。

    如是語。

    複作是念。

    白色随順骨相。

    彼若作白色者。

    我能作不淨觀。

    即語言。

    姊妹。

    汝作白色。

    是時天女。

    即作白色。

    起不淨觀。

    猶故不能。

    複作是念。

    此諸天女。

    端正殊妙。

    即時默然。

    閉目不看。

    是時天女。

    忽然不現。

    如是義雲何通耶。

    答曰。

    彼尊者阿尼盧頭。

    雖不能觀。

    餘利根者能。

    如尊者目犍連舍利弗辟支佛佛。

    問曰。

    有能于佛身作不淨觀不耶。

    答曰。

    一切聲聞辟支佛能觀。

    而不能作不淨想。

    所以者何。

    佛身極明淨。

    極妙極勝。

    無諸過咎。

    衆生樂見故。

    是故一切聲聞辟支佛。

    不能作不淨觀。

    唯佛能觀。

    複有說者。

    聲聞亦能觀。

    所以者何。

    不淨有二種。

    一是色過患。

    二是色緣起。

    不能觀色過患。

    而能觀色緣起。

    不淨觀。

    複有二種。

    一是總相。

    二是别相。

    能觀總相。

    不能觀别相。

    念處者。

    根本而言。

    非念處方便而言。

    是身念處智者。

    與等智相應。

    根者。

    總與三根相應。

    定者。

    不與定相應。

    過去未來現在者。

    是三世法。

    緣過去未來現在者。

    過去即緣過去法。

    現在者即緣現在法。

    未來不生者。

    緣三世。

    當生者。

    緣未來。

    善不善無記者是善。

    緣善不善無記者三種盡緣。

    緣無記法多。

    三界系者欲色系。

    緣三界者緣欲界。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非學非無學。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非學非無學。

    見道斷修道斷無斷。

    是修道斷。

    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是緣修道斷。

    緣自身他身者。

    緣自身亦緣他身。

    緣名緣義者是緣義是離欲得。

    方便得者。

    亦是離欲亦是方便。

    離欲得者離欲界。

    欲得初禅地者乃至離三禅。

    欲得第四禅地者。

    最後身凡夫人聖人。

    得曾所得。

    亦得未曾得。

    其餘凡夫。

    得曾所得。

    離欲得者。

    離欲時得。

    後作方便。

    起現在前。

    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

    辟支佛起下方便。

    聲聞或作中方便。

    或作上方便。

    起現在前不淨觀。

    有作方便而得。

    後作方便起現在前。

    問曰。

    何等人能起不淨觀耶。

    答曰。

    凡夫聖人俱能。

    聖人者。

    從須陀洹。

    乃至阿羅漢。

    何處起者。

    答曰。

    先作是說。

    欲界中是三方。

    非郁單越。

    欲界天中。

    不能使初行現在前。

    所以者何。

    以無青等死屍故。

    先于人中得。

    後于彼起現在前。

    聞思修者。

    是三種。

    欲界者是聞思修。

    色界者是聞修。

    問曰。

    觀一切是骨。

    而一切非骨。

    雲何此觀非颠倒耶。

    答曰。

    能斷結故。

    非是颠倒。

    問曰。

    觀房舍是骨。

    此觀何所緣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緣本所見冢間骨瑣複有說者緣房舍中所有虛空界。

    評曰。

    此是虛想。

    觀其所觀。

    即緣彼法。

    如是說者妙。

    問曰。

    此不淨觀。

    為在意地。

    為在六識身耶。

    答曰。

    是意地緣于形色。

    非五識身。

    問曰。

    若是意地非五識身者。

    此經雲何通。

    如說。

    眼見色作不淨思惟。

    答曰。

    先眼識見色。

    後意地作不淨思惟。

    複有說者。

    從其門從其道。

    如六喜觀行。

    是意識地。

    從眼門道生。

    乃至身門道生。

    是故說六不淨觀。

    當知亦如是。

    問曰。

    從眼門道生不淨觀。

    作如是說者可爾。

    如彼經說。

    耳聞聲。

    鼻嗅香。

    身覺觸。

    意知法。

    作不淨思惟。

    此雲何通。

    所以者何。

    除色入餘入。

    非不淨觀境界。

    答曰。

    或有說者。

    不淨觀不緣聲等。

    更有勝行。

    能厭離聲等。

    複有說者。

    為色愛所覆。

    修不淨觀。

    為聲香味觸法愛所覆。

    亦修不淨觀。

    故作如是說。

    複有說者。

    行者觀形色是不淨。

    形色所依聲香味觸法。

    更以勝不淨觀厭離行觀。

    故作如是說。

    複有說者。

    行者善修不淨觀。

    能伏作色。

    複欲伏于聲等境界。

    若能伏者善。

    若不能者。

    還修不淨觀。

    猶如鬥軍時。

    先安營壘。

    然後出陣。

    與怨共鬥。

    若勝怨者善。

    若不勝者。

    便還營壘。

    彼亦如是。

    是故作如是說。

    經說。

    有五現見三昧。

    雲何為五。

    如說。

    汝等比丘。

    當如實觀察此身。

    從足至頂發。

    種種不淨。

    充滿其中。

    所謂發毛爪齒薄皮厚皮。

    筋脈肉骨心肺脾腎。

    肝膽澹蔭大小腸胃。

    屎尿涕唾口中流涎。

    肪[月*冊]髓腦及以腦腕。

    膿血汗淚生藏熟藏。

    猶如有人。

    于門窓向觀見倉中種種雜谷。

    謂胡麻粳米大。

    小諸豆大麥小麥等。

    比丘如實觀察此身。

    亦複如是。

    若能如是觀者。

    是名初現見三昧。

    複次比丘。

    如實觀察此身。

    乃至廣說。

    除去血肉。

    唯觀白骨。

    識于中行。

    若能如是觀者。

    是名第二現見三昧。

    複次比丘。

    如實觀察此身。

    乃至廣說。

    觀于骨身。

    識于中行。

    亦住今世。

    亦住來世。

    若能如是觀者。

    是名第三現見三昧。

    複次比丘。

    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