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二十一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無義品第七上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畢竟無有利如陸地船[簿-尃+卑]
如此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雖一切阿毗昙盡皆說佛經然此品偏多。
所以者何。
此論品多以經為論。
複次所以作此論者。
此是佛經。
佛經中說。
佛在優樓頻螺村尼連禅河邊菩提樹下。
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我遠離苦行。
于此苦行。
快得解脫。
以自願力故。
今得第一菩提。
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深生愛樂。
一心不亂。
攝耳聽法。
爾時惡魔波旬。
作如是念。
沙門瞿昙。
今在尼連禅河邊優樓頻螺村菩提樹下。
坐為弟子說法。
乃至攝耳聽法。
我今應往為作留難。
爾時惡魔。
化作婆羅門摩納婆像。
往詣佛所。
到已說如是偈言 汝今舍苦行衆生清淨道 若更行餘道畢竟無有淨 此偈義者。
時魔語世尊言。
汝舍古先苦行之道所依耶。
不能令人淨而生淨想。
魔以無是淨。
種種苦行是淨道。
佛語惡魔。
非我不能行于苦行而舍之也。
我谛觀察此道。
不能斷煩惱。
以無所能故。
而我舍之。
以是事故。
而說此偈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畢竟無有利如陸地船[簿-尃+卑] 諸修苦行。
有何義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法之外所行。
盡言為他說法者。
謂八聖道。
及聖道方便。
除此餘是也。
以道是邪道故。
與無義俱。
以是事故說。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複有說者。
他者言下賤。
非他言妙勝。
諸外道所行苦行。
是下賤法。
所以者何。
以計我故。
是故說諸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複有說者。
他言不死。
不死者惡魔也。
是故世尊。
告不死者。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複有說者。
諸為生天修苦行者。
是苦行皆言不死苦行。
以是事故。
而作是說。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必竟無有利如陸地船[簿-尃+卑]。
無用邪見所行苦行。
不能斷結。
無用亦如是。
時魔複語佛言。
若種種苦行是邪行者。
汝以何道。
而自淨耶。
爾時世尊。
即說此偈 我修戒定慧如是究竟道 今已逮清淨無有上菩提 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廣分别。
此論即是佛經優波提舍。
佛經是此論根本諸佛經中所不說者。
今欲說故。
而作此論 問曰。
世尊何故說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答曰。
此是老死道。
近老死法。
随順老死法。
不能以是法得盡老死道。
所以者何。
衆生欲度老死海。
行此苦行。
此諸邪見。
所行苦行。
還令衆生沒老死海。
尊者瞿沙說曰。
一切增長法是無義。
一切寂滅法是有義。
邪見苦行苦行。
是随順增長法。
以随順增長故。
不能生寂滅法。
衆生欲度老死海故。
修諸苦行。
而此苦行。
必令衆生堕老死海。
所以者何。
以行邪方便。
邪方便者。
為生天故。
行此苦行。
是故言堕老死海中◎ ◎又世尊言。
正身結跏趺坐。
系念在前。
乃至廣說。
問曰。
如一切威儀盡中行道。
何故但說結跏趺坐。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是舊所行法所以者何。
過去恒河沙諸佛。
及佛弟子。
盡行此法。
複有說者。
能生他人恭敬心故。
若結跏趺坐起于惡覺猶生他人恭敬之心。
是故欲生他人恭敬心故。
複有說者。
此法非是世俗愛欲法故。
餘威儀者。
世俗用之。
複次此法能生三種菩提道故。
聲聞辟支佛佛菩提。
不以餘威儀得。
但以是得。
複次此法行道時。
随順安隐。
非餘威儀故。
複次此法能壞魔軍。
如佛世尊結跏趺坐能破煩惱及天魔軍。
複次此法能适可天人心故。
複次此法不與外道共故。
餘威儀與外道共。
雲何名結跏趺坐。
尊者波奢說曰。
跏趺坐者。
累兩足正觀境界。
則得随順定。
跏趺坐。
雲何系念在前。
面上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背煩惱在後。
正觀寂滅在前。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背生死在後。
正觀涅槃在前。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背色等境界在後。
正觀所緣在前。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系念在眼中間。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以勝慧力。
正觀境界。
念念不散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念與不貪。
俱緣于境界。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系念在眉中間。
故名系念在前 觀青想等。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系念在面上耶。
答曰。
無始以來。
男于女身起欲心。
女于男身起欲心。
多因于面。
複有說者。
以面是七入所依處。
行者欲觀察諸入故。
複有說者。
面是随順不淨觀。
所以者何。
面上有七孔流出不淨。
以此處多出不淨故。
行者偏觀。
複有說者。
非因照不于自面而生于愛。
以不生愛故。
系念在面。
複次以面上能生猗樂。
然後遍身。
猶如受欲時。
男女根邊生樂。
然後遍身。
複次面上速能生欲心故。
如見眼耳鼻口好相即生欲心。
問曰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雖一切阿毗昙盡皆說佛經然此品偏多。
所以者何。
此論品多以經為論。
複次所以作此論者。
此是佛經。
佛經中說。
佛在優樓頻螺村尼連禅河邊菩提樹下。
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我遠離苦行。
于此苦行。
快得解脫。
以自願力故。
今得第一菩提。
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深生愛樂。
一心不亂。
攝耳聽法。
爾時惡魔波旬。
作如是念。
沙門瞿昙。
今在尼連禅河邊優樓頻螺村菩提樹下。
坐為弟子說法。
乃至攝耳聽法。
我今應往為作留難。
爾時惡魔。
化作婆羅門摩納婆像。
往詣佛所。
到已說如是偈言 汝今舍苦行衆生清淨道 若更行餘道畢竟無有淨 此偈義者。
時魔語世尊言。
汝舍古先苦行之道所依耶。
不能令人淨而生淨想。
魔以無是淨。
種種苦行是淨道。
佛語惡魔。
非我不能行于苦行而舍之也。
我谛觀察此道。
不能斷煩惱。
以無所能故。
而我舍之。
以是事故。
而說此偈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畢竟無有利如陸地船[簿-尃+卑] 諸修苦行。
有何義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法之外所行。
盡言為他說法者。
謂八聖道。
及聖道方便。
除此餘是也。
以道是邪道故。
與無義俱。
以是事故說。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複有說者。
他者言下賤。
非他言妙勝。
諸外道所行苦行。
是下賤法。
所以者何。
以計我故。
是故說諸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複有說者。
他言不死。
不死者惡魔也。
是故世尊。
告不死者。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複有說者。
諸為生天修苦行者。
是苦行皆言不死苦行。
以是事故。
而作是說。
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必竟無有利如陸地船[簿-尃+卑]。
無用邪見所行苦行。
不能斷結。
無用亦如是。
時魔複語佛言。
若種種苦行是邪行者。
汝以何道。
而自淨耶。
爾時世尊。
即說此偈 我修戒定慧如是究竟道 今已逮清淨無有上菩提 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廣分别。
此論即是佛經優波提舍。
佛經是此論根本諸佛經中所不說者。
今欲說故。
而作此論 問曰。
世尊何故說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答曰。
此是老死道。
近老死法。
随順老死法。
不能以是法得盡老死道。
所以者何。
衆生欲度老死海。
行此苦行。
此諸邪見。
所行苦行。
還令衆生沒老死海。
尊者瞿沙說曰。
一切增長法是無義。
一切寂滅法是有義。
邪見苦行苦行。
是随順增長法。
以随順增長故。
不能生寂滅法。
衆生欲度老死海故。
修諸苦行。
而此苦行。
必令衆生堕老死海。
所以者何。
以行邪方便。
邪方便者。
為生天故。
行此苦行。
是故言堕老死海中◎ ◎又世尊言。
正身結跏趺坐。
系念在前。
乃至廣說。
問曰。
如一切威儀盡中行道。
何故但說結跏趺坐。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是舊所行法所以者何。
過去恒河沙諸佛。
及佛弟子。
盡行此法。
複有說者。
能生他人恭敬心故。
若結跏趺坐起于惡覺猶生他人恭敬之心。
是故欲生他人恭敬心故。
複有說者。
此法非是世俗愛欲法故。
餘威儀者。
世俗用之。
複次此法能生三種菩提道故。
聲聞辟支佛佛菩提。
不以餘威儀得。
但以是得。
複次此法行道時。
随順安隐。
非餘威儀故。
複次此法能壞魔軍。
如佛世尊結跏趺坐能破煩惱及天魔軍。
複次此法能适可天人心故。
複次此法不與外道共故。
餘威儀與外道共。
雲何名結跏趺坐。
尊者波奢說曰。
跏趺坐者。
累兩足正觀境界。
則得随順定。
跏趺坐。
雲何系念在前。
面上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背煩惱在後。
正觀寂滅在前。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背生死在後。
正觀涅槃在前。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背色等境界在後。
正觀所緣在前。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系念在眼中間。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以勝慧力。
正觀境界。
念念不散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念與不貪。
俱緣于境界。
故名系念在前。
複次系念在眉中間。
故名系念在前 觀青想等。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系念在面上耶。
答曰。
無始以來。
男于女身起欲心。
女于男身起欲心。
多因于面。
複有說者。
以面是七入所依處。
行者欲觀察諸入故。
複有說者。
面是随順不淨觀。
所以者何。
面上有七孔流出不淨。
以此處多出不淨故。
行者偏觀。
複有說者。
非因照不于自面而生于愛。
以不生愛故。
系念在面。
複次以面上能生猗樂。
然後遍身。
猶如受欲時。
男女根邊生樂。
然後遍身。
複次面上速能生欲心故。
如見眼耳鼻口好相即生欲心。
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