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九卷

關燈
根者。

    生時相續。

    複有說者。

    或以常見。

    或以斷見。

    若以常見。

    死時相續。

    若以斷見。

    生時相續。

    尊者瞿沙說曰。

    生地獄中時。

    不無報現在前。

    彼作是念。

    我自作此業。

    當受此報。

    若受彼報。

    亦作是念。

    是時善根還相續。

    複有說者。

    現法中能令善根還相續。

    尊者佛陀提婆。

    作如是說。

    何等人于現法中。

    能令善根還相續。

    何等人轉身。

    答言。

    若得如是善知識多聞。

    能為是人說次第法語如是言。

    若于我有信敬心。

    于諸梵行者。

    亦應生信敬心。

    若能生信敬心者。

    當知是人于現法中。

    能令善根還相續。

    何等人轉身者。

    斷善根人。

    有作無間罪者。

    有不作者。

    若不作無間罪。

    是人現法中。

    還令相續。

    若作無間罪。

    是人轉身。

    或有破見破戒。

    或有破見不破戒。

    若破見不破戒。

    是人現法。

    若破見破戒。

    是人轉身。

    破其心破方便。

    當知亦如是。

    問曰。

    若現法能生善根者。

    彼所說雲何通。

    如說。

    此人于現法。

    不能還生善根。

    答曰。

    此說斷善根作無間罪者。

    若于現法。

    還相續者。

    是名成就善根亦現在前。

    若死時生時。

    還相續者。

    是名成就不能令現在前。

    若于現法。

    還相續者。

    不必生地獄中。

    問曰。

    若于現法中。

    還令相續者。

    能得正決定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不能所以者何。

    以彼身中曾斷善根故。

    使善根羸劣。

    善根羸劣故。

    不能得正決定。

    而故能生達分善根。

    複有說者。

    能生達分善根。

    得正決定。

    乃至能得阿羅漢果。

    如優仇吒婆羅門居士。

    曾斷善根。

    尊者舍利弗。

    還令其人生于善根。

    得正決定。

    是故當知能生達分善根。

    乃至亦能得阿羅漢果 問曰。

    殺斷善根人。

    殺折腳蟻子。

    何者罪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若住等纏。

    其罪亦等。

    是為折腳蟻子斷善根人其量正等。

    複有說者。

    殺折腳蟻子罪多于彼。

    所以者何。

    折腳蟻子。

    不斷善根。

    彼人斷善根。

    如是說者。

    呵責斷善根者。

    若以殺生。

    殺折腳蟻子罪重。

    若以得罪。

    殺人罪重。

    所以者何。

    若殺于人。

    則得邊罪。

    若殺折腳蟻子。

    不得邊罪。

    問曰。

    于何處受斷善根邪見報耶。

    答曰。

    于阿毗地獄受。

    如阿羅漢所趣。

    最上到于涅槃。

    斷善根者所趣。

    最下到阿毗獄 問曰。

    諸斷善根盡住邪定聚耶。

    答曰。

    如是。

    若斷善根。

    盡住邪定。

    頗有住邪定不斷善根耶。

    答曰有。

    如阿阇世王是也。

    複有作四句者。

    或斷善根非邪定。

    或邪定不斷善根。

    乃至廣作四句。

    初句者。

    富蘭那等。

    自言是佛六師是也。

    第二句者。

    阿阇世王是也。

    第三句者。

    提婆達多是也。

    第四句者。

    除上爾所事 問曰。

    為不起斷九種善根。

    為數數起斷九種善根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不起斷諸善根。

    如見道中不起。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或有斷一二三善根而起已複斷。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說不起者好。

    雲何欲界增上善根雲何微。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問欲界系善根。

    不問色無色界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此問初起方便入法。

    如問欲界。

    當知亦問色無色界。

    亦不說者。

    當知此問有餘。

    複有說者。

    先說不善根。

    誰是不善根近對治。

    所謂欲界善根也。

    是故問之。

    複有說者。

    若易見易施設者則問。

    色無色界增上善根。

    雖易見易施設。

    而微者。

    難見難施設。

    所以不問。

    複有說者。

    欲令經文便故。

    色無色界增上善根。

    雖易顯現。

    而微者難見。

    若顯現者。

    經文煩亂。

    所以者何。

    無斷善根法故。

    欲界有斷善根法故。

    若說微者。

    則經文不煩是以問之◎ ◎雲何欲界系上上善根。

    答曰。

    菩薩得正決定時。

    見道邊所得等智。

    如來得盡智時。

    得欲界無貪無恚無癡善根。

    問曰。

    何故見道邊等智。

    得盡智時善根此二法等而論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不等論。

    但欲說見道邊等智。

    于見道邊等智勝者。

    得盡智時善根。

    于盡智時善根勝者。

    所以者何。

    如辟支佛所得見道邊等智則勝聲聞。

    如佛所得見道邊等智則勝辟支佛。

    辟支佛得盡智時善根則勝聲聞。

    佛得盡智時善根則勝辟支佛。

    以是義故欲說見道邊等智于見道邊等智勝故。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此二法等而論之。

    俱能摧伏過于有頂而得之故。

    所以者何。

    摧伏出過見道所斷有頂。

    得見道邊等智。

    摧伏出過修道所斷有頂。

    得盡智時善根。

    以是義故等而論之。

    複有說者。

    欲說轉勝法故。

    如辟支佛得見道邊等智。

    則勝聲聞得盡智時善根。

    菩薩得見道邊等智。

    則勝辟支佛得盡智時善根。

    問曰。

    若然者。

    雲何言聲聞辟支佛有增上善根耶。

    答曰。

    以身勝故說增上。

    如在辟支佛身中。

    則勝聲聞如在佛身中。

    則勝辟支佛。

    複有說者。

    有二道。

    見道修道。

    若以見道力得佛亦勝。

    若以修道力得佛亦勝。

    複有說者。

    此中亦不說勝。

    亦不說等。

    但說二種善根 問曰。

    如菩薩得正決定已。

    得此等智。

    何以言得正決定時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文應如是說。

    菩薩得正決定已。

    得此等智。

    而不說者。

    有何意。

    答曰。

    此中得決定已。

    言得決定時。

    已來言來。

    如說。

    大王從何處來。

    廣說如上。

    複有說者。

    得決定時。

    得此等智。

    所以者何。

    此智苦比智時修。

    從苦比忍決定。

    得苦比智時故。

    集比忍集比智滅比忍滅比智亦如是。

    同于所緣未休息故。

    問曰。

    何故言此智是見道邊耶。

    答曰。

    以二事故。

    一從見道中得。

    二從見道後邊得。

    行人見道中得。

    故言見道中。

    見苦集滅最後得。

    故言後邊。

    問曰。

    如此法體。

    是四陰五陰。

    何以說名為智耶。

    答曰。

    此中智分多。

    從多分故。

    說名為智。

    如見道亦體是五陰。

    以見分多故。

    說名見道。

    四道通金剛喻定。

    此智亦如是。

    問曰。

    見苦邊欲界等智。

    見集邊欲界等智。

    此二何者為勝。

    答曰。

    以見集邊等智在勝身中故勝。

    所以者何。

    見集時其道轉淨。

    勝見苦時。

    問曰。

    欲界見苦邊等智。

    色界見苦邊等智。

    何者為勝。

    答曰。

    色界者勝。

    所以者何。

    以色界法勝于欲界法故。

    欲界系見集邊等智。

    色界系見苦邊等智。

    何者為勝。

    答曰。

    欲界者。

    以在勝身中修故勝。

    色界者。

    以界勝故勝。

    問曰。

    見苦邊欲界等智。

    見集邊色界等智。

    此二何者為勝。

    答曰。

    色界者。

    以二事故勝。

    一以界勝。

    二以在勝身中故勝。

    如以苦問集。

    以苦問滅。

    以集問滅。

    當知亦如是 問曰。

    何故法智邊不修此智耶。

    答曰。

    以非田非器故。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此智以見道後邊得故。

    名見道邊智。

    若當法智邊亦修者。

    此智當言見道中智。

    複有說者。

    此智能摧伏出過有頂。

    然後得之。

    如苦比智現在前。

    此智便修。

    是時名摧伏出過見苦所斷法。

    見集見滅說亦如是。

    複有說者所作已竟。

    不作方便時。

    得此等智。

    如苦法智現在前。

    此智則修。

    是時名于苦已竟不作方便。

    集比智滅比智。

    說亦如是。

    法智當多有所作。

    雖知欲界苦。

    未知色無色界苦。

    雖斷欲界諸行集。

    證欲界諸行滅。

    未斷色無色界諸行集。

    未證色無色界諸行滅。

    複有說者。

    若苦比智現在前時。

    此智修見苦所斷愛畢竟滅。

    集比智現在前時。

    此智修見集所斷愛畢竟滅。

    滅比智現在前時。

    此智修見滅所斷愛畢竟滅。

    法智分時。

    見苦集滅所斷愛。

    不畢竟滅。

    是以不修。

    問曰。

    道比智邊。

    何以不修此智耶。

    答曰。

    或有說者。

    非其田器故。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此智是見道眷屬随從見道邊。

    比智是修道故。

    複有說者。

    見道邊等智。

    依堅信堅法身。

    道比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