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八卷

關燈


    若歸趣佛。

    彼何歸趣。

    答曰。

    佛者實有此法。

    以有此法故。

    施設作如是語如是名如是想名為佛。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如是說。

    佛者實有此法。

    以有此法故。

    施設作如是語如是名如是想。

    名為佛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佛不但有名施設作如是語如是名如是想名為佛。

    而無其實。

    為止如是意故。

    而作是說。

    佛者實有此法。

    乃至廣說。

    若歸趣者。

    歸趣如是無學佛菩提法。

    問曰。

    若無學菩提法。

    是真實佛者。

    此經雲何通。

    如須達居士所問。

    雲何名佛。

    彼答言。

    佛者有釋種子。

    以信出家。

    剃除須發。

    身着染衣是名為佛。

    答曰。

    此是說佛所依。

    若說所依。

    當知亦說依者。

    問曰。

    若無學菩提法。

    是真佛者。

    何故惡心出血。

    而得逆罪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心憎惡無學菩提法故。

    是以惡心出血。

    而得逆罪。

    複有說者。

    壞無學菩提所依故。

    若壞所依。

    則壞依者。

    是故得逆罪。

    若歸趣法。

    彼何歸趣。

    答曰。

    若歸趣法則歸趣愛盡離涅槃。

    若歸趣僧。

    彼何歸趣。

    答曰。

    僧者實有此法。

    乃至廣說。

    是名為僧 問曰。

    雲何為歸。

    雲何為趣。

    歸趣是何義耶。

    答曰。

    歸者。

    是滅谛道谛少分。

    趣者。

    是口語。

    複有說。

    趣者。

    能起口語心是也。

    複有說者。

    信可此法。

    是名為趣。

    評曰。

    如是說者好。

    能起口語心及共有法五陰體是趣。

    雲何是歸趣義。

    答曰。

    救護義是歸趣義。

    問曰。

    若救護義是歸趣義者。

    提婆達多。

    亦歸趣佛法僧而堕惡道。

    不為救護耶。

    答曰。

    若歸趣者。

    不破戒行。

    不越分界。

    能作救護。

    若歸趣者破于戒行。

    越于分界。

    不為救護。

    如人畏于怨家歸趣于王求其救護。

    王語彼人。

    若在我國。

    不越分界。

    我能為汝而作救護。

    若越我分界。

    我則不能為汝救護。

    如是衆生。

    畏惡道故。

    歸趣于佛。

    佛作是言。

    若歸趣我。

    不應破于戒行越于分界。

    若破戒行。

    越于分界。

    我則不能為汝救護。

    是故救護義。

    是歸趣義。

    複有說者。

    随爾所歸趣。

    則有爾所救護。

    以歸趣因緣故。

    得出惡道。

     問曰。

    若歸趣佛者。

    為歸趣一佛。

    為歸趣恒河沙等諸佛。

    若歸趣一佛者。

    雲何不是分歸趣耶。

    若歸趣恒河沙等諸佛者。

    何以但言歸趣一佛耶。

    此經複雲何通。

    如說。

    我為毗婆屍弟子。

    我為屍棄弟子。

    或有乃至我為釋迦牟尼佛弟子。

    評曰。

    應作是說。

    歸趣恒河沙等諸佛。

    問曰。

    若然者。

    何以言歸趣一佛耶。

    答曰。

    此文應如是說。

    我歸趣諸佛。

    而不說者。

    若歸趣一佛。

    當知亦歸趣諸佛。

    言我為一佛弟子者。

    随其見真谛處。

    言我是彼佛弟子 問曰。

    若歸趣法者。

    為歸趣自身諸陰滅。

    為歸趣他身諸陰滅。

    為歸趣自他身諸陰滅耶。

    若歸趣自身諸陰滅者。

    雲何不是分歸趣耶。

    若歸趣餘者。

    雲何救護義是歸趣義。

    答曰。

    若歸趣者。

    歸趣自身他身。

    問曰。

    若然者。

    雲何救護義是歸趣義耶。

    答曰。

    雖于我無救護。

    而性是救護。

    是故救護義是歸趣義。

    問曰。

    若歸趣僧者。

    為歸趣一佛僧。

    為歸趣諸佛僧。

    若歸趣一佛僧者。

    雲何不是分歸趣耶。

    若歸趣諸佛僧者。

    何以言歸趣一佛僧耶。

    此經複雲何通。

    如說。

    佛告賈客。

    汝當歸趣未來世僧。

    評曰。

    應作是說。

    歸趣諸佛僧。

    問曰。

    若然者。

    何以言歸趣一佛僧耶。

    答曰。

    此文應作是說。

    歸趣諸佛僧。

    而不說者。

    若歸趣一佛僧。

    則為歸趣諸佛僧。

    此經雲何通者。

    以現前無僧寶故。

    複有說者。

    以僧寶難得故。

    所以者何。

    有佛出世而無僧寶 問曰。

    何處有此歸趣耶。

    答曰。

    若與戒俱者。

    唯人中有。

    若不與戒俱。

    餘趣悉有。

    問曰。

    有受戒而不受歸趣者。

    是人為得戒不。

    答曰。

    或有說者。

    不得。

    所以者何。

    若欲受戒。

    應先受歸趣故。

    複有說者。

    若以自大慢心。

    而不歸趣者。

    是人不得戒。

    若人不知。

    為先受戒。

    為先受歸趣。

    若不受歸趣而受戒。

    是人得戒。

    而與戒者得罪 問曰。

    若不求歸趣。

    為得歸趣不耶。

    答曰。

    不得。

    問曰。

    若不得者。

    或有在母腹中初生小者。

    而亦受歸趣。

    此雲何通。

    答曰。

    此為随順戒故。

    此人本前生時。

    能施他人受戒具。

    若在腹中。

    若初生小時。

    父母為其受歸趣。

    後若長大作非法事時。

    人便呵言。

    汝在母腹中及初生小時。

    已受歸趣。

    今者何為作非法事。

    其人聞已。

    即遠惡修善。

    是故為随順戒。

    為受歸趣。

    而實不得。

    複有說者。

    欲令信佛諸天為擁護故。

    問曰。

    若他人為求受歸趣者。

    是人為得不耶。

    答曰。

    不得。

    問曰。

    若不得者。

    佛涅槃時。

    阿難白佛。

    拘屍城諸某甲人等。

    歸趣世尊。

    亦歸法僧。

    此言雲何通。

    答曰。

    或有說者。

    佛威神力故。

    般涅槃時。

    令拘屍城諸力人等他人為求而得于戒。

    複有說者。

    尊者阿難入拘屍城。

    為多力人授歸趣戒。

    而還白佛。

    世尊複有如是最後弟子衆。

    複有說者。

    得如迦屍女羅惡不能言者是也。

    如說。

    若歸趣佛。

    不堕惡道。

    問曰。

    諸歸趣佛。

    盡不堕惡道耶。

    答曰。

    此為得不壞信者。

    作如是說。

    複有說者。

    為深心歸趣者。

    作如是說 問曰。

    如法寶勝佛。

    何以歸趣時。

    先歸趣佛。

    後歸趣法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佛于教法中尊故。

    是以先歸趣佛。

    複有說者。

    猶如病人。

    先依附醫。

    然後服藥。

    佛如明醫。

    法如良藥。

    僧如授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