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當作何方便得彼經法。
若當得者。
世間利養。
還歸我等。
作是議言。
如我衆中蘇屍摩納等。
聰明利根兼有念力。
必能受持沙門瞿昙所說經法。
今可遣往為彼弟子。
沙門瞿昙必為此人廣說經法。
彼誦讀已。
當為我等而來解說。
時諸外道作是議已。
即便喻遣蘇屍摩納等。
汝當往詣瞿昙沙門所求為弟子。
乃至出家于佛法中所聞經法。
而能受持。
是時如來以十力四無所畏。
于大衆中。
廣為人天。
解說諸法。
有諸外道。
在大衆邊。
彷徉而行。
以竊法故。
心懷恐怖。
以恐怖故。
受持者少。
忘失者多。
以是義故。
當知世尊廣說諸法。
諸外道等。
唯誦斷三受。
忘斷我受。
複有說者。
世尊說法。
或有滿足。
有不滿足。
其所為事。
無不滿足。
如經說。
四念處于念處義。
便為滿足。
如說一念處。
名不滿足。
如說衆生住身身觀者。
如爪甲上土。
不住身身觀者。
如大地土。
如說五蓋七覺支六界。
此說亦是不滿足。
如說十蓋十四覺支十八界。
是名滿足。
以是事故。
其所為事。
無不滿足。
說法有滿足不滿足。
有諸外道異學受佛法名者。
乃至廣說。
為作證故。
而引佛經。
如經說。
有諸外道梵志。
詣諸比丘所集會堂。
作如是語。
諸長老。
如汝師瞿昙。
為諸弟子。
作如是說。
當斷五蓋。
于四念處。
安止其心。
修七覺支。
我等為諸弟子。
亦說如是法。
乃至廣說。
彼諸外道。
與蓋俱生俱死。
猶不識蓋。
何況知見念處覺支。
尚不聞香。
況知其味。
然佛廣說諸法。
乃至廣說。
如摩揵提梵志。
來詣佛所。
被郁多羅僧。
以手摩此。
如病如癰。
如箭如瘡之身。
作如是言。
沙門瞿昙。
此身無病。
即是涅槃。
彼梵志身無疹病。
常得飲食身無病故。
言身無病。
得飲食故。
言是涅槃。
彼梵志猶尚不識四大調适無病。
何況結盡涅槃。
複有說者。
無病是道。
涅槃是道果。
彼梵志尚不識無病道。
何況無病道果。
然佛廣演說法。
乃至廣說。
彼所問者今當說之。
何故外道梵志。
不施設斷我取。
答曰。
如經本說。
外道梵志。
長夜着我着衆生。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外道異學。
于我取心生恐怖。
如人在于山岸上立怖畏于下。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畏舍己見。
随逐他見。
外道異學。
以我見為己見根本。
而不欲舍。
複有說者。
畏斷我命故。
複有說者。
畏為同梵行者所輕賤故。
前所問者今當說之。
如諸外道。
不知斷諸取。
何以言斷諸取耶。
答曰。
此是世尊随世言說。
為作證故而引佛經。
如說有諸衆生見滅斷壞。
實義中無有衆生。
為随外道世俗言。
說有衆生。
此亦如是乃至廣說 有二智。
一斷智。
二知智。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前說外道異學。
施設斷諸取。
不施設斷我取。
雖作是說。
不分别為是斷智為是知智。
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有二智。
謂斷智知智。
雲何知智。
若知見明覺現觀是也。
智對無智。
見對邪慧。
明對無明。
覺對邪見。
現觀對邪觀。
複有說者。
此中說無漏知智。
所以者何。
無有世俗道能現觀者。
以是事故唯說無漏知智。
複有說者。
此中亦說有漏無漏知智。
何以知之世俗智亦有知見明覺現觀相故。
問曰。
世俗道無現觀義。
雲何言現觀耶。
答曰。
現前觀了了是現前觀義。
世俗道亦能現觀故。
問曰。
若然者。
為說何等世俗知智耶。
答曰。
除虛現觀相應慧。
所謂無量初第二第三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
除如是等觀相應慧。
諸總相别相觀者。
去緣中愚者。
去物體愚者。
諸餘實觀。
如聞思修煗頂忍世第一法。
如是等也。
問曰。
何以定知世俗慧是現觀也。
答曰。
如說現前觀了了義是現觀義。
世俗慧亦能了了現觀。
何以知之。
如城喻經說。
我未成三菩提等。
亦能生是現觀。
以是事故。
知世俗慧能作雲何斷智。
答曰。
若一切愛恚癡斷。
一切煩惱斷名為斷智。
問曰。
如斷無所緣智有所緣。
何以說斷名智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斷是智果故。
斷名為智。
如阿羅漢。
是智果以智名說。
如天眼天耳是通果。
以通名說。
如六入是業果。
以業名說。
如此六入是本業。
如是斷是智果。
故說名斷智。
問曰。
如修道中斷是智果見道中斷是忍果。
何以說名斷智耶。
答曰。
彼是世俗智果故。
若以世俗道。
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彼欲界乃至離無所有處。
是世俗智果。
問曰。
世俗道有功處可爾。
世俗道于非想非非想處無功。
非想非非想處。
見道所斷。
盡是忍果。
雲何彼斷複是斷智耶。
尊者僧伽婆修答曰。
有二斷智。
一是慧果。
二是智果。
彼是慧果。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世尊說二智。
一是斷智。
二是知智。
不說斷慧。
複有說者。
斷智是無漏知智功用果。
所以者何。
如須陀洹。
以無漏道當得斯陀含果。
第六無礙道。
當通證三界見道所斷及欲界修道所斷六品結。
斯陀含以無漏道。
當得阿那含果。
第九無礙道。
當通證三界見道所斷及欲界修道所斷。
阿那含當得阿羅漢果金剛喻定。
當通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斷。
是金剛喻定功用果。
以是事故。
斷是無漏知智功用果。
尊者佛陀羅測說曰。
當言斷法。
所以者何。
此是諸聖道第一所應。
第一畢竟。
第一勝法故。
尊者瞿沙說曰。
此當言斷舍。
所以者何。
舍棄一切生死法。
得此斷故。
複次從智種中生故言斷
若當得者。
世間利養。
還歸我等。
作是議言。
如我衆中蘇屍摩納等。
聰明利根兼有念力。
必能受持沙門瞿昙所說經法。
今可遣往為彼弟子。
沙門瞿昙必為此人廣說經法。
彼誦讀已。
當為我等而來解說。
時諸外道作是議已。
即便喻遣蘇屍摩納等。
汝當往詣瞿昙沙門所求為弟子。
乃至出家于佛法中所聞經法。
而能受持。
是時如來以十力四無所畏。
于大衆中。
廣為人天。
解說諸法。
有諸外道。
在大衆邊。
彷徉而行。
以竊法故。
心懷恐怖。
以恐怖故。
受持者少。
忘失者多。
以是義故。
當知世尊廣說諸法。
諸外道等。
唯誦斷三受。
忘斷我受。
複有說者。
世尊說法。
或有滿足。
有不滿足。
其所為事。
無不滿足。
如經說。
四念處于念處義。
便為滿足。
如說一念處。
名不滿足。
如說衆生住身身觀者。
如爪甲上土。
不住身身觀者。
如大地土。
如說五蓋七覺支六界。
此說亦是不滿足。
如說十蓋十四覺支十八界。
是名滿足。
以是事故。
其所為事。
無不滿足。
說法有滿足不滿足。
有諸外道異學受佛法名者。
乃至廣說。
為作證故。
而引佛經。
如經說。
有諸外道梵志。
詣諸比丘所集會堂。
作如是語。
諸長老。
如汝師瞿昙。
為諸弟子。
作如是說。
當斷五蓋。
于四念處。
安止其心。
修七覺支。
我等為諸弟子。
亦說如是法。
乃至廣說。
彼諸外道。
與蓋俱生俱死。
猶不識蓋。
何況知見念處覺支。
尚不聞香。
況知其味。
然佛廣說諸法。
乃至廣說。
如摩揵提梵志。
來詣佛所。
被郁多羅僧。
以手摩此。
如病如癰。
如箭如瘡之身。
作如是言。
沙門瞿昙。
此身無病。
即是涅槃。
彼梵志身無疹病。
常得飲食身無病故。
言身無病。
得飲食故。
言是涅槃。
彼梵志猶尚不識四大調适無病。
何況結盡涅槃。
複有說者。
無病是道。
涅槃是道果。
彼梵志尚不識無病道。
何況無病道果。
然佛廣演說法。
乃至廣說。
彼所問者今當說之。
何故外道梵志。
不施設斷我取。
答曰。
如經本說。
外道梵志。
長夜着我着衆生。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外道異學。
于我取心生恐怖。
如人在于山岸上立怖畏于下。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畏舍己見。
随逐他見。
外道異學。
以我見為己見根本。
而不欲舍。
複有說者。
畏斷我命故。
複有說者。
畏為同梵行者所輕賤故。
前所問者今當說之。
如諸外道。
不知斷諸取。
何以言斷諸取耶。
答曰。
此是世尊随世言說。
為作證故而引佛經。
如說有諸衆生見滅斷壞。
實義中無有衆生。
為随外道世俗言。
說有衆生。
此亦如是乃至廣說 有二智。
一斷智。
二知智。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前說外道異學。
施設斷諸取。
不施設斷我取。
雖作是說。
不分别為是斷智為是知智。
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有二智。
謂斷智知智。
雲何知智。
若知見明覺現觀是也。
智對無智。
見對邪慧。
明對無明。
覺對邪見。
現觀對邪觀。
複有說者。
此中說無漏知智。
所以者何。
無有世俗道能現觀者。
以是事故唯說無漏知智。
複有說者。
此中亦說有漏無漏知智。
何以知之世俗智亦有知見明覺現觀相故。
問曰。
世俗道無現觀義。
雲何言現觀耶。
答曰。
現前觀了了是現前觀義。
世俗道亦能現觀故。
問曰。
若然者。
為說何等世俗知智耶。
答曰。
除虛現觀相應慧。
所謂無量初第二第三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
除如是等觀相應慧。
諸總相别相觀者。
去緣中愚者。
去物體愚者。
諸餘實觀。
如聞思修煗頂忍世第一法。
如是等也。
問曰。
何以定知世俗慧是現觀也。
答曰。
如說現前觀了了義是現觀義。
世俗慧亦能了了現觀。
何以知之。
如城喻經說。
我未成三菩提等。
亦能生是現觀。
以是事故。
知世俗慧能作雲何斷智。
答曰。
若一切愛恚癡斷。
一切煩惱斷名為斷智。
問曰。
如斷無所緣智有所緣。
何以說斷名智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斷是智果故。
斷名為智。
如阿羅漢。
是智果以智名說。
如天眼天耳是通果。
以通名說。
如六入是業果。
以業名說。
如此六入是本業。
如是斷是智果。
故說名斷智。
問曰。
如修道中斷是智果見道中斷是忍果。
何以說名斷智耶。
答曰。
彼是世俗智果故。
若以世俗道。
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彼欲界乃至離無所有處。
是世俗智果。
問曰。
世俗道有功處可爾。
世俗道于非想非非想處無功。
非想非非想處。
見道所斷。
盡是忍果。
雲何彼斷複是斷智耶。
尊者僧伽婆修答曰。
有二斷智。
一是慧果。
二是智果。
彼是慧果。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世尊說二智。
一是斷智。
二是知智。
不說斷慧。
複有說者。
斷智是無漏知智功用果。
所以者何。
如須陀洹。
以無漏道當得斯陀含果。
第六無礙道。
當通證三界見道所斷及欲界修道所斷六品結。
斯陀含以無漏道。
當得阿那含果。
第九無礙道。
當通證三界見道所斷及欲界修道所斷。
阿那含當得阿羅漢果金剛喻定。
當通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斷。
是金剛喻定功用果。
以是事故。
斷是無漏知智功用果。
尊者佛陀羅測說曰。
當言斷法。
所以者何。
此是諸聖道第一所應。
第一畢竟。
第一勝法故。
尊者瞿沙說曰。
此當言斷舍。
所以者何。
舍棄一切生死法。
得此斷故。
複次從智種中生故言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