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二卷

關燈


    于未來法。

    不俱不在後。

    現在法與過去未來法。

    作所作因。

    未來法作所作因。

    未來法與現在法作果。

    過去法非果。

    所以者何。

    果法若俱若在後。

    過去法于現在法。

    不俱不在後。

    色法與色法。

    作所作因。

    作威勢果。

    色法與無色法。

    作所作因及威勢果。

    無色法與無色法。

    作所作因及威勢果。

    無色法與色法。

    作所作因及威勢果。

    如是可見與可見。

    可見與不可見。

    不可見與不可見。

    不可見與可見。

    作所作因及威勢果。

    有對無對有漏無漏亦如是。

    有為法與有為法。

    作所作因及威勢果。

    有為法與無為法。

    作威勢果。

    不作所作因。

    無為法與無為法。

    不作所作因。

    不作威勢果。

    無為法與有為法。

    作所作因。

    不作威勢果。

    問曰。

    何以故有為法有因有緣。

    無為法無因無緣。

    答曰。

    有為法性羸劣須因緣。

    無為法性猛健不須因緣。

    如人羸劣依他而住。

    如人猛健不依他住。

    彼亦如是。

    複次有為法有所作故須因緣。

    無為法無所作故不須因緣。

    如掘者須钁。

    如刈者須鐮。

    彼亦如是。

    複次有為法随世行。

    能取果能知緣。

    故須因緣。

    無為法不随世行。

    廣說如上。

    如人遠行須糧不遠行者不須糧。

    彼亦如是。

    複次有為法如王及眷屬。

    如因陀羅及眷屬。

    故須因緣。

    無為法如王。

    不如王眷屬。

    如因陀羅。

    不如因陀羅眷屬。

    故不須因緣。

    問曰。

    有為法不生。

    為是有為留難故不生。

    為是無為留難故不生耶。

    答曰。

    有為留難故不生。

    非無為法。

    無為法威勢緣不與他不生法作留難。

    若生随順作緣。

    如潢池邊。

    克木作師子口摩竭魚口。

    水在中流出。

    水不流時。

    非此口中為作留難。

    自有餘緣。

    令水不流。

    水若流時。

    為作所依。

    彼亦如是。

    問曰。

    無為法與有為法二種緣。

    謂境界緣。

    威勢緣。

    無為法與他作近威勢緣時。

    為與有緣者。

    為與無緣者。

    答曰。

    或有說者。

    與有緣者不與無緣者。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應作是說。

    與他作威勢緣。

    等無有異。

    如小豆聚境界緣。

    或與或不與。

    有緣法則與。

    無緣法則不與 善法與善法。

    作近所作因。

    善法與不善法。

    作近所作因。

    不善法與不善法。

    作近所作因◎ ◎不善法與善法作近所作因。

    善法與善法作近所作因者。

    以善業故生大富長者商主家。

    其家諸人好樂行善。

    以親近故亦好行善。

    是名善與善作近所作因。

    善與不善作近所作因者。

    以善業故生王若大臣家。

    其家諸人好行諸惡。

    以親近故亦好行諸惡。

    是名善與不善作近所作因。

    不善與不善作近所作因者。

    以不善業故生惡戒家。

    以親近故常作諸惡。

    是名不善與不善作近所作因。

    不善與善作近所作因者。

    以不善業故身生重患。

    以厭患故修行于善。

    是名不善與善作近所作因 内法與内法作近所作因。

    内法與外法。

    外法與外法。

    外法與内法作近所作因。

    内法與内法作近所作因者。

    如一人能供足多人。

    内法與外法作近所作因者。

    如人種外種子。

    外與外者。

    如糞土水等長養苗稼。

    外與内者。

    如以飲食等長養衆生身。

    如是衆生數與衆生數。

    衆生數與非衆生數。

    非衆生數與非衆生數。

    非衆生數與衆生數。

    廣說如上 一趣能長養五趣。

    如多人食一羊肉。

    或有行善或有行惡。

    行善者能長養二趣。

    謂天趣人趣。

    行惡者長養三趣。

    謂地獄畜生餓鬼 問曰。

    如一人殺生一切衆生盡與作所作因。

    何以有得殺罪有不得者。

    答曰。

    若作殺方便。

    亦滿殺果得殺罪。

    若不作方便。

    不滿殺果。

    不得殺罪。

    複次若有惡心。

    而得殺罪。

    若無惡心殺心。

    不得殺罪。

    問曰。

    如一衆生不與取一切衆生與作所作因。

    何以有得不與取罪。

    有不得者。

    答曰。

    若作方便。

    滿其果者。

    得不與取罪。

    不作方便。

    不滿其果。

    不得不與取罪。

    複次若以貪心取他物想。

    得不與取罪不者不得 問曰。

    如外物是一切衆生威勢所生。

    何以或于他邊得不與取罪。

    或不得耶。

    答曰。

    有功用果威勢果者。

    是人邊得不與取罪。

    唯有威勢果無功用果者。

    是人邊不得不與取罪。

    複次于物作己有想。

    是人邊得罪。

    于物不作己有想者。

    是人邊不得罪。

    問曰。

    威勢果。

    功用果。

    有何差别。

    答曰。

    作者是功用果。

    食者是威勢果。

    如農夫種。

    作者是功用果非威勢果。

    食其子實者。

    是威勢果非功用果 問曰。

    如四天下須彌山等外物。

    是一切衆生業威勢故生。

    衆生有得涅槃者。

    此物等何故不減少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有餘世界衆生來生此間。

    以其業勢力故。

    使不減少。

    複次是一切衆生業勢力故生。

    設令唯有一衆生在。

    猶不減少。

    所以者何。

    彼亦有業威勢。

    在其中故。

    何況阿僧祇那由他衆生在。

    如尊貴人。

    業威勢故。

    生園林樓觀象馬車乘。

    如是衆生數非衆生數物等。

    其人雖死此物不減。

    彼亦如是。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以過去業故。

    所以不減少。

    問曰。

    如一轉輪聖王。

    王四天下。

    而得自在。

    彼是何業報耶。

    答曰。

    是造生處業果報。

    問曰。

    為所作因多。

    為所作因果多。

    答曰。

    所作因多。

    非所作因果。

    所以者何。

    所作因是一切法。

    所作因果是有為法以是事故。

    作如是論。

    頗法非是因非次第非境界非威勢耶。

    答曰。

    有自體于自體是也。

    于他體有耶。

    答曰。

    有有為于無為。

    無為于無為 佛經說有三種威勢。

    所謂世威勢我威勢法威勢。

    世威勢者。

    猶如有一煩惱現在前境界易得。

    為世人譏嫌故。

    不作惡業。

    我威勢者。

    猶如有一煩惱現在前境界易得。

    為我不堕惡道故。

    不作惡業。

    法威勢者。

    猶如有一煩惱現在前境界易得。

    彼以多聞故。

    不作惡業。

    亦令世人不譏嫌故。

    不作惡業。

    問曰。

    此三何以說名威勢。

    答曰。

    以能近生善法故。

    一切衆生。

    威勢盡故死。

    除佛世尊威勢不盡而般涅槃 問曰。

    所作因為有增減不。

    答曰有。

    如有多人挽大材時。

    其中或有盡手足力者。

    有不多用力者。

    如豎大塔住時。

    糾索其中。

    有急有緩。

    如是等是名外法有增減。

    如與親裡所作因及供給所須。

    則勝他人。

    是名内法有增減 若是因緣。

    亦是次第緣。

    亦是境界緣。

    亦是威勢緣。

    如是一一緣。

    應次第有四緣義問曰。

    若然者雲何有四緣體。

    答曰。

    以所作故有四。

    非以物體故有四。

    其事雲何。

    如前刹那使後刹那增長。

    名曰因緣前作次第緣。

    令後者生名次第緣。

    後能緣前是境界緣。

    不為他作障礙是威勢緣。

    因緣如種子法。

    次第緣是開導法。

    境界緣是執杖法。

    威勢緣是不障礙法。

    總而言之因緣有四緣義。

    非一一法從因緣生。

    盡有四緣義 問曰。

    因之與緣。

    有何差别。

    尊者和須蜜說曰。

    因即是緣。

    若有此則有是。

    亦是因亦是緣。

    世尊亦說。

    阿難有如是因如是緣。

    如是作生。

    為老死因。

    問曰。

    若有此則有是。

    是因是緣者。

    如人見瓶生覺心。

    瓶是覺因耶。

    答曰。

    不以有瓶是覺因。

    所以者何。

    自有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