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一卷

關燈
業。

    能于人身中受不。

    答曰。

    能人身中。

    有修道力故。

    如煮飯人。

    以水漬手。

    取飯之時。

    則不燒手。

    不漬則燒。

    彼亦如是。

    問曰。

    鹽喻經文說爾許。

    雲何名爾許。

    答曰。

    爾許者若少若等。

    若相似業故言爾許。

    複有說者。

    一業能造多受身處。

    問曰。

    若然者前所說善通。

    後所說雲何通。

    答曰。

    或有業别異轉行。

    或有業不别異不轉行。

    若業别異轉行。

    則通前所說。

    諸不别異不轉行者。

    通後所說。

    如是者。

    前後所說。

    俱得善通。

    評曰。

    應作是說。

    一業造一受身處。

    若如是者。

    現報等三業。

    則有别異。

    作增上不善業。

    生地獄中。

    受增上不善報。

    作中業。

    生畜生中受中報。

    下業生餓鬼中受下報。

    複有說者。

    作增上業。

    生地獄中。

    受增上報。

    中報畜生。

    餓鬼如前說。

    複有說者。

    作增上業。

    生地獄中。

    受三種報。

    中業生畜生中受中。

    下報餓鬼。

    如前說。

    複有說者。

    增上業。

    生地獄中。

    受三種報。

    中業生畜生中。

    受三種報。

    下業生餓鬼中。

    受中下報。

    複有說者。

    增上業生地獄中。

    受三種報。

    中業生畜生中。

    受三種報。

    下業生餓鬼中受三種報。

    評曰。

    應作是說。

    或有上中下業。

    生地獄中。

    各受三種報。

    畜生餓鬼亦如是。

    或有作三種業生畜生餓鬼中各受三種報。

    作欲界增上善業。

    生他化自在天中。

    受增上善報。

    中業生五天中受中報。

    下業生人中受下報。

    問曰。

    若下業生人中受下報者。

    菩薩是業人中受報。

    此業最上。

    何以言生人業是下。

    答曰。

    菩薩業勝者。

    自有異緣。

    所以者何。

    此身是力無畏所依故。

    若以受報輕妙。

    則他化自在天業勝。

    所以者何。

    彼報身輕妙無垢。

    猶如燈焰。

    菩薩報身故。

    有糞穢不淨。

    複有說者。

    增上善業。

    生他化自在天。

    受三種報。

    五天中人中如前說。

    如是下中上善業。

    從他化自在天。

    轉增乃至人中亦如前。

    不善業廣分别。

    評曰。

    應作是說。

    或有上中下業。

    生他化自在天中。

    各受三種報。

    五天人中亦如是。

    或有作三種業生五天及人中各受三種報。

    初禅地作不别異三種業。

    生初禅地。

    受不别異三種報。

    作第二禅下業。

    生少光天中受下報。

    中業生無量光天受中報。

    上業生光音天中受上報。

    作第三禅下業。

    生少淨天中受下報。

    中業生無量淨天中受中報。

    上業生遍淨天中受上報。

    作第四禅下業。

    生無挂礙天中受下報。

    中業生受福天中受中報。

    增中業生廣果天中受上報。

    修下薰禅。

    生不煩天中受下報。

    修中薰禅。

    生不熱天中受中報。

    修上薰禅。

    生善見天中受上報。

    修勝上薰禅。

    上善見天中。

    受勝上報。

    修勝上滿足薰禅。

    生色究竟天中。

    受勝上滿足報。

    作不别異業。

    生空處。

    受不别異報。

    乃至作不别異業。

    生非想非非想處。

    受不别異報 不善業。

    造地獄受身處。

    生地獄中。

    受不善報。

    色心心數法。

    心不相應行。

    色者九入除聲入。

    心心數法者苦受及相應法。

    心不相應行者命根受身處得生老住無常。

    不善業造畜生餓鬼受身處。

    生畜生餓鬼中。

    受善不善報。

    色心心數法。

    心不相應行。

    色者不善色。

    有九入除聲入。

    心心數法者苦受及相應法。

    心不相應行者命根受身處得生等。

    善色有四入色香味觸。

    心心數法者樂受不苦不樂受及相應法。

    心不相應行者得生等。

    複有說者。

    善業不生畜生餓鬼中善報色。

    若生報生。

    心心數法。

    心不相應行。

    問曰。

    今現見畜生餓鬼。

    形色好妙。

    或有形色醜陋。

    答曰。

    或有不善業。

    不善業為眷屬。

    善業為眷屬。

    諸不善業為眷屬者。

    形色醜陋。

    善業為眷屬者。

    彼善業力。

    障蔽不善業。

    使形色好妙。

    善業造。

    人六欲天受身處。

    生彼處受善不善報。

    色心心數法。

    心不相應行。

    色者。

    善報色有九入除聲入。

    心心數法者樂受不苦不樂受及相應法。

    心不相應行者命根受身處得生等。

    不善報色有四入。

    色香味觸。

    心心數法者苦受及相應法心不相應行者。

    得生等。

    複有說者。

    不善業不生人六欲天。

    不善報色。

    若生報生。

    心心數法。

    心不相應行。

    問曰。

    今現見人天。

    或有形色醜陋形色好妙。

    答曰。

    或有善業。

    善業為眷屬。

    不善業為眷屬。

    善業為眷屬者。

    形色好。

    不善業為眷屬者。

    彼不善業。

    障蔽善業。

    使形色醜陋。

    善業造色無色界受身處。

    生彼中受善報。

    問曰。

    生人中有二形者。

    為是善業報。

    為是不善業報。

    答曰。

    一形是善業報。

    若非時非處。

    第二形生者是不善報。

    複有說者。

    諸根體。

    是善業報。

    根處所。

    是不善業報 問曰。

    何故欲界不善業受一劫報。

    善業無受一劫報者。

    答曰。

    不善業自有勝事。

    所以者何。

    五道中受報故。

    善業自有勝事。

    所以者何。

    于三界中受報故。

    自有俱勝事。

    所以者何。

    俱受五陰報故。

    問曰。

    若然者。

    何以欲界不善業。

    受一劫報。

    善業不耶。

    答曰。

    欲界是不定界。

    非離欲地。

    非修地。

    是故不善業。

    受一劫報。

    善業不受。

    複有說者。

    欲界不善根強盛。

    善根劣弱。

    複次欲界不善根恒增長。

    善根恒不增長。

    複次欲界不善根是舊住。

    善根是客。

    舊住勢勝。

    客則不如。

    複次欲界不善根能斷善根。

    欲界善根。

    則不能斷不善根。

    複次欲界法。

    不相忌難。

    猶如夫妻威儀無忌。

    如居士子與栴陀羅子交。

    複次無報器故。

    欲界中一切處。

    無器受善業報經一劫者。

    問曰。

    如四天下須彌山金山等。

    此非一劫器耶。

    答曰。

    言非報器者。

    此四天下須彌山金山等。

    非是善報。

    複次若欲界善業。

    能得一劫報者。

    何由而得。

    唯有最上善業。

    然最上善業。

    離欲時得。

    以離欲業。

    不能造受身處。

    複次先作是說。

    不善業于五道受報。

    問曰。

    因論生論。

    何故善業不五道受報。

    答曰。

    應如先答。

    欲界善根。

    此中唯有一不共答。

    所謂欲界。

    是不善田種。

    不善法易種。

    善法難。

    如田惡草易長稻等難生 佛經說業是眼因。

    阿毗昙說四大是眼因。

    複有說眼是眼因。

    此三所說有何差别。

    答曰。

    以報因故。

    佛經說業是眼因。

    以生因所依因住因增長因潤益因以生因等故。

    言四大是眼因。

    以相似因故。

    言眼是眼因。

    問曰。

    如四大是眼因。

    眼亦是眼因。

    何故佛經但說業是眼因。

    答曰。

    業是衆生自業。

    以業故生。

    業是衆生取果财處。

    衆生屬業。

    衆生以業故。

    有差别異。

    所謂貴賤好惡。

    複次以業種種差别。

    種種勢力。

    種種行因緣。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以業故壽有增減興衰進退。

    複有說者。

    以業故有愚小聰黠。

    複有說者。

    以業故諸界諸生諸趣受報差别。

    複有說者。

    以業故七衆有次第别異。

    複有說者。

    一切衆生。

    皆為業所印。

    複次以業異故諸根亦異。

    如種異故牙亦異 佛經說若人修行廣布殺生。

    生地獄中。

    從彼命終。

    來生人中。

    壽命短促。

    問曰。

    即以生地獄業。

    來生人中。

    得短命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即以如說。

    修行廣布殺生。

    生地獄中。

    從彼命終。

    來生人中。

    壽命短促。

    複有說者。

    以殺生故業生地獄中。

    以業方便。

    生便短命。

    複有說者。

    以殺生業。

    生地獄中。

    生便短命。

    是彼依果。

    複有說者。

    殺衆生時。

    使他受二種苦。

    一者使他受苦痛。

    二者斷他所愛命。

    以苦痛他故。

    生地獄中。

    斷他所愛命故。

    生便短命。

    問曰。

    若人短命為是善業報為是不善業報。

    尊者和須蜜說曰。

    是善業報。

    非不善業報。

    所以者何。

    以人命等八根是善業報故。

    以善業造人中二十年壽報。

    以殺生故。

    使壽損減。

    應壽二十年。

    唯壽十年。

    十年則斷 佛經說人壽十歲時。

    當生壽二十歲男女。

    問曰。

    無有成就他業者。

    亦無他作他受者。

    何以故。

    作如是說。

    答曰。

    即彼壽十歲人。

    轉壽二十歲。

    如是行十善業道。

    則壽命十倍。

    尊者瞿沙說曰。

    諸業各有定報。

    十歲業有十歲報。

    乃至八萬歲業有八萬歲報。

    随修何等因。

    受如是報。

    問曰。

    人壽十歲時不殺生。

    為是善業道所攝不。

    答曰。

    非是業道所攝。

    是不作道。

    非是業道。

    所以者何。

    彼作是制。

    不應殺生。

    為不作道不為業道。

    施設經說。

    頗不受現法報。

    受生報後報耶。

    答曰。

    有若現報業不現前與報。

    生報業後報業現前與報。

    爾時受生報。

    得阿羅漢者。

    非不得生報。

    後報亦如是說。

    問曰。

    如學凡夫人。

    亦有是事。

    何以但言阿羅漢。

    答曰。

    阿羅漢能知業是遠是近是可轉是不可轉。

    複有說者。

    阿羅漢更不受有彼諸業起現在前。

    如人欲至他國。

    債主來責。

    彼亦如是。

    學人凡夫人。

    更受身故。

    當受此報。

    是故不說。

    複有說者。

    若有自力能了知此業報。

    是故說之。

    諸作是說。

    一業曆諸趣。

    有餘報者。

    彼作是說。

    阿羅漢于前餘生。

    作業受報。

    此報有餘。

    以修道力故。

    舍人身上現法業報受生報後報。

    所以受者。

    能以如是緣。

    發起是報。

    唯阿羅漢能學人。

    凡夫人不能。

    施設經說。

    有四種人。

    有壽盡财不盡死者。

    有财盡壽不盡死者。

    有壽盡财盡死者。

    有壽不盡财不盡死者。

    初句者。

    如有一人。

    作短壽業。

    廣令增長。

    廣作财業。

    亦令增長。

    彼壽盡财不盡而死。

    第二句者。

    如有一人。

    作少财業。

    廣令增長。

    複作壽業。

    亦令增長。

    彼财盡壽不盡而死。

    第三句者。

    如有一人。

    作少财業。

    作短壽業。

    俱令增長。

    彼财盡壽盡而死。

    第四句者。

    如有一人。

    廣作财業。

    廣作壽業。

    俱令增長。

    彼财不盡壽不盡。

    以餘惡緣故死。

    彼尊者目揵連作如是說。

    明有橫死是報因定。

    在三世報是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