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二陰。
作報因得一果。
得生老住無常一陰。
作報因得一果。
初禅地有心回轉五陰。
作報因得一果。
善心無回轉四陰。
作報因得一果。
善身口有作二陰。
作報因得一果。
得生老住無常一陰。
作報因得一果。
二禅三禅四禅有心回轉五陰。
作報因得一果。
無回轉善心四陰。
作報因得一果。
得生老住無常。
及無想定一陰。
作報因得一果。
無色界善心四陰。
作報因得一果。
得生老住無常。
及滅盡定一陰。
作報因得一果。
有業得一入報。
謂法入中命根。
有業得二入報。
謂意入法入。
觸入法入亦如是。
若得報眼入。
得四入。
眼入身入觸入法入。
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
若得身入。
得三入。
身入觸入法入。
如身入色香味入亦如是。
諸作是說。
一切四大。
能生色聲。
一切欲界色香味。
終不相離。
若業報得眼入爾時得七入。
眼身色香味觸法。
如眼耳鼻舌入亦如是。
若得身入。
得六入。
身色香味觸法。
若得色入。
得五入。
色香味觸法。
如色入香味觸入亦如是。
有業報得八入九入十入十一入。
問曰。
何故業或報得多入。
或報得少入。
答曰。
有業得種種果。
有業不得種種果。
得種種果者得入多。
不得種種果者得入少。
如小種子法。
有得果多者。
有得果少者。
得多果者。
如甘蔗蒲萄稻藕花子等。
得少果者。
如種娑羅樹子。
後生極高。
唯有一葉。
其形如蓋。
如修芝草等。
生雖極高。
唯有一葉彼亦如是。
問曰。
何故一世業得三世報。
無三世業得一世報耶。
答曰。
無有多業生于少果。
如是有一刹那業得多刹那報。
無有多刹那業得一刹那報 問曰。
為先作受身處造業。
先作滿業。
答曰。
或有說者。
先作造業。
然後作滿業。
若不造者。
彼何所滿。
猶如畫師。
先摸後以衆采滿之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先作滿業。
後作造業。
如菩薩于三阿僧祇劫修集滿業于最後身乃作受身處造業。
評曰。
應作是說不定。
或有先作造業後作滿業。
或有先作滿業後作造業。
有三種業。
謂現報業。
生報業。
後報業。
雲何現報業。
若業于此生作。
亦令增益彼業。
即此生中得報。
非餘生。
是名現報業。
雲何生報業。
若業于此生作。
亦令增益彼業。
次生中得報。
非餘生。
是名生報業。
雲何後報業。
若業于此生作。
亦令增益彼業。
後生中得報。
是名後報業也。
雲何報義。
答曰。
不相似義是報義。
報有二種。
有相似報。
有不相似報。
相似報者。
如善法有善依。
不善法有不善依。
無記法有無記依。
不相似報者。
如善不善法得無記報。
問曰。
若不相似義是報義者。
如地獄作不善業。
受無記報。
亦不相似。
何故言無報耶。
答曰。
彼亦是報。
但是下賤。
以下賤故。
名為無報。
如下賤村名為無村。
複次彼亦有報。
以極苦切故。
名曰無報。
猶如無巧便陶師。
以多薪燒物。
燒過爛壞。
言物不熟。
彼亦如是。
複次無善果故言無報。
彼中無有善報。
問曰。
餓鬼畜生趣中。
亦有善報。
何故言無報。
答曰。
以少故言無。
複次彼雖有善。
但減無增。
猶如倉谷有出無入。
名曰倉空。
複有說者。
彼雖有報所趣。
非處故言無報。
問曰。
何故不善有漏法生報。
無漏無記法不生報耶。
答曰。
如外種子。
其性不破堅實。
糞土調适。
溉灌以時。
亦以自力亦衆具力。
然後生牙。
如不破堅實種子在良田中。
如外種子不破堅實不以糞土調适。
溉灌不時。
無衆具力。
不能生牙。
如種子在于倉中。
如外種子。
若不破亦不堅實。
羸劣腐壞。
雖複糞土調适溉灌以時。
以性羸劣。
不能生牙如腐種子在良田中。
如外緣起法有三種。
内緣起法。
亦有三種。
如初種子。
如是不善有漏法。
其性不破堅實。
以愛水溉灌。
諸餘煩惱。
糞土調适。
亦以自力亦衆具力。
生于有牙。
如外種子在良田中。
如第二種子。
如是無漏善法。
其性不破堅實。
無愛水溉灌。
亦無煩惱糞土調适。
無衆具力。
故不生有牙。
如種子在于倉中。
如第三種子。
如是無記法。
亦不不破不堅實。
其性羸劣敗壞。
雖以愛水溉灌煩惱糞土調适。
自性羸劣故。
不生有牙。
如腐種子在良田中。
問曰。
複以何故。
無漏法不生報耶。
答曰。
行苦集性。
則能生報無漏是苦集對治道。
則不生報。
如是行諸有世俗生死老病道則有報。
無漏法斷諸有世俗生死老病道。
則不生報。
複次如無漏法有報者。
無漏道則與世俗相續。
若與世俗道相續無有是事。
複次無漏道。
無報器故。
若無漏法有報者。
何處受耶。
若在欲界受。
非欲界系法。
若在色界受。
非色界系法。
若在無色界受。
非無色界系法。
除三界系法更無報器。
複次若無漏法能生報者。
則勝法為下作因因。
是善無漏果。
是無記有漏。
複次無漏法是對治。
若當生報。
複須對治。
彼對治複對治。
如是便為無窮。
若無窮者。
則無解脫出要。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無漏法無報。
何故無記法無報。
答曰。
有記法能生報。
若當無記法能生報者。
如是報法。
複能生報。
若報複生報。
便為無窮。
乃至廣說。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無記法無報 有種種法。
以報名說。
或有是依。
或有增益。
或有豐賤饑馑之相。
或有梵天當來。
或有即報。
如是等。
以報名說。
或有是依以報名說者。
如說。
誰是受報。
當言愛是我說愛是受報。
或有增益以報名說者。
如說樂受是飲食醫藥等報。
或有豐賤饑馑之相。
以報名說者。
如說日月在如是道行。
有如是相。
當有豐賤饑馑等報。
或有梵天當來以報名說者。
如說。
今此光明照曜。
為是梵天當來為有餘事。
我等更不餘行。
當待此光為有何報。
或有即報以報名說者。
如今此文報。
得色心心數法。
乃至廣說。
問曰。
為以一業造一受身處。
為以一業造多受身處。
若以一業造一受身處者。
施設經說雲何通。
如說。
如此衆生。
本為人時。
曾作大王。
若作大臣。
非法取财。
以供己身及與妻子僮仆兵人。
以是惡行報故。
生阿毗地獄。
彼處命終。
彼行果報。
不得生四天下。
生大海中。
作水性衆生。
其形長大。
所食亦多。
常啖衆生。
所啖衆生。
複啖其餘衆生。
如是轉轉相啖。
有餘衆生着其身者。
如拘執毛唼食其身。
常受苦痛。
受苦痛故。
以身揩摩頗梨山上。
殺諸衆生。
流血染水。
經百由旬。
阿尼盧頭經。
複雲何通。
如說諸長老。
我以一食報故。
七生三十三天。
七生波羅[木*奈]國。
摩诃迦葉因緣。
複雲何通。
如說我以一器[禾*秀]子飯施報故。
千反生郁單越。
一兩鹽喻經。
複雲何通。
如說爾許地獄行報。
于現身受。
現身行報。
于地獄受。
若一業造多受身處者。
涅毗陀經。
複雲何通。
如說以此業報。
生地獄中。
以餘業報。
乃至生諸天中。
施設經複雲何通。
如說以業種種差别種種勢力種種行緣。
便施設諸趣。
以趣種種差别種種勢力種種行緣。
施設諸生。
以生種種差别種種勢力種種行緣。
施設諸根。
以根種種差别種種勢力種種行緣。
施設諸人。
複雲何有三業差别。
現報業。
生報業。
後報業。
施設經說複雲何通。
如說修行廣布增上殺生之罪。
身壞命終。
堕阿毗地獄中。
中者下者。
乃至廣說。
評曰。
應作是說。
一業造一受身處。
若然者後所說善通。
前所說雲何通。
如施設經說者。
答曰。
此說别業。
不說一業。
餘報本造業時。
造五道業。
彼以造二趣業故。
生二趣中。
謂地獄趣業。
畜生趣業。
地獄業者。
生地獄中。
畜生業者。
生畜生中。
阿尼盧頭經雲何通者。
答曰。
若取食報食則無報。
所以者何。
是無記法故。
以因食故。
作如是說。
因食故生多善思以思多故。
受生亦多。
或有天中取果。
或有人中取果。
天中取果者。
生于天中。
人中取果者。
生于人中。
複有說者。
言一食施報者。
取初種子。
以一食施故。
生大富家。
饒财多寶。
或有說彼有憶前世念。
或有說有前因力。
複以百千食施。
此處命終。
複生轉勝大富之家。
饒财多寶。
複行布施。
以是事故作如是說。
猶如農夫。
春時下一鬥種。
後所獲實不敢食用。
而複種之。
如是勤種不息。
後獲百千斛子實。
其人于大衆中。
作師子吼唱。
如是言。
我種一鬥子實。
今得百千斛。
彼人不能以一鬥種。
得百千斛實。
以種子轉轉相生故。
獲如是實。
如人于一兩金。
倍息得百千兩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彼以一食施。
造上中下業。
下者生人中。
中者生天中。
上者出家得解脫。
摩诃迦葉因緣。
亦當如是通。
一兩鹽喻經雲何通者。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中說二人作二業受二報。
有二人俱同殺生作地獄業。
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生地獄中。
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得生人中。
複有說者。
此說一人作二業受二報。
作一業報。
生地獄中。
作異業報。
得生人中。
若不修身等生地獄中。
若修身等得生人中。
複有說者。
此說一人作一業。
受二種報。
如一人殺生。
應受地獄報。
彼業報應生人中。
若不修身。
等生地獄中。
應生人中報住不生法中。
若修身等得生人中。
應生地獄報住不生法中。
彼不應作是說。
若作是說。
則破趣破業。
一業亦是地獄業。
亦是人業。
亦是惡趣。
亦是善趣。
應作是說。
此說一人作一業受一報。
如一人殺生。
造地獄業報。
後時于佛法出家。
便勤方便求道。
得阿羅漢果。
以修道力故。
取地獄業。
人身中受。
以是事故。
尊者和須蜜。
作如是說。
地獄
作報因得一果。
得生老住無常一陰。
作報因得一果。
初禅地有心回轉五陰。
作報因得一果。
善心無回轉四陰。
作報因得一果。
善身口有作二陰。
作報因得一果。
得生老住無常一陰。
作報因得一果。
二禅三禅四禅有心回轉五陰。
作報因得一果。
無回轉善心四陰。
作報因得一果。
得生老住無常。
及無想定一陰。
作報因得一果。
無色界善心四陰。
作報因得一果。
得生老住無常。
及滅盡定一陰。
作報因得一果。
有業得一入報。
謂法入中命根。
有業得二入報。
謂意入法入。
觸入法入亦如是。
若得報眼入。
得四入。
眼入身入觸入法入。
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
若得身入。
得三入。
身入觸入法入。
如身入色香味入亦如是。
諸作是說。
一切四大。
能生色聲。
一切欲界色香味。
終不相離。
若業報得眼入爾時得七入。
眼身色香味觸法。
如眼耳鼻舌入亦如是。
若得身入。
得六入。
身色香味觸法。
若得色入。
得五入。
色香味觸法。
如色入香味觸入亦如是。
有業報得八入九入十入十一入。
問曰。
何故業或報得多入。
或報得少入。
答曰。
有業得種種果。
有業不得種種果。
得種種果者得入多。
不得種種果者得入少。
如小種子法。
有得果多者。
有得果少者。
得多果者。
如甘蔗蒲萄稻藕花子等。
得少果者。
如種娑羅樹子。
後生極高。
唯有一葉。
其形如蓋。
如修芝草等。
生雖極高。
唯有一葉彼亦如是。
問曰。
何故一世業得三世報。
無三世業得一世報耶。
答曰。
無有多業生于少果。
如是有一刹那業得多刹那報。
無有多刹那業得一刹那報 問曰。
為先作受身處造業。
先作滿業。
答曰。
或有說者。
先作造業。
然後作滿業。
若不造者。
彼何所滿。
猶如畫師。
先摸後以衆采滿之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先作滿業。
後作造業。
如菩薩于三阿僧祇劫修集滿業于最後身乃作受身處造業。
評曰。
應作是說不定。
或有先作造業後作滿業。
或有先作滿業後作造業。
有三種業。
謂現報業。
生報業。
後報業。
雲何現報業。
若業于此生作。
亦令增益彼業。
即此生中得報。
非餘生。
是名現報業。
雲何生報業。
若業于此生作。
亦令增益彼業。
次生中得報。
非餘生。
是名生報業。
雲何後報業。
若業于此生作。
亦令增益彼業。
後生中得報。
是名後報業也。
雲何報義。
答曰。
不相似義是報義。
報有二種。
有相似報。
有不相似報。
相似報者。
如善法有善依。
不善法有不善依。
無記法有無記依。
不相似報者。
如善不善法得無記報。
問曰。
若不相似義是報義者。
如地獄作不善業。
受無記報。
亦不相似。
何故言無報耶。
答曰。
彼亦是報。
但是下賤。
以下賤故。
名為無報。
如下賤村名為無村。
複次彼亦有報。
以極苦切故。
名曰無報。
猶如無巧便陶師。
以多薪燒物。
燒過爛壞。
言物不熟。
彼亦如是。
複次無善果故言無報。
彼中無有善報。
問曰。
餓鬼畜生趣中。
亦有善報。
何故言無報。
答曰。
以少故言無。
複次彼雖有善。
但減無增。
猶如倉谷有出無入。
名曰倉空。
複有說者。
彼雖有報所趣。
非處故言無報。
問曰。
何故不善有漏法生報。
無漏無記法不生報耶。
答曰。
如外種子。
其性不破堅實。
糞土調适。
溉灌以時。
亦以自力亦衆具力。
然後生牙。
如不破堅實種子在良田中。
如外種子不破堅實不以糞土調适。
溉灌不時。
無衆具力。
不能生牙。
如種子在于倉中。
如外種子。
若不破亦不堅實。
羸劣腐壞。
雖複糞土調适溉灌以時。
以性羸劣。
不能生牙如腐種子在良田中。
如外緣起法有三種。
内緣起法。
亦有三種。
如初種子。
如是不善有漏法。
其性不破堅實。
以愛水溉灌。
諸餘煩惱。
糞土調适。
亦以自力亦衆具力。
生于有牙。
如外種子在良田中。
如第二種子。
如是無漏善法。
其性不破堅實。
無愛水溉灌。
亦無煩惱糞土調适。
無衆具力。
故不生有牙。
如種子在于倉中。
如第三種子。
如是無記法。
亦不不破不堅實。
其性羸劣敗壞。
雖以愛水溉灌煩惱糞土調适。
自性羸劣故。
不生有牙。
如腐種子在良田中。
問曰。
複以何故。
無漏法不生報耶。
答曰。
行苦集性。
則能生報無漏是苦集對治道。
則不生報。
如是行諸有世俗生死老病道則有報。
無漏法斷諸有世俗生死老病道。
則不生報。
複次如無漏法有報者。
無漏道則與世俗相續。
若與世俗道相續無有是事。
複次無漏道。
無報器故。
若無漏法有報者。
何處受耶。
若在欲界受。
非欲界系法。
若在色界受。
非色界系法。
若在無色界受。
非無色界系法。
除三界系法更無報器。
複次若無漏法能生報者。
則勝法為下作因因。
是善無漏果。
是無記有漏。
複次無漏法是對治。
若當生報。
複須對治。
彼對治複對治。
如是便為無窮。
若無窮者。
則無解脫出要。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無漏法無報。
何故無記法無報。
答曰。
有記法能生報。
若當無記法能生報者。
如是報法。
複能生報。
若報複生報。
便為無窮。
乃至廣說。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無記法無報 有種種法。
以報名說。
或有是依。
或有增益。
或有豐賤饑馑之相。
或有梵天當來。
或有即報。
如是等。
以報名說。
或有是依以報名說者。
如說。
誰是受報。
當言愛是我說愛是受報。
或有增益以報名說者。
如說樂受是飲食醫藥等報。
或有豐賤饑馑之相。
以報名說者。
如說日月在如是道行。
有如是相。
當有豐賤饑馑等報。
或有梵天當來以報名說者。
如說。
今此光明照曜。
為是梵天當來為有餘事。
我等更不餘行。
當待此光為有何報。
或有即報以報名說者。
如今此文報。
得色心心數法。
乃至廣說。
問曰。
為以一業造一受身處。
為以一業造多受身處。
若以一業造一受身處者。
施設經說雲何通。
如說。
如此衆生。
本為人時。
曾作大王。
若作大臣。
非法取财。
以供己身及與妻子僮仆兵人。
以是惡行報故。
生阿毗地獄。
彼處命終。
彼行果報。
不得生四天下。
生大海中。
作水性衆生。
其形長大。
所食亦多。
常啖衆生。
所啖衆生。
複啖其餘衆生。
如是轉轉相啖。
有餘衆生着其身者。
如拘執毛唼食其身。
常受苦痛。
受苦痛故。
以身揩摩頗梨山上。
殺諸衆生。
流血染水。
經百由旬。
阿尼盧頭經。
複雲何通。
如說諸長老。
我以一食報故。
七生三十三天。
七生波羅[木*奈]國。
摩诃迦葉因緣。
複雲何通。
如說我以一器[禾*秀]子飯施報故。
千反生郁單越。
一兩鹽喻經。
複雲何通。
如說爾許地獄行報。
于現身受。
現身行報。
于地獄受。
若一業造多受身處者。
涅毗陀經。
複雲何通。
如說以此業報。
生地獄中。
以餘業報。
乃至生諸天中。
施設經複雲何通。
如說以業種種差别種種勢力種種行緣。
便施設諸趣。
以趣種種差别種種勢力種種行緣。
施設諸生。
以生種種差别種種勢力種種行緣。
施設諸根。
以根種種差别種種勢力種種行緣。
施設諸人。
複雲何有三業差别。
現報業。
生報業。
後報業。
施設經說複雲何通。
如說修行廣布增上殺生之罪。
身壞命終。
堕阿毗地獄中。
中者下者。
乃至廣說。
評曰。
應作是說。
一業造一受身處。
若然者後所說善通。
前所說雲何通。
如施設經說者。
答曰。
此說别業。
不說一業。
餘報本造業時。
造五道業。
彼以造二趣業故。
生二趣中。
謂地獄趣業。
畜生趣業。
地獄業者。
生地獄中。
畜生業者。
生畜生中。
阿尼盧頭經雲何通者。
答曰。
若取食報食則無報。
所以者何。
是無記法故。
以因食故。
作如是說。
因食故生多善思以思多故。
受生亦多。
或有天中取果。
或有人中取果。
天中取果者。
生于天中。
人中取果者。
生于人中。
複有說者。
言一食施報者。
取初種子。
以一食施故。
生大富家。
饒财多寶。
或有說彼有憶前世念。
或有說有前因力。
複以百千食施。
此處命終。
複生轉勝大富之家。
饒财多寶。
複行布施。
以是事故作如是說。
猶如農夫。
春時下一鬥種。
後所獲實不敢食用。
而複種之。
如是勤種不息。
後獲百千斛子實。
其人于大衆中。
作師子吼唱。
如是言。
我種一鬥子實。
今得百千斛。
彼人不能以一鬥種。
得百千斛實。
以種子轉轉相生故。
獲如是實。
如人于一兩金。
倍息得百千兩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彼以一食施。
造上中下業。
下者生人中。
中者生天中。
上者出家得解脫。
摩诃迦葉因緣。
亦當如是通。
一兩鹽喻經雲何通者。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中說二人作二業受二報。
有二人俱同殺生作地獄業。
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生地獄中。
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得生人中。
複有說者。
此說一人作二業受二報。
作一業報。
生地獄中。
作異業報。
得生人中。
若不修身等生地獄中。
若修身等得生人中。
複有說者。
此說一人作一業。
受二種報。
如一人殺生。
應受地獄報。
彼業報應生人中。
若不修身。
等生地獄中。
應生人中報住不生法中。
若修身等得生人中。
應生地獄報住不生法中。
彼不應作是說。
若作是說。
則破趣破業。
一業亦是地獄業。
亦是人業。
亦是惡趣。
亦是善趣。
應作是說。
此說一人作一業受一報。
如一人殺生。
造地獄業報。
後時于佛法出家。
便勤方便求道。
得阿羅漢果。
以修道力故。
取地獄業。
人身中受。
以是事故。
尊者和須蜜。
作如是說。
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