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卷

關燈
事故。

    色法有相似因。

    複有說者。

    色法有相似因。

    亦與相似法作因。

    亦與不相似法作因。

    與相似法作因者。

    與此身相似作因。

    不與餘身相似作因。

    與此身相似作因者。

    如此身歌羅羅時。

    與歌羅羅。

    作相似因。

    作不相似因者。

    如歌羅羅與老作因。

    如此身阿浮陀時。

    與阿浮陀作因。

    乃至老時亦作因。

    與歌羅羅作緣。

    如是此身老時。

    與老時作因。

    與餘時作緣非因。

    若作如是說者。

    初歌羅羅則無因。

    最後從色則無果。

    複有說者。

    色法有相似因。

    與相似法作因。

    不與不相似法作因。

    亦與此身相似法作因。

    亦與餘身相似法作因。

    餘身相似法。

    與此身相似法作因。

    此身相似法亦與餘身相似法作因。

    于餘時作緣非因。

    如是餘身老時。

    與此身老時作因。

    此身老時。

    複與餘身老時作因。

    于餘時作緣非因。

    複有能者。

    色法有相似因。

    與相似法作因。

    亦與不相似法作因。

    與此身作因。

    亦與餘身作因。

    如餘身歌羅羅與此身歌羅羅作因。

    此身歌羅羅。

    乃至與老時作因。

    此身歌羅羅。

    與餘身歌羅羅作因。

    乃至與餘身老時作因。

    餘身阿浮陀。

    與此身阿浮陀作因。

    乃至老時作因。

    此身阿浮陀。

    與餘身阿浮陀作因。

    乃至老時作因。

    于歌羅羅時作緣非因。

    餘身老時。

    與此身老時作因。

    此身老時。

    與餘身老時作因。

    于餘作緣非因。

    評曰。

    應作是說。

    餘身十時。

    與此身十時作因。

    此身十時。

    與餘身十時作因。

    外法當知随所應亦如是說 善五陰展轉為因。

    染污亦如是。

    展轉為因。

    不隐沒無記五陰。

    或有說者。

    展轉為因。

    複有說者。

    不隐沒無記四陰。

    與不隐沒無記色陰為因。

    色陰不能與不隐沒無記四陰作因。

    何以故。

    性羸劣故。

    複有說者。

    不隐沒無記色陰。

    與不隐沒無記四陰作因。

    不隐沒無記四陰。

    不與不隐沒無記色陰作因。

    所以者何四陰是勝法。

    色陰是下法。

    勝法不為下法作因。

    複有說者。

    不隐沒無記四陰。

    不與色陰作因。

    不隐沒無記色陰。

    不與四陰作因。

    不隐沒無記四陰。

    展轉為因。

    不隐沒無記四陰有三種。

    謂威儀工巧報。

    彼三種展轉為因不。

    答曰。

    或有說者。

    展轉為因。

    複有說者。

    報與報作因。

    亦與威儀工巧作因。

    威儀與威儀作因。

    亦與工巧作因。

    不與報作因。

    勝法不與下法作因故。

    工巧與工巧作因。

    非報非威儀。

    勝法不與下法作因故。

    複有說者。

    此三法展轉為因。

    所以者何。

    同在一界。

    同一縛故。

    評曰。

    不應作如是說。

    前所說者好 染污法有九種。

    下下下中下上。

    中下中中中上。

    上下上中上上。

    問曰。

    彼為展轉作因不。

    答曰。

    展轉為因。

    問曰。

    若然者。

    雲何有九種。

    答曰。

    對治有九種故。

    此法亦有九種。

    其事雲何。

    如下下修道對治上上煩惱。

    乃至上上修道。

    對治下下煩惱。

    以對治有九種故。

    此法亦有九種複有說者。

    以現前行有九種故。

    善法亦有九種。

    從下下乃至上上。

    問曰。

    此法為展轉為因不。

    答曰善法有二種。

    有生得善方便善。

    彼生得善九種相。

    于展轉為因。

    問曰。

    若然者。

    雲何有九種。

    答曰。

    以報有九種故。

    此法有九種。

    如最勝善能生最勝報。

    乃至下下善。

    生下下報。

    複有說者。

    以此法現前。

    行有九種故。

    方便善亦有九種。

    下下乃至上上。

    問曰。

    此法展轉為因不。

    答曰不也。

    下下與下下作因。

    乃至與上上作因。

    生得善與方便善作因。

    以方便善勝故。

    方便善不與生得善作因。

    以生得善劣故。

    方便善有三種。

    聞慧思慧修慧。

    問曰。

    此展轉作因不。

    答曰不也。

    聞慧與聞慧作因。

    亦與思慧修慧作因。

    思慧與思慧作因。

    不與修慧作因。

    以不同界故。

    不與聞慧作因。

    以聞慧下故。

    修慧與修慧作因。

    不與聞慧思慧作因。

    以異界故。

    以下故。

    修慧有四種。

    有煗頂忍世第一法。

    煗法與煗法作因。

    乃至與世第一法作因。

    頂法與頂法作因。

    乃至與世第一法作因。

    忍法與忍法作因。

    亦與世第一法作因 欲界變化心有四種。

    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

    問曰。

    此四種心。

    為展轉作因不。

    答曰。

    初禅果為初禅果作因。

    乃至第四禅果。

    為第四禅果作因。

    所以者何。

    如禅不展轉作因。

    彼果亦如是。

    複有說者。

    初禅果與初禅果作因。

    乃至與第四禅果作因。

    二禅果與二禅果作因。

    乃至與第四禅果作因。

    三禅果與三禅果作因。

    亦與第四禅果作因。

    第四禅果與第四禅果作因。

    複有說者。

    盡展轉為因。

    所以者何。

    俱堕一界。

    同一縛故。

    評曰。

    如第二說者好。

    問曰。

    如初禅地。

    有識身有變化心為展轉作因不。

    答曰。

    識身為變化心作因。

    非變化心為識身作因。

    所以者何。

    勝法不為下法作因故 問曰。

    若相似因。

    能取果者。

    亦能與果耶。

    答曰。

    若能與果。

    亦能取果。

    頗有能取果不能與果耶。

    答曰。

    有阿羅漢最後陰。

    如此是總說。

    今當分别說。

    善不善無記。

    問曰。

    若善相似因。

    能取果者。

    亦能與果耶。

    若能與果者。

    複能取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

    取果不與果者。

    斷善根時。

    最後舍善根得。

    與果不取果者。

    善根得最初現在前。

    取果與果者。

    如不斷善根餘時。

    不取果不與果者。

    除上爾所事。

    若不善相似因。

    能取果亦能與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

    能取果不能與果者。

    如離欲界欲最後舍不善得。

    能與果不取果者。

    離欲界欲。

    退不善得最初生。

    能取果能與果者。

    如不離欲者餘時。

    不取果不與果者。

    除上爾所事。

    若隐沒無記法相似因。

    能取果亦能與果耶。

    能與果亦能取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

    能取果不能與果者。

    如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最後舍隐沒無記得。

    與果不取果者。

    退阿羅漢果時。

    隐沒無記得最初生。

    取果與果者。

    不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餘時。

    不取果不與果者。

    除上爾所事。

    若不隐沒無記相似因。

    取果者亦能與果耶。

    答曰。

    若能與果。

    彼亦能取果。

    若不取果雲何與。

    頗有取果不與果耶。

    答曰。

    有阿羅漢最後心。

    已說善不善無記相。

    今當說能緣相。

    若善相似因。

    能取果。

    亦能與果耶。

    若與果亦能取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

    能取果不與果者。

    善心次第生不善無記心現在前。

    與果不取果者。

    若不善心無記心次第善心現在前。

    取果與果者。

    如善心次第善心現在前。

    不取果不與果者。

    除上爾所事。

    若不善心相似因。

    能取果者。

    亦能與果耶。

    若與果者。

    亦能取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

    取果不與果者。

    如不善心次第。

    若善心無記心現在前。

    與果不取果者。

    如善心無記心次第不善心現在前。

    取果與果者。

    如不善心次第不善心現在前不取果不與果者。

    除上爾所事。

    若隐沒無記心相似因。

    能取果亦能與果耶。

    若能與果。

    亦能取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

    能取果不與果者。

    隐沒無記心次第善不善不隐沒無記心現在前。

    與果不取果者。

    善不善不隐沒無記心次第隐沒無記心現在前。

    取果與果者。

    隐沒無記心次第隐沒無記心現在前。

    不取果不與果者。

    除上爾所事。

    若不隐沒無記心相似因。

    能取果亦能與果耶。

    若能與果亦能取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

    取果不與果者。

    不隐沒無記心次第善不善隐沒無記心現在前。

    與果不取果者。

    善不善隐沒無記心次第不隐沒無記心現在前。

    取果與果者。

    不隐沒無記心次第不隐沒無記心現在前。

    不取果不與果者。

    除上爾所事。

    已說相似因有緣相。

    相似因相續相。

    今當說。

    若相似因。

    取果亦能與果耶。

    若能與果亦能取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

    善心後相續生二十善心。

    取果不與果者。

    除第二心。

    餘十八心。

    與果不取果者。

    初心滅在過去。

    十八心若生現在前。

    取果與果者。

    第二心是也。

    不取果不與果者除上爾所事。

    不善隐沒無記不隐沒無記亦如是。

    頗一刹那頃。

    若得相似因。

    亦得相似因因耶。

    若得相似因因。

    亦得相似因耶。

    乃至廣作四句。

    得相似因不得相似因因者。

    從上沙門果退。

    住須陀洹果勝進道。

    本得須陀洹初果現在前。

    是時不成就見道得。

    相似因因不得相似因者。

    如本住須陀洹果勝進道。

    能與後生沙門果。

    作相似因。

    得相似因亦得相似因因者。

    除須陀洹初心。

    諸餘須陀洹果。

    曾起現在前。

    不得相似因亦不得相似因因者除上爾所事。

    頗一刹那頃。

    知相似因。

    不知相似因所緣耶。

    知相似因所緣。

    不知相似因耶。

    乃至廣作四句。

    知相似因不知相似因所緣者。

    見道中道法智。

    緣前生苦集滅智分。

    知相似因所緣不知相似因者。

    緣未生法智分。

    知相似因亦知相似因所緣者。

    道法忍是也。

    不知相似因不知所緣者除上爾所事 問曰。

    相似因有增減不。

    答曰。

    有其事雲何。

    或有前身煩惱作增上相似因非今身。

    曾聞阿難入舍衛城乞食時。

    摩鄧伽女。

    見已随逐而行。

    所以者何。

    以五百世中曾為阿難妻。

    今見阿難欲覺熾盛。

    無心能離。

    如長老彌隻迦在庵羅林中坐。

    是時三惡覺意增上。

    所以者何。

    曾聞此長老本昔曾于此林處作王。

    若本五樂自娛樂處則欲覺增上心生厭患。

    後至餘處恚覺增上。

    所以者何。

    本為王時。

    恒于此處。

    割截人民手足頭耳故。

    恚覺增上心生厭患。

    複至餘處害覺增上。

    所以者何。

    曾于此處。

    系縛鞭打人民。

    奪其财物故。

    害覺增上。

    如是等過去身煩惱。

    作增上相似因非此身也。

    或有欲心與恚心作增上相似因。

    令恚心增上。

    或有恚心與欲心作相似因。

    令欲心增上。

    如說不善。

    說善無記亦如是。

    以是事故。

    當知相似因因有增減。

    是相似因。

    定在過去現在世果是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