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卷

關燈
道中回轉色。

    諸餘世俗回轉色。

    是名禅戒非斷戒。

    是斷戒非禅戒者。

    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回轉色。

    是名斷戒非禅戒。

    俱是者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回轉色。

    是名俱是。

    俱非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回轉色。

    諸餘無漏道回轉色。

    是名俱非。

    若是無漏戒。

    彼亦是斷戒耶。

    乃至廣作四句。

    是無漏戒非斷戒者。

    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回轉色。

    諸餘無漏回轉色。

    是名無漏非斷戒是斷戒非無漏戒者。

    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回轉色。

    是名斷戒非無漏戒。

    俱是者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回轉色。

    是名俱是。

    俱非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回轉色。

    諸餘世俗回轉色。

    是名俱非 問曰。

    此四種戒。

    若成就者。

    成就幾種耶。

    答曰。

    或有但成就逮解脫戒。

    或有但成就禅戒。

    或有但成就無漏戒。

    無有但說成就斷戒者。

    或有成就逮解脫戒禅戒者。

    無有但成就逮解脫戒無漏戒者。

    無有但成就逮解脫戒斷戒者。

    或有但成就無漏戒禅戒者。

    或有但成就禅戒斷戒者。

    無有但成就無漏戒斷戒者。

    或有成就逮解脫戒禅戒無漏戒非成就斷戒者。

    或有成就逮解脫戒禅戒斷戒非成就無漏戒者。

    無有成就逮解脫戒無漏戒斷戒非禅戒者。

    或有成就禅戒無漏戒斷戒非成就逮解脫戒者。

    或有成就四種者。

    成就逮解脫戒非餘者。

    生欲界中受戒。

    不得色界善心者也。

    但成就禅戒非餘者。

    生欲界中不受戒。

    具縛凡夫人。

    得色界善心。

    生第二第三第四禅凡夫人也。

    但成無漏戒非餘者。

    聖人生無色界者也。

    但成就逮解脫戒禅戒非餘者。

    生欲界中受戒具縛凡夫人。

    得色界善心者也。

    但成就禅戒無漏戒者。

    生欲界聖人不受戒。

    欲界修道所斷具縛聖人。

    生二禅三禅四禅者也。

    成就禅戒斷戒非餘者。

    生欲界中凡夫人。

    不受戒離欲界欲。

    一種乃至九種凡夫人。

    生初禅中者也。

    成就逮解脫戒禅戒無漏戒。

    非斷戒者。

    生欲界中。

    受戒聖人。

    欲界修道所斷具縛者也。

    成就逮解脫戒禅戒斷戒。

    非無漏戒者。

    生欲界中。

    凡夫人受戒。

    離一種欲乃至九種是也。

    成就禅無漏斷戒。

    非逮解脫者。

    生欲界中。

    不受戒聖人。

    離一種欲乃至九種。

    生初禅中聖人者也。

    成就四種者。

    生欲界中。

    受戒聖人。

    離一種欲乃至九種 問曰此四種戒。

    幾與心回轉。

    幾不與心回轉。

    答曰三與心回轉。

    所謂禅無漏斷戒。

    一不與心回轉。

    所謂逮解脫戒。

    問曰何故逮解脫戒。

    不與心回轉。

    答曰非其田乃至廣說。

    複次逮解脫戒粗。

    心回轉戒細。

    複次逮解脫戒重。

    心回轉戒輕。

    複次逮解脫戒從有作生。

    心回轉戒從心生。

    複次逮解脫戒從他生。

    心回轉戒從自生。

    複次逮解脫戒從衆聚和合生。

    心回轉戒不爾。

    複次逮解脫戒假施設受得。

    心回轉戒從法而得。

    複次逮解脫戒行不及心。

    心回轉戒行則及心。

    複次逮解脫戒為破戒所蔽。

    心回轉戒不為破戒所蔽。

    複次逮解脫戒為惡心劫殺意所蔽。

    心回轉戒不為所蔽。

    複次心回轉戒與心俱生住滅。

    逮解脫戒不爾。

    複次心回轉戒與心同一果一依一報。

    逮解脫戒與上相違。

    複次法應如是。

    心若善心。

    回轉法亦善心。

    若不善無記心。

    回轉法亦不善無記。

    逮解脫戒是善。

    若與心回轉者。

    唯與善。

    心回轉。

    不善無記心應斷。

    複次法應如是。

    欲界系心。

    欲界系回轉。

    色界系心。

    色界系回轉。

    無色界系心。

    無色界系回轉。

    不系心。

    不系回轉。

    逮解脫戒。

    是欲界系。

    若與欲界系心回轉。

    色無色界系心。

    及不系心。

    現在前時應斷。

    複次法應如是。

    學心學回轉。

    無學心無學回轉。

    非學非無學心。

    非學非無學回轉。

    逮解脫戒。

    是非學非無學。

    若與非學非無學心回轉。

    學無學心現在前時應斷。

    複次法應如是。

    見道所斷心。

    見道所斷回轉。

    修道所斷心。

    修道所斷回轉。

    無斷心。

    無斷回轉。

    逮解脫戒。

    是修道所斷。

    若與修道所斷心回轉。

    見道所斷心。

    無斷心。

    現在前時應斷。

    複次逮解脫戒。

    若與心回轉者。

    應未來世修。

    若未來世修。

    亦無有過。

    應未來世成就。

    然無未來世成就。

    複次逮解脫戒。

    與心回轉者。

    界地還生時應得。

    若從色無色界命終。

    生欲界中。

    相續心時應得。

    有如是過。

    則無三種人差别。

    謂住戒住非戒。

    住非戒非非戒。

    複次逮解脫戒。

    以四事故舍。

    一舍戒時。

    二變成。

    二形時。

    三死時。

    四斷善根時。

    若當逮解脫戒與心回轉者。

    不以此四事亦應舍。

    複次逮解脫戒。

    從受以後。

    一切時生。

    謂眠狂迷悶等時。

    若逮解脫戒。

    與心回轉者。

    有心時則有。

    無心時應斷。

    複次逮解脫戒。

    與心回轉者。

    則受戒人。

    無有上下。

    然有上下。

    欲令無如是等過故。

    逮解脫戒。

    不與心回轉。

    煗法回轉戒。

    是破戒舍對治。

    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見道修道中道比智回轉戒。

    是時于破戒。

    作二種對治。

    遠分對治。

    持對治。

    離欲界欲。

    方便道回轉戒。

    與破戒作舍對治。

    離欲界欲。

    初無礙道回轉戒。

    與破戒作遠分對治持對治。

    與起破戒煩惱。

    作斷對治舍對治。

    七無礙道回轉戒。

    與破戒作遠分對治持對治。

    與起破戒煩惱。

    作舍對治斷對治遠分對治持對治。

    第九無礙道。

    與破戒作斷對治遠分對治持對治。

    與起破戒煩惱。

    作斷對治舍對治遠分對治持對治。

    除上所說回轉戒。

    諸餘回轉戒。

    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

    作遠分對治持對治。

    問曰如法智回轉戒能舍破戒及起破戒煩惱非比智。

    何以言比智有回轉戒耶。

    尊者和須蜜答曰彼是因故。

    複次屬彼故。

    複次與彼相續故。

    複次從彼生故。

    複次此已住對治法故。

    所以者何。

    若當法智不舍破戒及起破戒煩惱者。

    比智當舍。

    複次對治法多比智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

    雖不作舍對治斷對治。

    而作遠分對治持對治。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若當法智有回轉戒比智無回轉戒者。

    則雖有能對治戒。

    然世尊說。

    有能對治戒。

    有不能對治戒 問曰為欲界戒多。

    為色界戒多。

    答曰或有說者。

    欲戒多。

    所以者何以根本業前業後業可得故。

    又以從正性罪遮罪可得故。

    色界雖有根本業性業。

    非餘處可得。

    評曰應作是說。

    色界戒多。

    但未至禅所可攝戒。

    與欲界戒等。

    餘者則多。

    問曰有漏戒多。

    無漏戒多。

    答曰或有說者。

    有漏戒多。

    有漏戒有二種。

    一種少入無漏戒。

    少無漏戒有一種。

    一種少入。

    評曰應作是說。

    無漏戒多。

    但苦法忍回轉戒。

    則與有漏戒等。

    餘則是多。

    問曰苦法忍回轉戒多。

    盡智無生智回轉戒多。

    答曰或有說者。

    苦法智回轉戒。

    于苦法忍回轉戒一倍勝。

    如是次第轉倍勝。

    乃至盡智無生智。

    于施設經說善通。

    所謂苦法智勝苦法忍。

    乃至道比智勝道比忍。

    離欲界欲。

    方便道。

    一無礙一解脫則勝。

    如是轉轉勝。

    乃至第九解脫。

    所以者何。

    如漸漸舍破戒及破戒煩惱。

    彼戒亦漸漸增益。

    如是次第轉轉一倍勝。

    乃至盡智無生智。

    評曰如是說者好。

    如苦法忍戒。

    乃至盡智無生智戒。

    等無有異。

    所以者何同從身口七善生故。

    問曰若然者。

    施設經說雲何通。

    答曰從因生增益故。

    作如是說。

    如苦法智從苦法忍因生而得增益。

    乃至盡智無生智亦如是。

    如是等戒。

    盡是七善。

    問曰。

    佛戒多聲聞戒多。

    答曰或有說者。

    聲聞戒多非佛。

    所以者何佛唯有一界身戒。

    聲聞有二界身戒。

    評曰應作是說。

    佛戒多。

    所以者何力無畏大悲三不共念處。

    如是等戒。

    聲聞辟支佛所無 問曰生欲界中。

    得阿羅漢道。

    得幾地身回轉戒。

    答曰如西方沙門。

    作如是說。

    得二十六地身回轉戒。

    所以者何初禅地有三種。

    所謂梵迦夷梵富樓大梵。

    如罽賓沙門說曰。

    得二十五地身回轉戒。

    所以者何初禅有二處所。

    所謂梵迦夷梵富樓。

    大梵天即梵富樓攝故。

    猶如村落與阿練若處。

    得彼地身回轉戒。

    未來世中修。

    不得起現在前。

    所以者何即彼地報身。

    能起彼地身回轉戒現在前。

    諸餘地身回轉戒。

    成就不起現在前。

    生無色界。

    成就不起現在前。

    所以者何此戒是六地所攝。

    未至禅乃至第四禅。

    無色界自地無戒。

    下地所攝。

    不能起現在前。

    問曰諸生下地。

    盡能起現在前耶。

    答曰不盡起也。

    所以者何一切功德。

    不必盡起現在前故。

    過惡猶不盡起現在前。

    何況諸功德。

    諸功德皆從方便生。

    如先所說。

    依彼地報身。

    起彼地身回轉戒。

    無有一時起二地報身現在前者。

    何況多也。

    是故得二十五地身回轉戒。

    不盡起現在前 問曰何故世尊弟子。

    生無色界。

    成就道俱生戒。

    不成就定俱生戒。

    何以故無色界阿羅漢。

    成就道俱生戒。

    不成就定俱生戒。

    答曰或有說者。

    世俗戒縛是系法。

    是以不成就。

    無漏戒不縛。

    不是系法。

    是以成就。

    複有說者。

    世俗戒堕在界中。

    堕在地中。

    是故不成就。

    無漏戒。

    雖在地中。

    不堕界中。

    是故成就 問曰諸佛世尊。

    有百年時身戒。

    乃至八萬歲時身戒。

    若百年時。

    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得八萬歲時身戒不耶。

    若得者。

    雲何此身得異身中戒。

    若不得者。

    施設經說雲何通。

    如說。

    諸佛世尊。

    皆等應作是論得。

    問曰若然者。

    雲何此身得異身口戒。

    答曰若以此身。

    得異身戒。

    複有何過。

    複次百年時。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百年時身所得戒。

    名得在身中成就現在前。

    異身中戒。

    名得不在身中。

    名成就不現在前。

    八萬歲時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八萬歲時身所得戒。

    名得在身中成就現在前。

    于餘異身。

    名得不在身中。

    名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