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誰當先立論門。
婆秀羅答曰我是舊住。
應先立論門。
然汝遠來聽汝随意先立論門。
時奢提羅作如是言。
一切論有報論。
時婆秀羅聞是語已。
默然而坐。
時奢提羅諸弟子輩唱如是言沙門釋子今堕負處。
從坐欲起而去。
時尊者婆秀羅作如是言。
善去汝師。
若是奢提羅者。
自知此事。
從彼林中。
展轉前行。
其師作是思惟。
沙門釋子何故作是言。
汝師若是奢提羅者。
自知此事。
即便自憶。
我作是言。
一切論有報。
彼沙門釋子默然不言。
便為我論無報。
沙門釋子已為勝我。
即如所念。
告諸弟子。
今我當往還歸謝之。
諸弟子言于大衆中今已得勝。
何須複往。
時師複言。
我甯于智者邊負。
不于愚者邊勝。
即時還詣婆秀羅所作如是言。
汝是勝者。
我堕負處。
汝今是師我是弟子。
如是默然而能得勝。
何況所說 如佛世尊責諸弟子言。
是癡人乃至廣說。
問曰何以作此論。
答曰佛世尊。
無相似愛。
無相似恚。
無相似慢。
無相似無明。
世尊愛恚已斷離于憎愛。
斷一切诤訟根本。
如諸弟子。
有煩惱習。
如畢陵伽婆蹉。
有嗔恚習。
彼長老罵恒河神言。
小住弊婢。
長老阿難則有愛習。
以憐諸釋子故。
尊者舍利弗有憍慢習舍随病藥等如是等習。
佛世尊永無。
所以者何已離一切。
諸無巧便煩惱習故。
然佛有巧便相似言。
愛相似言者。
如說。
善來比丘。
快能出家。
嗔恚相似言者。
汝是釋種婢子諸釋是汝大家。
慢相似言者。
如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無明相似言者。
如說大王從何處來。
如告阿難。
園林外何以有高聲大聲。
問曰如來以拔習氣根本。
何以有如是相似言。
答曰為守護受化田故。
其事雲何。
此中應廣說破僧因緣所以者何即是此經根本因緣故。
諸比丘為提婆達多所壞。
尊者舍利弗化使還來。
彼諸比丘生大慚愧。
兼有疑心。
我等親近提婆達多。
所受禁戒将不失耶。
以慚愧心往詣佛所。
爾時世尊。
以親愛軟語而告之言。
善來比丘快能出家。
說是語時彼諸比丘皆得除去慚愧及其疑心。
所以罵庵婆吒言婢子者。
欲破其憍慢心。
以破憍慢心故。
次第二身。
得生天上見于聖谛。
所以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者。
不知佛功德者。
欲令知故。
所以言大王從何處來者。
欲生談論次第法故。
所以問園林外有高聲大聲者。
欲令阿難生。
閑靜親近心故。
以如是等衆因緣故而作此論 何故世尊責諸弟子言是癡人。
此有二義。
一是呵責。
二言是癡人。
今欲說癡人義故作是說。
雲何名癡人。
答曰于佛法中。
生于愚癡。
佛法者所謂道也。
問曰雲何于道生愚癡耶。
答曰不能令道愚癡。
但于自身。
增長愚癡。
複有說者。
亦能令道愚癡。
所以者何。
以道遠離故。
道不得自在故。
複有說者。
佛說斷愚癡法。
是人于此法。
不斷愚癡。
反增愚癡。
故作是說。
于佛法中。
生于愚癡。
無生分别者。
令佛功用方便無有果實。
其事雲何。
如婦人不産名無産分。
如是聞佛所說。
不受聖道胎者。
是人于佛法中。
名無産分 無果者。
無依果解脫果。
無得者。
于佛法中。
無所得故。
無味者。
不得出離味閑靜味道品味寂滅味。
故言無味。
無利者。
無善果利故。
譬如良醫。
四方勤求種種藥草。
以與病人。
為除病故。
而彼病人。
反以藥草。
棄糞掃中。
生二過患。
一自病不愈。
二唐捐醫功。
如是諸佛世尊。
作百千萬種種苦行。
勤求無漏聖道之藥。
為受化者。
而解說之。
而聞法者。
不能修行。
生二過患。
一不能自愈諸煩惱病。
二唐捐諸佛所行功報。
複次生愚癡者。
能令自身為非器故。
名生愚癡。
複有說者。
斷佛期心故。
名生愚癡佛期心者。
欲令衆生解脫諸苦。
彼不能修離苦方便。
故言斷佛期心。
複有說者。
斷于佛法。
令不相續。
若彼人身修正行。
亦令他人修于正行。
如是轉轉。
令多衆生修于正行。
若自身不能修于正行。
亦令他人不修正行。
如是轉轉。
令多衆生不修正行。
如是之人。
不能利益一身何況多人。
複有說者。
本出家所為。
而不能得。
名生愚癡。
複次于佛法中。
不如義次行。
言是癡人。
此中以佛語為佛法行者。
應如義次行。
然複不能行。
故言癡人。
複有說者。
如所應行名。
如義次行。
彼于佛法中。
不如所應行。
名不如義次行。
不随順者。
于佛法中。
不如法随順。
不次第行者。
于佛法中。
不作相續行。
犯衆過惡者。
犯于佛法。
不如法行者。
不行次法。
謂聖道也。
複有說者。
不如義語次行者。
不于一切時能行。
如婆他利比丘。
于三月後。
乃受不非時食法。
複有說者。
不如義次行者。
此答前說。
于佛法中。
生于愚癡。
雲何生愚癡。
答曰于佛教戒。
不如義次行。
乃至不如法修行次法亦如是。
以何等故。
佛責諸弟子。
此答先所說義。
答曰諸佛世尊。
常訓誨語。
如今和上阿阇梨。
向諸弟子。
以憐愍意。
言是癡人。
佛亦如是。
以憐愍饒益故。
言是癡人。
諸佛世尊。
常以四事教化。
一以歎美。
二以呵責。
三以因他。
四以放舍。
歎美者。
如歎美億耳等。
善哉善哉。
比丘能以清妙之音聲呗頌經法。
呵責者。
如呵責優陀耶等。
因他者。
如轉法輪時。
為五比丘說法。
令八萬諸天得道。
如頻婆娑羅王迎佛。
令八萬人天得道。
如帝釋問佛。
亦有八萬諸天得道。
放舍者。
如犢子性梵志等。
諸應以呵責教化者。
若不呵責。
則不受化。
以是故。
佛世尊。
呵責弟子。
如阿阇梨向近住弟子。
和上向同住弟子。
以苦切語。
而呵責之。
而彼和上阿阇梨。
非是惡心。
但以不順法故。
而呵責之。
如父母見子為非法事。
欲擁護故。
以苦切言。
而呵責之。
而彼父母。
無有惡心。
若當諸子為非法事。
而彼父母生苦惱心。
欲制諸子為非法事。
以苦切語。
而呵責之。
佛亦如是不以惡心。
若當應以呵責受化。
而不呵責。
彼人畢竟無有調伏。
是故世尊。
而呵責之。
複有說者。
佛大悲心。
重于一切時。
常作是念。
以何方便。
能饒益衆生。
若如來不呵責提婆達多者。
諸餘比丘。
随從者衆。
複當數數觸娆世尊。
若當向無比女。
不言如是盛屎尿器。
彼女欲心。
無由得息。
若當不罵庵婆羅吒言是婢子者。
彼人無由能破憍慢。
若不罵其師弗迦羅婆羅者。
亦無由能破憍慢。
如是等為增益功德故。
亦呵責餘人。
複次以二事故。
呵責餘人。
一善根不熟者。
以呵責故。
令善根熟。
二善根雖熟。
不作方便。
以呵責故。
令生方便。
得于道果。
問曰以何義故言癡人耶。
為以從癡生故。
言是癡人。
為以現行癡故。
言是癡人。
若從癡生者。
阿羅漢亦是癡人。
何以故阿羅漢身。
從癡生故。
若以現行故。
言癡人者。
唯阿羅漢得言不癡。
所以者何。
阿羅漢不現行癡故。
若然者。
此經雲何通。
如說。
癡人遠去。
莫我前住。
評曰應作是論。
現前行癡。
名曰癡人。
問曰若然者。
唯阿羅漢。
是不癡人。
此經雲何通。
乃至廣說。
答曰此經應如是說。
速去比丘。
莫我前住。
曾聞。
佛般涅槃時。
長壽諸天。
嫌如是事。
此天德神力比丘。
今者何以在我前立。
障我等前。
使不得見世尊身。
此是我等最後見世尊身。
所以者何世尊不久當般涅槃。
爾時世尊知諸天心所念。
告比丘言。
遠去莫我前住。
複有說者。
先說應以呵責得度者。
而呵責之。
若呵責阿羅漢。
得勝進者。
佛亦呵責言是癡人。
問曰人有愛有恚有慢有見有癡。
何以言是癡人。
不言是愛等人耶。
答曰。
以癡遍一切處故。
若行彼地癡。
即是彼地癡人◎
婆秀羅答曰我是舊住。
應先立論門。
然汝遠來聽汝随意先立論門。
時奢提羅作如是言。
一切論有報論。
時婆秀羅聞是語已。
默然而坐。
時奢提羅諸弟子輩唱如是言沙門釋子今堕負處。
從坐欲起而去。
時尊者婆秀羅作如是言。
善去汝師。
若是奢提羅者。
自知此事。
從彼林中。
展轉前行。
其師作是思惟。
沙門釋子何故作是言。
汝師若是奢提羅者。
自知此事。
即便自憶。
我作是言。
一切論有報。
彼沙門釋子默然不言。
便為我論無報。
沙門釋子已為勝我。
即如所念。
告諸弟子。
今我當往還歸謝之。
諸弟子言于大衆中今已得勝。
何須複往。
時師複言。
我甯于智者邊負。
不于愚者邊勝。
即時還詣婆秀羅所作如是言。
汝是勝者。
我堕負處。
汝今是師我是弟子。
如是默然而能得勝。
何況所說 如佛世尊責諸弟子言。
是癡人乃至廣說。
問曰何以作此論。
答曰佛世尊。
無相似愛。
無相似恚。
無相似慢。
無相似無明。
世尊愛恚已斷離于憎愛。
斷一切诤訟根本。
如諸弟子。
有煩惱習。
如畢陵伽婆蹉。
有嗔恚習。
彼長老罵恒河神言。
小住弊婢。
長老阿難則有愛習。
以憐諸釋子故。
尊者舍利弗有憍慢習舍随病藥等如是等習。
佛世尊永無。
所以者何已離一切。
諸無巧便煩惱習故。
然佛有巧便相似言。
愛相似言者。
如說。
善來比丘。
快能出家。
嗔恚相似言者。
汝是釋種婢子諸釋是汝大家。
慢相似言者。
如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無明相似言者。
如說大王從何處來。
如告阿難。
園林外何以有高聲大聲。
問曰如來以拔習氣根本。
何以有如是相似言。
答曰為守護受化田故。
其事雲何。
此中應廣說破僧因緣所以者何即是此經根本因緣故。
諸比丘為提婆達多所壞。
尊者舍利弗化使還來。
彼諸比丘生大慚愧。
兼有疑心。
我等親近提婆達多。
所受禁戒将不失耶。
以慚愧心往詣佛所。
爾時世尊。
以親愛軟語而告之言。
善來比丘快能出家。
說是語時彼諸比丘皆得除去慚愧及其疑心。
所以罵庵婆吒言婢子者。
欲破其憍慢心。
以破憍慢心故。
次第二身。
得生天上見于聖谛。
所以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者。
不知佛功德者。
欲令知故。
所以言大王從何處來者。
欲生談論次第法故。
所以問園林外有高聲大聲者。
欲令阿難生。
閑靜親近心故。
以如是等衆因緣故而作此論 何故世尊責諸弟子言是癡人。
此有二義。
一是呵責。
二言是癡人。
今欲說癡人義故作是說。
雲何名癡人。
答曰于佛法中。
生于愚癡。
佛法者所謂道也。
問曰雲何于道生愚癡耶。
答曰不能令道愚癡。
但于自身。
增長愚癡。
複有說者。
亦能令道愚癡。
所以者何。
以道遠離故。
道不得自在故。
複有說者。
佛說斷愚癡法。
是人于此法。
不斷愚癡。
反增愚癡。
故作是說。
于佛法中。
生于愚癡。
無生分别者。
令佛功用方便無有果實。
其事雲何。
如婦人不産名無産分。
如是聞佛所說。
不受聖道胎者。
是人于佛法中。
名無産分 無果者。
無依果解脫果。
無得者。
于佛法中。
無所得故。
無味者。
不得出離味閑靜味道品味寂滅味。
故言無味。
無利者。
無善果利故。
譬如良醫。
四方勤求種種藥草。
以與病人。
為除病故。
而彼病人。
反以藥草。
棄糞掃中。
生二過患。
一自病不愈。
二唐捐醫功。
如是諸佛世尊。
作百千萬種種苦行。
勤求無漏聖道之藥。
為受化者。
而解說之。
而聞法者。
不能修行。
生二過患。
一不能自愈諸煩惱病。
二唐捐諸佛所行功報。
複次生愚癡者。
能令自身為非器故。
名生愚癡。
複有說者。
斷佛期心故。
名生愚癡佛期心者。
欲令衆生解脫諸苦。
彼不能修離苦方便。
故言斷佛期心。
複有說者。
斷于佛法。
令不相續。
若彼人身修正行。
亦令他人修于正行。
如是轉轉。
令多衆生修于正行。
若自身不能修于正行。
亦令他人不修正行。
如是轉轉。
令多衆生不修正行。
如是之人。
不能利益一身何況多人。
複有說者。
本出家所為。
而不能得。
名生愚癡。
複次于佛法中。
不如義次行。
言是癡人。
此中以佛語為佛法行者。
應如義次行。
然複不能行。
故言癡人。
複有說者。
如所應行名。
如義次行。
彼于佛法中。
不如所應行。
名不如義次行。
不随順者。
于佛法中。
不如法随順。
不次第行者。
于佛法中。
不作相續行。
犯衆過惡者。
犯于佛法。
不如法行者。
不行次法。
謂聖道也。
複有說者。
不如義語次行者。
不于一切時能行。
如婆他利比丘。
于三月後。
乃受不非時食法。
複有說者。
不如義次行者。
此答前說。
于佛法中。
生于愚癡。
雲何生愚癡。
答曰于佛教戒。
不如義次行。
乃至不如法修行次法亦如是。
以何等故。
佛責諸弟子。
此答先所說義。
答曰諸佛世尊。
常訓誨語。
如今和上阿阇梨。
向諸弟子。
以憐愍意。
言是癡人。
佛亦如是。
以憐愍饒益故。
言是癡人。
諸佛世尊。
常以四事教化。
一以歎美。
二以呵責。
三以因他。
四以放舍。
歎美者。
如歎美億耳等。
善哉善哉。
比丘能以清妙之音聲呗頌經法。
呵責者。
如呵責優陀耶等。
因他者。
如轉法輪時。
為五比丘說法。
令八萬諸天得道。
如頻婆娑羅王迎佛。
令八萬人天得道。
如帝釋問佛。
亦有八萬諸天得道。
放舍者。
如犢子性梵志等。
諸應以呵責教化者。
若不呵責。
則不受化。
以是故。
佛世尊。
呵責弟子。
如阿阇梨向近住弟子。
和上向同住弟子。
以苦切語。
而呵責之。
而彼和上阿阇梨。
非是惡心。
但以不順法故。
而呵責之。
如父母見子為非法事。
欲擁護故。
以苦切言。
而呵責之。
而彼父母。
無有惡心。
若當諸子為非法事。
而彼父母生苦惱心。
欲制諸子為非法事。
以苦切語。
而呵責之。
佛亦如是不以惡心。
若當應以呵責受化。
而不呵責。
彼人畢竟無有調伏。
是故世尊。
而呵責之。
複有說者。
佛大悲心。
重于一切時。
常作是念。
以何方便。
能饒益衆生。
若如來不呵責提婆達多者。
諸餘比丘。
随從者衆。
複當數數觸娆世尊。
若當向無比女。
不言如是盛屎尿器。
彼女欲心。
無由得息。
若當不罵庵婆羅吒言是婢子者。
彼人無由能破憍慢。
若不罵其師弗迦羅婆羅者。
亦無由能破憍慢。
如是等為增益功德故。
亦呵責餘人。
複次以二事故。
呵責餘人。
一善根不熟者。
以呵責故。
令善根熟。
二善根雖熟。
不作方便。
以呵責故。
令生方便。
得于道果。
問曰以何義故言癡人耶。
為以從癡生故。
言是癡人。
為以現行癡故。
言是癡人。
若從癡生者。
阿羅漢亦是癡人。
何以故阿羅漢身。
從癡生故。
若以現行故。
言癡人者。
唯阿羅漢得言不癡。
所以者何。
阿羅漢不現行癡故。
若然者。
此經雲何通。
如說。
癡人遠去。
莫我前住。
評曰應作是論。
現前行癡。
名曰癡人。
問曰若然者。
唯阿羅漢。
是不癡人。
此經雲何通。
乃至廣說。
答曰此經應如是說。
速去比丘。
莫我前住。
曾聞。
佛般涅槃時。
長壽諸天。
嫌如是事。
此天德神力比丘。
今者何以在我前立。
障我等前。
使不得見世尊身。
此是我等最後見世尊身。
所以者何世尊不久當般涅槃。
爾時世尊知諸天心所念。
告比丘言。
遠去莫我前住。
複有說者。
先說應以呵責得度者。
而呵責之。
若呵責阿羅漢。
得勝進者。
佛亦呵責言是癡人。
問曰人有愛有恚有慢有見有癡。
何以言是癡人。
不言是愛等人耶。
答曰。
以癡遍一切處故。
若行彼地癡。
即是彼地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