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九卷

關燈
攝法。

    以如是數法。

    應說三解脫門。

    說四谛五陰六聖明分想。

    七覺分。

    八道分。

    九次第定。

    十種無學法。

    如來十力。

    應有十種名說法。

    無第十一第十二。

    無第十一者無第十一力。

    無第十二者遮十力所不攝法 即彼經說。

    應以四事察人是長老。

    為可與語。

    為不可與語。

    雲何為四。

    一不住是處非處。

    二不住智論。

    三不住分别。

    四不住道迹。

    問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

    答曰或有說者。

    不住是處非處者。

    不如實知是處非處。

    不住智論者。

    不如實知智與不智。

    不住分别者。

    不如實知世谛第一義谛。

    不住道迹者。

    不如實知此身集道迹。

    不如實知此身滅道迹。

    複有說者。

    不住是處非處者。

    如眼色能生眼識。

    乃至意法能生意識。

    名為是處。

    不如實知者名為不住。

    不住智論者。

    不如實知十智。

    不住分别者。

    不如實知了義不了義經。

    不住道迹者。

    不如實知四種道迹。

    複有說者。

    不住是處非處者。

    不能自定所說是處非處。

    不住智論者。

    不能堪忍分别前後問答。

    不住分别者。

    不如實知詭诳真實。

    不住道迹者。

    他如法問心不悅可複有說者。

    不住是處非處者。

    不别有無。

    不住智論者。

    不解智人論。

    不住分别者。

    不知假設無有是處之言。

    不住道迹者無有随應覺意。

    複有說者。

    不住是處非處者。

    于所言論不别自義他義。

    不住智論者。

    于先所聞。

    執着不舍。

    後所聞義不能觀察。

    不住分别者。

    他說正義。

    心生疑慮。

    如人見蘇謂是米飯。

    不住道迹者。

    不識他人所說次第。

    以前為中。

    以中為後。

    複有說者。

    不住是處非處者。

    不知現前可了不可了事。

    不住智論者。

    不能以比想籌量所論。

    不住分别者。

    不知前後所說次第。

    不住道迹者。

    不解他人所問意。

    尊者婆摩勒說曰。

    不住是處非處者。

    不能定所說。

    不住智論者。

    不知詭诳及與真實。

    不住分别者。

    不堪忍分别前後問答。

    不住道迹者。

    他人如法論。

    心不悅可。

    尊者僧伽婆秀說曰。

    不住是處非處者。

    不知多界經所說。

    是處非處義。

    不住智論者。

    不知四十四智七十七智體分。

    不住分别者。

    不知煩惱出要。

    不住道迹者。

    不如實知色滅道法。

    複應以四事察人是長老。

    應以決定答論作決定答。

    是可與語乃至廣說。

    雲何決定答論。

    如問佛是等正覺耶。

    應決定答言是此佛法是善好耶。

    應決定答言。

    是此聲聞。

    是善随順衆耶。

    應決定答言。

    是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無我。

    涅槃是寂靜耶。

    應決定答言是。

    是名決定答論。

    問曰何故如是問者。

    作決定答。

    答曰此問于義利益。

    能增長善。

    亦進梵行。

    通達覺意。

    能得涅槃。

    是故如是問者。

    作決定答論。

    雲何分别答論。

    答曰若作是問。

    為我說法。

    彼應作是答。

    法亦衆多。

    過去未來現在。

    善不善無記。

    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不系。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見道斷修道斷無斷。

    如是等法。

    為說何法。

    如是随所問。

    應分别答。

    是名分别答論。

    雲何反問答論。

    答曰如說為我說法。

    應作是答。

    法亦衆多。

    有過去乃至無斷法。

    于此法中。

    為說何法。

    是名反問答論。

    問曰分别答反問答。

    有何差别。

    答曰若以答而言。

    無有差别若以所問。

    應有差别。

    所以者何。

    問有二種。

    有欲知義故問。

    為觸惱故問。

    若為知義故問。

    為我說法者。

    應作是答。

    法亦衆多。

    有法過去乃至不斷。

    于此法中。

    為說何法。

    若言為我說過去法。

    應作是答。

    過去法亦衆多。

    有善不善無記。

    若作是言。

    為我說善法。

    應作是答。

    善法亦衆多。

    有色乃至識。

    若作是言。

    為我說色法。

    應作是答。

    色亦衆多。

    有不殺生乃至不绮語。

    若作是言。

    為我說不殺生法。

    應作是答。

    不殺有三種。

    從不貪不恚不癡生。

    為說何等。

    若作是言。

    為我說從不貪生者。

    應作是答從不貪生有二種作無作。

    若為知義故問。

    應次第分别顯說。

    若為觸惱故問者。

    應答言法亦衆多。

    為說何法。

    不應語言。

    有過去未來乃至不斷。

    若作是言。

    為我說過去法。

    應作是答。

    過去法亦衆多。

    不應說善不善無記。

    若作是言。

    為我說善法。

    應作是答。

    善法亦衆多。

    不應說色乃至識。

    若作是言。

    為我說色。

    應作是答。

    色亦衆多。

    不應說不殺生乃至不绮語若作是言。

    為我說不殺生應作是答。

    不殺生亦衆多。

    不應說從無貪無恚無癡生。

    若作是言。

    為我說從不貪生者。

    應作是答。

    從無貪生亦衆多。

    不應說作無作。

    如是為觸惱問者。

    應作如是。

    答乃至問盡。

    或時自答。

    如是有求善義故問。

    有試他覺意深淺故問。

    或有求義故問。

    或有輕他故問。

    或有質直故問。

    或有谄曲故問。

    或有情性軟弱故問。

    或有自恃智故問。

    如軟弱問者。

    應分别答。

    若自恃智問者。

    應反問答。

    乃至問盡。

    或時自答。

    雲何置答論。

    答曰。

    如諸外道。

    詣世尊所。

    作如是問。

    沙門瞿昙。

    世界是常無常。

    佛言是不應答。

    問曰何故問世界常無常佛不答耶。

    答曰諸外道以人是常。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人為是常是無常耶。

    佛作是念。

    畢竟無人。

    若答言無人。

    彼當作是言。

    我不問有無。

    若答言斷常。

    畢竟無人。

    有何斷常。

    如人問他言。

    善男子石女兒。

    為恭敬孝順不。

    彼作是念石女無兒。

    若我答言石女無兒彼當作是語。

    我不問有無。

    若當答言恭敬孝順者。

    石女無兒。

    有何恭敬孝順。

    彼亦如是。

    此問論非是真實。

    以是非有非實故。

    佛不答。

    如是有常無常。

    亦常無常。

    非有常非無常。

    世界有邊無邊。

    亦有邊無邊。

    非有邊非無邊。

    當知亦如是。

    複作是問。

    沙門瞿昙。

    神即身耶。

    佛言是不應答。

    問曰何故佛不答此問。

    答曰諸外道以身是神。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沙門瞿昙。

    是身即神。

    乃至廣說。

    佛作是念。

    有身無神若我答言有身無神。

    彼當作是言。

    我不問有無。

    若當答言神異于身。

    畢竟無神。

    雲何是身是異。

    如人問他言。

    善男子兔角牛角。

    為等相似耶。

    彼人作如是念。

    兔無角。

    牛有角。

    若我答言兔無角牛有角。

    彼當作是言。

    我不問有無。

    若言等相似。

    兔無有角。

    雲何言等相似。

    彼亦如是。

    是問論是有是無。

    是虛是實。

    以是問論是有是無是虛是實故。

    佛不答。

    身異神異。

    亦複如是。

    複作是問。

    沙門瞿昙。

    如來死後為斷為常。

    乃至廣作四句。

    佛言是不應答。

    問曰何故佛不答耶。

    答曰。

    諸外道以神本無今有。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沙門瞿昙如此神本無今有已有。

    為是常。

    為是斷。

    佛作是念。

    畢竟無神。

    雲何本無今有已有。

    若斷若常。

    是問論。

    非有非實。

    以是問論非有非實故。

    佛不答。

    複作是問。

    沙門瞿昙自作自受耶。

    佛言是不應答。

    問曰何故佛不答耶。

    答曰諸外道以我作我受。

    世尊常說無我。

    複作是問。

    沙門瞿昙。

    他作他受耶。

    佛言是不應答。

    問曰何故佛不答耶。

    答曰諸外道作如是說。

    自在天作我受。

    世尊常說自行果報。

    複作是問。

    沙門瞿昙無作無受耶。

    佛言是不應答。

    問曰何故佛不答耶。

    答曰諸外道作如是說。

    苦樂不從因生。

    佛常說有因有緣。

    問曰如前三答與答法相應。

    此雲何名答論。

    乃至不論一句。

    答曰雖無所說。

    此是根本答論。

    所以者何與答理相應。

    乃至不說一句。

    于理善通。

    或有默然于理得勝。

    況有所說而不勝耶。

    曾聞。

    有大論師名奢提羅。

    至罽賓國。

    于時佛迹林中有阿羅漢名婆秀羅具足三明。

    離三界欲。

    通達三藏。

    于内外經論無不究暢。

    時奢提羅。

    聞彼林中有大論師。

    即詣其所。

    到已與尊者婆秀羅共相問訊。

    種種慰勞在一面坐。

    時奢提羅。

    語尊者婆秀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