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
索馬則馬來非象。
複有說者。
語能生名。
名能顯義。
如是語生象名。
象名能顯象義。
馬等亦如是。
此經雲何通者。
尊者和須蜜答曰。
說顯義文故言說義。
複有說者。
為破外道所說法故。
外道所說。
或無義。
或有少義。
世尊所說。
有義有多義。
是故言說義。
複有說者。
外道所說。
文與義相違。
義與文相違。
世尊說法。
文不違義義不違文。
問曰文義有何差别。
答曰文者味義者所味。
問曰彼味亦為餘味所味。
彼味亦是所味耶。
答曰彼味亦是所味。
問曰若然者味與所味有何差别。
答曰所味是十七界一界少入。
十一入一入少入。
四陰一陰少入所攝。
味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入所攝。
複有說者。
義是色非色。
文是非色。
如色非色。
相應不相應。
有依無依。
有勢用無勢用。
有行無行。
有緣無緣。
文是不相應。
乃至是無緣。
複有說者。
義是可見不可見。
文是不可見。
義是有對無對。
文是無對。
義是有漏無漏。
文是有漏。
義是有為無為。
文是有為。
義是善不善無記。
文是無記。
義是堕世不堕世。
文是堕世。
義是三界系不系。
文是欲色界系。
義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文是非學非無學。
義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
文是修道斷。
義是染污不染污。
文是不染污。
如染污不染污。
有過無過。
黑白隐沒不隐沒。
退不退。
有報無報。
文是不染污。
乃至是無報。
文義是謂差别 如經說。
雲何為名。
四陰為名。
問曰如名是心不相應行陰所攝。
以何等故。
世尊說四陰非色陰為名耶。
答曰。
佛說色法。
非色法為二分。
諸色法為色陰。
諸非色法為四陰。
諸顯義名。
是心不相應行。
陰所攝 名有六種。
所謂功德生處時随欲作事相。
功德為名者。
如誦修多羅故名修多羅者。
誦毗尼故名持律者。
誦阿毗昙故名阿毗昙者。
以得須陀洹果故名須陀洹。
乃至得阿羅漢果者名阿羅漢。
生處為名者。
城中生者名城中人。
如是随何國生。
名彼國人。
時為名者。
如小兒時名為小兒。
如老時名為老人。
随欲名者。
如生時父母為作名。
亦沙門婆羅門為作名(作事名者如能)。
畫故名為畫師。
能銅鐵作故名銅鐵師。
相為名者。
如棷杖執蓋故名為棷杖執蓋者。
複有說者。
有四種名。
所謂一想。
二枳互。
三呾地多。
四三摩娑。
想為名者。
如世貴人以奴為名。
如貧賤人以貴為名。
枳互為名者。
能腹行故名複行蟲。
呾地多為名者。
如事毗紐天名事毗紐天者。
如從婆修提婆天生名婆修提婆子。
三摩沙為名者。
如牛駁色名為駁牛。
如人屬王名為王人。
複有說者。
名有二種。
所謂生作。
生為名者。
如婆羅門刹利毗舍首陀。
作為名者。
如生時父母為作名。
若沙門婆羅門為作名。
複有說者。
生為名者。
如生時父母為作名。
亦沙門婆羅門為作名。
作為名者。
後時親友知識。
更為作名。
名第二名。
複有說者。
有二種名。
所謂有相無相。
有相為名者。
如無常苦空無我陰入等名。
無相為名者。
如衆生人那羅禅頭等名。
若佛出世作有相名。
若佛不出世。
唯無相名。
複有說者。
有二種名。
所謂共不共。
不共為名者。
如三寶等名。
共為名者。
諸餘名。
複有說者。
一切名。
盡是共。
無不共名。
所以者何一義可立一切名。
一切義可立一名。
複有說者。
有二種名。
所謂決定不決定。
決定為名者。
如須彌山四天下大海。
此世界始成時。
是決定名。
不決定為名者。
諸餘等名。
複有說者。
無決定名。
所以者何。
諸餘邊方。
亦為須彌山等。
更作餘名。
評曰如是說者好。
世界初成時。
名須彌山四天下大海名亦如是。
問曰如劫盡時。
一切散壞。
誰複作此名。
答曰或有說者。
是仙人入定力。
複傳此名。
複有說者。
衆生有因力。
能說此名。
問曰諸名為先有共傳。
為更有新作者。
答曰世界初成。
須彌山等諸名。
先有共傳。
餘名不定。
複有說者。
名有二種。
所謂物作。
物為名者。
如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名。
作為名者。
如作者刈者煮者讀者等名。
問曰為有知名邊際者不。
答曰有唯佛能餘無知者。
所以者何以佛能知一切名邊際故。
名一切智 如經說如來出世。
便有名身等出現世間。
問曰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常有名身等現于世間。
何以言如來出世便有名身等出現世間。
答曰言名身等出世者。
所謂陰界入名。
随順無我。
随順解脫。
随順空。
斷人見。
生覺意。
背煩惱。
向出要。
止愚癡。
生智慧。
斷猶豫。
生決定。
厭生死。
樂寂靜。
斷外道意。
歎内道意。
為說如是等名身言出現世間 問曰如火名火。
此名為是有相名。
為是無相名耶。
答曰是有相名。
如向所說一切顯義名此名是有相。
問曰若然者。
火有何相。
答曰凡義有二種。
有相無相。
如火外無火相。
言是無相。
如焰是火相言有火相 佛經有三種名說法。
謂去來今。
問曰此三種名說法。
體性是何。
答曰如波伽羅那說。
三種名說法體性。
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問曰如波伽羅那說三種說法體性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所說是語所顯。
是名應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入。
雲何說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答曰或有說者。
取三種名說法及眷屬故。
其事雲何。
答曰語能生名。
名能顯義。
故說及其眷屬。
複有說者。
為三義說法故。
言三名說法。
所以者何。
說者聽者。
皆為于義。
以是事故。
盡攝陰界入。
問曰何故有為法說是三名說法。
不說無為法耶。
尊者和須蜜答曰此經為說有為法。
有為法不得作第四第五說法。
複有說者。
此經為說一切法無為法堕現在世中。
所以者何。
以現在法能證得無為法故。
以是故。
無為法亦在三種名說法中。
複有說者。
若有三性者。
說是三名說法。
三性者所謂語名義。
無為法。
雖語有義。
無語無名。
是故說不在三名說法中。
問曰何故世尊說世是三名說法。
答曰或有說者。
為止外道意故。
外道于世中愚故。
複有說者。
為壞未來世中說無過去未來者意故。
是故說世是三種名說法。
複有說者。
外道作如是說若無我者。
是人說法。
終無所為。
為壞如是意。
而作是說雖無有我。
為世故說。
問曰若為過去說法。
解未來現在事。
若為未來說法。
解過去現在事。
若為現在說法。
解未來過去事。
于三種名說法中。
為是何名說法。
答曰或有說者。
如是說者。
于三種名說法中。
是異說。
複有說者。
若為過去說法。
解未來現在事者。
為過去。
即過去世。
解未來現在事。
即未來現在世攝。
乃至為現在說。
過去未來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作是說。
是說三世義。
若為過去。
是說過去義。
解未來現在。
是說未來現在義。
未來現在亦如是 如經說。
有三種名說法。
無第四第五。
問曰若說三種名說法。
有說有解。
于義已足。
何以複言無第四第五。
答曰無第四者遮有第四世。
無第五者決定此義無第五世。
複有說者。
無第四者遮第四世。
無第五者遮無為法。
複有說者。
應說四種名說法。
所謂四聖谛。
無第五者無第五谛。
無第六者遮虛空非數滅。
複有說者。
應有五種名說法。
所謂五陰。
無第六者無第六陰。
無第七者遮無為法。
此為三世名說法故。
無第四第五。
應有一種名說法。
所謂作觀。
無第二第三。
無第二者無第二作觀。
無第三者遮作觀所不攝法。
複有說者。
應有二種名說法。
所謂定慧。
無第三者無第二定若第二慧。
無第四者遮定慧所不攝法。
此說三世名說法故。
無第四第五。
無第四者遮第四世。
無第五者遮三世所不
索馬則馬來非象。
複有說者。
語能生名。
名能顯義。
如是語生象名。
象名能顯象義。
馬等亦如是。
此經雲何通者。
尊者和須蜜答曰。
說顯義文故言說義。
複有說者。
為破外道所說法故。
外道所說。
或無義。
或有少義。
世尊所說。
有義有多義。
是故言說義。
複有說者。
外道所說。
文與義相違。
義與文相違。
世尊說法。
文不違義義不違文。
問曰文義有何差别。
答曰文者味義者所味。
問曰彼味亦為餘味所味。
彼味亦是所味耶。
答曰彼味亦是所味。
問曰若然者味與所味有何差别。
答曰所味是十七界一界少入。
十一入一入少入。
四陰一陰少入所攝。
味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入所攝。
複有說者。
義是色非色。
文是非色。
如色非色。
相應不相應。
有依無依。
有勢用無勢用。
有行無行。
有緣無緣。
文是不相應。
乃至是無緣。
複有說者。
義是可見不可見。
文是不可見。
義是有對無對。
文是無對。
義是有漏無漏。
文是有漏。
義是有為無為。
文是有為。
義是善不善無記。
文是無記。
義是堕世不堕世。
文是堕世。
義是三界系不系。
文是欲色界系。
義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文是非學非無學。
義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
文是修道斷。
義是染污不染污。
文是不染污。
如染污不染污。
有過無過。
黑白隐沒不隐沒。
退不退。
有報無報。
文是不染污。
乃至是無報。
文義是謂差别 如經說。
雲何為名。
四陰為名。
問曰如名是心不相應行陰所攝。
以何等故。
世尊說四陰非色陰為名耶。
答曰。
佛說色法。
非色法為二分。
諸色法為色陰。
諸非色法為四陰。
諸顯義名。
是心不相應行。
陰所攝 名有六種。
所謂功德生處時随欲作事相。
功德為名者。
如誦修多羅故名修多羅者。
誦毗尼故名持律者。
誦阿毗昙故名阿毗昙者。
以得須陀洹果故名須陀洹。
乃至得阿羅漢果者名阿羅漢。
生處為名者。
城中生者名城中人。
如是随何國生。
名彼國人。
時為名者。
如小兒時名為小兒。
如老時名為老人。
随欲名者。
如生時父母為作名。
亦沙門婆羅門為作名(作事名者如能)。
畫故名為畫師。
能銅鐵作故名銅鐵師。
相為名者。
如棷杖執蓋故名為棷杖執蓋者。
複有說者。
有四種名。
所謂一想。
二枳互。
三呾地多。
四三摩娑。
想為名者。
如世貴人以奴為名。
如貧賤人以貴為名。
枳互為名者。
能腹行故名複行蟲。
呾地多為名者。
如事毗紐天名事毗紐天者。
如從婆修提婆天生名婆修提婆子。
三摩沙為名者。
如牛駁色名為駁牛。
如人屬王名為王人。
複有說者。
名有二種。
所謂生作。
生為名者。
如婆羅門刹利毗舍首陀。
作為名者。
如生時父母為作名。
若沙門婆羅門為作名。
複有說者。
生為名者。
如生時父母為作名。
亦沙門婆羅門為作名。
作為名者。
後時親友知識。
更為作名。
名第二名。
複有說者。
有二種名。
所謂有相無相。
有相為名者。
如無常苦空無我陰入等名。
無相為名者。
如衆生人那羅禅頭等名。
若佛出世作有相名。
若佛不出世。
唯無相名。
複有說者。
有二種名。
所謂共不共。
不共為名者。
如三寶等名。
共為名者。
諸餘名。
複有說者。
一切名。
盡是共。
無不共名。
所以者何一義可立一切名。
一切義可立一名。
複有說者。
有二種名。
所謂決定不決定。
決定為名者。
如須彌山四天下大海。
此世界始成時。
是決定名。
不決定為名者。
諸餘等名。
複有說者。
無決定名。
所以者何。
諸餘邊方。
亦為須彌山等。
更作餘名。
評曰如是說者好。
世界初成時。
名須彌山四天下大海名亦如是。
問曰如劫盡時。
一切散壞。
誰複作此名。
答曰或有說者。
是仙人入定力。
複傳此名。
複有說者。
衆生有因力。
能說此名。
問曰諸名為先有共傳。
為更有新作者。
答曰世界初成。
須彌山等諸名。
先有共傳。
餘名不定。
複有說者。
名有二種。
所謂物作。
物為名者。
如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名。
作為名者。
如作者刈者煮者讀者等名。
問曰為有知名邊際者不。
答曰有唯佛能餘無知者。
所以者何以佛能知一切名邊際故。
名一切智 如經說如來出世。
便有名身等出現世間。
問曰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常有名身等現于世間。
何以言如來出世便有名身等出現世間。
答曰言名身等出世者。
所謂陰界入名。
随順無我。
随順解脫。
随順空。
斷人見。
生覺意。
背煩惱。
向出要。
止愚癡。
生智慧。
斷猶豫。
生決定。
厭生死。
樂寂靜。
斷外道意。
歎内道意。
為說如是等名身言出現世間 問曰如火名火。
此名為是有相名。
為是無相名耶。
答曰是有相名。
如向所說一切顯義名此名是有相。
問曰若然者。
火有何相。
答曰凡義有二種。
有相無相。
如火外無火相。
言是無相。
如焰是火相言有火相 佛經有三種名說法。
謂去來今。
問曰此三種名說法。
體性是何。
答曰如波伽羅那說。
三種名說法體性。
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問曰如波伽羅那說三種說法體性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所說是語所顯。
是名應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入。
雲何說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答曰或有說者。
取三種名說法及眷屬故。
其事雲何。
答曰語能生名。
名能顯義。
故說及其眷屬。
複有說者。
為三義說法故。
言三名說法。
所以者何。
說者聽者。
皆為于義。
以是事故。
盡攝陰界入。
問曰何故有為法說是三名說法。
不說無為法耶。
尊者和須蜜答曰此經為說有為法。
有為法不得作第四第五說法。
複有說者。
此經為說一切法無為法堕現在世中。
所以者何。
以現在法能證得無為法故。
以是故。
無為法亦在三種名說法中。
複有說者。
若有三性者。
說是三名說法。
三性者所謂語名義。
無為法。
雖語有義。
無語無名。
是故說不在三名說法中。
問曰何故世尊說世是三名說法。
答曰或有說者。
為止外道意故。
外道于世中愚故。
複有說者。
為壞未來世中說無過去未來者意故。
是故說世是三種名說法。
複有說者。
外道作如是說若無我者。
是人說法。
終無所為。
為壞如是意。
而作是說雖無有我。
為世故說。
問曰若為過去說法。
解未來現在事。
若為未來說法。
解過去現在事。
若為現在說法。
解未來過去事。
于三種名說法中。
為是何名說法。
答曰或有說者。
如是說者。
于三種名說法中。
是異說。
複有說者。
若為過去說法。
解未來現在事者。
為過去。
即過去世。
解未來現在事。
即未來現在世攝。
乃至為現在說。
過去未來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作是說。
是說三世義。
若為過去。
是說過去義。
解未來現在。
是說未來現在義。
未來現在亦如是 如經說。
有三種名說法。
無第四第五。
問曰若說三種名說法。
有說有解。
于義已足。
何以複言無第四第五。
答曰無第四者遮有第四世。
無第五者決定此義無第五世。
複有說者。
無第四者遮第四世。
無第五者遮無為法。
複有說者。
應說四種名說法。
所謂四聖谛。
無第五者無第五谛。
無第六者遮虛空非數滅。
複有說者。
應有五種名說法。
所謂五陰。
無第六者無第六陰。
無第七者遮無為法。
此為三世名說法故。
無第四第五。
應有一種名說法。
所謂作觀。
無第二第三。
無第二者無第二作觀。
無第三者遮作觀所不攝法。
複有說者。
應有二種名說法。
所謂定慧。
無第三者無第二定若第二慧。
無第四者遮定慧所不攝法。
此說三世名說法故。
無第四第五。
無第四者遮第四世。
無第五者遮三世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