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六卷

關燈


    于依所緣和合。

    能有所緣未來世依及境界散亂。

    如未來過去亦爾。

    現在則衆緣和合。

    若當現在。

    不能緣境界者。

    則畢竟無緣境界義。

    問曰。

    若心心數法。

    于所緣所依定者。

    此中何以但說所緣。

    不說所依。

    答曰。

    此中說所念事故。

    不說所依。

    若有所念。

    必依所緣。

    不用所依。

    如一境界。

    則為衆多心心數法所緣。

    如前一心緣已後衆多心亦緣。

    猶如一人而有百子。

    若一子念父餘子亦念。

    彼一境界。

    為多心所緣。

    亦複如是 問曰。

    若所更事異。

    所念事異。

    雲何不提婆達多所更。

    延若達多能憶。

    若延若達多所更。

    提婆達多能憶。

    答曰。

    提婆達多身異。

    延若達多身異。

    憶本所作者身則不異。

    複有說者。

    如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心不得展轉為因。

    憶本所作前為後因。

    複有說者。

    若心相續。

    若身相續。

    能憶本所作。

    提婆達多。

    延若達多。

    心不相續。

    身不相續。

    問曰。

    若心相續者。

    何以先見一牛。

    後見餘牛。

    言是本牛。

    答曰。

    曾所更事。

    要當相似爾乃識之。

    先所見牛。

    雖複曾更。

    而與後牛不相似故。

    是以不識。

    若前牛與後牛相似。

    爾乃可識。

    前所更意。

    必當有力。

    後不失念。

    而能憶本所作。

    先生心聚。

    以意名說。

    後生心聚。

    以念名說。

    以前意有勢力故。

    令後念憶本所作。

    不失念者。

    所謂不狂心不亂。

    不為苦痛所逼是也 有二種心。

    一同行心。

    二同緣心。

    苦法忍苦比忍苦比智。

    是名同行心。

    不名同緣心。

    集法忍。

    集法智。

    是名同緣心不名同行心。

    苦法智亦名同行心亦名同緣心。

    其餘心亦不同行。

    亦不同緣。

    同行心所更事。

    同緣心能憶。

    同緣心所更事。

    同行心能憶。

    有三種心。

    善不善無記。

    若善心所更事。

    善不善無記心能憶。

    不善無記心亦如是。

    複有四種心。

    善不善隐沒無記。

    不隐沒無記。

    如善心所更事。

    四種心能憶。

    乃至不隐沒無記心所更事。

    四種心能憶複有四種心。

    從因緣生心。

    從次第緣生心。

    從境界緣生心。

    從威勢緣生心。

    若一心曾所更事。

    四心盡能憶。

    複有五種心。

    見苦所斷心。

    乃至修道所斷心。

    若見苦所斷心所更事。

    五種心能憶。

    見集所斷修道所斷亦如是。

    見滅所斷心所更事。

    四種心能憶。

    除見道所斷心。

    道亦如是。

    除見滅所斷心。

    複有六種心。

    所謂六識。

    若六識所更事。

    意識能憶。

    複有十二種心。

    欲界善心。

    不善心。

    隐沒無記心。

    不隐沒無記心。

    色界三種。

    除不善。

    無色界亦如是。

    學心。

    無學心。

    如十二種心。

    有相似十二法十二念。

    如欲界善心所更法。

    十二念盡能憶。

    不善亦如是隐沒無記心所更法。

    有八種念能憶。

    欲界四。

    色界善不隐沒無記學無學。

    欲界不隐沒無記亦如是。

    色界善心所更法。

    十二種念能憶。

    色界隐沒無記心所更法。

    十種念能憶。

    除欲界隐沒無記不隐沒無記。

    色界不隐沒無記心所更法。

    十種念能憶。

    除無色界隐沒無記不隐沒無記。

    無色界善心所更法。

    十種念能憶。

    除欲界隐沒無記不隐沒無記。

    無色界隐沒無記心所更法。

    九種念能憶。

    欲界善不善。

    色界善隐沒無記。

    無色界三種學無學不隐沒無記亦如是。

    學心所更法。

    十二種念能憶。

    無學心亦如是 如經說。

    尊者舍利弗。

    作如是言。

    諸長老。

    若不壞意。

    内入照了。

    外入法能生。

    正觀現在前。

    則意識生。

    彼雲何壞意入。

    答曰。

    壞有三種。

    所謂須臾壞命終壞究竟壞。

    須臾壞者。

    若入無想定滅盡定。

    是名須臾壞。

    命終壞者。

    如斷善根壞善意。

    如凡夫人離欲乃至命終時壞不善意。

    究竟壞者。

    如苦比智生苦谛所斷意究竟壞。

    乃至道比智生見谛所斷意究竟壞。

    住不退法。

    斯陀含見谛所斷意。

    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意究竟壞。

    住不退法。

    阿那含一切見谛所斷意。

    欲界修道所斷染污意究竟壞。

    住不退法。

    阿羅漢一切染污意究竟壞 以何等故所念事忘而複憶。

    答曰。

    衆生之法心相似次第生知見者。

    有三種相似。

    所謂方便相似。

    境界相似。

    随順相似。

    雲何方便相似。

    如人讀修多羅。

    而後忘失。

    後勤方便。

    還複通利。

    毗尼阿毗昙勤方便亦如是。

    先修不淨觀。

    而後忘失。

    後勤方便。

    随其境界。

    還現在前。

    安般觀界方便亦如是。

    曾聞有婆羅門子讀違陀經。

    而後忘失。

    還欲通利。

    盡其方便。

    而猶不能。

    往詣師所而問之言。

    本所讀經今悉忘失。

    還欲通利。

    雖勤方便猶故不能。

    今當雲何。

    其師問言。

    汝本讀時雲何而讀。

    弟子答言。

    初讀經時。

    手則索繩口誦經文。

    師告之言。

    當如先法還讀誦之。

    弟子如教後便通利。

    是名相似方便。

    雲何境界相似。

    如于此處見河池山林經行住處。

    後至異處。

    若見如先事者。

    還複憶念本所見事。

    是名境界相似。

    雲何随順相似。

    如得随順飲食方土住處說法同行之人。

    則能憶本所作。

    曾聞有一比丘讀誦阿含。

    而後忘失。

    雖勤方便。

    猶故不能還得通利。

    往詣大德阿難所。

    作如是言。

    本讀阿含而今忘失。

    雖勤方便。

    猶故不能還令通利。

    今當雲何。

    阿難語言。

    可求多油入浴室中。

    以用塗身暖水洗浴。

    加求随順飲食方土住處說法同行之人。

    彼如其言。

    具諸方便即還通利。

    是名随順相似。

    雲何次第。

    彼相續不斷是名次第。

    複有說者。

    次第者。

    不相續心還令相續。

    無能遮止。

    不為對治所壞。

    亦所更意力強。

    而不失念者。

    前生心聚。

    以意名說。

    後生心聚。

    以念名說。

    前心有力故。

    能令後心憶本所作不失念者。

    不狂不心亂。

    不為苦痛所逼。

    尊者和須蜜說曰。

    以三事故所念事忘而複憶。

    一者善取前相。

    二者有相似方便。

    三者不失念 以何等故。

    先所念事忘而不憶。

    答曰。

    衆生之法心不相似次第生心知見者。

    有三種不相似。

    所謂方便不相似。

    境界不相似。

    随順不相似。

    雲何方便不相似。

    如人讀修多羅而後忘失。

    複讀毗尼阿毗昙亦複忘失。

    先修不淨觀。

    後複忘失。

    複修安般觀界方便。

    亦複忘失。

    是名方便不相似。

    雲何境界不相似。

    本曾見河池山林經行住處如是等事。

    後至異處。

    不見如是等事。

    于前所見更不複憶。

    是名境界不相似。

    雲何随順不相似。

    若不得随順飲食方土住處同行之人。

    于前所作永不複憶。

    是名随順不相似。

    不次第者。

    不相續斷絕。

    是名不次第。

    亦所更意力弱。

    而失所念者。

    彼前生心聚。

    以意名說。

    後生心聚。

    以念名說。

    前心弱故不能令後心憶本所作。

    失念者若狂心亂為苦所逼。

    尊者和須蜜說曰。

    以三事故。

    前所念事。

    忘而不憶。

    一者不善取前相。

    二者無相似方便。

    三者失所念 問曰。

    色界修慧。

    亦有忘而不憶耶。

    答曰。

    亦有以身羸弱故。

    心亦羸弱。

    心羸弱故。

    所念事忘而不憶。

    誰有此忘而不憶耶。

    答曰。

    聖人凡夫俱有。

    聖人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

    亦于所念事忘而不憶。

    唯有如來。

    憶而不忘。

    何以知之。

    如經說。

    佛告舍利弗。

    假使諸比丘衆。

    于百年中。

    若以坐床卧床。

    輿我而行。

    若當如來無上智辯。

    而有退失。

    無有是處。

    如持四弓喻。

    乃至廣說。

    以是事故。

    知如來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