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六卷

關燈
便善心次第生十二心。

    色界六。

    欲界三。

    方便善生得善通果心。

    無色界一。

    方便善。

    學無學心。

    亦從十心次第生。

    色界四。

    除威儀心報心。

    欲界二。

    方便善通果心。

    無色界二。

    方便善隐沒無記。

    學無學心。

    色界生得善次第生八心。

    色界五。

    除通果心。

    欲界二。

    不善心隐沒無記。

    無色界一。

    隐沒無記心。

    亦從色界五心次第生。

    除通果心。

    色界隐沒無記心次第生九心。

    色界五。

    除通果心。

    欲界四。

    方便善生得善不善隐沒無記。

    亦從十一心次第生。

    色界五。

    除通果心。

    欲界三。

    生得善威儀報心。

    無色界三。

    除方便善。

    色界威儀心次第生七心。

    色界四。

    除方便善通果心。

    欲界二。

    不善隐沒無記心。

    無色界一。

    隐沒無記心。

    亦從五心次第生。

    色界五。

    除通果心。

    報心亦如是。

    色界通果心次第生色界二。

    方便善通果心。

    亦從二心次第生。

    色界方便善通果心。

    無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七心。

    無色界四。

    色界一。

    方便善學無學心。

    亦從六心次第生。

    無色界三。

    除報心。

    色界一。

    方便善。

    學無學心。

    無色界生得善次第生七心。

    無色界四。

    欲界二。

    不善隐沒無記。

    色界一。

    隐沒無記心。

    亦從無色界四心次第生。

    無色界隐沒無記心。

    次第生八心。

    無色界四。

    欲界二不善隐沒。

    無記心色界二方便善隐沒無記心。

    亦從十心次第生。

    無色界四。

    欲界三。

    生得善威儀報心。

    色界三。

    生得善威儀報心。

    無色界報心次第生六心。

    無色界三。

    除方便善。

    欲界二。

    不善隐沒無記心。

    色界一。

    隐沒無記心。

    亦從無色界四心次第生。

    學心次第生六心。

    欲界二。

    生得善方便善。

    色界一。

    方便善心。

    無色界一。

    方便善心。

    學無學心。

    亦從四心次第生。

    欲界一。

    方便善心。

    色界一。

    方便善心。

    無色界一。

    方便善心。

    學心。

    無學心次第生五心。

    欲界二。

    方便善心生得善心。

    色界一。

    方便善心。

    無色界一。

    方便善心。

    無學心亦從五心次第生。

    欲界一。

    方便善心。

    色界一。

    方便善心。

    無色界一。

    方便善心。

    學無學心 十八次生九十一生于七 十四亦生八七六及與七 二生二欲盡十二十八五 九十一七五二二當知色 七六七四八十六四無色 六四亦五五當知學無學 以何等故。

    如人不可得。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止他人意故。

    或有說者。

    有人以有人故憶本所作。

    複有說者。

    物性相入。

    相入論者作如是說。

    一切有為法有二分。

    若晝若夜。

    夜時晝入夜中。

    晝時夜入晝中。

    所以者何。

    如夜中所作晝則憶之。

    以夜入晝中故。

    如晝中所作夜則憶之。

    以晝入夜中故。

    是故憶本所作。

    或有說者。

    物性變物。

    性變論者作如是說。

    迦羅羅變作阿浮陀。

    乃至中年變作老年。

    是故憶本所作。

    如婆吒樹葉青變為黃。

    彼亦如是。

    或有說者。

    物性往來。

    往來論者作如是說。

    迦羅羅來至阿浮陀中住故。

    乃至廣說。

    以是事故憶本所作。

    問曰。

    物性變論。

    往來論有何差别。

    答曰。

    物性變論言。

    迦羅羅變作阿浮陀。

    往來論言。

    迦羅羅來至阿浮陀中住。

    俱增長故。

    或有說者。

    覺是一性。

    後所知覺。

    即是前所作覺。

    或有說者。

    意界是常。

    以意界常故。

    憶本所作。

    或有說者。

    有根本陰。

    有客陰。

    客陰所作。

    根本陰能知。

    以是故能憶本所作。

    或有說者。

    前心往後心。

    語後心我作如是事。

    是故憶本所作。

    恒河沙數諸佛。

    及佛弟子。

    不作此論。

    言有人不言物性相入。

    不言物性變。

    不言物性往來。

    不言覺性是一。

    不言意界常。

    不言有根本陰客陰。

    不言前心往後心。

    然能憶本所作。

    如此事。

    微細甚深難知。

    為顯如此微細甚深難知法故。

    而作此論。

    問曰。

    以何等故。

    唯說如人不可得前心不住後心。

    言我有所作而能憶本所作。

    答曰。

    應如是說。

    以何等故。

    人不可得。

    物性不相入。

    物性不變。

    物性不往來。

    覺性不一。

    意界不常。

    陰性無根本無客陰。

    前心不往後心。

    而能憶本所作。

    而不說者。

    欲現始終略其中間。

    令經文易故。

    若說如人不可得則止。

    有人者意前心不往後心則止。

    往來論者意前心後心則止。

    其餘諸論者意。

    答曰。

    衆生之法得如是相似習智。

    問曰。

    前言無人今何以言衆生。

    答曰。

    欲令所說與法體相順故。

    所以者何。

    若不言衆生但言法。

    法于義雖順于文不便。

    若言衆生文義俱順。

    以是故說于衆生。

    複有說者。

    前說實義今說假名衆生之法。

    得如是相似習智。

    習智者是決定。

    是修習。

    是自在義。

    本所作者。

    随其本事。

    本事者。

    如其性如其體。

    如其相如其物。

    複有說者。

    應言憶本共作。

    雲何共作。

    如本所見曾所更。

    複有說者。

    應言憶本作事。

    雲何本作事。

    随本形色本所。

    為欲明憶本所作義故而作此論。

    喻如能書者。

    乃至廣說。

    如能書者不至彼能書者所。

    問言。

    汝作何字。

    彼亦不答。

    我作是字。

    然能書者。

    得如此所習智。

    自所作字亦知。

    他所作字亦知。

    乃至海外書來亦能讀知。

    如是前心不往後心。

    然後心能憶本所作。

    複欲重明此義故。

    更作喻。

    如二知他心展轉相緣。

    此亦不問彼汝思何事。

    彼亦不答我思此事。

    乃至百由旬外。

    二心而能相知。

    如是前心不至後心。

    後心而能憶本所念 複次諸心心數法。

    于所緣定。

    問曰。

    為于何法定言定耶。

    為于眼入定。

    為于色定。

    為于刹那定。

    答曰。

    或有說者。

    于眼入定。

    不于色定刹那定也。

    所以者何。

    未生心心數法甚多。

    雲何于眼入定。

    答曰。

    如眼識于色定。

    其餘諸識。

    各于自境界定。

    若眼與青色和合。

    則生青識。

    若與餘色和合。

    則生餘識。

    問曰。

    若然者便有二心。

    知青色心。

    則異知黃色等心。

    複違識身經文。

    如說過去眼識。

    為緣過去法。

    緣現在法緣未來法耶。

    答曰。

    緣過去法。

    不緣現在未來。

    複有說者。

    于眼入定色定。

    于刹那不定。

    所以者何。

    未生心心數法甚多。

    雲何于色定。

    答曰。

    若緣青色。

    則生青識。

    餘則不生。

    緣黃等色亦複如是。

    問曰。

    青色衆多。

    有青莖青枝青葉青花青果。

    若緣青莖識。

    雲何不耶。

    即是緣青枝青葉青花青果識耶。

    評曰。

    應作是說。

    于三法定。

    問曰。

    若然者未生心心數法則多。

    答曰。

    未生法多複有何過。

    未來世竟無住處耶。

    先已有住處故。

    問曰。

    若心心數法。

    于緣定于所依亦定耶。

    答曰。

    于所依亦定。

    其事雲何。

    如未來心心數法。

    于所依則遠。

    若生現在前。

    與所依則俱。

    若滅則遠所依。

    複有說者。

    未生心心數法。

    于所依遠。

    若現在前則俱。

    若滅俱滅。

    問曰。

    若心心數法。

    于所緣所依定者。

    彼于何時。

    能有所緣。

    為于生時。

    為于滅時。

    若以生時。

    生時是未來。

    雲何未來能有所作。

    若以滅時。

    滅是壞散衰退之法。

    雲何壞散衰退之時能有所緣評曰。

    應作是說。

    滅時能緣非是生時。

    所以者何。

    未生法是未來。

    未來法不能有所作。

    滅時名現在。

    現在法能有所作。

    問曰。

    若然者雲何以壞散衰退之法。

    能有所作。

    答曰。

    一切有法皆爾。

    體性羸劣。

    屬衆因緣不得自在。

    若心心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