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無漏定力牢固久住。
是以命終時不舍。
此中應說合衆釆喻。
複有說者不舍。
問曰。
若不舍者。
業犍度四大犍度。
何以不說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中應說。
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
複有說者。
彼業犍度中。
亦說在第三句中。
說聖人在胎是也。
聖人有二種。
有名數聖人。
實義聖人。
得達分善根者。
謂名數聖人。
得正決定者。
謂實義聖人。
是故彼亦說之。
若人有一出家之心。
猶得名為聖弟子。
何況得達分善根者也。
複有說者。
或有舍者。
有不舍者。
誰不舍耶。
于此善根。
常勤方便故。
作方便一切時作方便。
善受持善修習者不舍。
與上相違舍。
如所聞。
若于善根。
常勤方便。
乃至善修習者。
雖經生死。
而常不舍。
如彌多羅達子初生之時。
便作是言。
結有二種。
乃至廣說。
如先所聞。
若于善根。
不勤方便。
乃至不善修習。
于此身中。
雖得速舍。
如是當知有舍不舍。
評曰。
如實義者。
凡夫人依彼地。
生達分善根猶有舍者。
何況生于他地 問曰。
達分善根言得報。
所謂色界五陰。
為作彼身初業不。
答曰。
或有說者。
不作初業。
所以者何。
彼似無漏道。
憎惡受生故。
餘業作初業。
彼達分善根。
唯作滿業。
然後受報。
複有說者。
亦作初業。
得身報妙好。
随順行道 此暖等善根。
有七十三種。
其事雲何。
欲界有十種。
所謂一具縛凡夫。
二除一品結。
乃至九品盡者。
初禅有九。
或有除一品結。
乃至九品初禅無具縛人。
即欲界說故。
如是乃至無所有處。
有九種頂忍世第一法亦如是。
問曰。
具縛凡夫。
所得煗法。
除一品結。
乃至九品。
為一種耶。
答曰不也。
具縛凡夫異。
除一品結異。
乃至九品異 問曰。
若退煗法。
還生煗法。
為本得得不。
答曰不也。
所以者何。
彼不數數得用功而得。
不前後相似故。
如舍波羅提木叉戒後更受。
非本得得彼亦如是。
如煗頂亦爾。
問曰。
增長暖時。
暖增長已。
還起初者不。
答曰。
不也。
所以者何。
得勝進善根。
前所得者。
無可欣尚。
頂忍亦如是 問曰。
為于何處生此善根耶。
答曰。
欲界人中。
謂三天下。
非郁單越。
問曰。
欲界六天不能生耶。
答曰不能。
初生已曾生者。
能起現在前。
所以者何。
若有好身。
亦有随順厭患。
正觀彼處。
則能生暖。
此三天下。
具有此二。
問曰若有好身。
則諸天勝人。
若取随順厭患正觀。
則惡道勝。
答曰。
如先說俱有者。
能天與惡道不俱有故。
是以不能。
問曰。
煗法亦依男身。
亦依女身。
若依女身得于煗法。
複得自身中男子所依煗法耶。
答曰。
得如是當知。
頂忍亦爾。
問曰。
若依男身。
得于煗法。
複得自身中女人所依煗法耶。
答曰。
不得頂忍亦如是。
黃門般吒(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無形二形。
不能生煗等四善方便法 慧有三種。
聞慧思慧修慧。
答曰。
或有師略說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複有善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昙生厭惱心。
彼作是說。
三藏所說要者。
唯是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彼即觀察界觀察界已。
複作三種。
所謂名體性總相。
名者謂眼界乃至法界。
體性者謂别相。
總相者謂無常苦空無我。
如是觀時。
修習此智。
轉得定意。
于此界中。
生厭惱想。
複略觀十二入。
眼界即是眼入。
乃至觸界即是觸入。
七識界即是意入。
法界即是法入。
又略入觀陰。
彼觀十色入及法入中造色。
即是色陰。
意入即是識陰。
法入即是三陰。
又略陰即是四念處色陰即是身念處。
受陰即是受念處。
識陰即是心念處。
想陰行陰。
即是法念處。
又略陰觀谛諸五陰果是苦谛。
諸五陰因是集谛。
五陰滅是滅谛。
學無學法是道谛。
彼谛複作三種名體性總相。
名者謂是苦。
乃至道。
體性者謂别相。
别相者。
逼迫行義是苦義。
乃至出要。
行義是道義。
總相者苦有四行。
無常苦空無我。
集有四行因集有緣。
滅有四行滅止妙離。
道有四行道如迹乘。
修習此智。
轉得定意時。
如見彼谛時。
彼亦次第觀别。
欲界苦作異相别。
色無色界苦乃至别斷。
欲界行道亦别。
乃至色無色界行道。
當于爾時觀谛。
猶如觀疊外物。
作如是觀時。
是名聞慧滿足。
如是展轉修習。
次生思慧。
轉進修習。
次生修慧。
能行聖行。
如是觀時。
是名煗法。
如是展轉增長次生頂。
頂次生忍。
忍次生世第一法。
次生苦法忍。
斷見苦所斷十使。
次第生苦法智。
如是次第生道比智。
得須陀洹果。
次第乃至盡智。
是名諸善根生次第生法 善根有三種。
一福分善根。
二解脫分善根。
三達分善根。
福分善根者。
謂能作生天種子。
若在人中生豪貴家。
有大威勢。
多饒财寶。
眷屬成就。
顔貌端嚴。
能作轉輪聖王帝釋魔王梵王種子。
解脫分善根者謂能作解脫種子。
決定不退因。
必至涅槃。
達分善根者謂煗法。
乃至世第一法。
問曰。
解脫分善根。
于何處種耶。
答曰。
于欲界中。
非色界。
欲界中人道。
非餘道。
人道中在三天下。
非郁單越。
佛出世時非無佛時。
複有說者。
若無佛時。
遇辟支佛。
亦種解脫分善根。
體性是何。
答曰。
若身業口業意業。
但意業偏多為是五識身。
為是意地。
答曰。
是意地非五識身。
為是方便善。
為是生得善。
答曰。
亦是方便善。
亦是生得善。
為是聞慧。
為是思慧。
為是修慧。
答曰。
是聞慧思慧。
非修慧。
為以何事種此善根。
答曰。
或以布施。
或以持戒。
或以多聞。
而不必定。
所以者何。
有人以一揣食施。
能種解脫分善根。
自有能作長齋般遮于瑟。
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
或有持一日齋。
能種解脫分善根。
自有終身持戒。
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
或有誦持一偈。
能種解脫分善根。
自有善通三藏文義。
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是。
故不定。
何以故。
或有種者。
有不種者。
若以此事。
回向解脫涅槃。
欲永離生死。
有如是勇猛心者是則能種。
若不為回向解脫涅槃永離生死。
雖多布施終身持戒廣學多聞。
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
有近有遠。
近者前身中種。
此身成熟來身解脫。
遠者曾種解脫分善根。
經那由他世受身。
而不能生達分善根。
聲聞所得解脫分善根。
可回向趣辟支佛。
辟支佛所得解脫分善根。
亦可回向趣佛。
佛所種解脫分善根。
不可回轉 問曰。
有生滅觀彼以何為方便耶。
答曰。
彼行者見春時草木青色。
如绀琉璃。
見河駛流浮沫着岸。
見已作是思惟。
此諸外法。
今已複生。
若入城邑聚落。
見諸男女歌舞戲笑。
而問之言何以故爾。
答言。
此中生男生女。
彼複思惟如此内法。
今已複生。
彼行者。
于後秋時。
見諸草木。
為秋日所曝冷風所吹。
被諸霜露。
枝葉零落。
河水枯涸。
彼複思惟如此外法。
今已複滅。
若入城邑聚落。
見諸男女亂發舉手[口*睾]啕啼哭。
而問之言。
何以故爾答言。
此中男女死喪。
彼複思惟此中内法。
今已複滅。
彼行者深見如此相已。
還所住處。
自觀己身。
有少壯老無常之相。
次第觀于歲月日時晝夜。
相續是名方便。
于此諸時展轉除減。
乃至觀陰二刹那一生一滅。
是名生滅觀滿足。
問曰。
此生滅觀。
為虛想觀為實觀耶。
若是虛想觀者。
此偈雲何通如說 若有知見能盡漏若無知見雲何盡 若能觀陰生滅者是則解脫煩惱心 非以虛想觀能斷煩惱。
若當非實觀者。
應不見諸行有來去相。
而諸行實無來去。
或有作論者。
說是虛想觀問曰。
若爾者此偈雲何通。
答曰。
有轉轉因故。
是以說彼轉轉相生。
猶子孫法。
其事雲何虛想觀能生實想觀。
實想觀能斷煩惱。
是故說轉轉因。
如子孫法。
複有說者。
是實想觀。
問曰。
若然者諸行無來去。
然彼行者。
見于來去。
答曰。
若生滅觀。
未滿足時。
便見諸行有來去相。
若其滿足。
見諸行無來去相。
猶如小兒弄于獨樂。
旋速則見如住。
旋遲則見來去。
陶家輪喻亦複如是 問曰。
為以一心見生滅。
為二心一見生一見滅耶。
若以一心見生滅者。
雲何一心而有二慮。
若有二慮破一心義。
複雲何見為以見生生時複見滅耶。
見滅滅時。
複見生耶。
若見生生時。
唯見生者。
是則為正。
若見生生時。
複見滅者。
是則為邪。
若見滅滅時。
唯見滅者。
是則為正。
若見滅滅時。
複見生者。
是則為邪。
若當一心見生一心見滅者。
則無生滅觀。
答曰。
應作是說。
一心見生。
一心見滅。
問曰。
若然者則無生滅觀。
答曰。
此說通一生中相續生滅觀耳。
非謂一刹那也
是以命終時不舍。
此中應說合衆釆喻。
複有說者不舍。
問曰。
若不舍者。
業犍度四大犍度。
何以不說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中應說。
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
複有說者。
彼業犍度中。
亦說在第三句中。
說聖人在胎是也。
聖人有二種。
有名數聖人。
實義聖人。
得達分善根者。
謂名數聖人。
得正決定者。
謂實義聖人。
是故彼亦說之。
若人有一出家之心。
猶得名為聖弟子。
何況得達分善根者也。
複有說者。
或有舍者。
有不舍者。
誰不舍耶。
于此善根。
常勤方便故。
作方便一切時作方便。
善受持善修習者不舍。
與上相違舍。
如所聞。
若于善根。
常勤方便。
乃至善修習者。
雖經生死。
而常不舍。
如彌多羅達子初生之時。
便作是言。
結有二種。
乃至廣說。
如先所聞。
若于善根。
不勤方便。
乃至不善修習。
于此身中。
雖得速舍。
如是當知有舍不舍。
評曰。
如實義者。
凡夫人依彼地。
生達分善根猶有舍者。
何況生于他地 問曰。
達分善根言得報。
所謂色界五陰。
為作彼身初業不。
答曰。
或有說者。
不作初業。
所以者何。
彼似無漏道。
憎惡受生故。
餘業作初業。
彼達分善根。
唯作滿業。
然後受報。
複有說者。
亦作初業。
得身報妙好。
随順行道 此暖等善根。
有七十三種。
其事雲何。
欲界有十種。
所謂一具縛凡夫。
二除一品結。
乃至九品盡者。
初禅有九。
或有除一品結。
乃至九品初禅無具縛人。
即欲界說故。
如是乃至無所有處。
有九種頂忍世第一法亦如是。
問曰。
具縛凡夫。
所得煗法。
除一品結。
乃至九品。
為一種耶。
答曰不也。
具縛凡夫異。
除一品結異。
乃至九品異 問曰。
若退煗法。
還生煗法。
為本得得不。
答曰不也。
所以者何。
彼不數數得用功而得。
不前後相似故。
如舍波羅提木叉戒後更受。
非本得得彼亦如是。
如煗頂亦爾。
問曰。
增長暖時。
暖增長已。
還起初者不。
答曰。
不也。
所以者何。
得勝進善根。
前所得者。
無可欣尚。
頂忍亦如是 問曰。
為于何處生此善根耶。
答曰。
欲界人中。
謂三天下。
非郁單越。
問曰。
欲界六天不能生耶。
答曰不能。
初生已曾生者。
能起現在前。
所以者何。
若有好身。
亦有随順厭患。
正觀彼處。
則能生暖。
此三天下。
具有此二。
問曰若有好身。
則諸天勝人。
若取随順厭患正觀。
則惡道勝。
答曰。
如先說俱有者。
能天與惡道不俱有故。
是以不能。
問曰。
煗法亦依男身。
亦依女身。
若依女身得于煗法。
複得自身中男子所依煗法耶。
答曰。
得如是當知。
頂忍亦爾。
問曰。
若依男身。
得于煗法。
複得自身中女人所依煗法耶。
答曰。
不得頂忍亦如是。
黃門般吒(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無形二形。
不能生煗等四善方便法 慧有三種。
聞慧思慧修慧。
答曰。
或有師略說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複有善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昙生厭惱心。
彼作是說。
三藏所說要者。
唯是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彼即觀察界觀察界已。
複作三種。
所謂名體性總相。
名者謂眼界乃至法界。
體性者謂别相。
總相者謂無常苦空無我。
如是觀時。
修習此智。
轉得定意。
于此界中。
生厭惱想。
複略觀十二入。
眼界即是眼入。
乃至觸界即是觸入。
七識界即是意入。
法界即是法入。
又略入觀陰。
彼觀十色入及法入中造色。
即是色陰。
意入即是識陰。
法入即是三陰。
又略陰即是四念處色陰即是身念處。
受陰即是受念處。
識陰即是心念處。
想陰行陰。
即是法念處。
又略陰觀谛諸五陰果是苦谛。
諸五陰因是集谛。
五陰滅是滅谛。
學無學法是道谛。
彼谛複作三種名體性總相。
名者謂是苦。
乃至道。
體性者謂别相。
别相者。
逼迫行義是苦義。
乃至出要。
行義是道義。
總相者苦有四行。
無常苦空無我。
集有四行因集有緣。
滅有四行滅止妙離。
道有四行道如迹乘。
修習此智。
轉得定意時。
如見彼谛時。
彼亦次第觀别。
欲界苦作異相别。
色無色界苦乃至别斷。
欲界行道亦别。
乃至色無色界行道。
當于爾時觀谛。
猶如觀疊外物。
作如是觀時。
是名聞慧滿足。
如是展轉修習。
次生思慧。
轉進修習。
次生修慧。
能行聖行。
如是觀時。
是名煗法。
如是展轉增長次生頂。
頂次生忍。
忍次生世第一法。
次生苦法忍。
斷見苦所斷十使。
次第生苦法智。
如是次第生道比智。
得須陀洹果。
次第乃至盡智。
是名諸善根生次第生法 善根有三種。
一福分善根。
二解脫分善根。
三達分善根。
福分善根者。
謂能作生天種子。
若在人中生豪貴家。
有大威勢。
多饒财寶。
眷屬成就。
顔貌端嚴。
能作轉輪聖王帝釋魔王梵王種子。
解脫分善根者謂能作解脫種子。
決定不退因。
必至涅槃。
達分善根者謂煗法。
乃至世第一法。
問曰。
解脫分善根。
于何處種耶。
答曰。
于欲界中。
非色界。
欲界中人道。
非餘道。
人道中在三天下。
非郁單越。
佛出世時非無佛時。
複有說者。
若無佛時。
遇辟支佛。
亦種解脫分善根。
體性是何。
答曰。
若身業口業意業。
但意業偏多為是五識身。
為是意地。
答曰。
是意地非五識身。
為是方便善。
為是生得善。
答曰。
亦是方便善。
亦是生得善。
為是聞慧。
為是思慧。
為是修慧。
答曰。
是聞慧思慧。
非修慧。
為以何事種此善根。
答曰。
或以布施。
或以持戒。
或以多聞。
而不必定。
所以者何。
有人以一揣食施。
能種解脫分善根。
自有能作長齋般遮于瑟。
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
或有持一日齋。
能種解脫分善根。
自有終身持戒。
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
或有誦持一偈。
能種解脫分善根。
自有善通三藏文義。
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是。
故不定。
何以故。
或有種者。
有不種者。
若以此事。
回向解脫涅槃。
欲永離生死。
有如是勇猛心者是則能種。
若不為回向解脫涅槃永離生死。
雖多布施終身持戒廣學多聞。
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
有近有遠。
近者前身中種。
此身成熟來身解脫。
遠者曾種解脫分善根。
經那由他世受身。
而不能生達分善根。
聲聞所得解脫分善根。
可回向趣辟支佛。
辟支佛所得解脫分善根。
亦可回向趣佛。
佛所種解脫分善根。
不可回轉 問曰。
有生滅觀彼以何為方便耶。
答曰。
彼行者見春時草木青色。
如绀琉璃。
見河駛流浮沫着岸。
見已作是思惟。
此諸外法。
今已複生。
若入城邑聚落。
見諸男女歌舞戲笑。
而問之言何以故爾。
答言。
此中生男生女。
彼複思惟如此内法。
今已複生。
彼行者。
于後秋時。
見諸草木。
為秋日所曝冷風所吹。
被諸霜露。
枝葉零落。
河水枯涸。
彼複思惟如此外法。
今已複滅。
若入城邑聚落。
見諸男女亂發舉手[口*睾]啕啼哭。
而問之言。
何以故爾答言。
此中男女死喪。
彼複思惟此中内法。
今已複滅。
彼行者深見如此相已。
還所住處。
自觀己身。
有少壯老無常之相。
次第觀于歲月日時晝夜。
相續是名方便。
于此諸時展轉除減。
乃至觀陰二刹那一生一滅。
是名生滅觀滿足。
問曰。
此生滅觀。
為虛想觀為實觀耶。
若是虛想觀者。
此偈雲何通如說 若有知見能盡漏若無知見雲何盡 若能觀陰生滅者是則解脫煩惱心 非以虛想觀能斷煩惱。
若當非實觀者。
應不見諸行有來去相。
而諸行實無來去。
或有作論者。
說是虛想觀問曰。
若爾者此偈雲何通。
答曰。
有轉轉因故。
是以說彼轉轉相生。
猶子孫法。
其事雲何虛想觀能生實想觀。
實想觀能斷煩惱。
是故說轉轉因。
如子孫法。
複有說者。
是實想觀。
問曰。
若然者諸行無來去。
然彼行者。
見于來去。
答曰。
若生滅觀。
未滿足時。
便見諸行有來去相。
若其滿足。
見諸行無來去相。
猶如小兒弄于獨樂。
旋速則見如住。
旋遲則見來去。
陶家輪喻亦複如是 問曰。
為以一心見生滅。
為二心一見生一見滅耶。
若以一心見生滅者。
雲何一心而有二慮。
若有二慮破一心義。
複雲何見為以見生生時複見滅耶。
見滅滅時。
複見生耶。
若見生生時。
唯見生者。
是則為正。
若見生生時。
複見滅者。
是則為邪。
若見滅滅時。
唯見滅者。
是則為正。
若見滅滅時。
複見生者。
是則為邪。
若當一心見生一心見滅者。
則無生滅觀。
答曰。
應作是說。
一心見生。
一心見滅。
問曰。
若然者則無生滅觀。
答曰。
此說通一生中相續生滅觀耳。
非謂一刹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