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來四。
同性修不異性。
若增長時。
緣苦集道谛。
四念處展轉現在前。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若緣滅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問曰。
以何等故忍一切時。
法念處現在前耶。
答曰。
如見谛道一切時法念處現在前。
忍亦相似。
問曰。
如增長忍時。
盡修十六行耶。
答曰。
不也。
如漸除所緣行亦如是。
若緣四谛。
有十六行。
若緣三谛有十二行。
若緣二谛有八行。
若緣一谛有四行。
通一忍生勢則有十六。
問曰。
以何等故。
增長忍時。
或十六或十二。
或八或四行修。
答曰。
漸除所緣。
漸除所行。
轉近得正決定。
是以或時修十六行。
乃至四行。
生世第一法時。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
未來四。
問曰。
如世第一法曾得彼種。
以行觀谛。
何以故。
同性行修不異性耶。
答曰。
随彼所得。
即此法修。
如人裸形無衣可奪。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
最近見道。
如見道中不修餘行。
唯修同性。
世第一法亦複如是。
問曰。
若生暖乃至忍時。
為常相續。
為不相續。
答曰。
或有說者。
言常相續緣于四谛。
如見道中十五心常相續現在前。
彼煗法生時。
常相續緣四真谛。
複有說者。
此義不定。
或相續或不相續。
或有暖緣苦而止者。
或緣集滅道而止者 問曰。
為正觀思惟。
何法次能生暖耶。
答曰。
是色界修。
地定地心。
有厭離有惡賤有渴仰。
有不随順生勢不樂。
有如此正思惟時。
次能生暖。
暖次生頂。
頂次生忍。
忍次生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次得正決定。
問曰。
若離欲者可爾。
不離欲者雲何。
答曰。
不離欲者。
彼亦可爾。
有欲界思慧正觀思惟緣苦行。
苦行次第生煗法。
餘如上說 問曰。
諸前身生煗法。
未生頂法。
彼便命終。
于此生中。
欲生頂法。
為即生頂法。
為還起煗法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若從師順次聞頂法。
即從頂去。
若師不為說。
還從根本起。
問曰。
若然者何以言暖次生頂。
頂次生忍。
忍次生世第一法。
答曰。
作如是說者。
謂一身中次第生者。
若前身中。
曾得煗法。
從根本起者也。
問曰。
若前身曾得煗法。
于此生中。
欲生頂法。
作何正觀思惟。
答曰。
如暖正觀思惟頂亦複爾。
如生頂生忍亦爾。
問曰。
若生煗法為離欲不。
答曰。
或有說者。
不為離欲。
所以者何。
彼行者愛樂甯生頂法不起有頂中忍。
複有說者。
若彼行者。
自知有力能生頂者即便生頂。
自知無力不能生頂。
欲得離欲。
所以者何。
若得離欲我生處轉勝 問曰。
若依根本地。
生達分善根。
為有退不。
答曰。
或有說者。
煗頂有退。
忍則不退。
何以故。
此善根是不退法故。
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
何以故。
若依根本地生達分善根者。
即于現身。
得正決定。
何以故。
此諸善根。
盡為生聖道故。
若依未至。
此則不定 問曰。
若依未至禅。
生煗法。
亦生頂忍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
生煗法。
乃至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初禅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生煗法。
次生初禅。
煗頂忍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禅中間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
生于煗頂。
次生初禅頂忍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禅中間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
生煗頂忍。
次生初禅忍。
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此則說聲聞次第法。
問曰。
菩薩雲何。
答曰。
菩薩依第四禅生煗法。
乃至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複有說者。
菩薩依初禅。
生煗法頂法忍法。
二禅三禅亦如是。
第四禅中。
生煗頂忍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問曰。
如達分善根中。
不應次生下上。
不應次生中下。
雲何菩薩而能生耶。
答曰。
自地不能。
他地則能。
複有說者。
欲離如是過。
當作是說。
若依初禅。
生煗法。
乃至第四禅。
若依初禅生頂法。
乃至第四禅。
若依初禅生忍法。
乃至第四禅。
次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盡依第四禅生煗法。
乃至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故。
問曰。
辟支佛複雲何。
答曰。
辟支佛獨出世者。
當知如佛。
若衆多出世者。
此則不定。
與聲聞同。
如渴伽狩。
獨生一角彼亦如是。
獨出世者。
當知如佛 問曰。
菩薩前身為曾生達分善根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曾生為障惡道故菩薩九十一劫。
不堕惡道者。
是達分善根之力。
此是他性達分善根。
非是己性。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應作是說菩薩不曾生達分善根。
所以者何。
一切菩薩所有善根。
不經曆世菩提樹下。
一結加趺坐。
生不淨觀。
乃至盡智。
問曰。
菩薩九十一劫不堕惡道。
此豈非忍力耶。
答曰。
不必以達分善根能障惡道。
或以施力。
或以戒力。
或以不淨。
或以安般。
或以聞慧或以思慧。
或以煗頂後乃以忍。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障于惡道。
非不因知緣起法。
其義雲何彼作是說。
覺知緣起法。
即是無漏道。
非無漏道力不能障惡道。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先說者好。
所以者何。
菩薩若行布施。
亦以戒以慧。
若行戒時。
亦以施以慧。
若行慧時。
亦以施以戒。
以是因緣。
能障那由他惡道。
況十處惡道耶。
聲聞辟支佛。
所有煗頂。
菩薩盡能起。
以障惡道。
唯不起忍。
所以者何。
忍與惡道相妨。
菩薩于三阿僧祇劫。
在生死中。
以願力故。
生惡道中。
此中應說魚因緣喻。
複有說者。
起聲聞辟支佛忍。
以障惡道。
不起菩薩忍。
所以者何。
于得道身大玄遠故。
求辟支佛人。
以生辟支佛忍。
不能生佛種忍。
以近辟支佛道故。
複有說者。
求辟支佛人。
能起佛種忍。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應作是說。
求辟支佛人。
不能起佛種忍。
問曰。
得忍凡夫命終時。
為舍忍不。
若舍者何故不生惡道。
若舍者何故凡夫舍聖人不舍。
若不舍者。
行揵度四大犍度何故不說耶。
如說。
若成就身。
彼成就身業。
乃至廣說。
答曰。
或有說者舍。
問曰。
若舍者。
何以不生惡道。
答曰。
或有說者。
彼善根勢力能爾。
雖舍不堕惡道。
自有善根雖成就。
不障惡道。
況不成就。
所謂生處得善。
自有善根。
雖不成就。
能障惡道。
況複成就所謂忍也。
是故彼善根勢力能障惡道。
複有說者。
彼善根勢力。
能令身中堕惡道。
煩惱業極令遠離于此身中。
更不複行。
若其不行。
何由得堕惡道耶。
如人秋時服于下藥。
藥亦不住彼人身中。
或有與病俱出。
或身中自消。
而能除去病患。
永使不起。
如是彼善根勢力。
令堕惡道。
諸煩惱業。
永更不起。
複有說者。
此善根曾在彼身中。
如師子住處在彼身中。
雖不成就。
勳着之力。
能令惡道諸煩惱業。
更不複行。
況堕惡道。
猶如師子所住之處。
師子若行不在其餘小狩。
無能到者。
何況在時。
複有說者。
彼善根住此身中。
猶如舊住。
諸惡道煩惱業。
住此身中。
其猶如客。
舊住力強。
客則不如。
複有說者。
行者有二種期心。
一者期心遠離諸惡。
二者期心深着善法。
以有此二期心故。
不堕惡道。
是故尊者瞿沙說。
彼行者有如是期心。
有如是欲如是忍如是可如是意如是敬如是愛如是樂複有說者。
彼惡道已得非數緣滅。
諸法已得非數緣滅。
終不現前。
複有說者。
彼行者堕法雨駛流河中。
不容作餘惡道之業。
是以不堕惡道。
複有說者。
依倚聖道故。
彼行者依倚聖道。
使此身中惡道煩惱業。
不現在前況堕惡道。
猶如有人畏于怨家。
依倚于王。
而彼怨家。
猶尚不能正面視之。
何況加害。
複有說者。
彼行者以此善根。
于自身中。
以守護聖道所住處故。
猶如王人先守護王所住之地。
一切人民不敢複住。
複有說者。
彼善根決定作人天處故。
若作決定處業。
必生彼處。
猶如貴勝之座處所以定。
不應複更坐于餘坐。
如是彼善根所住處。
定亦複如是。
複有說者。
彼行者以正方便。
令彼惡道諸煩惱業更不複行。
何況生于惡道。
複有說者。
彼行者見惡行過患。
見善行利益。
是故不作惡行堕惡道中。
複有說者。
有善好期心。
在此身中。
不作惡行堕惡道中。
複有說者。
以心柔軟故。
随順趣涅槃故。
以信根深牢固故。
是以不作惡行堕于惡道問曰。
若舍者。
何以凡夫舍。
聖人不舍耶。
答曰。
彼凡夫人。
無聖道對治力以自持禦。
雖有對治道以自持禦。
此道羸劣。
不堅固久住是以命終時舍。
聖人身中。
有無漏對治道以自持禦。
彼以
同性修不異性。
若增長時。
緣苦集道谛。
四念處展轉現在前。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若緣滅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問曰。
以何等故忍一切時。
法念處現在前耶。
答曰。
如見谛道一切時法念處現在前。
忍亦相似。
問曰。
如增長忍時。
盡修十六行耶。
答曰。
不也。
如漸除所緣行亦如是。
若緣四谛。
有十六行。
若緣三谛有十二行。
若緣二谛有八行。
若緣一谛有四行。
通一忍生勢則有十六。
問曰。
以何等故。
增長忍時。
或十六或十二。
或八或四行修。
答曰。
漸除所緣。
漸除所行。
轉近得正決定。
是以或時修十六行。
乃至四行。
生世第一法時。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
未來四。
問曰。
如世第一法曾得彼種。
以行觀谛。
何以故。
同性行修不異性耶。
答曰。
随彼所得。
即此法修。
如人裸形無衣可奪。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
最近見道。
如見道中不修餘行。
唯修同性。
世第一法亦複如是。
問曰。
若生暖乃至忍時。
為常相續。
為不相續。
答曰。
或有說者。
言常相續緣于四谛。
如見道中十五心常相續現在前。
彼煗法生時。
常相續緣四真谛。
複有說者。
此義不定。
或相續或不相續。
或有暖緣苦而止者。
或緣集滅道而止者 問曰。
為正觀思惟。
何法次能生暖耶。
答曰。
是色界修。
地定地心。
有厭離有惡賤有渴仰。
有不随順生勢不樂。
有如此正思惟時。
次能生暖。
暖次生頂。
頂次生忍。
忍次生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次得正決定。
問曰。
若離欲者可爾。
不離欲者雲何。
答曰。
不離欲者。
彼亦可爾。
有欲界思慧正觀思惟緣苦行。
苦行次第生煗法。
餘如上說 問曰。
諸前身生煗法。
未生頂法。
彼便命終。
于此生中。
欲生頂法。
為即生頂法。
為還起煗法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若從師順次聞頂法。
即從頂去。
若師不為說。
還從根本起。
問曰。
若然者何以言暖次生頂。
頂次生忍。
忍次生世第一法。
答曰。
作如是說者。
謂一身中次第生者。
若前身中。
曾得煗法。
從根本起者也。
問曰。
若前身曾得煗法。
于此生中。
欲生頂法。
作何正觀思惟。
答曰。
如暖正觀思惟頂亦複爾。
如生頂生忍亦爾。
問曰。
若生煗法為離欲不。
答曰。
或有說者。
不為離欲。
所以者何。
彼行者愛樂甯生頂法不起有頂中忍。
複有說者。
若彼行者。
自知有力能生頂者即便生頂。
自知無力不能生頂。
欲得離欲。
所以者何。
若得離欲我生處轉勝 問曰。
若依根本地。
生達分善根。
為有退不。
答曰。
或有說者。
煗頂有退。
忍則不退。
何以故。
此善根是不退法故。
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
何以故。
若依根本地生達分善根者。
即于現身。
得正決定。
何以故。
此諸善根。
盡為生聖道故。
若依未至。
此則不定 問曰。
若依未至禅。
生煗法。
亦生頂忍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
生煗法。
乃至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初禅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生煗法。
次生初禅。
煗頂忍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禅中間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
生于煗頂。
次生初禅頂忍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禅中間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
生煗頂忍。
次生初禅忍。
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此則說聲聞次第法。
問曰。
菩薩雲何。
答曰。
菩薩依第四禅生煗法。
乃至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複有說者。
菩薩依初禅。
生煗法頂法忍法。
二禅三禅亦如是。
第四禅中。
生煗頂忍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問曰。
如達分善根中。
不應次生下上。
不應次生中下。
雲何菩薩而能生耶。
答曰。
自地不能。
他地則能。
複有說者。
欲離如是過。
當作是說。
若依初禅。
生煗法。
乃至第四禅。
若依初禅生頂法。
乃至第四禅。
若依初禅生忍法。
乃至第四禅。
次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盡依第四禅生煗法。
乃至生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故。
問曰。
辟支佛複雲何。
答曰。
辟支佛獨出世者。
當知如佛。
若衆多出世者。
此則不定。
與聲聞同。
如渴伽狩。
獨生一角彼亦如是。
獨出世者。
當知如佛 問曰。
菩薩前身為曾生達分善根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曾生為障惡道故菩薩九十一劫。
不堕惡道者。
是達分善根之力。
此是他性達分善根。
非是己性。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應作是說菩薩不曾生達分善根。
所以者何。
一切菩薩所有善根。
不經曆世菩提樹下。
一結加趺坐。
生不淨觀。
乃至盡智。
問曰。
菩薩九十一劫不堕惡道。
此豈非忍力耶。
答曰。
不必以達分善根能障惡道。
或以施力。
或以戒力。
或以不淨。
或以安般。
或以聞慧或以思慧。
或以煗頂後乃以忍。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障于惡道。
非不因知緣起法。
其義雲何彼作是說。
覺知緣起法。
即是無漏道。
非無漏道力不能障惡道。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先說者好。
所以者何。
菩薩若行布施。
亦以戒以慧。
若行戒時。
亦以施以慧。
若行慧時。
亦以施以戒。
以是因緣。
能障那由他惡道。
況十處惡道耶。
聲聞辟支佛。
所有煗頂。
菩薩盡能起。
以障惡道。
唯不起忍。
所以者何。
忍與惡道相妨。
菩薩于三阿僧祇劫。
在生死中。
以願力故。
生惡道中。
此中應說魚因緣喻。
複有說者。
起聲聞辟支佛忍。
以障惡道。
不起菩薩忍。
所以者何。
于得道身大玄遠故。
求辟支佛人。
以生辟支佛忍。
不能生佛種忍。
以近辟支佛道故。
複有說者。
求辟支佛人。
能起佛種忍。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應作是說。
求辟支佛人。
不能起佛種忍。
問曰。
得忍凡夫命終時。
為舍忍不。
若舍者何故不生惡道。
若舍者何故凡夫舍聖人不舍。
若不舍者。
行揵度四大犍度何故不說耶。
如說。
若成就身。
彼成就身業。
乃至廣說。
答曰。
或有說者舍。
問曰。
若舍者。
何以不生惡道。
答曰。
或有說者。
彼善根勢力能爾。
雖舍不堕惡道。
自有善根雖成就。
不障惡道。
況不成就。
所謂生處得善。
自有善根。
雖不成就。
能障惡道。
況複成就所謂忍也。
是故彼善根勢力能障惡道。
複有說者。
彼善根勢力。
能令身中堕惡道。
煩惱業極令遠離于此身中。
更不複行。
若其不行。
何由得堕惡道耶。
如人秋時服于下藥。
藥亦不住彼人身中。
或有與病俱出。
或身中自消。
而能除去病患。
永使不起。
如是彼善根勢力。
令堕惡道。
諸煩惱業。
永更不起。
複有說者。
此善根曾在彼身中。
如師子住處在彼身中。
雖不成就。
勳着之力。
能令惡道諸煩惱業。
更不複行。
況堕惡道。
猶如師子所住之處。
師子若行不在其餘小狩。
無能到者。
何況在時。
複有說者。
彼善根住此身中。
猶如舊住。
諸惡道煩惱業。
住此身中。
其猶如客。
舊住力強。
客則不如。
複有說者。
行者有二種期心。
一者期心遠離諸惡。
二者期心深着善法。
以有此二期心故。
不堕惡道。
是故尊者瞿沙說。
彼行者有如是期心。
有如是欲如是忍如是可如是意如是敬如是愛如是樂複有說者。
彼惡道已得非數緣滅。
諸法已得非數緣滅。
終不現前。
複有說者。
彼行者堕法雨駛流河中。
不容作餘惡道之業。
是以不堕惡道。
複有說者。
依倚聖道故。
彼行者依倚聖道。
使此身中惡道煩惱業。
不現在前況堕惡道。
猶如有人畏于怨家。
依倚于王。
而彼怨家。
猶尚不能正面視之。
何況加害。
複有說者。
彼行者以此善根。
于自身中。
以守護聖道所住處故。
猶如王人先守護王所住之地。
一切人民不敢複住。
複有說者。
彼善根決定作人天處故。
若作決定處業。
必生彼處。
猶如貴勝之座處所以定。
不應複更坐于餘坐。
如是彼善根所住處。
定亦複如是。
複有說者。
彼行者以正方便。
令彼惡道諸煩惱業更不複行。
何況生于惡道。
複有說者。
彼行者見惡行過患。
見善行利益。
是故不作惡行堕惡道中。
複有說者。
有善好期心。
在此身中。
不作惡行堕惡道中。
複有說者。
以心柔軟故。
随順趣涅槃故。
以信根深牢固故。
是以不作惡行堕于惡道問曰。
若舍者。
何以凡夫舍。
聖人不舍耶。
答曰。
彼凡夫人。
無聖道對治力以自持禦。
雖有對治道以自持禦。
此道羸劣。
不堅固久住是以命終時舍。
聖人身中。
有無漏對治道以自持禦。
彼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