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門。
而言我得四沙門果。
故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四善是(一善知界二善知入三善知緣起四善知處非處)。
何以故。
彼二人者。
愚于因果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如雜阿含中說偈 賢聖法中善言最二常愛言遠不愛 三常實語離虛妄四常法言遠非法 是名為四。
複有說者。
如增一阿含所說。
無貪無恚正念正定是名為四。
彼作是言。
我今何用知是法為。
世尊告言。
汝愚癡人遠離我法。
乃至無有少許暖法。
問曰。
彼二人者何以作如是說。
我今何用知是法為。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人自知非是法器趣向善道。
猶為非器。
況趣涅槃。
當是器也。
複有說者。
諸邪惡行。
在彼身中。
數數犯禁。
自知此身非是法器瓦石可令生牙。
我今此身。
終不能生解脫法分。
複有說者。
彼人已作決定業故。
複有說者。
彼人已近報果法故。
彼人惡道報相。
已現在前。
乃至十指水流而出。
複有說者。
佛記彼人當成辟支佛菩提。
彼作是念。
何煩如來。
為我說法。
我于現世。
終不能得入正決定。
以是等衆因緣故。
彼作是言。
我今何用知是法為。
世尊告言。
遠離我法愚癡人。
于我正法毗尼中。
乃至無有少許暖法。
問曰。
有衆多毗尼。
有時毗尼有方毗尼。
有種性毗尼。
有家法毗尼。
有罰罪毗尼。
有犯毗尼。
有明毗尼。
有聖毗尼。
有欲嗔癡毗尼。
此中為說何者毗尼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中說聖毗尼。
複有說者。
此中說欲嗔癡毗尼。
問曰。
諸不得暖法。
一切皆與馬師滿宿同耶。
答曰。
不一切也。
衆生凡有三種。
一有期心。
二除期心。
三斷期心。
有期心者。
清淨持戒者是也。
除期心者。
所作已辦阿羅漢是也。
斷期心者。
犯戒者是也。
以彼無有期心。
無除期心。
但有斷期心。
是以世尊。
而呵啧之。
其餘衆生。
斷期心者。
亦與彼同。
如說乃至無有少許暖法。
問曰。
此暖善根。
最勝微妙。
住寂靜地。
今者何以言少耶。
答曰。
以于達分善根中最是微小故言為少。
複有說者。
以是見聚善根後邊生故。
故言少許(見聚善根者謂安般不淨四念處也)。
此四種善根。
所謂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名為達分。
亦名觀谛。
亦名修治。
亦名善根。
言達分者無漏聖道。
是達此善根。
随順彼法。
羽翼彼法。
是彼法性分。
故言達分。
觀谛者。
以無常等行觀谛察谛。
故名觀谛。
修治者。
為求聖道及果修治。
此身除去穢惡。
欲為法器。
猶如農夫為求子實修治田地除去惡草。
彼亦如是。
故名修治。
言善根者。
聖道言善。
涅槃言果。
此諸法等。
是彼初基始立之本。
故名善根。
問曰。
此暖等善根。
有何差别。
答曰。
暖法能止緣谛增上愚。
乃至能止身中愚。
故生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暖法能生緣谛下明。
乃至身中有緣谛明。
故生世第一法。
複次暖法。
能生緣谛下信。
頂法生中信。
忍法生上信。
以身中有此信故。
能生世第一法。
複次暖法。
于陰悅适。
乃至身中悅适故。
生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暖是念處所入處。
頂是暖法所入處。
忍是頂法所入處。
世第一法。
是忍所入處。
如是次第無間亦如是。
尊者瞿沙說曰。
此善根二是欲界。
所謂暖頂。
二是色界。
所謂忍世第一法。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此是色界故。
定地修地。
能行聖行所攝法。
如是說者好。
問曰。
暖法有幾種。
乃至世第一法幾種。
答曰。
或有說者。
煗法有三種。
謂下下下中下上。
頂法有三種。
中下中中中上。
忍有二種。
上下上中。
世第一法有一種。
謂上上。
此四善根以三言之。
暖是下。
頂是中。
忍世第一法是上。
複有說者。
暖有二種。
謂下下下中。
頂有三種。
謂下上中下中中。
忍法有三種。
謂中上上下上中。
世第一法有一種。
謂上上。
此善根以三言之。
暖是下。
頂是下中。
忍是中上。
世第一法是上。
尊者瞿沙說曰。
暖有三種。
下下下中下上頂有六種。
下下乃至中上。
忍有八種。
下下乃至上中。
世第一法一種。
謂上上。
若以三言之。
煗法一種。
謂是下頂有二種。
謂下中。
忍有三種謂下中上。
世第一法有一種謂上 得煗法亦舍。
舍有二種。
離界地時。
及退時舍。
退時舍者。
作無間業。
能斷善根。
亦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已為涅槃。
作決定因。
如吞鈎餌法。
得頂法亦舍。
舍有二種。
離界地時。
及退時。
退時舍者。
作無間業。
亦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更不斷善根。
若然者。
提婆達多。
不得頂法耶。
如偈說 無德受供養是名為凡小 有善皆忘失是名為頂退 此偈當雲何通。
答曰。
此說得退。
複有說者。
世尊如頂。
彼以惡心向佛。
堕于惡道。
故言頂堕。
得忍亦舍。
舍有一種。
離界地時。
舍彼善根無退。
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
複有何善利。
不堕惡道。
得世第一法亦舍。
舍有一種。
離界地時舍不退。
所以者何。
此善根性是不退。
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
不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彼次第得正決定。
複有說者。
得煗法亦舍。
舍有二種。
離地界時。
及退時。
退時舍者。
作無間業。
亦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唯不斷善根。
若然者提婆達多。
不得煗法。
何以故。
彼斷善根故。
得頂法亦舍。
舍有二種離地界時。
及退時。
退時舍者。
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
得忍亦舍。
舍有一種。
離界地時。
彼善根無退。
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
不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不染着我。
問曰。
若然者屍利掘多安仇利摩羅薩遮尼揵子。
便為不得忍。
何以故。
染着我故。
答曰。
彼不染着我。
以論義故。
言有我耳。
問曰。
彼與如來。
競诤論我。
雲何乃言不染着我耶。
答曰。
彼以不斷我見暫現在前。
非染着也。
世第一法得亦舍。
離界地時舍。
餘如先說。
西方人。
作此論言暖善根。
有何意趣。
為何所依。
有何因緣何法。
有何果。
有何依。
有何報。
有何善利。
為行幾行。
為緣名生。
為緣義起。
為是聞慧。
為是思慧。
為是修慧。
為欲界系。
為色無色界系。
為有覺有觀。
為無覺有觀。
為無覺無觀。
為樂根相應。
為喜舍根相應。
為一心。
為衆多心。
為退為不退。
乃至世第一法亦如是。
問曰。
暖有何意趣。
答曰。
所有布施持戒。
乃至上忍善根。
盡以回向解脫。
是其意趣。
為何所依者。
依色界定起。
有何因緣者。
于自地前生善根。
是相似因。
緣何法者。
緣四真谛。
有何果者。
頂近于暖。
是功用果。
有何依者。
自地相似。
後生善法。
是其依果。
有何報者。
謂色界五陰。
有何善利者。
或有說者。
是涅槃決定因。
複有說者。
不斷善根。
為行幾行者。
行十六行。
為緣名生為緣義生者。
當言緣義生。
為是聞思修慧者。
當言是修慧。
欲色無色界系者。
當言色界系。
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者。
當言三行。
為何根相應者。
當言三随所應說。
為一心為衆多心者。
當言多心。
為退不退者。
當言退忍。
于頂近者。
是功用果。
頂有何善利。
或有說者。
不斷善根。
或有說者。
不作無間業。
餘如暖說。
世第一法。
于忍近者。
為功用果。
忍有何善利。
有此善利。
不堕惡道。
複有說者。
不染着我亦不退。
其餘如頂。
世第一法。
緣苦苦法忍。
是功用果世第一法。
有何善利次第。
得正決定。
行四行。
當言一心不退。
其餘如忍生煗法時。
若苦集道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修四念處。
現在行一行。
未來修四行。
取其同性。
非不同性。
若緣滅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修一法念處。
現在一行未來四行。
增長煗法。
以下增長中。
以中增長上時。
若緣苦集道谛。
現在四念處。
展轉現在前。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若緣滅谛。
現在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問曰。
以何等故。
初生煗法時。
未來同性者。
修非不同性。
增長暖時。
未來同性。
不同性修。
答曰。
初生時。
以行觀谛。
未曾得彼種而得。
增長時。
以行觀谛。
已曾得彼種而得。
是以具修。
初生頂時。
緣苦集滅道。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
未來十六。
增長時。
下增長中。
中增長上。
若緣苦集道谛。
四念處展轉現在前。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若緣滅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初生忍。
及增長時。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尊者瞿沙說曰。
初忍時若緣苦集道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四。
同性修不異性。
若緣滅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亦一法念處。
現在一行未
而言我得四沙門果。
故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四善是(一善知界二善知入三善知緣起四善知處非處)。
何以故。
彼二人者。
愚于因果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如雜阿含中說偈 賢聖法中善言最二常愛言遠不愛 三常實語離虛妄四常法言遠非法 是名為四。
複有說者。
如增一阿含所說。
無貪無恚正念正定是名為四。
彼作是言。
我今何用知是法為。
世尊告言。
汝愚癡人遠離我法。
乃至無有少許暖法。
問曰。
彼二人者何以作如是說。
我今何用知是法為。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人自知非是法器趣向善道。
猶為非器。
況趣涅槃。
當是器也。
複有說者。
諸邪惡行。
在彼身中。
數數犯禁。
自知此身非是法器瓦石可令生牙。
我今此身。
終不能生解脫法分。
複有說者。
彼人已作決定業故。
複有說者。
彼人已近報果法故。
彼人惡道報相。
已現在前。
乃至十指水流而出。
複有說者。
佛記彼人當成辟支佛菩提。
彼作是念。
何煩如來。
為我說法。
我于現世。
終不能得入正決定。
以是等衆因緣故。
彼作是言。
我今何用知是法為。
世尊告言。
遠離我法愚癡人。
于我正法毗尼中。
乃至無有少許暖法。
問曰。
有衆多毗尼。
有時毗尼有方毗尼。
有種性毗尼。
有家法毗尼。
有罰罪毗尼。
有犯毗尼。
有明毗尼。
有聖毗尼。
有欲嗔癡毗尼。
此中為說何者毗尼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中說聖毗尼。
複有說者。
此中說欲嗔癡毗尼。
問曰。
諸不得暖法。
一切皆與馬師滿宿同耶。
答曰。
不一切也。
衆生凡有三種。
一有期心。
二除期心。
三斷期心。
有期心者。
清淨持戒者是也。
除期心者。
所作已辦阿羅漢是也。
斷期心者。
犯戒者是也。
以彼無有期心。
無除期心。
但有斷期心。
是以世尊。
而呵啧之。
其餘衆生。
斷期心者。
亦與彼同。
如說乃至無有少許暖法。
問曰。
此暖善根。
最勝微妙。
住寂靜地。
今者何以言少耶。
答曰。
以于達分善根中最是微小故言為少。
複有說者。
以是見聚善根後邊生故。
故言少許(見聚善根者謂安般不淨四念處也)。
此四種善根。
所謂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名為達分。
亦名觀谛。
亦名修治。
亦名善根。
言達分者無漏聖道。
是達此善根。
随順彼法。
羽翼彼法。
是彼法性分。
故言達分。
觀谛者。
以無常等行觀谛察谛。
故名觀谛。
修治者。
為求聖道及果修治。
此身除去穢惡。
欲為法器。
猶如農夫為求子實修治田地除去惡草。
彼亦如是。
故名修治。
言善根者。
聖道言善。
涅槃言果。
此諸法等。
是彼初基始立之本。
故名善根。
問曰。
此暖等善根。
有何差别。
答曰。
暖法能止緣谛增上愚。
乃至能止身中愚。
故生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暖法能生緣谛下明。
乃至身中有緣谛明。
故生世第一法。
複次暖法。
能生緣谛下信。
頂法生中信。
忍法生上信。
以身中有此信故。
能生世第一法。
複次暖法。
于陰悅适。
乃至身中悅适故。
生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暖是念處所入處。
頂是暖法所入處。
忍是頂法所入處。
世第一法。
是忍所入處。
如是次第無間亦如是。
尊者瞿沙說曰。
此善根二是欲界。
所謂暖頂。
二是色界。
所謂忍世第一法。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此是色界故。
定地修地。
能行聖行所攝法。
如是說者好。
問曰。
暖法有幾種。
乃至世第一法幾種。
答曰。
或有說者。
煗法有三種。
謂下下下中下上。
頂法有三種。
中下中中中上。
忍有二種。
上下上中。
世第一法有一種。
謂上上。
此四善根以三言之。
暖是下。
頂是中。
忍世第一法是上。
複有說者。
暖有二種。
謂下下下中。
頂有三種。
謂下上中下中中。
忍法有三種。
謂中上上下上中。
世第一法有一種。
謂上上。
此善根以三言之。
暖是下。
頂是下中。
忍是中上。
世第一法是上。
尊者瞿沙說曰。
暖有三種。
下下下中下上頂有六種。
下下乃至中上。
忍有八種。
下下乃至上中。
世第一法一種。
謂上上。
若以三言之。
煗法一種。
謂是下頂有二種。
謂下中。
忍有三種謂下中上。
世第一法有一種謂上 得煗法亦舍。
舍有二種。
離界地時。
及退時舍。
退時舍者。
作無間業。
能斷善根。
亦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已為涅槃。
作決定因。
如吞鈎餌法。
得頂法亦舍。
舍有二種。
離界地時。
及退時。
退時舍者。
作無間業。
亦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更不斷善根。
若然者。
提婆達多。
不得頂法耶。
如偈說 無德受供養是名為凡小 有善皆忘失是名為頂退 此偈當雲何通。
答曰。
此說得退。
複有說者。
世尊如頂。
彼以惡心向佛。
堕于惡道。
故言頂堕。
得忍亦舍。
舍有一種。
離界地時。
舍彼善根無退。
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
複有何善利。
不堕惡道。
得世第一法亦舍。
舍有一種。
離界地時舍不退。
所以者何。
此善根性是不退。
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
不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彼次第得正決定。
複有說者。
得煗法亦舍。
舍有二種。
離地界時。
及退時。
退時舍者。
作無間業。
亦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唯不斷善根。
若然者提婆達多。
不得煗法。
何以故。
彼斷善根故。
得頂法亦舍。
舍有二種離地界時。
及退時。
退時舍者。
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
得忍亦舍。
舍有一種。
離界地時。
彼善根無退。
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
不堕惡道。
複有何善利。
不染着我。
問曰。
若然者屍利掘多安仇利摩羅薩遮尼揵子。
便為不得忍。
何以故。
染着我故。
答曰。
彼不染着我。
以論義故。
言有我耳。
問曰。
彼與如來。
競诤論我。
雲何乃言不染着我耶。
答曰。
彼以不斷我見暫現在前。
非染着也。
世第一法得亦舍。
離界地時舍。
餘如先說。
西方人。
作此論言暖善根。
有何意趣。
為何所依。
有何因緣何法。
有何果。
有何依。
有何報。
有何善利。
為行幾行。
為緣名生。
為緣義起。
為是聞慧。
為是思慧。
為是修慧。
為欲界系。
為色無色界系。
為有覺有觀。
為無覺有觀。
為無覺無觀。
為樂根相應。
為喜舍根相應。
為一心。
為衆多心。
為退為不退。
乃至世第一法亦如是。
問曰。
暖有何意趣。
答曰。
所有布施持戒。
乃至上忍善根。
盡以回向解脫。
是其意趣。
為何所依者。
依色界定起。
有何因緣者。
于自地前生善根。
是相似因。
緣何法者。
緣四真谛。
有何果者。
頂近于暖。
是功用果。
有何依者。
自地相似。
後生善法。
是其依果。
有何報者。
謂色界五陰。
有何善利者。
或有說者。
是涅槃決定因。
複有說者。
不斷善根。
為行幾行者。
行十六行。
為緣名生為緣義生者。
當言緣義生。
為是聞思修慧者。
當言是修慧。
欲色無色界系者。
當言色界系。
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者。
當言三行。
為何根相應者。
當言三随所應說。
為一心為衆多心者。
當言多心。
為退不退者。
當言退忍。
于頂近者。
是功用果。
頂有何善利。
或有說者。
不斷善根。
或有說者。
不作無間業。
餘如暖說。
世第一法。
于忍近者。
為功用果。
忍有何善利。
有此善利。
不堕惡道。
複有說者。
不染着我亦不退。
其餘如頂。
世第一法。
緣苦苦法忍。
是功用果世第一法。
有何善利次第。
得正決定。
行四行。
當言一心不退。
其餘如忍生煗法時。
若苦集道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修四念處。
現在行一行。
未來修四行。
取其同性。
非不同性。
若緣滅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修一法念處。
現在一行未來四行。
增長煗法。
以下增長中。
以中增長上時。
若緣苦集道谛。
現在四念處。
展轉現在前。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若緣滅谛。
現在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問曰。
以何等故。
初生煗法時。
未來同性者。
修非不同性。
增長暖時。
未來同性。
不同性修。
答曰。
初生時。
以行觀谛。
未曾得彼種而得。
增長時。
以行觀谛。
已曾得彼種而得。
是以具修。
初生頂時。
緣苦集滅道。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
未來十六。
增長時。
下增長中。
中增長上。
若緣苦集道谛。
四念處展轉現在前。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若緣滅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初生忍。
及增長時。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十六。
尊者瞿沙說曰。
初忍時若緣苦集道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四。
現在一行未來四。
同性修不異性。
若緣滅谛。
現在一法念處。
未來亦一法念處。
現在一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