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
信佛說緣四谛信。
信僧說緣道谛信。
信法說緣三谛信。
複有說者。
三寶是生信敬處是以說之。
複有說者。
随行者意悅适故是以說之。
若于陰生悅适是名為暖。
于寶生悅适是名為頂。
于谛生悅适是名為忍 問曰。
如頂體性。
是五陰。
何以世尊為波羅延等。
以信名說。
為諸新學比丘。
以慧名說。
答曰。
或有說者。
唯佛世尊決定明解法相。
亦知所應作事。
非餘所及應為衆生而說何法。
即便說之。
複有說者。
以波羅延等。
未住所作地。
未入佛法中。
未得舍摩他。
未有漸次聞他天言生信。
來詣佛所。
爾時世尊。
因彼善根欲令增長故。
以信名說。
彼諸新學比丘。
與上相違故。
即慧名說。
複有說者。
随他乏少為饒益故。
如波羅延等乏少于信。
釋種比丘乏少于慧。
是以波羅延等。
說信以饒益之。
釋種比丘。
說慧以饒益之。
複有說者。
為止谄曲愚癡意故。
波羅延等。
雖複聰明。
乏少于信。
無信之慧。
能增長谄曲。
是故為波羅延等。
說信止其谄曲。
新學比丘釋種出家。
雖少有信而乏于慧。
無慧之信增長愚心。
是故為新學比丘。
說慧止其愚心。
複有說者。
世尊說法。
受化者二種。
有利根。
有鈍根。
為利根者說信。
為鈍根者說慧。
以波羅延等利根故說信。
新學比丘等。
鈍根故說慧。
如利根鈍根。
内因力外緣力内分力外分力。
内正觀思惟增益外從他聞法内增益。
無愚無貪修不修損身見聚處不損身見聚處。
當知亦如是 雲何頂法退乃至廣說。
問曰。
以何等故說頂有退。
不說暖退。
答曰。
或有說者如說頂退。
亦應說暖退。
而不說者。
當知皆是有餘之說。
複有說者。
行者在頂之時。
多諸留難。
有三時諸煩惱業。
多諸留難。
如從頂至忍。
爾時惡道諸煩惱業。
多作留難。
所以者何。
彼諸煩惱。
而作是念。
若彼行者。
已到于忍。
我複于誰身中當生果報。
離欲界欲時。
彼欲界諸煩惱業。
多作留難。
所以者何。
諸煩惱業。
而作是念。
若彼行者。
出于欲界。
我複于誰身中。
生于果報。
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受未來有諸煩惱業。
多作留難。
所以者何。
諸煩惱業。
而作是念。
若彼行者。
離欲已彼更不受身。
我複于誰身中。
生于果報。
行者于此三時。
多諸留難。
是故說頂有退。
不說暖退。
複有說者。
行者爾時生大憂惱猶如有人。
見珍寶藏。
見已歡喜作是思惟。
我今永斷貧窮根本。
後欲取時忽然還滅。
彼人爾時于此寶藏生大憂惱。
如是行者。
住頂法時。
自念不久。
當得于忍。
永斷惡道。
心生歡喜。
後便還退生大憂惱。
複有說者。
若說頂有退。
當知亦說暖有退。
複有說者。
以頂法不久住故是以有退。
複有說者。
欲得忍時大獲重利。
猶如聖人不堕惡道。
得忍之時亦複如是。
如沙門二十億九十一劫不堕惡道。
與上相違名失重利 雲何頂退。
答曰。
猶如有人。
親近善知識。
從其聞法乃至廣說。
何以複作此論。
答曰。
前雖說頂體相未說雲何得頂雲何失頂。
今欲說之故作此論。
猶如有人。
親近善知識者。
說親近善友。
從其聞法者。
聽随順方便法。
内正觀思惟者。
自身修行正行。
信佛菩提。
信善說法。
信僧清淨功德。
是說信寶說色無常。
乃至說識無常。
是說信陰。
知有苦集滅道。
是說信谛。
彼于餘時。
不親近善知識者。
親近惡友。
不從他聞法者。
不聽随順方便法。
不正觀思惟者。
自身行邪行。
失此信法。
是名頂退。
問曰。
頂退體相為是何耶。
答曰。
是不成就性。
不隐沒無記。
心不相應行。
行陰所攝。
複有說者。
是不信體性。
所以者何。
有信便得。
無信便失。
複有說者。
以何使纏。
而退頂法。
即彼使纏性。
如是說者。
亦是染污性。
複有說者。
若法随順退法即是其性。
若然者一切諸法。
盡是退性。
何以故。
一切諸法。
與威勢緣故。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無所有性。
是退性。
強生分别。
無有相對。
彼善根和集名頂。
善根離散名退。
複有何性。
猶如有人多諸财物。
他人劫去。
後便貧窮人問之言。
汝今貧窮為是何性。
彼人答言。
我本有财。
他人劫去今唯貧窮。
當有何性。
又如有人衣裂。
他人問言。
汝今衣裂為是何性。
彼人答曰。
衣本完堅今者破裂。
更有何性。
又如有人身本着衣。
人奪其去。
他人問言。
汝今裸形無衣為是何性。
彼人答言。
我本着衣。
他人奪去。
今者裸形無衣當有何性。
如是行者善根和集之時名之為頂。
後若離散名之為退。
當有何性。
是故無所有性是名退性。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頂退是不成就性。
不隐沒無記。
心不相應行。
行陰所攝 問曰。
如說信佛菩提。
是名信佛。
乃至廣說。
以何等故世尊。
或說信寶。
或說信陰。
或說信谛。
答曰。
或有說者。
佛于法明了。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随衆生愚處。
佛随其所愚而解說之。
複有說者。
受佛化者有三種。
一多疑心。
二染着于我。
三為見所覆。
為疑者說。
寶為染着我者說陰。
為見所覆者說谛 雲何煗法。
乃至廣說。
以何等故名暖。
答曰。
或有說者。
智緣境界。
能生于暖。
燒煩惱薪。
猶如火攢。
上下相依。
生火燒薪。
複有說者。
以有智知有能生暖智。
令有萎悴。
猶如夏時聚花為[廿/積]花生暖氣。
還自萎悴。
複有說者。
智生依陰。
在陰智火。
還燒于陰。
猶如兩竹相摩生火還燒竹林。
尊者瞿沙說曰。
求解脫智火。
彼最在初。
如火以煙在初為相。
無漏智火。
亦以煗法在先為相。
如日明相在初為相。
無漏智日。
亦以暖在初為相。
是故名暖。
雲何為暖。
于正法毗尼中。
生信愛敬。
乃至廣說。
問曰。
若然者。
說于正法毗尼中生信愛敬。
盡得暖耶。
答曰。
不然。
何以故。
暖者乃是色界修地定地。
能行聖行所攝。
于正法毗尼中。
生信愛敬者也。
彼正法者。
說緣道谛信。
毗尼者。
說緣滅谛信。
問曰。
暖能緣四谛。
何以但說緣滅道谛信。
答曰。
或有說者。
滅道于谛中最勝故。
應如先頂中廣答。
複有說者。
滅道是可歸依處。
是以故說。
複有說者。
正法說緣三谛信。
毗尼說緣滅谛信。
是亦名暖。
能緣四谛。
彼作經者。
引經為證。
如說佛告馬師滿宿比丘。
我有四句法。
當為汝說。
為欲知不當恣汝意。
彼二人言。
我等今者便為非器。
何用知為。
乃至廣說。
問曰。
佛深知彼人不堪受法。
何故告言當恣汝意。
答曰。
或有說者。
人謂彼人無教化者。
所以造作衆惡。
而自毀壞。
是以如來。
舉手語言。
我所應作。
今已作之。
而汝自行邪行。
以自毀壞。
非我不教化之過。
複有說者。
為止外道诽謗故。
所以告言當恣汝意。
若當如來不告彼者。
諸外道等。
當作是謗。
雲何大悲。
于弟子衆。
有随順者。
說法教化。
不随順者。
不說法教化。
若當如來告彼人者。
諸外道等。
不生诽謗。
複有說者。
為止諸釋。
不信心故。
若當如來不告彼者。
爾時諸釋生不信心。
雲何悉達。
不為親族說法教化。
心懷嫉妒。
将慮彼人共己相似。
若其如來告彼人者。
諸釋爾時便更不生不信之心。
複有說者。
彼人自行邪行。
如來以彼。
即為證人。
而語之言。
汝本在家。
及今出家。
自行邪行。
非是我過。
爾時如來。
即以軟語。
面前責數。
是故告言當恣汝意。
複有說者。
為生彼人将來善根故。
佛知彼人。
而今雖複不能受化。
将來必生追悔善根。
所以者何。
彼人作是念。
彼大悲者。
恣我意。
而我不受。
非如來過。
能生如此追悔善根。
以此緣故。
必出惡道。
複有說者。
佛知彼人于此命終必生龍中受大苦痛。
便作是念。
我本從何來生此間。
自知本在佛法出家。
次作是念。
無化我者。
我今應往作不利益事。
破壞佛塔及諸精舍。
殺諸比丘。
當于爾時。
佛神力故。
有如來像。
當立其前而告之言。
馬師滿宿。
我有四句之法。
汝欲知不當知。
今苦汝等過。
非我咎也。
我應作者。
皆已作之。
而汝今者。
自為邪行。
欲止彼龍嗔恚纏故。
令守護佛法。
是以告言當恣汝意。
問曰。
雲何名四句法。
答曰。
或有說者。
是四谛法。
何以故。
彼二人以不見谛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念處是。
何以故。
彼二人以颠倒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正勤是。
何以故。
彼二人者。
多懈怠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如意足是。
何以故。
彼二人者。
不能積集諸善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聖種是。
何以故。
彼二人者。
貪着利養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沙門果是。
何以故。
彼二人者。
實不得沙
信佛說緣四谛信。
信僧說緣道谛信。
信法說緣三谛信。
複有說者。
三寶是生信敬處是以說之。
複有說者。
随行者意悅适故是以說之。
若于陰生悅适是名為暖。
于寶生悅适是名為頂。
于谛生悅适是名為忍 問曰。
如頂體性。
是五陰。
何以世尊為波羅延等。
以信名說。
為諸新學比丘。
以慧名說。
答曰。
或有說者。
唯佛世尊決定明解法相。
亦知所應作事。
非餘所及應為衆生而說何法。
即便說之。
複有說者。
以波羅延等。
未住所作地。
未入佛法中。
未得舍摩他。
未有漸次聞他天言生信。
來詣佛所。
爾時世尊。
因彼善根欲令增長故。
以信名說。
彼諸新學比丘。
與上相違故。
即慧名說。
複有說者。
随他乏少為饒益故。
如波羅延等乏少于信。
釋種比丘乏少于慧。
是以波羅延等。
說信以饒益之。
釋種比丘。
說慧以饒益之。
複有說者。
為止谄曲愚癡意故。
波羅延等。
雖複聰明。
乏少于信。
無信之慧。
能增長谄曲。
是故為波羅延等。
說信止其谄曲。
新學比丘釋種出家。
雖少有信而乏于慧。
無慧之信增長愚心。
是故為新學比丘。
說慧止其愚心。
複有說者。
世尊說法。
受化者二種。
有利根。
有鈍根。
為利根者說信。
為鈍根者說慧。
以波羅延等利根故說信。
新學比丘等。
鈍根故說慧。
如利根鈍根。
内因力外緣力内分力外分力。
内正觀思惟增益外從他聞法内增益。
無愚無貪修不修損身見聚處不損身見聚處。
當知亦如是 雲何頂法退乃至廣說。
問曰。
以何等故說頂有退。
不說暖退。
答曰。
或有說者如說頂退。
亦應說暖退。
而不說者。
當知皆是有餘之說。
複有說者。
行者在頂之時。
多諸留難。
有三時諸煩惱業。
多諸留難。
如從頂至忍。
爾時惡道諸煩惱業。
多作留難。
所以者何。
彼諸煩惱。
而作是念。
若彼行者。
已到于忍。
我複于誰身中當生果報。
離欲界欲時。
彼欲界諸煩惱業。
多作留難。
所以者何。
諸煩惱業。
而作是念。
若彼行者。
出于欲界。
我複于誰身中。
生于果報。
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受未來有諸煩惱業。
多作留難。
所以者何。
諸煩惱業。
而作是念。
若彼行者。
離欲已彼更不受身。
我複于誰身中。
生于果報。
行者于此三時。
多諸留難。
是故說頂有退。
不說暖退。
複有說者。
行者爾時生大憂惱猶如有人。
見珍寶藏。
見已歡喜作是思惟。
我今永斷貧窮根本。
後欲取時忽然還滅。
彼人爾時于此寶藏生大憂惱。
如是行者。
住頂法時。
自念不久。
當得于忍。
永斷惡道。
心生歡喜。
後便還退生大憂惱。
複有說者。
若說頂有退。
當知亦說暖有退。
複有說者。
以頂法不久住故是以有退。
複有說者。
欲得忍時大獲重利。
猶如聖人不堕惡道。
得忍之時亦複如是。
如沙門二十億九十一劫不堕惡道。
與上相違名失重利 雲何頂退。
答曰。
猶如有人。
親近善知識。
從其聞法乃至廣說。
何以複作此論。
答曰。
前雖說頂體相未說雲何得頂雲何失頂。
今欲說之故作此論。
猶如有人。
親近善知識者。
說親近善友。
從其聞法者。
聽随順方便法。
内正觀思惟者。
自身修行正行。
信佛菩提。
信善說法。
信僧清淨功德。
是說信寶說色無常。
乃至說識無常。
是說信陰。
知有苦集滅道。
是說信谛。
彼于餘時。
不親近善知識者。
親近惡友。
不從他聞法者。
不聽随順方便法。
不正觀思惟者。
自身行邪行。
失此信法。
是名頂退。
問曰。
頂退體相為是何耶。
答曰。
是不成就性。
不隐沒無記。
心不相應行。
行陰所攝。
複有說者。
是不信體性。
所以者何。
有信便得。
無信便失。
複有說者。
以何使纏。
而退頂法。
即彼使纏性。
如是說者。
亦是染污性。
複有說者。
若法随順退法即是其性。
若然者一切諸法。
盡是退性。
何以故。
一切諸法。
與威勢緣故。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無所有性。
是退性。
強生分别。
無有相對。
彼善根和集名頂。
善根離散名退。
複有何性。
猶如有人多諸财物。
他人劫去。
後便貧窮人問之言。
汝今貧窮為是何性。
彼人答言。
我本有财。
他人劫去今唯貧窮。
當有何性。
又如有人衣裂。
他人問言。
汝今衣裂為是何性。
彼人答曰。
衣本完堅今者破裂。
更有何性。
又如有人身本着衣。
人奪其去。
他人問言。
汝今裸形無衣為是何性。
彼人答言。
我本着衣。
他人奪去。
今者裸形無衣當有何性。
如是行者善根和集之時名之為頂。
後若離散名之為退。
當有何性。
是故無所有性是名退性。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頂退是不成就性。
不隐沒無記。
心不相應行。
行陰所攝 問曰。
如說信佛菩提。
是名信佛。
乃至廣說。
以何等故世尊。
或說信寶。
或說信陰。
或說信谛。
答曰。
或有說者。
佛于法明了。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随衆生愚處。
佛随其所愚而解說之。
複有說者。
受佛化者有三種。
一多疑心。
二染着于我。
三為見所覆。
為疑者說。
寶為染着我者說陰。
為見所覆者說谛 雲何煗法。
乃至廣說。
以何等故名暖。
答曰。
或有說者。
智緣境界。
能生于暖。
燒煩惱薪。
猶如火攢。
上下相依。
生火燒薪。
複有說者。
以有智知有能生暖智。
令有萎悴。
猶如夏時聚花為[廿/積]花生暖氣。
還自萎悴。
複有說者。
智生依陰。
在陰智火。
還燒于陰。
猶如兩竹相摩生火還燒竹林。
尊者瞿沙說曰。
求解脫智火。
彼最在初。
如火以煙在初為相。
無漏智火。
亦以煗法在先為相。
如日明相在初為相。
無漏智日。
亦以暖在初為相。
是故名暖。
雲何為暖。
于正法毗尼中。
生信愛敬。
乃至廣說。
問曰。
若然者。
說于正法毗尼中生信愛敬。
盡得暖耶。
答曰。
不然。
何以故。
暖者乃是色界修地定地。
能行聖行所攝。
于正法毗尼中。
生信愛敬者也。
彼正法者。
說緣道谛信。
毗尼者。
說緣滅谛信。
問曰。
暖能緣四谛。
何以但說緣滅道谛信。
答曰。
或有說者。
滅道于谛中最勝故。
應如先頂中廣答。
複有說者。
滅道是可歸依處。
是以故說。
複有說者。
正法說緣三谛信。
毗尼說緣滅谛信。
是亦名暖。
能緣四谛。
彼作經者。
引經為證。
如說佛告馬師滿宿比丘。
我有四句法。
當為汝說。
為欲知不當恣汝意。
彼二人言。
我等今者便為非器。
何用知為。
乃至廣說。
問曰。
佛深知彼人不堪受法。
何故告言當恣汝意。
答曰。
或有說者。
人謂彼人無教化者。
所以造作衆惡。
而自毀壞。
是以如來。
舉手語言。
我所應作。
今已作之。
而汝自行邪行。
以自毀壞。
非我不教化之過。
複有說者。
為止外道诽謗故。
所以告言當恣汝意。
若當如來不告彼者。
諸外道等。
當作是謗。
雲何大悲。
于弟子衆。
有随順者。
說法教化。
不随順者。
不說法教化。
若當如來告彼人者。
諸外道等。
不生诽謗。
複有說者。
為止諸釋。
不信心故。
若當如來不告彼者。
爾時諸釋生不信心。
雲何悉達。
不為親族說法教化。
心懷嫉妒。
将慮彼人共己相似。
若其如來告彼人者。
諸釋爾時便更不生不信之心。
複有說者。
彼人自行邪行。
如來以彼。
即為證人。
而語之言。
汝本在家。
及今出家。
自行邪行。
非是我過。
爾時如來。
即以軟語。
面前責數。
是故告言當恣汝意。
複有說者。
為生彼人将來善根故。
佛知彼人。
而今雖複不能受化。
将來必生追悔善根。
所以者何。
彼人作是念。
彼大悲者。
恣我意。
而我不受。
非如來過。
能生如此追悔善根。
以此緣故。
必出惡道。
複有說者。
佛知彼人于此命終必生龍中受大苦痛。
便作是念。
我本從何來生此間。
自知本在佛法出家。
次作是念。
無化我者。
我今應往作不利益事。
破壞佛塔及諸精舍。
殺諸比丘。
當于爾時。
佛神力故。
有如來像。
當立其前而告之言。
馬師滿宿。
我有四句之法。
汝欲知不當知。
今苦汝等過。
非我咎也。
我應作者。
皆已作之。
而汝今者。
自為邪行。
欲止彼龍嗔恚纏故。
令守護佛法。
是以告言當恣汝意。
問曰。
雲何名四句法。
答曰。
或有說者。
是四谛法。
何以故。
彼二人以不見谛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念處是。
何以故。
彼二人以颠倒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正勤是。
何以故。
彼二人者。
多懈怠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如意足是。
何以故。
彼二人者。
不能積集諸善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聖種是。
何以故。
彼二人者。
貪着利養故。
造斯惡行。
複有說者。
四沙門果是。
何以故。
彼二人者。
實不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