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三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雲何頂法雲何頂法退。

    雲何煗法乃至廣說。

    問曰。

    此中逆說凡夫所得法。

    說世第一法已。

    何以不次說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說雲何為忍。

    以何等故名忍。

    當雲何系乃至廣說。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此是有餘之說簡略之義。

    複有說者。

    先已說忍而不彰顯。

    如先說。

    若後心心數法。

    勝者前者。

    則非世第一法為是何耶。

    答曰。

    增上忍是名說忍。

    複有說者。

    若佛經說此中便說。

    若經不說此中不說。

    佛經無說忍處是故不說。

    說曰。

    如增一阿含中說。

    若不成就六法。

    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雲何為六。

    一不樂聞法。

    二雖聞法不攝耳聽。

    三不為知解。

    四所未得法不方便勤求。

    五所得法不善守護。

    六不成就順忍。

    若成就六法則。

    能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雲何為六喜樂。

    聞法。

    乃至成就順忍。

    問曰。

    彼經雖說順忍。

    不說是順谛忍。

    答曰。

    順忍順谛忍。

    有何差别。

    因論生論。

    以何等故。

    忍言順谛。

    忍煗頂不耶。

    或有說者。

    如說忍言順谛。

    煗頂亦應說。

    而不說者。

    當知皆是有餘之說。

    複有說者。

    順者言随順。

    彼忍善随順。

    煗頂不爾。

    複有說者。

    煗法能止緣谛增上愚。

    頂止中愚。

    忍止下愚。

    以止身中愚故。

    生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煗法能生緣谛下明。

    頂生中明。

    忍生上明。

    以此身中有緣谛明故。

    能生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煗法于陰悅适。

    頂法于寶悅适。

    忍法于谛悅适。

    以觀聖谛身中悅适故。

    能生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忍于一切時。

    與見道相似。

    如見道一切時唯法念處現在前。

    彼忍亦爾。

    煗頂不爾。

    所以者何。

    先修法念處。

    後增長三念處。

    展轉現在前。

    是故不相似也。

    忍修習法念處。

    唯增長法念處。

    以與見道相似故。

    名順谛忍。

    煗頂不爾。

    不名順谛。

    複有說者。

    忍法側近見道。

    煗頂不如。

    複有說者。

    忍法亦多相續。

    亦一刹那現在前。

    頂煗唯多相續現在前。

    複有說者。

    忍法唯一定意。

    煗頂不爾。

    複有說者。

    忍法正觀不雜。

    煗頂有雜。

    或時起欲界善根。

    複有說者。

    忍法正觀。

    不多不廣。

    而能随順趣向涅槃。

    煗頂正觀。

    亦多亦廣。

    亦能随順趣向涅槃。

    此中應說轉買摩尼寶喻。

    以如是等衆因緣故。

    忍名順谛。

    煗頂不得名順谛 是煗頂及下中忍。

    行十六行。

    緣四真谛。

    增上忍。

    行四行。

    緣苦谛。

    複有說者。

    增上忍緣道谛。

    問曰。

    忍為緣何法得正決定。

    答曰。

    或有說言緣于道谛。

    問曰。

    若然者雲何不緣行倒錯耶。

    若緣行倒錯。

    雲何不為得正決定而作留難。

    答曰。

    假令緣行倒錯。

    于正決定。

    不作留難。

    所以者何。

    于此善根。

    修習緣行。

    先有徑路。

    是以入聖道時。

    于此緣行。

    自在能用。

    如見道中。

    先起欲界忍智道。

    次生有頂忍智道。

    彼有頂忍智道。

    後複還生欲界忍智道觀苦行。

    後複生觀習行。

    乃至廣說。

    如此皆名緣行倒錯。

    不以緣行倒錯。

    便為見道。

    而作留難。

    何以故。

    以于見道修習緣行先有徑路故。

    忍亦如是。

    于得正決定。

    不作留難。

    諸作是說。

    緣道谛增上忍。

    後得正決定。

    彼有三心。

    應同一緣一行。

    所謂世第一法。

    苦法忍苦法智。

    二心應同一行。

    不同一緣。

    謂苦比忍苦比智。

    二心同于一緣。

    不同一行。

    謂習法忍習法智。

    評曰。

    應作是說。

    應緣苦谛增上忍。

    後得正決定。

    彼見道是猛健善根。

    雖緣行倒錯。

    于正決定。

    而無留難。

    彼忍是世俗有漏善根。

    其性羸劣。

    若緣行倒錯。

    則與見道。

    而作留難。

    如實義者。

    應觀苦增上忍。

    後得正決定。

    非先觀道忍後得正決定。

    增上忍行苦行緣苦。

    而忍方便道廣行十六行。

    緣四真谛。

    彼行者正觀欲界苦。

    觀色無色界苦。

    欲界行集。

    色無色界行集。

    欲界行滅。

    色無色界行滅。

    斷欲界行道。

    斷色無色界行道。

    如是三十二心。

    是名下忍。

    行者後時漸漸減損行及緣。

    複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

    乃至觀斷欲界行道。

    除觀斷色無色界行道。

    從是名中忍。

    複更正觀欲界苦。

    觀色無色界苦。

    乃至觀色無色界行滅。

    除減一切道。

    複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

    乃至觀欲界行滅。

    除色無色界行滅。

    複更正觀欲界苦。

    乃至觀色無色界行集除一切滅。

    複更正觀欲界苦。

    乃至觀欲界行集。

    除色無色界行集。

    複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

    除一切集。

    複更正觀欲界苦。

    除色無色界苦。

    複更正觀欲界苦常相續不斷不遠離。

    如是觀時。

    深生厭患。

    複更減損。

    但作二心。

    觀于一行。

    如似苦法忍苦法智。

    如是正觀。

    是名中忍。

    彼複以一心。

    觀欲界苦。

    是名上忍。

    後次生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後。

    次生苦法忍。

    譬如有人。

    欲從己國适于他國。

    多有财寶及諸生業之具。

    不能持去。

    以此财物。

    轉以易錢。

    猶嫌其多不能持去。

    以錢易金。

    猶嫌其多不能持去。

    以金複易多價寶珠。

    持此寶珠。

    随其所安。

    往适他國。

    如是行者。

    乃至漸舍。

    相續不離。

    生于上忍。

    忍後次生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後。

    次生苦法忍。

    諸言緣苦忍後得正決定。

    彼四心須同一行一緣。

    所謂增上忍。

    世第一法。

    苦法忍。

    苦法智。

    二心同一行。

    不同一緣。

    所謂苦比忍。

    苦比智。

    二心同一緣。

    不同一行。

    所謂集法忍集法智。

    是故如此說者好。

    問曰。

    世第一法。

    為有上中下不。

    答曰。

    無也。

    不得一人心中有。

    多人心中乃有如尊者舍利弗。

    是上目連是中。

    其餘聲聞是下。

    性分亦有上中下。

    佛為上。

    緣覺為中。

    聲聞為下雲何名頂。

    以何等故名頂。

    尊者瞿沙說曰。

    有二種達分善根。

    一是欲界所謂煗頂。

    二是色界所謂忍及世第一法。

    欲界中下者是名為暖。

    上者名頂。

    色界中下者名為忍。

    上者名世第一法。

    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此盡是色界法。

    是修法住定地法。

    能行聖行法。

    如是說者好。

    問曰。

    何以言頂法耶。

    答曰。

    色界善根。

    有動者有不動者。

    有住不住。

    有難無難。

    有斷不斷。

    有退不退。

    諸彼動者。

    諸不住有難有斷有退者有二。

    下者是暖。

    上者是頂。

    諸彼不動住無難不斷不退者有二。

    下者是忍。

    上者是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應言下頂。

    所以者何。

    在下煗法頂故。

    複有說者。

    猶如山頂。

    故名為頂。

    如山頂之道人不久住。

    若無諸難。

    必過此山。

    到于彼山。

    若遇諸難即便退還。

    如是行者。

    住頂無久住者。

    若無諸難。

    必到于忍。

    若有諸難。

    還退到暖。

    是以猶如山頂。

    故名為頂。

    複有說者。

    勝于煗法。

    故名為頂。

    雲何為頂。

    歡喜于佛法僧。

    生下小信。

    乃至廣說 問曰。

    何以故。

    言此信為下小耶。

    答曰。

    如尊者瞿沙說。

    此煗頂二達分善根。

    是欲界法故言下小。

    複有說者。

    此住不久停故。

    故言下小。

    複有說者。

    此信當言異信。

    何以故。

    異于色界定地修地行聖行煗法故。

    故名為異。

    于佛僧。

    生下小信。

    是緣道谛信。

    于法生下小信。

    是緣滅谛信。

    問曰。

    如頂能緣四谛。

    此中何以唯說緣二谛信。

    不說緣苦集信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中說名義最勝法故。

    于此四谛何者最勝。

    所謂滅道。

    何以故。

    此二谛清淨無過故。

    複有說者。

    此二谛是妙是離。

    複有說者。

    此二谛能生信處。

    複有說者此二谛有二義。

    一可信。

    二可求。

    複有說者。

    為生受化者。

    信樂心故。

    若世尊說。

    苦集是可敬信者。

    則無受化者。

    何以故。

    彼受化者。

    當作是念。

    此是煩惱惡行。

    邪見颠倒。

    何可敬信。

    而我等常為此苦之所逼迫。

    若世尊說滅道。

    是可敬信。

    彼受化者。

    心生欣樂。

    是故滅道最勝可信。

    複有說者。

    此滅道有可信敬事。

    一樂觀在前。

    二無心舍離。

    複有說者。

    信佛信僧說緣道信信法是緣三谛信。

    若如是者則說盡緣四谛信也。

    如說波羅延摩納婆等。

    能于佛法僧。

    生下小信。

    是名頂法。

    彼作經者。

    引經為證。

    問曰。

    如住頂時。

    亦信陰亦信三寶亦信谛。

    以何等故。

    世尊為摩納婆等。

    但說信寶。

    不說信陰谛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彼摩納婆等。

    非不信苦集谛。

    但不信三寶。

    以不信故。

    佛故為說。

    複有說者。

    彼為苦所困。

    欲求離苦。

    往詣佛所。

    如說偈 為苦所逼諸衆生不知離苦來詣佛 願示法要除衆患猶如熱時入涼池 如實能離苦者。

    唯有滅道。

    彼有二義可信。

    一常樂觀。

    二常喜求。

    複有說者。

    信佛說緣二谛信。

    信僧說緣道谛信。

    信法說緣滅谛信。

    複有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