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等能化令一切地為金。
複次如彼行者。
謂神足智作證成神通時。
始習初如胡麻。
便一寸四寸一尺二尺半尋一尋一丈丈五二丈。
謂神足智作證成神通已。
一發意乃至阿迦貳吒。
如是彼行者入超越時。
要當初用随順。
從五枝至五枝。
從四枝至四枝以故爾。
或曰。
此欲界難可斷難可破難可度。
因彼故初禅立五枝。
初禅非難可斷非難可破易可度。
是故二禅立四枝。
二禅染污喜難可斷難可破難可度。
因彼故三禅立五枝。
三禅非難可斷非難可破非難可度。
以是故四禅立四枝。
或曰。
此欲界五欲可得。
因彼故初禅立五枝。
初禅無五欲可得。
為彼故二禅立四枝。
二禅五種喜相應愛可得。
因彼故三禅立五枝。
三禅無五種喜相應愛可得。
因彼故四禅立四枝。
以是故初禅三禅立五枝。
二禅四禅立四枝。
問曰。
如初禅信可得。
何以故信立二禅枝。
不立初禅。
答曰。
前已說順義是枝義。
謂法諸地随順定此立枝。
或曰。
謂處彼行者極信界棄欲。
極信地棄欲。
謂彼行者此欲界多諸惡。
除欲已便作是念。
我已度此不定界。
此定界不知當雲何度。
如初禅已除欲。
彼意極定作是念。
此一切可離從欲界至第一有。
謂處彼行者。
極信界棄欲極信地棄欲。
以是故信立二禅枝不立初禅枝。
問曰。
如猗一切地可得。
何以故立三禅枝。
答曰。
此前已說。
謂法諸地随順定此立枝。
或曰。
二禅染污愛不定。
如羅刹種可得。
謂彼行者三禅地退。
世尊說應止彼以是故猗立三禅枝餘地不立。
問曰。
如猗及護一切地可得。
何以故猗立三禅枝護立四禅枝。
答曰。
相壞故猗壞護故不立三禅枝。
護壞猗故不立四禅枝。
問曰。
雲何此法相壞。
答曰。
猗者能止護者不求此極相違。
如諸人去住眠覺此極相違如是猗者能止護者不求此極相違。
是謂相壞。
故猗立三禅枝護立四禅枝問曰。
如念及正智四禅可得。
何以故念立四禅枝正智不立四禅枝。
答曰。
三禅道娆亂。
自地亦娆亂。
道娆亂者。
二禅地染污喜不定如羅刹。
謂令行者三禅退。
世尊說當正念。
莫令二禅地喜于三禅地退。
已地亂者。
彼三禅地樂一切生死中最妙。
世尊說當知。
莫著此樂令不至上地。
四禅雖有道娆亂。
但無己地娆亂。
道娆亂者。
彼三禅中樂一切生死中最妙。
世尊說當正念。
莫著此三禅地樂令于四禅地退。
謂己地無娆亂。
可說正智。
莫著令不能至上地。
以具故念及正智立三禅枝。
四禅立念枝不立正智。
問曰。
此中雲何說禅。
雲何禅枝。
答曰。
禅者定也。
枝者餘法也。
問曰。
如汝說。
應初禅三禅有四枝。
二禅四禅有三枝。
答曰。
定者亦是禅亦是禅枝。
餘枝雖是禅枝非是禅。
如正見是道亦是道枝。
餘者雖是道枝非是道。
擇法覺意是覺意亦覺枝。
餘者雖是覺枝非覺。
定是神亦是神足。
餘雖神足非神。
非時不食是齋亦是齋枝。
餘雖是齋枝非是齋。
如是定是禅亦是禅枝。
餘雖是禅枝非是禅。
如世尊契經說。
四禅現法安樂遊處。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四禅現法安樂遊處。
答曰。
凡夫現法意計著樂。
意不舍離欲界。
欲令勸離欲界結故。
世尊說契經。
謂彼著少所樂。
不欲棄欲界結。
世尊說若欲極廣受無量樂者。
當棄欲界結。
根本地現在前。
彼中無量樂可得。
是謂凡夫現法意計著樂意不舍離欲界欲令勸離欲界結故。
世尊說契經。
四禅現法安樂遊處。
問曰。
如此後世安樂遊處。
何以故世尊說現法安樂遊處。
不說後世安樂遊處。
答曰。
此應說如現法安樂遊處。
後世安樂處亦當說。
若未說者是世尊有餘言。
此現義義門義略義度當知是義。
或曰。
已說現法安樂遊處。
當知已說後世安樂遊處。
或曰。
現法安樂遊處是因。
後世安樂遊處是果。
如因果已作當作已成當成已生當生已連續當連續。
如是盡當知。
或曰。
現法安樂遊處者是近。
後世安樂遊處者是遠。
或曰。
現法安樂遊處者是粗。
後世安樂遊處者是細。
如粗及細。
如是可見不可見。
可現不可現。
如是盡當知。
或曰。
謂一切現法安樂遊處。
非一切後世安樂遊處。
或曰。
謂現法安樂遊處者一切聖。
後世安樂遊處者非一切聖。
或曰。
謂一切可信凡夫及慧者。
此法及外法。
或有不信後世。
何況信後世安樂遊處。
以是故佛契經說。
四禅現法安樂遊處。
如世尊契經說四禅為食。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四禅為食。
答曰。
長養法身故。
如餘食長養衆生。
如是禅長養法身。
是謂世尊契經說四禅為食。
如世尊契經說四禅為坐。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四禅為坐。
答曰。
為高廣故。
高者出欲界故。
廣者攝無量善法故。
問曰。
何以故名為坐。
答曰。
諸聖生死疲勞。
除生死疲勞故說四禅為坐。
如人涉路疲極坐休息。
如是諸聖生死疲勞。
坐禅休息已除生死疲勞。
以是故佛契經說四禅為坐。
如世尊契經說。
四禅為四功德。
四無色為一功德。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四禅為四功德。
說四無色為一功德。
答曰。
禅者種種若幹相非相似。
是故可得一一功德。
無色者非種種非若幹相非不相似。
是故一切合已說一功德。
或曰。
禅者種種功德莊嚴。
是故一切合已說一功德。
或曰。
禅者多有妙法。
是故一一說功德。
無色者無多妙法。
是故一切合已說一功德。
或曰。
禅者粗可見可現。
是故說一一功德。
無色者細不可見難可現。
是故一切合已說一功德。
以是故佛契經說四禅為四功德。
四無色為一功德。
如世尊契經說。
末那此四增心現法安樂遊處。
比丘禅起已我說當還入末那。
此四息解脫度色至無色。
比丘禅起已我說當教他。
問曰。
何以故佛世尊說四禅起已當還入。
說四無色起已當教他。
答曰。
此禅者種種若幹相非相似。
是故彼聖起已還複欲入。
無色者非種種非若幹相非不相似。
是故聖起已不欲還入。
世尊說若不欲入者當教他。
教他已。
謂彼心入心起不令忘。
或曰。
禅者種種功德莊嚴。
是故聖起已複欲還入。
無色者非種種功德莊嚴。
是故聖起已不欲入世尊說。
若不欲入者當教
複次如彼行者。
謂神足智作證成神通時。
始習初如胡麻。
便一寸四寸一尺二尺半尋一尋一丈丈五二丈。
謂神足智作證成神通已。
一發意乃至阿迦貳吒。
如是彼行者入超越時。
要當初用随順。
從五枝至五枝。
從四枝至四枝以故爾。
或曰。
此欲界難可斷難可破難可度。
因彼故初禅立五枝。
初禅非難可斷非難可破易可度。
是故二禅立四枝。
二禅染污喜難可斷難可破難可度。
因彼故三禅立五枝。
三禅非難可斷非難可破非難可度。
以是故四禅立四枝。
或曰。
此欲界五欲可得。
因彼故初禅立五枝。
初禅無五欲可得。
為彼故二禅立四枝。
二禅五種喜相應愛可得。
因彼故三禅立五枝。
三禅無五種喜相應愛可得。
因彼故四禅立四枝。
以是故初禅三禅立五枝。
二禅四禅立四枝。
問曰。
如初禅信可得。
何以故信立二禅枝。
不立初禅。
答曰。
前已說順義是枝義。
謂法諸地随順定此立枝。
或曰。
謂處彼行者極信界棄欲。
極信地棄欲。
謂彼行者此欲界多諸惡。
除欲已便作是念。
我已度此不定界。
此定界不知當雲何度。
如初禅已除欲。
彼意極定作是念。
此一切可離從欲界至第一有。
謂處彼行者。
極信界棄欲極信地棄欲。
以是故信立二禅枝不立初禅枝。
問曰。
如猗一切地可得。
何以故立三禅枝。
答曰。
此前已說。
謂法諸地随順定此立枝。
或曰。
二禅染污愛不定。
如羅刹種可得。
謂彼行者三禅地退。
世尊說應止彼以是故猗立三禅枝餘地不立。
問曰。
如猗及護一切地可得。
何以故猗立三禅枝護立四禅枝。
答曰。
相壞故猗壞護故不立三禅枝。
護壞猗故不立四禅枝。
問曰。
雲何此法相壞。
答曰。
猗者能止護者不求此極相違。
如諸人去住眠覺此極相違如是猗者能止護者不求此極相違。
是謂相壞。
故猗立三禅枝護立四禅枝問曰。
如念及正智四禅可得。
何以故念立四禅枝正智不立四禅枝。
答曰。
三禅道娆亂。
自地亦娆亂。
道娆亂者。
二禅地染污喜不定如羅刹。
謂令行者三禅退。
世尊說當正念。
莫令二禅地喜于三禅地退。
已地亂者。
彼三禅地樂一切生死中最妙。
世尊說當知。
莫著此樂令不至上地。
四禅雖有道娆亂。
但無己地娆亂。
道娆亂者。
彼三禅中樂一切生死中最妙。
世尊說當正念。
莫著此三禅地樂令于四禅地退。
謂己地無娆亂。
可說正智。
莫著令不能至上地。
以具故念及正智立三禅枝。
四禅立念枝不立正智。
問曰。
此中雲何說禅。
雲何禅枝。
答曰。
禅者定也。
枝者餘法也。
問曰。
如汝說。
應初禅三禅有四枝。
二禅四禅有三枝。
答曰。
定者亦是禅亦是禅枝。
餘枝雖是禅枝非是禅。
如正見是道亦是道枝。
餘者雖是道枝非是道。
擇法覺意是覺意亦覺枝。
餘者雖是覺枝非覺。
定是神亦是神足。
餘雖神足非神。
非時不食是齋亦是齋枝。
餘雖是齋枝非是齋。
如是定是禅亦是禅枝。
餘雖是禅枝非是禅。
如世尊契經說。
四禅現法安樂遊處。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四禅現法安樂遊處。
答曰。
凡夫現法意計著樂。
意不舍離欲界。
欲令勸離欲界結故。
世尊說契經。
謂彼著少所樂。
不欲棄欲界結。
世尊說若欲極廣受無量樂者。
當棄欲界結。
根本地現在前。
彼中無量樂可得。
是謂凡夫現法意計著樂意不舍離欲界欲令勸離欲界結故。
世尊說契經。
四禅現法安樂遊處。
問曰。
如此後世安樂遊處。
何以故世尊說現法安樂遊處。
不說後世安樂遊處。
答曰。
此應說如現法安樂遊處。
後世安樂處亦當說。
若未說者是世尊有餘言。
此現義義門義略義度當知是義。
或曰。
已說現法安樂遊處。
當知已說後世安樂遊處。
或曰。
現法安樂遊處是因。
後世安樂遊處是果。
如因果已作當作已成當成已生當生已連續當連續。
如是盡當知。
或曰。
現法安樂遊處者是近。
後世安樂遊處者是遠。
或曰。
現法安樂遊處者是粗。
後世安樂遊處者是細。
如粗及細。
如是可見不可見。
可現不可現。
如是盡當知。
或曰。
謂一切現法安樂遊處。
非一切後世安樂遊處。
或曰。
謂現法安樂遊處者一切聖。
後世安樂遊處者非一切聖。
或曰。
謂一切可信凡夫及慧者。
此法及外法。
或有不信後世。
何況信後世安樂遊處。
以是故佛契經說。
四禅現法安樂遊處。
如世尊契經說四禅為食。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四禅為食。
答曰。
長養法身故。
如餘食長養衆生。
如是禅長養法身。
是謂世尊契經說四禅為食。
如世尊契經說四禅為坐。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四禅為坐。
答曰。
為高廣故。
高者出欲界故。
廣者攝無量善法故。
問曰。
何以故名為坐。
答曰。
諸聖生死疲勞。
除生死疲勞故說四禅為坐。
如人涉路疲極坐休息。
如是諸聖生死疲勞。
坐禅休息已除生死疲勞。
以是故佛契經說四禅為坐。
如世尊契經說。
四禅為四功德。
四無色為一功德。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四禅為四功德。
說四無色為一功德。
答曰。
禅者種種若幹相非相似。
是故可得一一功德。
無色者非種種非若幹相非不相似。
是故一切合已說一功德。
或曰。
禅者種種功德莊嚴。
是故一切合已說一功德。
或曰。
禅者多有妙法。
是故一一說功德。
無色者無多妙法。
是故一切合已說一功德。
或曰。
禅者粗可見可現。
是故說一一功德。
無色者細不可見難可現。
是故一切合已說一功德。
以是故佛契經說四禅為四功德。
四無色為一功德。
如世尊契經說。
末那此四增心現法安樂遊處。
比丘禅起已我說當還入末那。
此四息解脫度色至無色。
比丘禅起已我說當教他。
問曰。
何以故佛世尊說四禅起已當還入。
說四無色起已當教他。
答曰。
此禅者種種若幹相非相似。
是故彼聖起已還複欲入。
無色者非種種非若幹相非不相似。
是故聖起已不欲還入。
世尊說若不欲入者當教他。
教他已。
謂彼心入心起不令忘。
或曰。
禅者種種功德莊嚴。
是故聖起已複欲還入。
無色者非種種功德莊嚴。
是故聖起已不欲入世尊說。
若不欲入者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