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根至無知根。
此梵志有爾所根。
如是如來根根所攝施設而施設。
梵志若如是說非此根。
如沙門瞿昙所施設。
我舍此根更施設餘根者。
彼但有言數問已。
不知增益生癡。
何以故。
如非境界。
問曰。
何以故說。
此梵志有爾所根。
如是如來根根所攝施設而施設。
答曰。
止彼本所聞。
謂彼施設一根至百二十根。
此非如彼所說。
我是一切智一切見。
猶不能增減二十二根。
況複異學以見壞意成就凡智。
以是故彼梵志問根。
不問界入陰谛沙門果道品及緣起二十二根者。
眼根至無知根問曰名有二十二根種有幾阿毗昙者說曰。
師說也。
名有二十二根。
種有十七。
阿毗昙者五根。
不欲令是種男根女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問曰。
男根女根何以不欲令是種。
答曰。
彼說如阿毗昙中所說。
雲何女根身根少分。
雲何男根身根少分。
彼離身根不欲令男女根别有種。
問曰。
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何以故。
不欲令是種。
答曰彼說此九根合聚未知根。
九根合聚已知根。
九根合聚無知根。
合聚九根者。
意根三痛根信五。
此九根或時未知根。
知時已知根。
或時無知根。
見道中未知根。
思惟道中已知根。
無學道中無知根。
堅信堅法意中未知根。
信解脫見到身證意中已知根。
慧解脫俱解脫意中無知根。
如此九根或未知根。
或已知根或無知根。
以是故。
彼名有二十二根。
種有十七。
尊者昙摩多羅說。
名有二十二根。
種有十四。
彼尊者昙摩多羅。
此五根不欲令是種。
更有三命根護根定根。
問曰。
彼何以故。
命根不欲令是種。
答曰。
此命根不相應行陰所攝。
彼尊者昙摩多羅不相應行陰非是種。
問曰。
彼何以故。
護根不欲令是種。
答曰。
彼尊者昙摩多羅說。
有爾所痛。
謂若樂若苦彼不苦不樂痛。
亦不能苦亦不能樂。
此雲何痛。
問曰。
彼佛契經雲何通。
佛說三痛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
答曰。
彼說有樂痛苦痛。
或軟或增上或鈍或利謂彼樂痛苦痛軟樂痛苦痛鈍樂痛苦痛止。
是彼不苦不樂痛。
但彼離苦樂不欲更有痛。
以故爾。
問曰。
彼何以故。
定根不欲令是種。
答曰。
彼從契經起。
佛契經說。
定根雲何。
答曰。
善意一心。
彼昙摩多羅離心更無别定種。
以是故。
彼名二十二根。
種有十四。
尊者佛陀提婆說。
名有二十二根。
種或二或五。
謂彼盡是有為法二分四大及心。
彼說色根者是四大差降。
無色根者是心差降。
以是故。
彼名有二十二根。
種或二或五。
如是說者名有二十二根。
種有十七。
如名如種如是名數種數名相種相名異種異名别種别名覺種覺。
如是盡當知。
尊者瞿沙說曰。
應說一根。
是第一義意根也。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此是内是普是共緣。
内者内入所攝。
普者從阿鼻地獄至第一有可得。
共緣者一切法緣。
謂餘根離此聚中。
眼根耳鼻舌身根男女根。
雖是内。
非是普非是共緣。
五根中除護根。
餘四痛雖共緣。
非是内。
非是普。
護根及信五雖普及共緣。
非是内。
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無别種。
彼前已說。
謂根合聚。
問曰。
餘根何因得根名。
答曰。
依故猗故染著故淨故已淨故。
依者眼根耳鼻舌身根也。
猗者命根也。
染著者五痛也。
淨者信五也。
已淨者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也。
問曰。
若爾者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
答曰。
此欲界中淫稷淫種。
此淫稷淫種因男根女根也。
或曰。
因五事故。
一者生生。
二者生欲樂。
三者能止結。
四者依起染污身識。
五者定行淫人。
生生者胎生也。
生欲樂者。
彼淫人于此處起欲樂已遍身中生樂。
如聖人從眉間起聖樂已遍身中生樂。
如是彼淫者此處起欲樂已遍身中生樂。
能止結者。
須臾止也。
依染污身識者。
依餘三種生識善不善無記。
依男根女根已必生不善身識非是善。
非是無記。
定行淫人者。
習淫心非不習淫心。
是五事故。
一生生。
二生欲樂。
三能止結。
四依起染污身識。
五定行淫人。
以是故。
男根女根得名。
更有說者。
此中命根六。
當說第一義根。
命根六者。
眼根耳鼻舌身命根。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此根本衆生種。
問曰。
若此根本衆生種。
彼餘根何因得名。
答曰。
因種因染著因淨因已淨。
因種者意根也。
因染著者五痛也。
因淨者信五也。
因已淨者三無漏根也。
以是故餘根得名。
問曰。
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
答曰。
謂此中轉生人。
亦生出要人。
轉生人者。
如六師也。
生出要人者。
佛辟支佛聲聞也。
以是故男根女根得名。
或曰。
命根八當說第一義根。
命根八者。
眼根耳鼻舌身男女命根也。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此根本衆生種。
問曰。
若此根本種者。
彼餘根何因得名。
答曰。
因種因染著因淨因已淨得根名。
因種者意根也。
因染著者五痛也。
因淨者信五也。
因已淨者三無漏根也。
以是故餘根得名。
此是根根性己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名根。
根有何義。
答曰。
增上義是根義。
明義是根義。
收義是根義。
宗義是根義。
最義是根義。
勝義是根義。
妙義是根義。
生義是根義。
問曰。
若增上是根義者。
一切有為法各各相增。
無為法亦有為法增。
何以故。
立二十二根。
答曰。
此增上緣或增上或軟或妙或下。
謂彼增上緣增上及妙。
當知二十二根。
謂增上緣軟及下。
當知餘法。
或曰。
雖一切有為法各各相增及無為法有為法增。
但餘無有增上緣如是增如是明如是收如是宗如是最如是勝如是妙。
如二十二根。
如人各各相增。
但餘無有增上緣。
如村中主國中王四天下轉輪王。
大千國梵王。
三千大千世界佛世尊。
如是雖一切有為法各各相增及無為法有為法增。
但餘無有增上如是增如是明如是收如是宗如是最如是勝如是妙。
如二十二根。
是故說增上義明義收義宗義最義勝義妙義生義是根義。
問曰。
若增上義是根義。
此根義何所為增上緣。
答曰。
眼根四事為增上緣。
一者己身端嚴。
二者持己身。
三者依生識。
四者不共事。
己身端嚴者。
極令身妙具足一切支節。
若眼根不具。
彼非端正多所增惡。
若眼具已。
顔貌端正衆不增惡。
是謂己身端嚴也。
持己身者。
眼見好惡除惡從好。
令身久住。
是謂持己身也。
依生識者。
依此眼生眼識。
是謂依生識也。
不共事者。
眼根見色此事餘根無也。
耳根亦四事為增上緣。
一者己身端嚴二者持己身。
三者依生識。
四者不共事。
己身端嚴者。
極令身妙具足一切支節。
若耳根不具。
彼非端正多所增惡。
若耳根具足顔貌端正衆不增惡。
是謂己身端嚴也。
持己身者。
耳聞好惡除惡從好。
令身久住。
是謂持己身也。
依生識者。
依此耳生耳識。
是謂依生識也。
不共事者。
耳根聞聲此事餘根無也。
更有說者。
眼根持生死身為增上緣。
如所說偈。
眼見諸惡 如實當求 慧以存世 除去諸惡 耳根持法身為增上緣。
如所說偈。
聞法能知 聞惡不作 聞除非義 聞得至滅 更有說者。
眼根耳根俱持生死身及法身為增上緣。
持生死身如前所說。
持法身者。
眼根近善知識誦習耳根聞法。
近善知識及聞法已。
思惟念向法次法。
以是故彼契經說。
彼時梵摩梵志二根不壞。
眼根及耳根。
問曰。
何以故。
一切根中說二根不壞。
眼根及耳根。
答曰。
謂二根入佛法中是門是度是道。
以是故。
一切根中說二根不壞。
眼及耳根。
鼻根舌根身根亦四事為增上緣。
一者己身端嚴。
二者持己身。
三者依生識。
四者不共事。
己身端嚴者。
極令身妙具足一切支節。
若三根不具者非端正多所增惡。
三根具者顔貌端正衆不增惡。
是謂己身端嚴也。
持己身者。
依此三根通揣食。
謂揣食即三入香味細滑是。
是謂持己身也。
依生識者。
依此三根生三識。
是謂依生識也。
不共事者。
謂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
此事餘根無也。
意根二事為增上緣。
一者次生當來有。
二者自在。
次生當來有者。
如所說。
阿難。
若識不入母胎。
甯名色膜漸厚不。
阿難曰。
不也世尊。
是謂次生當來有也。
自在者。
如所說。
比丘。
心牽世間心煩惱心生自在。
更有說者。
意根複有二事增上緣。
一者染著。
二者清淨。
染著者。
如所說。
心
此梵志有爾所根。
如是如來根根所攝施設而施設。
梵志若如是說非此根。
如沙門瞿昙所施設。
我舍此根更施設餘根者。
彼但有言數問已。
不知增益生癡。
何以故。
如非境界。
問曰。
何以故說。
此梵志有爾所根。
如是如來根根所攝施設而施設。
答曰。
止彼本所聞。
謂彼施設一根至百二十根。
此非如彼所說。
我是一切智一切見。
猶不能增減二十二根。
況複異學以見壞意成就凡智。
以是故彼梵志問根。
不問界入陰谛沙門果道品及緣起二十二根者。
眼根至無知根問曰名有二十二根種有幾阿毗昙者說曰。
師說也。
名有二十二根。
種有十七。
阿毗昙者五根。
不欲令是種男根女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問曰。
男根女根何以不欲令是種。
答曰。
彼說如阿毗昙中所說。
雲何女根身根少分。
雲何男根身根少分。
彼離身根不欲令男女根别有種。
問曰。
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何以故。
不欲令是種。
答曰彼說此九根合聚未知根。
九根合聚已知根。
九根合聚無知根。
合聚九根者。
意根三痛根信五。
此九根或時未知根。
知時已知根。
或時無知根。
見道中未知根。
思惟道中已知根。
無學道中無知根。
堅信堅法意中未知根。
信解脫見到身證意中已知根。
慧解脫俱解脫意中無知根。
如此九根或未知根。
或已知根或無知根。
以是故。
彼名有二十二根。
種有十七。
尊者昙摩多羅說。
名有二十二根。
種有十四。
彼尊者昙摩多羅。
此五根不欲令是種。
更有三命根護根定根。
問曰。
彼何以故。
命根不欲令是種。
答曰。
此命根不相應行陰所攝。
彼尊者昙摩多羅不相應行陰非是種。
問曰。
彼何以故。
護根不欲令是種。
答曰。
彼尊者昙摩多羅說。
有爾所痛。
謂若樂若苦彼不苦不樂痛。
亦不能苦亦不能樂。
此雲何痛。
問曰。
彼佛契經雲何通。
佛說三痛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
答曰。
彼說有樂痛苦痛。
或軟或增上或鈍或利謂彼樂痛苦痛軟樂痛苦痛鈍樂痛苦痛止。
是彼不苦不樂痛。
但彼離苦樂不欲更有痛。
以故爾。
問曰。
彼何以故。
定根不欲令是種。
答曰。
彼從契經起。
佛契經說。
定根雲何。
答曰。
善意一心。
彼昙摩多羅離心更無别定種。
以是故。
彼名二十二根。
種有十四。
尊者佛陀提婆說。
名有二十二根。
種或二或五。
謂彼盡是有為法二分四大及心。
彼說色根者是四大差降。
無色根者是心差降。
以是故。
彼名有二十二根。
種或二或五。
如是說者名有二十二根。
種有十七。
如名如種如是名數種數名相種相名異種異名别種别名覺種覺。
如是盡當知。
尊者瞿沙說曰。
應說一根。
是第一義意根也。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此是内是普是共緣。
内者内入所攝。
普者從阿鼻地獄至第一有可得。
共緣者一切法緣。
謂餘根離此聚中。
眼根耳鼻舌身根男女根。
雖是内。
非是普非是共緣。
五根中除護根。
餘四痛雖共緣。
非是内。
非是普。
護根及信五雖普及共緣。
非是内。
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無别種。
彼前已說。
謂根合聚。
問曰。
餘根何因得根名。
答曰。
依故猗故染著故淨故已淨故。
依者眼根耳鼻舌身根也。
猗者命根也。
染著者五痛也。
淨者信五也。
已淨者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也。
問曰。
若爾者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
答曰。
此欲界中淫稷淫種。
此淫稷淫種因男根女根也。
或曰。
因五事故。
一者生生。
二者生欲樂。
三者能止結。
四者依起染污身識。
五者定行淫人。
生生者胎生也。
生欲樂者。
彼淫人于此處起欲樂已遍身中生樂。
如聖人從眉間起聖樂已遍身中生樂。
如是彼淫者此處起欲樂已遍身中生樂。
能止結者。
須臾止也。
依染污身識者。
依餘三種生識善不善無記。
依男根女根已必生不善身識非是善。
非是無記。
定行淫人者。
習淫心非不習淫心。
是五事故。
一生生。
二生欲樂。
三能止結。
四依起染污身識。
五定行淫人。
以是故。
男根女根得名。
更有說者。
此中命根六。
當說第一義根。
命根六者。
眼根耳鼻舌身命根。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此根本衆生種。
問曰。
若此根本衆生種。
彼餘根何因得名。
答曰。
因種因染著因淨因已淨。
因種者意根也。
因染著者五痛也。
因淨者信五也。
因已淨者三無漏根也。
以是故餘根得名。
問曰。
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
答曰。
謂此中轉生人。
亦生出要人。
轉生人者。
如六師也。
生出要人者。
佛辟支佛聲聞也。
以是故男根女根得名。
或曰。
命根八當說第一義根。
命根八者。
眼根耳鼻舌身男女命根也。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此根本衆生種。
問曰。
若此根本種者。
彼餘根何因得名。
答曰。
因種因染著因淨因已淨得根名。
因種者意根也。
因染著者五痛也。
因淨者信五也。
因已淨者三無漏根也。
以是故餘根得名。
此是根根性己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名根。
根有何義。
答曰。
增上義是根義。
明義是根義。
收義是根義。
宗義是根義。
最義是根義。
勝義是根義。
妙義是根義。
生義是根義。
問曰。
若增上是根義者。
一切有為法各各相增。
無為法亦有為法增。
何以故。
立二十二根。
答曰。
此增上緣或增上或軟或妙或下。
謂彼增上緣增上及妙。
當知二十二根。
謂增上緣軟及下。
當知餘法。
或曰。
雖一切有為法各各相增及無為法有為法增。
但餘無有增上緣如是增如是明如是收如是宗如是最如是勝如是妙。
如二十二根。
如人各各相增。
但餘無有增上緣。
如村中主國中王四天下轉輪王。
大千國梵王。
三千大千世界佛世尊。
如是雖一切有為法各各相增及無為法有為法增。
但餘無有增上如是增如是明如是收如是宗如是最如是勝如是妙。
如二十二根。
是故說增上義明義收義宗義最義勝義妙義生義是根義。
問曰。
若增上義是根義。
此根義何所為增上緣。
答曰。
眼根四事為增上緣。
一者己身端嚴。
二者持己身。
三者依生識。
四者不共事。
己身端嚴者。
極令身妙具足一切支節。
若眼根不具。
彼非端正多所增惡。
若眼具已。
顔貌端正衆不增惡。
是謂己身端嚴也。
持己身者。
眼見好惡除惡從好。
令身久住。
是謂持己身也。
依生識者。
依此眼生眼識。
是謂依生識也。
不共事者。
眼根見色此事餘根無也。
耳根亦四事為增上緣。
一者己身端嚴二者持己身。
三者依生識。
四者不共事。
己身端嚴者。
極令身妙具足一切支節。
若耳根不具。
彼非端正多所增惡。
若耳根具足顔貌端正衆不增惡。
是謂己身端嚴也。
持己身者。
耳聞好惡除惡從好。
令身久住。
是謂持己身也。
依生識者。
依此耳生耳識。
是謂依生識也。
不共事者。
耳根聞聲此事餘根無也。
更有說者。
眼根持生死身為增上緣。
如所說偈。
眼見諸惡 如實當求 慧以存世 除去諸惡 耳根持法身為增上緣。
如所說偈。
聞法能知 聞惡不作 聞除非義 聞得至滅 更有說者。
眼根耳根俱持生死身及法身為增上緣。
持生死身如前所說。
持法身者。
眼根近善知識誦習耳根聞法。
近善知識及聞法已。
思惟念向法次法。
以是故彼契經說。
彼時梵摩梵志二根不壞。
眼根及耳根。
問曰。
何以故。
一切根中說二根不壞。
眼根及耳根。
答曰。
謂二根入佛法中是門是度是道。
以是故。
一切根中說二根不壞。
眼及耳根。
鼻根舌根身根亦四事為增上緣。
一者己身端嚴。
二者持己身。
三者依生識。
四者不共事。
己身端嚴者。
極令身妙具足一切支節。
若三根不具者非端正多所增惡。
三根具者顔貌端正衆不增惡。
是謂己身端嚴也。
持己身者。
依此三根通揣食。
謂揣食即三入香味細滑是。
是謂持己身也。
依生識者。
依此三根生三識。
是謂依生識也。
不共事者。
謂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
此事餘根無也。
意根二事為增上緣。
一者次生當來有。
二者自在。
次生當來有者。
如所說。
阿難。
若識不入母胎。
甯名色膜漸厚不。
阿難曰。
不也世尊。
是謂次生當來有也。
自在者。
如所說。
比丘。
心牽世間心煩惱心生自在。
更有說者。
意根複有二事增上緣。
一者染著。
二者清淨。
染著者。
如所說。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