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三卷

關燈
未來惑。

    故名拔除。

    六濟五怖畏。

    五怖畏者。

    一自責畏。

    二畏他責。

    三畏治罰。

    四畏惡道。

    五畏衆集。

    一自責畏者。

    如人作諸罪惡。

    晝夜怖畏。

    二他責畏者。

    既自作惡。

    恒恐他及冥中天神見之。

    而懷怖畏。

    三治罰畏者。

    身所作惡恒懼王治。

    四惡道畏者。

    既有罪自随畏生惡道。

    五衆集畏者。

    三業不淨。

    兼知解不深。

    恒怖畏德衆。

    若人已證見法身。

    則離此五畏故。

    說法身為濟五怖畏。

    七斷六道果報者。

    道義衆多。

    略說二種。

    一行處故名為道。

    五陰為所行處。

    三世為能行。

    又以生老病死四苦所遊處故名為道。

    二者六種同異故名為道。

    如人同人異于五道餘亦如是。

    是同異類。

    雲何名道。

    有二。

    一衆生所輪轉處。

    二業所行處故。

    以此二義立名為道。

    如來法身無複此道。

    若有餘涅槃業盡。

    衆生輪轉果未盡。

    無餘涅槃因果二種俱盡。

    故名斷滅六道。

    若有處說如來法身。

    當知與此七名相應。

    是說名竟。

    複次說法身相者。

    諸苦靜息。

    是法身相。

    為靜苦緣故。

    複次說法身味。

    味者有二。

    一不退堕故名為味。

    二安樂故名為味。

    衆生在生死中。

    乃至夢中并未曾見。

    若修正行人。

    求見此法。

    得見之時。

    即得不退安樂故。

    以安樂為味。

    複次說法身事。

    事者以無相為事。

    五陰相于中盡無餘故。

    又以無戲論為事。

    戲論有三。

    一貪愛二我慢。

    三諸見。

    是三戲論如來滅之已盡故。

    以無戲論為事。

    戲論者。

    有三義。

    一能違礙實理。

    二名虛诳世間。

    三障隔解脫。

    初違正境。

    次違正行。

    後違正得。

    合此三義。

    名為戲論。

    又戲論有九種。

    一通計我。

    二的計是我。

    三計我應生。

    四計我不更生。

    五計我有色應生。

    六計我無色應生。

    七計我有想應生。

    八計我無想應生。

    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

    一通計我者。

    于五陰中。

    通執有我。

    而不能分别即離。

    但漫執故。

    二是我者。

    于現世五陰中。

    随取一陰為我。

    而言是者。

    是的别義。

    定是二處。

    一定在現世有。

    二定在一陰上執。

    故名為是。

    三計我應生者。

    一切諸見不出有無二種。

    由有見故。

    所以執常。

    于無見中。

    複有二種。

    一邪見者。

    謂一切無因無果。

    并撥三世故。

    二斷見者。

    謂唯有現在。

    不信未來故。

    四計我不更生者。

    此計因斷見起。

    五計我有色應生者。

    于欲色二界中。

    以色為我。

    此執則因常見故起。

    六計我無色應生者。

    于無色界中。

    計受心法為我。

    觀色壞滅。

    此三法不滅。

    因常見故起。

    七計我有想應生者。

    于三界中。

    除無想及非想天。

    所餘諸處。

    并計有想為我。

    因常見起。

    八計我無想應生者。

    計無想天及草木等為我。

    以同無想心故由因常見起。

    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者。

    此計有頂處為我。

    以觀想為系縛。

    計涅槃為坑塹。

    若不除想。

    無由解脫。

    有系縛故。

    若并除想複恐失我堕涅槃塹。

    何以故。

    想與于我不得相離故。

    不得棄及與不棄。

    為系縛故。

    欲除于想故名非想。

    恐失我故。

    不敢并除故。

    名非非想。

    由此散亂心。

    不得涅槃故。

    說此等名為戲論。

    若能觀證法身。

    一切戲論并不複生。

    外曰。

    于法身中。

    何用立此相等諸義。

    如汝所立。

    法身應決定是無。

    不可執故。

    若物非六識所得。

    決定是無。

    如兔角。

    兔角者。

    非六識所得。

    定是無故。

    法身亦爾。

    是故法身決定是無。

    何用諸義。

    答曰。

    汝言非六識所見故法身無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以由方便能證涅槃故。

    想稱正行是名方便。

    由此方便。

    是故法身可知可見。

    譬如由他心通故。

    則能得見出世聖心 釋曰。

    他心通者。

    有三種因緣所得兩是方便。

    一是正道方便。

    二者一因天耳。

    二由天眼。

    因天耳故。

    聞覺觀聲。

    由此聲故。

    得知他心。

    依天眼能見他肉心孔中有水水相。

    若黑則知癡。

    生黃則知貪。

    赤則知嗔。

    青白則知善。

    見缥色時知是無記。

    因于耳目方便故。

    比知他心。

    次正道者。

    若欲得他心通。

    須緣自心。

    先修觀行。

    不用現在心觀現世心自體不得一時見故。

    以現在心能觀過去心。

    何以故。

    可追緣故。

    從遠至近。

    次第向後。

    初則觀無量念。

    如是漸漸至一刹那。

    乃至滅一刹那。

    于自心觀中而得自在。

    然後取前人心作自境界。

    以修觀行。

    初入觀時。

    須作願心。

    起要期意。

    先須假想觀前人身身相具足。

    如是遣析除皮肉骨三相都盡。

    唯餘心在。

    細細修習。

    緣前人心。

    随其利鈍。

    遠近奢促。

    自能徹見。

    如彼所緣。

    我皆能見種種諸心故。

    如他聖心。

    雖過六根境。

    亦能得見。

    如來法身亦複如是。

    雖非六識所見由方便正行。

    所以能見。

    故知是有。

    不得同無。

    複次更有别義知法身不無。

    何以故。

    若法身無者。

    則諸正行皆應空失。

    以正見為先行。

    攝戒定慧等善法故。

    所修正行不空無果。

    由此正行能得果故。

    故知法身非無。

    若汝說法身定無。

    而正行能令至五陰入等滅盡故。

    當知正行不無果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涅槃不有故。

    若五陰等無是涅槃者。

    則去來二世陰等并無應是涅槃。

    而此二世陰等無處。

    既非涅槃故知不取。

    陰無之處名為涅槃。

    又若汝取此為涅槃者。

    狂醉等人應有涅槃。

    而其無者。

    故知陰等無處非涅槃也。

    又若汝言現世五陰無為涅槃者。

    是義不然何以故。

    無是無故。

    若法現在。

    則非是無。

    更互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