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三卷

關燈
因。

    不離二修。

    而得成就。

    二修者。

    一如理修。

    二如量修。

    故世間所知。

    唯有二種。

    一人二法。

    若能通達此二空者。

    則為永得應如實際。

    是故名為如理。

    如量際者。

    窮源達性。

    究法界源故名為際。

    如理修者。

    不壞人法。

    何以故。

    如此人法本來妙極寂靜為性故。

    無增無減。

    離有離無。

    寂靜相者。

    自性清淨諸惑本來無生。

    見此二空名寂靜相。

    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谛。

    惑本無生淨心不執名為滅谛是心有自性清淨。

    及有煩惱惑障。

    如此兩法。

    無流界中。

    善心惡心獨自行故。

    于一念中。

    兩心不相應故。

    此兩法難可通達。

    如勝鬘經說。

    世尊。

    善心念念滅不住。

    諸惑不能染惡心念念滅。

    諸惑亦不染。

    世尊。

    煩惱不觸心。

    心不觸煩惱。

    雲何無觸法。

    而能得染心。

    如此而知名如理智。

    如量智者。

    究竟窮知一切境名如量智。

    若見一切衆生乖如境智。

    則成生死若扶從境智。

    則得涅槃。

    一切如來法。

    以是義故。

    名為如量。

    至初地菩薩得此二智。

    以通達遍滿法界理故。

    生死涅槃二法俱知。

    又此兩智是自證智見。

    由自得解不從他得。

    但自得證知。

    不令他知故。

    名自證知見。

    又此二智有二種相。

    一者無著。

    二者無礙。

    言無著者。

    見衆生界自性清淨。

    名為無著。

    是如理智相。

    無礙者。

    能通達觀無量無邊界故。

    是名無礙。

    是如量智相。

    又此二智有二義。

    如理智為因。

    如量智為果。

    言如理為因者。

    能作生死及涅槃因。

    如量為果者。

    由此理故。

    知于如來真俗等法具足成就。

    又如理智者。

    是清淨因。

    如量智者。

    是圓滿因。

    清淨因者。

    由如理。

    智三惑滅盡。

    圓滿因者。

    由如量智三德圓滿故。

    前不可思量無二無分别等。

    三名為離欲。

    以清淨照了對治等。

    三名離欲因。

    是名如來轉依攝持八種功德 複次轉依法身有七種名。

    應知。

    一沉沒。

    沉沒取陰故。

    二寂靜。

    諸行無生故。

    三棄舍。

    棄舍諸餘伴故。

    四過度。

    出二苦故。

    五拔除。

    拔除本識故。

    六濟度。

    濟度五怖畏故。

    七斷。

    斷于六道果報故 釋曰。

    言沉沒取陰者。

    取名貪愛有四種一欲取。

    二見取。

    三戒取。

    四我語取。

    取有二義。

    一受取。

    二受資糧。

    受取者。

    如因受生愛。

    受資糧者。

    為貪此受故。

    取四種資糧。

    四資糧者。

    即四取也。

    一欲取者。

    貪欲界六塵。

    二見取者。

    于欲界中。

    唯除戒取與常見二種。

    所餘四見。

    名之為見。

    貪愛此見。

    名為見取。

    三戒取者。

    于三界中。

    取世間邪正二道。

    為離苦得樂。

    是名為戒。

    貪着此戒故名為取。

    四我語取。

    我語者緣内身故。

    一切内法為我語。

    貪着内法名我語取。

    色無色界定緣内法成故名我語。

    貪着此定。

    名之為取。

    此四取前二屬斷見。

    但執現在。

    謂無未來。

    後二屬常見。

    執有未來故。

    又前二是在家人起。

    後二是出家人執。

    又前二在家出家鬥诤因。

    後二為在家出家修行因。

    又前二欲取為所成。

    見取為能成。

    後二我語為能成。

    戒取為所成。

    複次陰者。

    有衆多義。

    如别釋。

    今略明有二義。

    一能生取凡夫五陰能為取因緣故。

    二從取生。

    即此五陰。

    是取家果故。

    故言取陰。

    而言沉沒者。

    于法身中。

    因果俱無故稱沉沒。

    取為對治故沈。

    陰為報盡稱沒。

    故說法身約取陰永無。

    是名沉沒。

    二寂靜諸行者。

    一切有為法名行。

    與四相相應故。

    四相者。

    一生二異。

    三住四滅。

    一切有為法。

    約前際與生相相應。

    約後際與滅相相應。

    約中與異住相相應。

    行役不息故名為行。

    如來法身則不如是。

    約前無生。

    約後無滅。

    中無病老。

    湛然常住。

    無生故說寂。

    無滅故說靜。

    約前不更生。

    離意生身故。

    約後不更死。

    已過不可思惟退堕故。

    約前後際不被損污。

    過無明住地煩惱病故。

    三棄舍諸餘。

    諸餘者。

    二乘人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

    二業餘。

    即無漏業。

    三果報餘。

    謂意生身。

    一煩惱餘應滅。

    二道餘應修。

    三虛妄餘應除。

    如來已離虛妄。

    說名無餘。

    二乘未離故名為餘。

    如來轉依法身。

    已度四種生死故。

    一切煩惱虛妄已滅盡故。

    一切道已修故。

    棄生死舍道谛故。

    此二無四德故。

    唯法身獨住四德圓滿故。

    是名棄舍諸餘。

    四過度二苦者。

    苦違逆為義。

    逆有二。

    一違聖人意。

    是聖人怨。

    能惱聖故。

    二聖意違逆。

    以聖能除之故。

    二苦者。

    一凡夫苦樂二受。

    二聖人行苦即舍受。

    又二者。

    一身苦。

    二心苦。

    又二者。

    一名苦。

    二色苦。

    又二者。

    一二乘界内苦。

    二菩薩界外苦。

    故法身地中無二乘粗苦。

    故名為過。

    無菩薩四種生死細苦。

    故名為度。

    是名過度二苦。

    五拔除阿梨耶。

    阿梨耶者。

    依隐為義。

    是生死本。

    能生四種末故。

    四末者。

    煩惱有二。

    業一。

    果報一。

    初煩惱本二者。

    一者一切諸見。

    以無明為本。

    無相解脫門為治道。

    二者離諸見外一切煩惱。

    以貪愛為本。

    無願解脫為對治道。

    次業本一者。

    以凡夫性為本。

    凡夫性者。

    即是身見故。

    次果報本一者。

    一切生死果報。

    依阿梨耶識為本故。

    以未離此識果報不斷。

    于法身中。

    由兩道故。

    二世滅盡故說拔除。

    言兩道者。

    一無分别智。

    能除拔現在虛妄。

    能清淨法身。

    即名盡智。

    二無分别後智。

    能令未來虛妄永不得起。

    圓滿法身。

    即無生智。

    拔者清淨。

    滅現在惑。

    除者圓滿。

    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