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二卷

關燈
人。

    能如真實理。

    入分别性。

    照了何性耶。

    答曰了真實性 問曰。

    修觀行人如真實理。

    入真實性。

    照了何性。

    答曰。

    了依他性故。

    然後得真實性。

    是名通達。

    九若無等者。

    問曰。

    若分别性無。

    有何過失。

    答曰。

    若無分别性。

    則名言不立。

    名言不立故則依他性不得成就。

    乃至淨不淨品。

    并皆不立。

    問曰。

    若無依他性。

    有何過失。

    答曰若無依他性。

    一切煩惱不由功用。

    應自能滅。

    若爾淨品亦不得成。

    問曰。

    若真實性無。

    有何過失。

    答曰若無真實性。

    則一切一切種清淨境不得成故。

    一切者。

    别攝真俗盡。

    一切種者。

    通攝真俗故。

    問曰。

    是真實性者。

    為可立淨為立不淨。

    答曰。

    不可得說定淨不淨。

    若定淨者則一切衆生不勞修行。

    自得解脫故。

    若定不淨者。

    一切衆生修道即無果報。

    若定淨者。

    則無凡夫法。

    若定不淨者。

    則無聖人法。

    何以故。

    淨不淨品皆以如為本故。

    若其定淨。

    不即無明。

    若其不淨。

    不即般若。

    此兩處如性不異故此真如非淨。

    非不淨何以故。

    欲顯真如異眼等諸根。

    異禅定心等故。

    異眼等諸根者諸根既不被染亦應得同如理清淨。

    而不然者。

    以有漏業為因故。

    從本不淨。

    真如不爾。

    在于佛地本性清淨。

    無有從本。

    是不淨義故異諸根。

    異定心等者。

    定體本性自淨。

    可得同真。

    而為四惑所啖故。

    轉成不淨。

    真如之理。

    本來清淨則不如是。

    雖複在無明[谷-禾+卵]中。

    終不為彼所污問曰。

    此三性幾性無體。

    能生有體。

    答曰。

    唯分别一性無體能生依他性體。

    問曰此幾性有體。

    能生有體。

    答曰唯是依他一性有不實體。

    還能生依他體。

    猶如無明生諸行等。

    問曰。

    此三性幾性有體。

    能生無體。

    答曰真實一性能滅依他。

    令其無體故。

    是名若無等。

    十依止者。

    問曰分别性依何法得成。

    答曰。

    依三法故成。

    何者三。

    一相。

    二名。

    三思惟。

    依此三故。

    分别性立。

    問曰。

    依他性依何得成。

    答曰。

    依四法成。

    四法者。

    謂相名分别聖智等。

    依此四法故。

    依他性成。

    問曰。

    真實性依何法得成。

    答曰。

    此性無住無著無有依處。

    境無分别 佛性論顯體分第三中如來藏品第三 複次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

    何者為三。

    一所攝藏。

    二隐覆藏。

    三能攝藏。

    一所攝名藏者。

    佛說約住自性如如。

    一切衆生是如來藏。

    言如者。

    有二義。

    一如如智。

    二如如境。

    并不倒故名如如。

    言來者。

    約從自性來。

    來至至得。

    是名如來。

    故如來性雖因名。

    應得果名。

    至得其體不二。

    但由清濁有異。

    在因時為違二空故起無明。

    而為煩惱所雜故名染濁。

    雖未即顯。

    必當可現故名應得。

    若至果時。

    與二空合。

    無複惑累。

    煩惱不染。

    說名為清。

    果已顯現故名至得。

    譬如水性。

    體非清濁。

    但由穢不穢故。

    有清濁名。

    若泥滓濁亂故不澄清。

    雖不澄清。

    而水清性不失。

    若方便澄渟。

    即得清淨。

    故知淨不淨名。

    由有穢無穢故得。

    非關水性自有淨穢。

    應得至是二種佛性亦複如是。

    同一真如。

    無有異體。

    但違空理故起惑着。

    煩惱染亂故名為濁。

    若不違二空。

    與如一相。

    則不起無明。

    煩惑不染。

    所以假号為清。

    所言藏者。

    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故名為藏。

    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

    一切衆生決無有出。

    如如境者。

    并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

    衆生為如來藏。

    複次藏有三種。

    一顯正境無比。

    離如如境。

    無别一境出此境故。

    二顯正行無比。

    離此智外。

    無别勝智過此智故。

    三為現正果無比。

    無别一果過此果故。

    故曰無比。

    由此果能攝藏一切衆生故。

    說衆生為如來藏。

    二隐覆為藏者。

    如來自隐不現。

    故名為藏。

    言如來者。

    有二義。

    一者現如不颠倒義。

    由妄想故。

    名為颠倒。

    不妄想故。

    名之為如。

    二者現常住義。

    此如性從住自性性來至至得。

    如體不變異故是常義。

    如來性住道前時。

    為煩惱隐覆。

    衆生不見故名為藏。

    三能攝為藏者。

    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

    住如來應得性時。

    攝之已盡故。

    若至果時方言得性者。

    此性便是無常。

    何以故。

    非始得故。

    故知本有。

    是故言常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自體相品第一 複次佛性一切種相有十義應知。

    言十相者。

    一自體相。

    二因相。

    三果相。

    四事能相。

    五總攝相。

    六分别相。

    七階位相。

    八遍滿相。

    九無變異相。

    十無差别相。

    一自體相者。

    有二種。

    一者别相。

    二者通相。

    别相有三種。

    何者為三。

    一者如意功德性。

    二者無異性。

    三者潤滑性。

    所言如意功德相者。

    謂如來藏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如來藏。

    自性是其藏義。

    一切諸法不出如來自性。

    無我為相故。

    故說一切諸法為如來藏。

    二者正法藏。

    因是其藏義。

    以一切聖人四念處等正法。

    皆取此性作境。

    未生得生。

    已生得滿。

    是故說名。

    為正法藏。

    三者法身藏。

    至得是其藏義。

    此一切聖人信樂正性。

    信樂願聞。

    由此信樂心故。

    令諸聖人得于四德。

    及過恒沙數等一切如來功德。

    故說此性名法身藏。

    四者出世藏。

    真實是其藏義。

    世有三失。

    一者對治。

    可滅盡故名為世。

    此法則無對治故名出世。

    二不靜住故名為世。

    由虛妄心果報。

    念念滅不住故。

    此法不爾故名出世。

    三由有倒見故。

    心在世間。

    則恒倒見。

    如人在三界。

    心中決不得見苦法忍等。

    以其虛妄故名為世。

    此法能出世間故名真實。

    為出世藏。

    五者自性清淨藏。

    以秘密是其藏義。

    若一切法随順此性。

    則名為内。

    是正非邪。

    則為清淨。

    若諸法違逆此理。

    則名為外。

    是邪非正。

    名為染濁。

    故言自性清淨藏。

    故勝鬘經言。

    世尊佛性者。

    是如來藏。

    是正法藏。

    是法身藏。

    是出世藏。

    是自性清淨藏。

    由說此五藏義故。

    如意功德而得顯現。

    佛為顯此義故。

    說如意寶。

    譬如人以宿業故。

    感得如意寶珠。

    得此珠已。

    随其意所樂事。

    自然得成。

    佛性亦爾。

    由伏事善知識。

    修諸福慧。

    感得此性。

    便随修行者意。

    各各自得三乘之果故。

    如意功德是其别相。

    二無别異性者。

    凡夫聖人。

    及諸佛無分别。

    心性過失。

    功德究竟清淨。

    處平等遍滿。

    譬如虛空。

    又如土銀金器。

    此三雖異。

    而其性等皆是空。

    空處不别故。

    名無别異性 釋曰。

    言過失者。

    謂凡夫。

    功德者。

    即有學聖人。

    究竟清淨者。

    即諸佛。

    此三處雖殊。

    而其性不異。

    此即以土喻凡夫。

    銀喻學者。

    金喻諸佛。

    雖複三器有異。

    而其空性一種故。

    又是有清淨遍滿等三義。

    有者顯無為義。

    清淨顯無染義。

    遍滿顯無礙義故。

    佛告舍利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