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一卷

關燈
違不。

    若相違者。

    則應一有一無。

    是義不可。

    若無涅槃性衆生。

    則不應有涅槃性。

    汝言具二性者。

    義亦不然。

    何以故。

    如刹底利無婆羅門性。

    二性相違。

    決定無故。

    後則不得為婆羅門。

    乖世道故。

    又若俱有性義者。

    後時決得。

    若不具性義者。

    後決不得。

    若一人具此二義。

    定何所屬。

    又問。

    汝立無佛性衆生。

    始終定無。

    為不定無。

    譬如大地。

    初無金性。

    後時或有。

    有已更無。

    汝立無佛性。

    亦如是不。

    若如此者。

    則應得二乘性竟。

    後更不得。

    得大乘性竟後應更失。

    得定性已。

    後更不定。

    雖修得通達解脫等功德後還更失。

    則修道無用。

    決定立性。

    并成無用故。

    又問。

    汝立無定性衆生如地。

    或時轉為金寶等物。

    無佛性衆生住于下性。

    是人性不定故。

    能轉為涅槃者。

    為今生轉。

    為未來轉。

    若汝謂今生轉者。

    雲何得轉。

    為值三寶得解脫三善根故轉。

    為不值而能得轉。

    若言修功德分故現在轉者。

    何謂無佛性衆生永住下性。

    是義自壞。

    若汝謂今世雖修善根終不得轉。

    未來方轉故名住下性者。

    此性于未來中。

    為修善故轉。

    不修故轉。

    若修故轉。

    今修何故不轉。

    若言未來不修善自然轉者。

    現在未修。

    何故不轉。

    又若汝謂無佛性。

    是定無者。

    如火定熱性。

    不可轉為水冷性。

    佛性亦爾。

    有無應定皆不可轉。

    若不可轉者。

    汝立此定。

    為由因故定。

    不由因故定。

    若由因故定。

    此定不成定。

    何以故。

    本時未是定。

    由因方定故。

    若說不由因而定者。

    則無窮過失。

    是故我說此性亦複不定。

    不由因故。

    是義應成。

    如汝說定等共無因。

    若爾非理之事并應得成。

    二者不平等過失。

    如人謂石女生兩兒。

    一白一黑。

    亦如兔有兩角。

    一利一鈍。

    若人不由因說。

    此不平等義。

    亦應得成。

    如汝所說。

    此若不成。

    汝亦不立。

    三者失同外道。

    有本定有。

    無本定無。

    有不可滅。

    無不可生。

    此等過失。

    由汝邪執。

    無性義生故。

    問曰。

    若爾雲何佛說衆生不住于性。

    永無般涅槃耶。

    答曰。

    若憎背大乘者。

    此法是一闡提因。

    為令衆生舍此法故。

    若随一闡提因。

    于長時中。

    輪轉不滅。

    以是義故。

    經作是說。

    若依道理。

    一切衆生。

    皆悉本有清淨佛性。

    若永不得般涅槃者。

    無有是處。

    是故佛性決定本有。

    離有離無故 佛性論破執分第二中破外道品第二 複次為外道不識佛性故。

    彼立義應知。

    有外道說。

    一切諸法。

    皆有自性。

    等有不空。

    性各異故。

    若諸法悉空。

    無自性者。

    則水火色心。

    生死涅槃。

    并無自性。

    自性既無。

    應可轉火為水。

    轉于涅槃更作生死。

    何以故。

    等無自性故。

    現見火性定熱。

    不可為水。

    水性定濕。

    不可為火。

    涅槃生死。

    亦複如是。

    不可互相轉作。

    如此二法。

    并有自性故。

    若互可轉。

    則修道無用。

    故知諸法各有自性。

    是故不空。

    複次為破外道自性義應知。

    難曰。

    汝說諸法各有自性不空。

    性定異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自性決定不可得故。

    決定者。

    離此泰近泰遠八種不可見因外。

    若物定有。

    則應可見。

    若物定無。

    則不可見。

    譬如兔角及蛇耳等。

    以決定智。

    依道理覓。

    決不可得。

    定永無故。

    諸法自性。

    亦複如是。

    故知諸法無自性故空。

    若汝說瓶等諸物更互各異。

    如瓶異衣等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瓶與色等。

    為即自性。

    為離自性。

    若定即離者。

    義皆不可。

    若是一者。

    則不應有八。

    瓶與數相違故。

    一義不立若定異者。

    緣色則不應得瓶。

    如人緣牛曾不見馬。

    故瓶等即離自性。

    皆不可得。

    若汝說有性有故諸法有。

    自性不空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有性無自性故。

    有性若是自性有者。

    則不離空有二處。

    若有中有者。

    則二有相并無能所用。

    法既以有。

    何勞複須自性有耶。

    若無中有者。

    那不能令兔角龜毛等有。

    故知二處不立。

    複次問曰。

    汝說自性與瓶等。

    為一為異。

    若一者。

    則不應有八性。

    若有八者。

    一數即乖。

    若言異者。

    則不通有便無言智。

    何以故。

    汝言由自性有故有言說。

    及生智慧。

    今既是異故。

    知無言說。

    無言說故。

    智慧不生。

    有無即離。

    皆不可得故。

    自性定無。

    又若汝說。

    汝言亦空。

    是故一切諸法不空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如是語言入諸法攝故。

    語言亦空。

    故知諸法皆空。

    若汝說語言可聞故不空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語言自性不可得故。

    語言因緣種種異故。

    異相者有八事。

    一覺。

    二觀。

    三功用。

    四風氣。

    五八處。

    八處者。

    臍胸喉舌根項齒鼻唇。

    六音聲。

    七名字。

    八開閉。

    具此八義故。

    言聲得生。

    分别語言。

    并入一切諸法攝。

    故知同皆是空。

    又汝言。

    若汝說空平等者。

    雲何于八種因緣。

    但生語言。

    不生餘法。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汝不識他義本故。

    若有人立不從因緣。

    能出語言。

    汝對此人。

    可施此難。

    我今說因果決定。

    不無因緣。

    因果定者。

    如從因生果。

    若果不從因生。

    則應本來有果。

    若因不生果。

    果何緣有。

    若因果俱無性者。

    則自他同無。

    雲何自生不生于他。

    為自果生。

    他果不生故。

    不得無性。

    由因生故。

    不可說有。

    從他生故。

    不可說無。

    以是義故。

    我說因果決定。

    汝難不成。

    如中論偈言 一切處諸法  從自不得生 從他二亦爾  從無因亦然 初言一切處諸法者。

    明處有三。

    一約四生處。

    謂三界生處。

    及無流界生處。

    此四攝一切内外處盡。

    四中所有一切諸法攝法亦盡。

    二約内道外道。

    攝一切所有法。

    處通世出世皆盡。

    三約有情無情。

    攝一切法皆盡。

    處通三世攝有皆盡故言一切處諸法。

    次三句以四種因緣覓諸法實生。

    皆不可得。

    一從自。

    二從他。

    三俱從自他。

    四不從自他。

    尋此四句。

    皆無生義故知諸法悉非性有一。

    不從自生者。

    若從自生。

    生則無用。

    自既以有。

    何勞複生。

    故文言從自不得生。

    二若從他生。

    何不生于異果。

    同皆是無故。

    故言從他不得生。

    三若俱從自他生者。

    亦複不然。

    前約異體相續。

    立自他義。

    如兩物相望故。

    互為自他。

    以張望王。

    張即為自。

    王即為他。

    以王望張。

    王自張他。

    義亦如是。

    此二他性為一為異。

    若兩他性是一者。

    則無自他義。

    非兩相望故若彼他義。

    異此他義者。

    彼即不成他。

    以異他性故。

    彼他既非他。

    此他亦複失本。

    由他望我故。

    我有他義。

    他既非他。

    我他亦失。

    本由他故。

    有自他義。

    既空自性理失。

    竟何俱從自他生耶。

    故言二亦然。

    次約同類因果相望。

    論自他者。

    本由種子為因。

    能生芽果。

    芽必由因故名為果。

    種必生果故得名因。

    因之與果。

    為一為異。

    若定一者。

    則無生義。

    本已是有複何用生。

    若定異者。

    則應生異果。

    既俱是異因。

    何故但生自果。

    不生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