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一卷

關燈
佛性論第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緣起分第一 問曰。

    佛何因緣說于佛性。

    答曰。

    如來為除五種過失。

    生五功德故。

    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除五種過失者。

    一為令衆生離下劣心故。

    二為離慢下品人故。

    三為離虛妄執故。

    四為離诽謗真實法故五為離我執故。

    一為令衆生離下劣心者。

    有諸衆生未聞佛說有佛性理。

    不知自身必當有得佛義故。

    于此身起下劣想。

    不能發菩提心。

    今欲令其發心。

    舍下劣意故。

    說衆生悉有佛性。

    二為離高慢心者。

    若有人曾聞佛說衆生有佛性故。

    因此發心。

    既發心已。

    便謂我有佛性故能發心。

    作輕慢意。

    謂他不能。

    為破此執故。

    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三為離虛妄執者。

    若人有此慢心。

    則于如理如量。

    正智不得生顯故起虛妄。

    虛妄者。

    是衆生過失。

    過失有二。

    一本無。

    二是客。

    一本無者。

    如如理中。

    本無人我。

    作人我執。

    此執無本。

    由無本執故。

    起無明等。

    由無明起業。

    由業起果報。

    如此三種。

    無實根本。

    所執是無故知能執皆成虛妄故。

    由于此執所起無明諸業果報。

    并是虛妄故。

    無受者作者。

    而于中執有。

    是虛妄故言本無。

    二是客者。

    有為諸法皆念念滅。

    無停住義。

    則能罵所罵二無所有。

    但初刹那為舊。

    次刹那為客。

    能罵所罵起而即謝。

    是則初刹那是怨。

    次則非怨。

    以于客中作于舊執此執不實故名虛妄。

    若起此執。

    正智不生。

    為除此執故說佛性。

    佛性者。

    即是人法二空所顯真如。

    由真如故。

    無能罵所罵。

    通達此理。

    離虛妄執。

    四為除诽謗真實法者一切衆生過失之事。

    并是二空。

    由解此空故。

    所起清淨智慧功德。

    是名真實。

    言诽謗者。

    若不說佛性則不了空。

    便執實有。

    違謗真如。

    淨智功德。

    皆不成就。

    五離我執者。

    若不見虛妄過失。

    真實功德。

    于衆生中。

    不起大悲。

    由聞佛說佛性故。

    知虛妄過失。

    真實功德。

    則于衆生中。

    起大悲心。

    無有彼此故除我執。

    為此五義因緣。

    佛說佛性生五種功德。

    五功德者。

    一起正勤心。

    二生恭敬事。

    三生般若。

    四生阇那。

    五生大悲。

    由五功德。

    能翻五失。

    由正勤故。

    翻下劣心。

    由恭敬故。

    翻輕慢意。

    由般若故。

    翻妄想執。

    由生阇那俗智。

    能顯實智。

    及諸功德故。

    翻謗真法。

    由大悲心。

    慈念平等故翻我執。

    翻我執者。

    由佛性故。

    觀一切衆生。

    二無所有。

    息自愛念。

    觀諸衆生。

    二空所攝。

    一切功德。

    而得成就。

    是故于他而生愛念。

    由般若故。

    滅自愛念。

    由大悲故。

    生他愛念。

    由般若故。

    舍凡夫執。

    由大悲故。

    舍二乘執由般若故。

    不舍涅槃。

    由大悲故。

    不舍生死。

    由般若故。

    成就佛法。

    由大悲故。

    成熟衆生。

    由二方便。

    住無住處。

    無有退轉。

    速證菩提。

    滅五過失。

    生五功德。

    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佛性論破執分第二中破小乘執品第一 複次佛性有無。

    成破立義應知。

    破有三種。

    一破小乘執。

    二破外道執。

    三破菩薩執。

    初破小乘執者。

    佛為小乘人說有衆生不住于性。

    永不般涅槃故。

    于此生疑。

    起不信心 釋曰。

    所以生疑者。

    由佛說故。

    小乘諸部。

    解執不同。

    若依分别部說。

    一切凡聖衆生。

    并以空為其本。

    所以凡聖衆生。

    皆從空出故。

    空是佛性。

    佛性者即大涅槃。

    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部說者。

    則一切衆生。

    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分别衆生。

    凡有三種。

    一定無佛性。

    永不得涅槃。

    是一闡提犯重禁者。

    二不定有無。

    若修時即得。

    不修不得。

    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

    三定有佛性。

    即三乘人。

    一聲聞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

    二獨覺從世法以上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時得于佛性。

    所以然者。

    如經說有衆生不住于性。

    永無般涅槃故。

    又阿鋡說。

    佛十力中。

    性力所照。

    衆生境界。

    有種種性。

    乃至粗妙等界不同故稱性力。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有性無性異故。

    有佛性者則修種種妙行。

    無佛性者。

    則起種種粗惡。

    是故學小乘人。

    見此二說皆有道理。

    未知何者為定故起疑心。

    複次生不信心者。

    于二說中。

    各偏一執故不相信。

    何者。

    若從分别部說。

    則不信有無性衆生。

    若薩婆多等部說。

    則不信皆有佛性故。

    明有佛性者。

    問執無性曰。

    汝雲何有無性衆生。

    永不般涅槃。

    答曰。

    衆生既有種種粗妙不同故知理有有性無性。

    汝若不信有無性衆生永不涅槃。

    而信有衆生有種種粗妙等界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執不平等故。

    問曰。

    汝信有衆生種種粗妙等界。

    即令信有無性衆生者。

    亦應信有無根衆生耶。

    何以故。

    衆生由有根無根故。

    有種種粗妙等界。

    汝若不信有無根衆生者。

    雲何信有粗妙等界。

    若謂有粗妙等界。

    不關有根無根者。

    我亦信有粗妙等界。

    不關有性無性之義。

    有何過失。

    若汝言無有無根衆生者。

    我亦說無有無性衆生。

    答曰。

    汝以有根無根。

    例我有性無性。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汝謂無根者。

    為是衆生。

    為非衆生。

    若是衆生。

    有二過失。

    一者泰過過失。

    若無六根。

    而是衆生者。

    則一切無情草木石等。

    皆是衆生。

    同無根故。

    二者不及過失。

    本說六根以為衆生。

    既無六根。

    更說何物。

    為衆生耶。

    而汝說無根衆生。

    是義不然。

    故知不為有根無根。

    說粗妙等界。

    正為有性無性說粗妙耳。

    難曰。

    若汝謂我立無根衆生。

    有二過失者。

    汝立犯重一闡提人無有佛性。

    永不得涅槃。

    亦有二失。

    一者泰過過失。

    衆生本以我見無明為凡夫法。

    尋此無明。

    由違人空故起。

    既起無明故有業報。

    若不違人空。

    則無無明業報。

    既無無明業報等三輪。

    若爾應是聖人作于凡夫。

    若謂衆生無佛性者。

    但聖為凡。

    無凡得聖。

    此成泰過。

    二者不及過失。

    若汝謂有衆生無佛性者。

    既無空性。

    則無無明。

    若無無明。

    則無業報。

    既無業報。

    衆生豈有。

    故成不及。

    而汝謂有衆生無佛性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汝既不信有無根衆生。

    那忽信有無性衆生。

    以二失同故。

    問曰。

    汝說有衆生無佛性者。

    如刹底利種。

    為具有四性。

    及地獄人天等性。

    為不具有。

    若言不具有者。

    人應常人。

    永無作諸道義。

    若具足有者。

    則違經。

    如經中說。

    如來性力能了種種粗妙等界。

    此衆生性。

    既其平等。

    經不證故。

    又若汝謂有衆生永不般涅槃者。

    義亦不然。

    如人先為刹底利。

    後作婆羅門。

    或人或天。

    無決定相故。

    若汝說不具足者。

    則與立譬相違。

    何以故。

    俱不具故。

    汝說無佛性衆生永不得佛。

    如人無天性。

    則應永無天報。

    若無天性。

    而得天報者。

    亦應有無佛性衆生而得涅槃。

    複次若具足性與譬相似者。

    則無佛性衆生應具有佛性。

    若有有無二性。

    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