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論(并序)(亦名煎乳論)
關燈
小
中
大
此
聞持無遺忘 心開得解脫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觀他修供養 興顯安行人
密心為自利 猗托以資身
壞他喜舍善 駝驢以償人
若能問觀心 即如駝骠也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諸道各有法 了不自尋研
忽窺[門@俞]釋教 動經十數年
非但彼法拙 亦有謀壞心
此是迦毗梨 仙聖豈聽然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富貴而無道 多增長憍逸
若能問觀心 得真法富貴
雖高而不危 雖滿而不溢
不著世富貴 心常在道法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貧賤多奸谄 窺[門@俞]造衆惡
現被王法治 死堕三惡道
若能問觀心 即安貪養道
有道即真貴 無為即富樂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四衆皆佛子 無非是法親
因執善法诤 遂結未來怨
若能問觀心 和合如水乳
皆師子之子 悉是旃檀林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年衰身帶病 眼闇耳漸聾
心昏多忘漏 年不如一年
死王金翅鳥 不久吞命根
一旦業繩斷 氣絕豈能言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稽首十方佛 深悲觀心者
勸善谛觀察 發正覺妙樂
稽首十方法 深悲觀心者
勸善谛觀察 得真法免苦
稽首十方僧 若能善觀察
入大和合海 歡喜心無量
稽首龍樹師 願加觀心者
令速得開曉 亦加舍三心
今承三寶力 起三十六問
其門諸細門 對事難可數
若觀一念心 能答此問者
當知心眼開 得入清涼池
不能答此問 奈何盲冥也
少義尚不見 那得行大道
哀哉末法中 無複得道者
設令有三數 甯别此問也
故生悲愍心 歸命禮三寶
作此問心論 令觀者開朗
願諸見聞者 莫生疑謗心
信受勤修習 必獲大利法
問曰。
何故作此問觀心論。
答曰。
末世數寶貪人本不預此言若禅坐觀行之者。
但安心鼻隔不淨安般。
此亦面牆。
何可論道。
諸有觀心入道得定生倒解。
辯說無窮。
自謂人間之寶。
豈知邪慢熾然也。
今作此問。
若句句不知。
何得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法華勸持品。
佛說此人難可化度。
又常不輕品。
威音王如來去世之後。
如此人類甚多非一。
複次傷念。
一家門徒随逐積年看心稍久遠。
遂不知如此研窮問心。
是以不染内法。
著外文字。
偷記注奔走。
負經論而浪行。
何不施語言置文破一微塵讀大千經卷。
念此迷徒随逐累載。
空無所獲。
脫一旦冥目誰複示之。
以是因緣悲切轉至。
故作斯論也。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明四十二字門。
初雲。
若聞阿字門。
即解一切義。
所謂一切法初不生也。
龍樹并造中論釋摩诃衍論。
正意以不生等八不開論端。
用一偈釋初不生。
雲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今但約觀初自生一句。
起三十六問。
若于觀心能答此問無滞礙者。
當知此行人六種即中入觀行。
五品弟子中即是入初随喜心位。
故經雲。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也。
論曰。
問觀自生心 雲何四不說 離戲論執诤 心淨如虛空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魔行 業煩惱所系 三界火宅燒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外道 諸見煩惱業 流轉于六道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三乘 拙度斷見思 出三界火宅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巧度 三乘不斷結 得入二涅槃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别教 求大乘常果 菩薩斷别惑 問觀自生心 雲何圓
何故作此問觀心論。
答曰。
末世數寶貪人本不預此言若禅坐觀行之者。
但安心鼻隔不淨安般。
此亦面牆。
何可論道。
諸有觀心入道得定生倒解。
辯說無窮。
自謂人間之寶。
豈知邪慢熾然也。
今作此問。
若句句不知。
何得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法華勸持品。
佛說此人難可化度。
又常不輕品。
威音王如來去世之後。
如此人類甚多非一。
複次傷念。
一家門徒随逐積年看心稍久遠。
遂不知如此研窮問心。
是以不染内法。
著外文字。
偷記注奔走。
負經論而浪行。
何不施語言置文破一微塵讀大千經卷。
念此迷徒随逐累載。
空無所獲。
脫一旦冥目誰複示之。
以是因緣悲切轉至。
故作斯論也。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明四十二字門。
初雲。
若聞阿字門。
即解一切義。
所謂一切法初不生也。
龍樹并造中論釋摩诃衍論。
正意以不生等八不開論端。
用一偈釋初不生。
雲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今但約觀初自生一句。
起三十六問。
若于觀心能答此問無滞礙者。
當知此行人六種即中入觀行。
五品弟子中即是入初随喜心位。
故經雲。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也。
論曰。
問觀自生心 雲何四不說 離戲論執诤 心淨如虛空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魔行 業煩惱所系 三界火宅燒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外道 諸見煩惱業 流轉于六道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三乘 拙度斷見思 出三界火宅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巧度 三乘不斷結 得入二涅槃 問觀自生心 雲何是别教 求大乘常果 菩薩斷别惑 問觀自生心 雲何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