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論(并序)(亦名煎乳論)

關燈
天台修禅寺沙門智者述 問曰。

    佛經無量。

    論亦甚多。

    弘法之人诜诜蓋世。

    聽受之衆無處不有。

    是則法雨普津四衆。

    露潤利益無邊。

    何所見聞。

    更何利益而造斯論。

    答曰。

    如所問言。

    佛經無量論亦甚多。

    是事共知。

    但弘法之人為利物故多施加水之乳。

    緻令聽受之者失真道味。

    四衆轉就澆離。

    緻使信心之者漸歇薄談。

    将恐深廣大法不久停留。

    衆生眼滅失正法利。

    是以閑生悲傷煩究難忍。

    不惟凡淺寡聞少見。

    欲助鹦鹉。

    奮其翅力。

    辄承三寶力。

    欲作斯論也。

    問者欲知作論者。

    大意有二。

    一者自責為諸學徒。

    二者外諸四衆脫能信受亦可傳之。

    略以偈答曰。

     大師将涅槃  慈父有遺屬 四念處修道  常依木叉住 我等非佛子  不念此遺屬 乘緩内無道  戒緩懼三途 由不問觀心  令他信漸薄 烏鴉不施道  豈報白鴉恩 非但田不良  無平等種子 法雨若不降  法種必燋枯 各無來世糧  失三利緻苦 大法将欲頹  哀哉見此事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平等真法界  無行無能到 若能問觀心  能行亦能到 即是四念處  能依木刃戒 乘急内有道  戒急生人天 此是真佛子  不乖慈父屬 天龍皆慶喜  一切豈不欣 能報白鴉恩  普施烏鴉食 既有好良田  有平等種子 法雨應時降  法種皆生長 各有未來資  俱獲三利益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諸來求法者  欲聞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聞慧終不發 諸來求法者  欲思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恩慧終不生 諸來求法者  欲修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修慧終不成 諸來求法者  欲修四三昧 不知問觀心  困苦無所獲 諸來求法者  多聽得言語 不知問觀心  未得真實樂 諸來求法者  修三昧得定 不知問觀心  盲禅無所見 諸來求法者  欲忏悔衆罪 不知問觀心  罪終難得脫 諸來求法者  意欲離煩惱 不知問觀心  煩惱終不滅 諸來求法者  本為利益他 不知問觀心  退轉令他謗 諸來求法者  欲興顯佛法 不知問觀心  退還大行損 如此衆得失  非偈可具陳 有此諸得失  無人覺悟者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末代修觀心  得邪定發見 辯才無窮盡  自謂人間寶 無知者鼻嗅  野孤氣沖眼 舉尾共腳行  次第堕坑殒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守鼻隔安般  及修不淨觀 安般得四禅  不免泥梨業 不淨謂無學  覆缽受女飯 設得随禅生  堕長壽天難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依事法用心  無慧發鬼定 顯異動物心  事發壞佛法 命終生鬼道  九十五眷屬 像法決疑明  三師破佛法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内心不為道  邪谄念名利 詐現禅坐相  得名利眷屬 事發壞他心  毀損佛正法 此是扇提羅  死堕無間獄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說法得解脫  聽法衆亦然 不知問觀心  如貧數他寶 說者問觀心  無說則無示 聽者問觀心  無問亦無得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戒為制心馬  雖持五部律 不知問觀心  心馬終不調 律住持佛法  解外不解内 淨名呵上首  乃名真奉律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誦經得解脫  非為世财利 若能問觀心  破一微塵中 出大千經卷  受持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