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來劫。
未來劫入過去劫。
如是自在時劫無礙。
相即相入渾融成矣。
又此經雲。
于一微塵中。
普現三世一切佛刹。
又雲。
于一微塵中。
普現三世一切衆生。
又雲。
于一微塵中。
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事。
又雲。
于一微塵中。
建立三世一切佛轉法輪。
如是雲雲無量。
廣如經文。
此普攝上諸義門。
悉于十世中自在現耳。
宜可思之。
九者唯心回轉善成門。
此上諸義。
唯是一如來藏。
為自性清淨心轉也。
但性起具德故。
異三乘耳。
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德。
如性起品中說十心義等者。
即其事也。
所以說十者。
欲顯無盡故。
如是自在具足無窮種種德耳。
此上諸義門。
悉是此心自在作用。
更無餘物名唯心轉等。
宜思釋之。
十者托事顯法生解門。
此上諸義随托之事。
以别顯别法。
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
如此經中說十種寶王雲等事相者。
此即諸法門也。
顯上諸義可貴故。
立寶以表之。
顯上諸義自在故。
标王以表之。
顯上諸義潤益故。
資澤故。
龂龂故。
以雲标之矣。
如是等事雲雲無量。
如經思之。
問三乘中以有此義。
與此何别。
答三乘托異事相表顯異理。
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
即是彼所現道理。
更無異也。
具足一切理事教義及上諸法門。
無不攝盡者也。
宜可如理思之。
此上十門等解釋。
及上本文十義等。
皆悉同時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普眼境界谛觀察餘時。
但在大解大行大見聞心中。
然此十門随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
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
可準。
上來所明并是略顯别教一乘緣起義耳。
又于其中諸餘法相及問答除疑等。
與彼三乘或同或異。
所目所設為方便等。
廣如經論疏鈔孔目及問答中于彼釋矣。
與彼三乘全别不同。
宜可廣依華嚴經普眼境界準思之。
問此上道理。
與彼三乘義别不同此可信矣。
又以何文證知三乘外别有一乘耶。
答此經自有誠文。
故偈雲。
一切世界群生類。
鮮有欲求聲聞道。
求緣覺者轉複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是法甚為難。
良由此法出情難信。
是故聖者将彼三乘對比決之。
又偈雲。
若衆生下劣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
令出于衆苦。
小乘也。
若複有衆生。
諸根少明利。
樂于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
中乘也。
若人根明利。
有大慈悲心。
饒益諸衆生。
為說菩薩道。
即大乘也。
若有無上心。
決定欲大事。
為示于佛身。
說無盡佛法。
一乘也。
由此一乘非下機堪受。
是故大聖善巧。
于彼三乘位中随其機欲方便少說。
由不窮法界源故。
權現二身三身等佛。
今為如是無上心機樂大事方始現佛十身境界。
說無盡佛法耳。
名現佛身說無盡佛法也。
三乘但随機而已。
未顯諸佛十身自境界故。
非現佛身。
又随機少說一相一寂一味理等。
非窮盡說也。
何以故三乘以此無窮為過失故。
然此一乘以無窮為實德故耳。
又此經雲。
于一世界中。
聞說一乘者。
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
此據本末分齊說耳。
聖教文義顯然。
不可以執情而驚怪者矣。
第四六相圓融義。
六相緣起三門分别。
初列名略釋。
二明教興意。
三問答解釋。
初列名者。
謂總相.别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總相者。
一舍多德故。
别相者。
多德非一故。
别依比總滿彼總故。
同相者。
多義不相違。
同成一總故。
異相者。
多義相望各各異故。
成相者。
由此諸緣起成故。
壞相者。
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
第二教興意者。
此教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镕融乃至因陀羅無窮理事等。
此義現前一切惑障。
一斷一切斷。
得九世十世惑滅。
行德即一成一切成。
理性即一顯一切顯。
并普别具足始終皆齊。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良由如是法界緣起六相镕融。
因果同時相即自在具足逆順。
因即普賢解行。
及以證入果即十佛境界所顯無窮。
廣如華嚴經說。
第三問答解釋者。
然緣起法一切處通。
今且略就緣成舍辨。
問何者是總相。
答舍是。
問此但椽等諸緣。
何者是舍耶。
答椽即是舍。
何以故。
為椽全自獨能作舍故。
若離于椽舍即不成。
若得椽時即得舍矣。
問若椽全自獨作舍者。
未有瓦等亦應作舍。
答未有瓦等時不是椽故不作。
非謂是椽而不能作。
今言能作者。
但論椽能作。
不說非椽作。
何以故。
椽是因緣。
由未成舍時無因緣故。
非是緣也。
若是椽者其畢全成。
若不全成不名為椽。
問若椽等諸緣。
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
有何過失。
答有斷常過。
若不全成但少力者。
諸緣各少力。
此但多個少力。
不成一全舍故是斷也。
諸緣并少力皆無全成。
執有全舍者。
無因有故是其常也。
若不全成者。
去卻一椽時舍應猶在。
舍既不全成。
故知非少力并全成也。
問無一椽時豈非舍耶。
答但是破舍無好舍也。
故知好舍全屬一椽。
既屬一椽故。
知椽即是舍也。
問舍既即是椽者。
餘闆瓦等應即是椽耶。
答總并是椽。
何以故。
去卻椽即無舍故。
所以然者。
若無椽即舍壞。
舍壞故不名闆瓦等。
是故闆瓦等即是椽也。
若不即椽者。
舍即不成。
椽瓦等并皆不成。
今既并成。
故知相即耳。
一椽既爾。
餘椽例然。
是故一切緣起法不成則已。
成則相即。
镕融無礙自在圓極。
難思出過情量。
法性緣起一切處準知。
第二别相者。
椽等諸緣别于總故。
若不别者總義不成。
由無别時即無總故。
此義雲何。
本以别成總。
由無别故總不成也。
是故别者。
即以總成别也。
問若總即别者。
應不成總耶。
答由總即别故。
是故得成總。
如椽即是舍故名總相。
即是椽故名别相。
若不即舍不是椽。
若不即椽不是舍。
總别相即此可思之。
問若相即者。
雲何說别。
答秖由相即是故成别。
若不相即者。
總在别外故非總也。
别在總外故非别也。
思之可解。
問若不别者有何過耶。
答有斷常過。
若無别者。
即無别椽瓦。
無别椽瓦故。
即不成總舍故此斷也。
若無别椽瓦等。
而有總舍者。
無因有舍是常過也。
第三同相者。
椽等諸緣和同作舍。
不相違故皆名舍緣。
非作餘物故名同相也。
問此與總相何别耶。
答總相唯望一舍說。
今此同相約椽等諸緣。
雖體各别成力義齊故名同相也。
問若不同者有何過耶。
答若不同者有斷常過也。
何者。
若不同者。
椽等諸義互相違背不同作舍。
舍不得有故是斷也。
若相違不作舍。
而執有舍者。
無因有舍故是常也。
第四異相者。
椽等諸緣随自形類相望差别故。
問若異者應不同耶。
答秖由異故。
所以同耳。
若不異者椽既丈二。
瓦亦應爾。
壞本緣法故。
失前齊同成舍義也。
今既舍成。
同名緣者當知異也。
問此與别相有何異耶。
答前别相者。
但椽等諸緣。
别于一舍故說别相。
今異相者。
椽等諸緣疊互相望。
各各異相也。
問若不異者。
有何過失耶。
答有斷常過。
何者。
若不異者。
瓦即同椽丈二。
壞本緣法不共成舍故是斷。
若壞緣不成舍而執有舍者。
無因有舍故是常也。
第五成相者。
由此諸緣舍義成故。
由成舍故。
椽等名緣。
若不爾者二俱不成。
今現得成故知成相互成之耳。
問現見椽等諸緣。
各住自法本不作舍。
何因得有舍義成耶。
答秖由椽等諸緣不作故。
舍義得成。
所以然者。
若椽作舍去。
即失本椽法故。
舍義不得成。
今由不作故。
椽等諸緣現前故。
由此現前故。
舍義得成矣。
又若不作舍椽等不名多緣。
今既得緣名。
明知定作舍。
問若不成者。
何過失耶。
答有斷常過。
何者。
舍本依椽等諸緣成。
今既并不作。
不得有舍故。
是斷也。
本以緣成舍名為椽。
今既不作舍故無椽是斷。
若不成者舍無因有故是常也。
又椽不作舍得椽名者亦是常也。
第六壞相者。
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
問現見椽等諸緣作舍成就。
何故乃說本不作耶。
答秖由不作故。
舍法得成。
若作舍去不住自法有舍義即不成。
何以故。
作去失法舍不成故。
今既舍成。
明知不作也。
問若作去有何失。
答有斷常二失。
若言椽作舍去。
即失椽法。
失椽法故。
舍即無椽不得有。
是斷也。
若失椽法而有舍者。
無椽有舍是常也。
又總即一舍。
别即諸緣。
同即互不相違。
異即諸緣各别。
成即諸緣辦果。
壞即各住自法。
别為頌曰。
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類自同成于總各體别異現于同 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
未來劫入過去劫。
如是自在時劫無礙。
相即相入渾融成矣。
又此經雲。
于一微塵中。
普現三世一切佛刹。
又雲。
于一微塵中。
普現三世一切衆生。
又雲。
于一微塵中。
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事。
又雲。
于一微塵中。
建立三世一切佛轉法輪。
如是雲雲無量。
廣如經文。
此普攝上諸義門。
悉于十世中自在現耳。
宜可思之。
九者唯心回轉善成門。
此上諸義。
唯是一如來藏。
為自性清淨心轉也。
但性起具德故。
異三乘耳。
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德。
如性起品中說十心義等者。
即其事也。
所以說十者。
欲顯無盡故。
如是自在具足無窮種種德耳。
此上諸義門。
悉是此心自在作用。
更無餘物名唯心轉等。
宜思釋之。
十者托事顯法生解門。
此上諸義随托之事。
以别顯别法。
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
如此經中說十種寶王雲等事相者。
此即諸法門也。
顯上諸義可貴故。
立寶以表之。
顯上諸義自在故。
标王以表之。
顯上諸義潤益故。
資澤故。
龂龂故。
以雲标之矣。
如是等事雲雲無量。
如經思之。
問三乘中以有此義。
與此何别。
答三乘托異事相表顯異理。
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
即是彼所現道理。
更無異也。
具足一切理事教義及上諸法門。
無不攝盡者也。
宜可如理思之。
此上十門等解釋。
及上本文十義等。
皆悉同時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普眼境界谛觀察餘時。
但在大解大行大見聞心中。
然此十門随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
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
可準。
上來所明并是略顯别教一乘緣起義耳。
又于其中諸餘法相及問答除疑等。
與彼三乘或同或異。
所目所設為方便等。
廣如經論疏鈔孔目及問答中于彼釋矣。
與彼三乘全别不同。
宜可廣依華嚴經普眼境界準思之。
問此上道理。
與彼三乘義别不同此可信矣。
又以何文證知三乘外别有一乘耶。
答此經自有誠文。
故偈雲。
一切世界群生類。
鮮有欲求聲聞道。
求緣覺者轉複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是法甚為難。
良由此法出情難信。
是故聖者将彼三乘對比決之。
又偈雲。
若衆生下劣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
令出于衆苦。
小乘也。
若複有衆生。
諸根少明利。
樂于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
中乘也。
若人根明利。
有大慈悲心。
饒益諸衆生。
為說菩薩道。
即大乘也。
若有無上心。
決定欲大事。
為示于佛身。
說無盡佛法。
一乘也。
由此一乘非下機堪受。
是故大聖善巧。
于彼三乘位中随其機欲方便少說。
由不窮法界源故。
權現二身三身等佛。
今為如是無上心機樂大事方始現佛十身境界。
說無盡佛法耳。
名現佛身說無盡佛法也。
三乘但随機而已。
未顯諸佛十身自境界故。
非現佛身。
又随機少說一相一寂一味理等。
非窮盡說也。
何以故三乘以此無窮為過失故。
然此一乘以無窮為實德故耳。
又此經雲。
于一世界中。
聞說一乘者。
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
此據本末分齊說耳。
聖教文義顯然。
不可以執情而驚怪者矣。
第四六相圓融義。
六相緣起三門分别。
初列名略釋。
二明教興意。
三問答解釋。
初列名者。
謂總相.别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總相者。
一舍多德故。
别相者。
多德非一故。
别依比總滿彼總故。
同相者。
多義不相違。
同成一總故。
異相者。
多義相望各各異故。
成相者。
由此諸緣起成故。
壞相者。
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
第二教興意者。
此教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镕融乃至因陀羅無窮理事等。
此義現前一切惑障。
一斷一切斷。
得九世十世惑滅。
行德即一成一切成。
理性即一顯一切顯。
并普别具足始終皆齊。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良由如是法界緣起六相镕融。
因果同時相即自在具足逆順。
因即普賢解行。
及以證入果即十佛境界所顯無窮。
廣如華嚴經說。
第三問答解釋者。
然緣起法一切處通。
今且略就緣成舍辨。
問何者是總相。
答舍是。
問此但椽等諸緣。
何者是舍耶。
答椽即是舍。
何以故。
為椽全自獨能作舍故。
若離于椽舍即不成。
若得椽時即得舍矣。
問若椽全自獨作舍者。
未有瓦等亦應作舍。
答未有瓦等時不是椽故不作。
非謂是椽而不能作。
今言能作者。
但論椽能作。
不說非椽作。
何以故。
椽是因緣。
由未成舍時無因緣故。
非是緣也。
若是椽者其畢全成。
若不全成不名為椽。
問若椽等諸緣。
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
有何過失。
答有斷常過。
若不全成但少力者。
諸緣各少力。
此但多個少力。
不成一全舍故是斷也。
諸緣并少力皆無全成。
執有全舍者。
無因有故是其常也。
若不全成者。
去卻一椽時舍應猶在。
舍既不全成。
故知非少力并全成也。
問無一椽時豈非舍耶。
答但是破舍無好舍也。
故知好舍全屬一椽。
既屬一椽故。
知椽即是舍也。
問舍既即是椽者。
餘闆瓦等應即是椽耶。
答總并是椽。
何以故。
去卻椽即無舍故。
所以然者。
若無椽即舍壞。
舍壞故不名闆瓦等。
是故闆瓦等即是椽也。
若不即椽者。
舍即不成。
椽瓦等并皆不成。
今既并成。
故知相即耳。
一椽既爾。
餘椽例然。
是故一切緣起法不成則已。
成則相即。
镕融無礙自在圓極。
難思出過情量。
法性緣起一切處準知。
第二别相者。
椽等諸緣别于總故。
若不别者總義不成。
由無别時即無總故。
此義雲何。
本以别成總。
由無别故總不成也。
是故别者。
即以總成别也。
問若總即别者。
應不成總耶。
答由總即别故。
是故得成總。
如椽即是舍故名總相。
即是椽故名别相。
若不即舍不是椽。
若不即椽不是舍。
總别相即此可思之。
問若相即者。
雲何說别。
答秖由相即是故成别。
若不相即者。
總在别外故非總也。
别在總外故非别也。
思之可解。
問若不别者有何過耶。
答有斷常過。
若無别者。
即無别椽瓦。
無别椽瓦故。
即不成總舍故此斷也。
若無别椽瓦等。
而有總舍者。
無因有舍是常過也。
第三同相者。
椽等諸緣和同作舍。
不相違故皆名舍緣。
非作餘物故名同相也。
問此與總相何别耶。
答總相唯望一舍說。
今此同相約椽等諸緣。
雖體各别成力義齊故名同相也。
問若不同者有何過耶。
答若不同者有斷常過也。
何者。
若不同者。
椽等諸義互相違背不同作舍。
舍不得有故是斷也。
若相違不作舍。
而執有舍者。
無因有舍故是常也。
第四異相者。
椽等諸緣随自形類相望差别故。
問若異者應不同耶。
答秖由異故。
所以同耳。
若不異者椽既丈二。
瓦亦應爾。
壞本緣法故。
失前齊同成舍義也。
今既舍成。
同名緣者當知異也。
問此與别相有何異耶。
答前别相者。
但椽等諸緣。
别于一舍故說别相。
今異相者。
椽等諸緣疊互相望。
各各異相也。
問若不異者。
有何過失耶。
答有斷常過。
何者。
若不異者。
瓦即同椽丈二。
壞本緣法不共成舍故是斷。
若壞緣不成舍而執有舍者。
無因有舍故是常也。
第五成相者。
由此諸緣舍義成故。
由成舍故。
椽等名緣。
若不爾者二俱不成。
今現得成故知成相互成之耳。
問現見椽等諸緣。
各住自法本不作舍。
何因得有舍義成耶。
答秖由椽等諸緣不作故。
舍義得成。
所以然者。
若椽作舍去。
即失本椽法故。
舍義不得成。
今由不作故。
椽等諸緣現前故。
由此現前故。
舍義得成矣。
又若不作舍椽等不名多緣。
今既得緣名。
明知定作舍。
問若不成者。
何過失耶。
答有斷常過。
何者。
舍本依椽等諸緣成。
今既并不作。
不得有舍故。
是斷也。
本以緣成舍名為椽。
今既不作舍故無椽是斷。
若不成者舍無因有故是常也。
又椽不作舍得椽名者亦是常也。
第六壞相者。
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
問現見椽等諸緣作舍成就。
何故乃說本不作耶。
答秖由不作故。
舍法得成。
若作舍去不住自法有舍義即不成。
何以故。
作去失法舍不成故。
今既舍成。
明知不作也。
問若作去有何失。
答有斷常二失。
若言椽作舍去。
即失椽法。
失椽法故。
舍即無椽不得有。
是斷也。
若失椽法而有舍者。
無椽有舍是常也。
又總即一舍。
别即諸緣。
同即互不相違。
異即諸緣各别。
成即諸緣辦果。
壞即各住自法。
别為頌曰。
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類自同成于總各體别異現于同 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