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切解行。
四因果。
即攝一切因果。
五人法。
即攝一切人法。
六分齊境位。
即攝一切分齊境位。
七師弟法智。
即攝一切師弟法智。
八主伴依正。
即攝一切主伴依正。
九随其根欲示現。
即攝一切随其根欲示現。
十逆順體用自在等。
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等。
此十門為首。
皆各總攝一切法。
成無盡也。
二言解釋者。
亦以十門釋前十義。
以顯無盡。
問何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耶。
答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
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
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
無有前後始終等别。
具足一切自在逆順。
參而不雜成緣起際。
此依海印三昧。
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上諸義。
随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
如彼初錢中即攝無盡義者。
此亦如是。
然此一中雖具有多。
仍一非即是其多耳。
多中一等準上思之。
餘一一門中。
皆悉如是重重無盡故也。
故此經偈雲。
以一佛土滿十方。
十方入一亦無餘。
世界本相亦不壞。
無比功德故能爾。
然此一多雖複互相含受自在無礙。
仍體不同也。
所由如上錢義中釋。
此有同體異體。
準上思之可解。
三者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上諸義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圓融自在無礙成耳。
若約同體門中。
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
然此自一切複自相入。
重重無盡故也。
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
故此經雲。
初發心菩薩。
一念之切德。
深廣無邊際。
如來分别說。
窮劫不能盡。
何況于無邊無數無量劫。
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
義言一念即深廣無邊者。
良由緣起法界一即一切故爾。
如彼同體門中一錢即得重重無盡義者。
即其事也。
何況無邊劫者。
即餘一一門中。
各現無盡義者是也。
所以爾者。
此經又雲。
初發心菩薩。
即是佛故也。
由是緣起妙理始終皆齊。
得始即得終。
窮終方原始。
如上同時具足故得然也。
又雲。
在于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也。
是故得一即得一切。
又雲。
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
十信終心即作佛者即其事也。
問如同體一門中即攝一切無盡者。
為一時俱現耶。
為前後耶。
答于一門中。
一時炳然現一切者。
屬微細攝。
隐映互現重重者。
屬因陀羅攝。
餘義即同即異。
即多即少。
即有即無。
即始即終。
如是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
仍随舉為首。
餘即為伴。
道理一不差失舊來如此。
亦辯同體一門中具足自在無窮德耳。
餘異體等門中亦準思之。
問若一門中。
即具足一切無盡自在者。
餘門何用為。
答餘門如虛空。
何以故。
同體一門并攝一切無不盡故。
問此同體中所攝一切者。
但應攝自門中一切。
豈可攝餘門中一切耶。
答既攝自一切。
複攝餘一一門中無盡一切。
如是重重窮其法界也。
何以故。
圓融法界無盡緣起。
無一一切并不成故。
此但論法性家實德故。
不可說其邊量。
故此經偈雲。
不可言說諸劫中。
演說一切不可說。
不可說劫猶可盡。
說不可說不可盡。
又偈雲。
一切衆生心。
悉可分别知。
一切刹微塵。
尚可算其數。
十方虛空界。
一毛猶可量。
菩薩初發心究竟不可恻。
良由此一乘圓極自在無礙法門得一即得一切故耳。
因果俱齊無前後别。
故地論雲。
以信地菩薩乃至與不可思議佛法為一緣起。
以六相總别等義而用括之。
明知。
因果俱時相容相即。
各攝一切互為主伴。
深須思之此事不疑。
又此經雲。
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
悉與三世諸如來等。
亦與三世佛境界等。
悉與三世佛正法等。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
所化衆生皆悉平等。
又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如是雲雲無量。
廣如經文。
問此等歎因中德耳。
豈可即滿德果耶。
答此一乘義。
因果同體成一緣起。
得此即得彼。
由彼此相即故。
若不得果者因即不成因。
何以故。
不得果等非因也。
問上言果分離緣不可說相。
但論因分者。
何故十信終心。
即辯作佛得果法耶。
答令言作佛者。
但從初見聞已去。
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
解行終心因位窮滿者。
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圓融果矣。
由此因體依果成故。
但因滿者即沒于果海中也。
為是證境界故。
不可說也。
此如龍女及普莊嚴童子善财童子并兜率天子等。
于三生中即克彼果義等。
廣如經辯應準思之。
問上言一念即得作佛者。
三乘中已有此義。
與彼何别。
答三乘望理。
為一念即得作佛。
今此一乘。
一念即得具足一切教義。
理事因果等如上一切法門。
及與一切衆生皆悉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作佛。
後皆新新斷惑。
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
具足十佛以顯無盡逆順德故。
及因陀羅微細九世十世等遍通諸位。
謂說十信終心已去。
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及佛地等。
同時遍成無有前後。
具足一切耳。
然此一念與百千劫無有異也。
直須思之。
此即第三諸法相即自在門訖。
第四者因陀羅網境界門。
此但從喻異前耳。
此上諸義體相自在。
隐顯互現重重無盡。
故此經雲。
于一微塵中。
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于中而說法。
于一微塵中。
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
世間不迫迮。
于一微塵中。
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果報。
此三偈即三世間也。
又雲。
一切佛刹微塵等。
爾所佛坐一毛孔。
皆有無量菩薩衆。
各為具說普賢行。
無量刹海處一毛。
悉坐菩提蓮華座遍滿一切諸法界。
一切毛孔自在現。
又雲。
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
餘者雲雲無量。
廣如經辯。
此等并是實義非變化成。
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
其餘變化等者不入此例。
何以故。
此并是法性家實德。
法爾如是也。
非謂分别情識境界。
此可去情思之。
問上一塵中現無量佛刹等者。
此但是一重現而已。
何故乃雲重重現耶。
答此方說華嚴經時。
雲一切微塵中亦如是說彼微塵中說華嚴經時。
亦雲一切微塵中亦如是說。
如是展轉即重重無盡也。
宜準思之。
問若據此文重重無盡。
有何分齊雲何辯其始終等耶。
答随其智取。
舉一為首餘則為伴。
據其首者即當中。
餘者即眷屬圍繞。
如上教義等。
并悉如是自在成耳。
反前相即相入自在等。
皆悉如是攝一切法無窮法界并悉因陀羅成也。
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上諸義。
于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别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
于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
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
故此經雲。
菩薩于一念中。
從兜率天降神母胎。
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遠。
及所被益諸衆生等。
于一念中皆悉顯現。
廣如經文。
又雲。
一毛孔中無量佛刹。
莊嚴清淨曠然安住。
又雲。
于一塵内。
微細國土。
一切塵等悉于中住。
宜可如理思之。
問是義與上因陀羅何别耶。
答重重隐映互現。
因陀羅攝齊頭炳然顯著微細攝。
此等諸義并别不同。
宜細思之。
六者秘密隐顯俱成門。
此上諸義隐覆顯了。
俱時成就也。
故此經雲。
于此方入正受。
他方三昧起。
眼根入正定。
色塵三昧起等雲雲。
又雲。
男子身中入正受。
女子身中三昧起等雲雲。
于一微塵入正受。
一毛端頭三昧起。
如是自在此隐彼顯。
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
又此經雲。
十方世界有緣故。
往返出入度衆生。
或見菩薩入正受。
或見菩薩從定起。
又雲。
于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正覺轉正法論入涅槃現分舍利度衆生。
如是無量。
廣如經辯。
又如佛為諸菩薩受記之時。
或現前受記。
或不現前秘密受記等。
如上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
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為秘密。
何以故。
見此不見彼故。
不相知故。
雖不相知見。
然則成此彼成故。
俱名成也。
應如此準思之。
第七諸藏純雜具德門。
此上諸義或純或雜。
如前人法等。
若以人門取者。
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
又即此人門。
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别法故名為雜。
又如菩薩入一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故名純。
又入一三昧即施戒度生等。
無量無邊諸餘雜行。
俱時成就也。
如是繁興法界純雜自在。
無不具足者矣。
宜準思之。
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上諸雜義遍十世中。
同時别異具足顯現。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
言十世者。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各有過去未來及現在。
即為九世也。
然此九世疊相即入故。
成一總句。
總别合成十世也。
此十世具足别異。
同時顯現成緣起故。
得即入也。
故此經雲。
或以長劫入短劫。
短劫入長劫。
或百千大劫為一念。
一念即百千大劫。
或過去劫入未
四因果。
即攝一切因果。
五人法。
即攝一切人法。
六分齊境位。
即攝一切分齊境位。
七師弟法智。
即攝一切師弟法智。
八主伴依正。
即攝一切主伴依正。
九随其根欲示現。
即攝一切随其根欲示現。
十逆順體用自在等。
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等。
此十門為首。
皆各總攝一切法。
成無盡也。
二言解釋者。
亦以十門釋前十義。
以顯無盡。
問何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耶。
答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
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
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
無有前後始終等别。
具足一切自在逆順。
參而不雜成緣起際。
此依海印三昧。
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上諸義。
随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
如彼初錢中即攝無盡義者。
此亦如是。
然此一中雖具有多。
仍一非即是其多耳。
多中一等準上思之。
餘一一門中。
皆悉如是重重無盡故也。
故此經偈雲。
以一佛土滿十方。
十方入一亦無餘。
世界本相亦不壞。
無比功德故能爾。
然此一多雖複互相含受自在無礙。
仍體不同也。
所由如上錢義中釋。
此有同體異體。
準上思之可解。
三者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上諸義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圓融自在無礙成耳。
若約同體門中。
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
然此自一切複自相入。
重重無盡故也。
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
故此經雲。
初發心菩薩。
一念之切德。
深廣無邊際。
如來分别說。
窮劫不能盡。
何況于無邊無數無量劫。
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
義言一念即深廣無邊者。
良由緣起法界一即一切故爾。
如彼同體門中一錢即得重重無盡義者。
即其事也。
何況無邊劫者。
即餘一一門中。
各現無盡義者是也。
所以爾者。
此經又雲。
初發心菩薩。
即是佛故也。
由是緣起妙理始終皆齊。
得始即得終。
窮終方原始。
如上同時具足故得然也。
又雲。
在于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也。
是故得一即得一切。
又雲。
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
十信終心即作佛者即其事也。
問如同體一門中即攝一切無盡者。
為一時俱現耶。
為前後耶。
答于一門中。
一時炳然現一切者。
屬微細攝。
隐映互現重重者。
屬因陀羅攝。
餘義即同即異。
即多即少。
即有即無。
即始即終。
如是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
仍随舉為首。
餘即為伴。
道理一不差失舊來如此。
亦辯同體一門中具足自在無窮德耳。
餘異體等門中亦準思之。
問若一門中。
即具足一切無盡自在者。
餘門何用為。
答餘門如虛空。
何以故。
同體一門并攝一切無不盡故。
問此同體中所攝一切者。
但應攝自門中一切。
豈可攝餘門中一切耶。
答既攝自一切。
複攝餘一一門中無盡一切。
如是重重窮其法界也。
何以故。
圓融法界無盡緣起。
無一一切并不成故。
此但論法性家實德故。
不可說其邊量。
故此經偈雲。
不可言說諸劫中。
演說一切不可說。
不可說劫猶可盡。
說不可說不可盡。
又偈雲。
一切衆生心。
悉可分别知。
一切刹微塵。
尚可算其數。
十方虛空界。
一毛猶可量。
菩薩初發心究竟不可恻。
良由此一乘圓極自在無礙法門得一即得一切故耳。
因果俱齊無前後别。
故地論雲。
以信地菩薩乃至與不可思議佛法為一緣起。
以六相總别等義而用括之。
明知。
因果俱時相容相即。
各攝一切互為主伴。
深須思之此事不疑。
又此經雲。
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
悉與三世諸如來等。
亦與三世佛境界等。
悉與三世佛正法等。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
所化衆生皆悉平等。
又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如是雲雲無量。
廣如經文。
問此等歎因中德耳。
豈可即滿德果耶。
答此一乘義。
因果同體成一緣起。
得此即得彼。
由彼此相即故。
若不得果者因即不成因。
何以故。
不得果等非因也。
問上言果分離緣不可說相。
但論因分者。
何故十信終心。
即辯作佛得果法耶。
答令言作佛者。
但從初見聞已去。
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
解行終心因位窮滿者。
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圓融果矣。
由此因體依果成故。
但因滿者即沒于果海中也。
為是證境界故。
不可說也。
此如龍女及普莊嚴童子善财童子并兜率天子等。
于三生中即克彼果義等。
廣如經辯應準思之。
問上言一念即得作佛者。
三乘中已有此義。
與彼何别。
答三乘望理。
為一念即得作佛。
今此一乘。
一念即得具足一切教義。
理事因果等如上一切法門。
及與一切衆生皆悉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作佛。
後皆新新斷惑。
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
具足十佛以顯無盡逆順德故。
及因陀羅微細九世十世等遍通諸位。
謂說十信終心已去。
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及佛地等。
同時遍成無有前後。
具足一切耳。
然此一念與百千劫無有異也。
直須思之。
此即第三諸法相即自在門訖。
第四者因陀羅網境界門。
此但從喻異前耳。
此上諸義體相自在。
隐顯互現重重無盡。
故此經雲。
于一微塵中。
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于中而說法。
于一微塵中。
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
世間不迫迮。
于一微塵中。
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果報。
此三偈即三世間也。
又雲。
一切佛刹微塵等。
爾所佛坐一毛孔。
皆有無量菩薩衆。
各為具說普賢行。
無量刹海處一毛。
悉坐菩提蓮華座遍滿一切諸法界。
一切毛孔自在現。
又雲。
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
餘者雲雲無量。
廣如經辯。
此等并是實義非變化成。
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
其餘變化等者不入此例。
何以故。
此并是法性家實德。
法爾如是也。
非謂分别情識境界。
此可去情思之。
問上一塵中現無量佛刹等者。
此但是一重現而已。
何故乃雲重重現耶。
答此方說華嚴經時。
雲一切微塵中亦如是說彼微塵中說華嚴經時。
亦雲一切微塵中亦如是說。
如是展轉即重重無盡也。
宜準思之。
問若據此文重重無盡。
有何分齊雲何辯其始終等耶。
答随其智取。
舉一為首餘則為伴。
據其首者即當中。
餘者即眷屬圍繞。
如上教義等。
并悉如是自在成耳。
反前相即相入自在等。
皆悉如是攝一切法無窮法界并悉因陀羅成也。
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上諸義。
于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别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
于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
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
故此經雲。
菩薩于一念中。
從兜率天降神母胎。
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遠。
及所被益諸衆生等。
于一念中皆悉顯現。
廣如經文。
又雲。
一毛孔中無量佛刹。
莊嚴清淨曠然安住。
又雲。
于一塵内。
微細國土。
一切塵等悉于中住。
宜可如理思之。
問是義與上因陀羅何别耶。
答重重隐映互現。
因陀羅攝齊頭炳然顯著微細攝。
此等諸義并别不同。
宜細思之。
六者秘密隐顯俱成門。
此上諸義隐覆顯了。
俱時成就也。
故此經雲。
于此方入正受。
他方三昧起。
眼根入正定。
色塵三昧起等雲雲。
又雲。
男子身中入正受。
女子身中三昧起等雲雲。
于一微塵入正受。
一毛端頭三昧起。
如是自在此隐彼顯。
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
又此經雲。
十方世界有緣故。
往返出入度衆生。
或見菩薩入正受。
或見菩薩從定起。
又雲。
于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正覺轉正法論入涅槃現分舍利度衆生。
如是無量。
廣如經辯。
又如佛為諸菩薩受記之時。
或現前受記。
或不現前秘密受記等。
如上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
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為秘密。
何以故。
見此不見彼故。
不相知故。
雖不相知見。
然則成此彼成故。
俱名成也。
應如此準思之。
第七諸藏純雜具德門。
此上諸義或純或雜。
如前人法等。
若以人門取者。
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
又即此人門。
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别法故名為雜。
又如菩薩入一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故名純。
又入一三昧即施戒度生等。
無量無邊諸餘雜行。
俱時成就也。
如是繁興法界純雜自在。
無不具足者矣。
宜準思之。
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上諸雜義遍十世中。
同時别異具足顯現。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
言十世者。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各有過去未來及現在。
即為九世也。
然此九世疊相即入故。
成一總句。
總别合成十世也。
此十世具足别異。
同時顯現成緣起故。
得即入也。
故此經雲。
或以長劫入短劫。
短劫入長劫。
或百千大劫為一念。
一念即百千大劫。
或過去劫入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