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

關燈
立空。

    不謂不達無性緣生故。

    即失性空。

    失性空故還堕情中惡趣空也。

    問若由依他有二義故。

    是則前代諸論師。

    各述一義融攝依他不相違者。

    何故後代論師。

    如清辯等。

    各執一義互相破耶。

    答此乃相成非相破也。

    何者。

    為末代有情根機漸鈍聞說依他是其有義。

    不達彼是不異空之有故。

    即執以為如謂之有也。

    是故清辯等。

    破依他有令至于無。

    至畢竟無方乃得彼依他之有。

    若不至此徹底性空。

    即不得成依他之有。

    是故為成有故破于有也。

    又彼有情聞說依他畢竟性空。

    不達彼是不異有之空故。

    即執以為如謂之空。

    是故護法等。

    破彼謂空以存幻有。

    幻有立故方乃得彼不異有之空。

    以若有滅非真空故。

    是故為成空故破于空也。

    以色即是空清辯義立。

    空即是色護法義存。

    二義镕融舉體全攝。

    若無後代論師以二理交徹全體相奪。

    無由得顯甚深緣起依他性法。

    是故相破反相成也。

    是故如情執無即是斷過。

    又若說無法為依他者。

    無法非緣。

    非緣之法即堕常也。

    第三亦有亦無者。

    具上諸失。

    可以準之。

    問若據上來所說。

    依他起性有無偏取。

    此應不可。

    雙取有無應契道理。

    如何亦有具上失耶。

    答依他起性中。

    雖具彼有無之理。

    然全體交徹空有俱融。

    而如所計亦有亦無者。

    即成相違具上失也。

    第四非有非無者。

    戲論緣起亦非理也。

    何者。

    以其執者于有無中所計不成故。

    即以情謂非有非無。

    為道理也。

    此既非理。

    亦具上失。

    思以準之。

    第三遍計所執性中。

    若計所執為有者有二過失。

    謂若所執是其有者。

    聖智所照理應不空。

    即是常也。

    若妄執遍計于理有者。

    即失情有。

    故是斷過也。

    二若執遍計為情無者。

    即凡夫迷倒不異于聖。

    即是常也。

    亦即無凡故是斷也。

    又既無迷亦即無悟。

    亦無悟故即無聖人。

    亦是斷也。

    三亦有亦無者。

    性既無二。

    而謂有無即相違故。

    具上失也。

    四非有非無者。

    戲論遍計亦具上失。

    準以知之。

    第二執成過竟。

    第三顯示其義者。

    真如是有義。

    以迷悟所依故。

    又不空義故。

    不可壞故。

    餘如上說。

    又真如是空義。

    以離相故。

    随緣故。

    對染故。

    餘亦如上。

    又真如是亦有亦無義。

    以具德故。

    違順自在故。

    镕融故。

    又是非有非無義。

    以二不二故。

    定取不得故。

    餘翻說準上知之。

    二依他是有義。

    緣成故無性故。

    餘準前知。

    依他是無義。

    以緣成無性故。

    亦準前知。

    依他是亦有亦無義。

    以緣成無性故準前。

    依他是非有非無義。

    以二不二故随取一不得故準前。

    三遍計是有。

    約情故。

    遍計是無。

    約理故。

    遍計是亦有亦無。

    由是所執故。

    遍計是非有非無。

    由是所執故。

    餘準前思之。

    上來别明三性竟。

    第二總說者。

    三性一際舉一全收。

    真妄互融。

    性無障礙。

    如攝論婆羅門問經中言。

    世尊。

    依何義說如是言。

    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于依他中分别性及真實性生死涅槃。

    依無差别義。

    何以故。

    此依他性。

    由分别一分成生死。

    由真實一分成涅槃。

    釋曰。

    依他性非生死。

    由此性因真實成涅槃故。

    此性非涅槃。

    何以故。

    此性由分别一分即是生死。

    是故不可定說一分。

    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

    是故不見生死。

    亦不見涅槃。

    由此意故。

    如來答婆羅門如此。

    又雲。

    阿毗達磨修多羅中。

    世尊說法有三種。

    一染污分。

    二清淨分。

    三染污清淨分。

    依何義說此三分。

    于依他性中。

    分别性為染污分。

    真實性為清淨分。

    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

    依此義說三分。

    釋曰。

    阿毗達磨修多羅中說。

    分别性以煩惱為性。

    真實性以清淨分為性。

    依他性由具兩分。

    以二性為性。

    故說法有三種。

    一煩惱為分。

    二清淨為分。

    三二法為分。

    依此義故作此說也。

    此上論文。

    又明真該妄末無不稱。

    真妄徹真源體無不寂。

    真妄交徹二分雙融無礙全攝。

    思之可見。

    第二緣起因門六義法。

    将釋此義六門分别。

    一釋相。

    二建立。

    三句數。

    四開合。

    五融攝。

    六約教。

    第一門中有二。

    初列名。

    次釋相。

    初列名者。

    謂一切因皆有六義。

    一空有力不待緣。

    二空有力待緣。

    三空無力待緣。

    四有有力不待緣。

    五有有力待緣。

    六有無力待緣。

    二釋相者。

    初者是刹那滅義。

    何以故。

    由刹那滅故。

    即顯無自性。

    是空也。

    由此滅故果法得生。

    是有力也。

    然此謝滅非由緣力故。

    雲不待緣也。

    二者是俱有義。

    何以故。

    由俱有故方有。

    即顯是不有是空義也。

    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

    俱故非孤是待緣也。

    三者是待衆緣義。

    何以故。

    由無自性故是空也。

    因不生緣生故是無力也。

    即由此義故是待緣也。

    四者決定義。

    何以故。

    由自類不改故是有義。

    能自不改而生果故。

    是有力義。

    然此不改非由緣力故。

    是不待緣義也。

    五者引自果義。

    何以故。

    由引現自果。

    是有力義。

    雖待緣方生。

    然不生緣果。

    是有力義。

    即由此故是待緣義也。

    六者是恒随轉義。

    何以故。

    由随他故不可無。

    不能違緣故無力用。

    即由此故是待緣也。

    是故攝論為顯此六義而說偈言。

    刹那滅.俱有.恒随轉。

    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

    第二建立者。

    問何以故。

    定說六義不增至七。

    不減至五耶。

    答為正因對緣。

    唯有三義。

    一因有力不待緣。

    全體生故。

    不雜緣力故。

    二因有力待緣。

    相資發故。

    三因無力待緣。

    全不作故。

    因歸緣故。

    又由上三義因中各有二義。

    謂空義有義。

    二門各有三義。

    唯有六故不增減也。

    問何故不立第四句無力不待緣義耶。

    答以彼非是因義故不立。

    思之可見。

    問待緣者待何等緣。

    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緣。

    不取自六義更互相待耳。

    問因望緣得有六義。

    未知緣對因亦有六義不。

    答此有二義。

    增上緣望自增上果得有六義。

    以還是親因攝故。

    望他果成疏緣故不具六。

    親因望他亦爾。

    問果中有六義不。

    答果中唯有空有二義。

    謂從他生無體性。

    故是空義。

    酬因有故是有義。

    若約互為因果義說。

    即此一法為他因時具斯六義。

    與他作果時即唯有二義。

    是故六義唯在因中。

    問若爾。

    現行為種因。

    豈得有六義。

    答随勝緣不具。

    如論說。

    種子有六義。

    此約初教。

    若緣起秘密義。

    皆具此六義。

    約終教。

    以此教中六七識等。

    亦是如來藏随緣義。

    無别自性。

    是故六七識亦具本識中六義也。

    思之可見。

    第三句數料揀者有二種。

    一約體。

    二約用初約體有無而有四句。

    一是有。

    謂決定義。

    二是無。

    謂刹那滅義。

    三亦有亦無。

    謂合彼引自果及俱有無二是也。

    四非有非無。

    謂合彼恒随轉及彼待衆緣無二是也。

    就用四句者。

    由合彼恒随轉及待衆緣無二故。

    是不自生也。

    由合彼刹那滅及決定無二故。

    不他生也。

    由合彼俱有及引自果無二故。

    不共生也。

    由具三句合其六義因義方成故。

    非無因生也。

    是則由斯六義。

    因緣全奪顯緣起勝德。

    故地論雲。

    因不生。

    緣生故。

    緣不生。

    自因生故。

    不共生。

    無知者故。

    作時不住故。

    不無因。

    生随順有故。

    又集論雲。

    自種有故不從他生。

    待衆緣故非自生。

    無作用故不共生。

    有功能故非無因生。

    問此六義與八不分齊雲何。

    答八不據遮六義約表。

    又八不約反情理自顯。

    六義據顯理情自亡。

    有斯左右耳。

    第四開合者。

    或約體唯一。

    以因無二體故。

    或約義分二。

    謂空有。

    以無自性故。

    緣起現前故。

    或約用分三。

    一有力不待緣。

    二有力待緣。

    三無力待緣。

    初即全有力。

    後即全無力。

    中即亦有力亦無力。

    以第四句無力不待緣非因故不論也。

    是故唯有三句也。

    或分為六。

    謂開三句入二門故也。

    如前辯。

    或分為九。

    謂于上三義。

    随一皆具彼三故。

    何以故。

    若非有力即無無力。

    是故随一具三故有九也。

    或分十二。

    謂于上六義。

    空有二門不相離故。

    随空即有随有即空。

    有空有六。

    空有亦六。

    故有十二也。

    或分十八。

    謂于上六義中。

    一一皆有三義故。

    一體有無。

    二力有無。

    三約待緣不待緣。

    三六成十八也。

    或分為三十六。

    謂于上六義。

    随一皆具六。

    何以故。

    以若無一餘皆無故。

    餘門思而準之。

    第五融攝者。

    然此六義以六相融攝取之。

    謂融六義為一因是總相。

    開一因為六義是别相。

    六義齊名因是同相。

    六義各不相知是異相。

    由此六義。

    因等得成是成相。

    六義各住自位義是壞相。

    問六相六義分齊雲何。

    答六義據緣起自體。

    六相據緣起義門。

    以法體入義門遂成差别。

    如以六義入四句顯是去非故。

    順三乘入六相顯自德故順一乘。

    是故四句與六相。

    俱為入法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