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二

關燈
夫至堪任已來中間修此串習行者。

    更何位修也。

    以于愚位未修習故。

    得位已去具第二住故。

    是故當知從愚位未修串習行。

    至彼堪任串習方成故得性習通融以為種性。

    問若要待習方說性者。

    愚位未習。

    豈無性種。

    如其無者後不應有。

    先無後有非性種故。

    如其有者無習有性。

    不應理故。

    論不說故。

    答此二既為緣起。

    故無習時亦無彼性。

    由此亦立無性有情。

    先無後有非性種者。

    此亦不然。

    以習成處定先有性。

    愚位未習故不說性。

    後起習已不名無習。

    是故習成後說有性。

    随于諸乘串習何行。

    爾時即說本有彼性問若爾此即唯是一不定性。

    如何得有五種性差别耶。

    答即由此義安立五性何者。

    謂修六度串習行已。

    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

    若習小行到于忍位成聲聞性。

    故智論雲。

    暖頂忍等名為性地。

    善戒經雲。

    若得世第一法是名第二位。

    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位。

    若依俱舍論。

    得順解脫分善根位方說有性。

    故彼論雲。

    順解脫分者。

    謂定能感涅槃果善。

    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

    獨覺準知。

    由此即立三乘種性。

    若于三行随一修行未至本位。

    爾時立為不定種性。

    若于三行全未修行。

    爾時立為無有種性。

    由此當知。

    諸乘種性皆就習說。

    問若愚位無習。

    即無性者。

    後縱起習何得為有。

    答有習非是無習位故。

    是故有習常恒有。

    無習自恒無。

    既不以無習而作習。

    亦不以無性而為性。

    以分位差别故。

    如涅槃經雲。

    三種人中畢竟死者。

    喻一闡提無佛性也。

    善男子。

    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

    聞說深法及以不遇。

    俱不得離一闡提心。

    何以故。

    斷善根故。

    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者何。

    若能發菩提之心。

    即不複名一闡提性也。

    善男子。

    以何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闡提輩實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命盡者等。

    乃至廣說。

    當知此中就位前後有無恒定不相由也。

    二約終教。

    即就真如性中。

    立種性故。

    則遍一切衆生。

    皆悉有性故。

    智論雲。

    白石有銀性。

    黃石有金性。

    水是濕性火是熱性。

    一切衆生有涅槃性。

    以一切妄識無不可歸自真性故。

    如經說言。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我常宣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問如有難雲。

    若諸有心悉得菩提者。

    佛亦有心亦應當得。

    若言佛雖有心更非當得。

    是即無性衆生雖有是心亦非當得。

    答經中已自揀濫故。

    但雲衆生有心不雲佛矣。

    以處處受生名為衆生故不同佛也。

    問若并有性。

    如何建立五種性中無性者耶。

    答論自有釋故寶性論雲。

    一向說闡提無涅槃性不入涅槃者。

    此義雲何。

    為欲示顯謗大乘因故。

    此明何義。

    為欲回轉诽謗大乘心。

    依無量時故作是說。

    以彼實有清淨佛性故。

    又佛性論雲。

    問曰。

    若爾雲何佛說衆生不住于性永無般涅槃耶。

    答曰。

    若曾背大乘者。

    此法是一闡提因。

    為令衆生舍此法故。

    若堕闡提因。

    于長夜時輪轉不息。

    以是義故經作是說。

    若依道理。

    一切衆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

    若不得般涅槃者。

    無有是處。

    是故佛性決定本有。

    離有離無故。

    解雲。

    又此論前文廣破無性。

    乃至末文雲。

    三者失同外道有本定有。

    無本定無。

    有不可滅。

    無不可生。

    此等過失。

    由汝邪執無性義生。

    乃至廣說。

    問前始教中。

    決定說有無性衆生。

    此終教中并皆有性。

    雲何會通。

    答亦論自有釋。

    故佛性論第二卷雲。

    何故複有。

    經說闡提衆生決定無有般涅槃性。

    若爾二經便自相違。

    如何會二說一了一不了。

    故不相違。

    解雲。

    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

    餘一切人皆不說有。

    若三乘始教中。

    以漸異小乘故。

    說多人有。

    猶未全異彼故。

    許一分無性。

    是故論中判為權施不了說也。

    問若依終教。

    一切衆生皆當作佛。

    即衆生雖多亦有終盡。

    若如是者。

    最後成佛即無所化。

    所化無故利他行阙。

    利他行阙成佛不應道理。

    又令諸佛利他功德有斷盡故。

    如其一切盡當作佛。

    而言衆生終無盡者。

    即有自語相違過失。

    以無終盡者永不成佛故。

    又如一佛度無量人。

    于衆生界有損已不。

    若有漸損必有終盡。

    有損無盡不應理故。

    若無損者即無滅度。

    有滅無損不應理故。

    依如是等道理。

    佛地論等。

    由此建立無性有情。

    離上諸過失。

    此義雲何。

    答若謂衆生由有性故并令成佛。

    說有盡者。

    是即便于衆生界中起于減見。

    衆生界既減佛界必增。

    故于佛界便起增見。

    如是增減非是正見。

    是故不增減。

    經雲舍利弗大邪見者。

    所謂見衆生界增。

    見衆生界減。

    乃至廣說。

    設避此見故。

    立此一分無性有情。

    為不增減者。

    彼終不能離增減見。

    何以故。

    以彼見于諸有性者并成佛故。

    即便起于斷見減見。

    諸無性者不成佛故。

    即便起于常見增見。

    以彼不了衆生界故。

    是故經雲。

    一切愚癡凡夫。

    不如實知一法界故。

    不能實見一法界故。

    起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衆生界減。

    又文殊般若經雲。

    假使一佛住世。

    若一劫若過一劫。

    如一佛世界。

    複有無量無邊恒河沙諸佛。

    如是一一佛。

    若一劫若過一劫。

    晝夜說法心無暫息。

    各各度于無量河沙衆生皆入涅槃。

    而衆生界亦不增減。

    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複如是。

    一一諸佛說法教化。

    各度無量河沙衆生皆入涅槃。

    于衆生界亦不增不減。

    何以故。

    衆生定相不可得故。

    義言說衆生界猶如虛空。

    假使無量勝神通之者。

    各無量劫飛行虛空。

    求空邊際終不可盡。

    非以不盡不名遊行。

    非以遊行令其得際。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非以當得令其有終。

    非以無終說有無得。

    是故諸難無不通也。

    又為成諸佛利他功德無斷盡故。

    立一分無性衆生者。

    是即令彼諸佛但有變化利他功德。

    亦即斷彼随他受用諸功德也。

    以無菩薩證諸地故。

    又化他中。

    亦但有粗斷滅彼細。

    以無一人得二乘無漏故。

    又今已後諸佛。

    無有一佛得說三乘等教。

    以無得聖機故。

    即斷諸佛同體大悲也。

    又若定意謂悉有性故必皆有盡。

    恐最後佛阙利他行故。

    立一分定無性者。

    然彼後佛終于利他行不圓滿。

    以其所化無一有情得聖果故。

    但佛菩薩二利之中利他為最。

    何有不令一人得聖果而于自身得成佛